APP下载

发病6个月以上性早熟女童与在校女童社交焦虑及抑郁情绪差异研究

2016-11-09陆超元朱敏华袁羽昀赵洁孙雯朱爱

上海医药 2016年20期
关键词:社交焦虑抑郁情绪女童

陆超元+朱敏华+袁羽昀+赵洁+孙雯+朱爱琴

摘 要 目的:初步了解发病6个月以上的性早熟女童抑郁情绪和社交焦虑的分布,讨论性早熟女童与在校女童抑郁和社交焦虑的常见表现以及差异。方法:2013年1月—2014年12月采用抑郁量自评表(CES-D)及儿童社交焦虑量表(SASC)调查上海两家医院发病6个月以上的性早熟女童(性早熟组)194人及上海地区四所学校的在校女童(在校组)333人的抑郁和社交焦虑的常见表现以及差异。结果:在校组抑郁评分为(15.48±7.22)分,高于性早熟组的(11.46±7.23)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校组抑郁情绪阳性率为24.6%(82/333),性早熟组为11.3%(22/19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校组8~,9~,≥10岁三个年龄段的社交焦虑的总分高于性早熟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校组抑郁和社交焦虑情绪的比例高于性早熟组,学校应重视在校女童的心理疏导及干预。

关键词 性早熟 抑郁情绪 社交焦虑 女童

中图分类号:R749.9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6)20-0037-05

Study on the differences in soci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between the girls with precocious puberty for more than 6 months and the girls in schools

LU Chaoyuan1, ZHU Minhua1, YUAN Yuyun1, ZHAO Jie1, SUN Wen2, ZHU Aiqin3(1.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of Shuguang Hospital affiliated to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201203, China; 2. Depar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f Childrens Hospital affiliated to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52, China; 3. Changqiao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Xuhui District, Shanghai 20023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preliminarily understand the distribution of depression and social anxiety in the girls with precocious puberty for more than 6 months to discuss the common behavior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depression & social anxiety between the girls with precocious puberty and the girls in schools. Methods: From Jan. 2013 to Dec. 2014, the survey of the common features and differences of depression and social anxiety in 194 girls with precocious puberty for more than 6 months in the two hospitals(the precocious puberty group) and 333 girls in four schools in Shanghai area(the school group) was conducted with self rating depression scale(CES-D) and social anxiety scale for children(SASC). Results: Depression score was(15.48+7.22) points in the school group, which was higher than that(11.46+7.23) points in the precocious puberty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01). The positive rate of depression was 24.6%(82/333) in the school group, and 11.3%(22/194) in the precocious puberty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had the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01). The total social anxiety scores at the three different age brackets of 8, 9, 10 years old in the school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precocious puberty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had the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 Conclusion: The proportion of depression and social anxiety in the school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precocious puberty group and the schools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and intervention for them.

KEY WORDS precocious puberty; depression; social anxiety; girl

性早熟是儿科主要的内分泌疾病之一,严重威胁儿童的身心健康和身体发育[1],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近期研究表明女童性早熟与饮食、睡眠及母亲初潮年龄等因素有关[2]。第二性征的提前出现往往引起早熟女童的不安、害羞、紧张,可能会造成心理问题,对于性早熟的早期诊断、性生理的知识普及、良好的家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给孩子带来情绪上的释放,缓解因为性早熟带来的不良情绪[3]。笔者就发病6个月以上的性早熟儿童的社交焦虑和抑郁情绪与在校女童心理状态差异进行了研究,初步探索其心理状态,为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收集2013年1月—2014年12月上海两家医院儿科性早熟门诊中病程在6个月以上,门诊随访2次以上的性早熟患儿194人作为性早熟组,其中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99人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95人。患儿均符合真性性早熟标准[4]。2014年1月-6月,选取上海市1家幼儿园、3所不同区县小学的同龄在校女童333人作为在校组,在非考试期间由心理咨询师进行心理评测。性早熟组年龄最小6岁,最大12.5岁,平均年龄(8.6±1.23)岁;在校组年龄最小6岁,最大11岁,平均年龄(8.6±1.39)岁,两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抑郁情绪评定

采用抑郁自评量表(CES-D)进行抑郁情绪评估,该量表为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院(NIMH)的Radloff于1977年编制,在人群中有较好的信效度,建立了全国城市常模[5]。该量表题目共20项,取“0~3”四级评分制,其中有4项为反向评分,测评时效为“最近1周”,其中对抑郁症状问题,采用CES-D进行调查,本量表共有20道题目,分别调查20项症状。量表评定按过去1周内出现相应情况或感觉的频度评定;不足1 d者为“没有或基本没有”;1~2 d为“少有”,3~4 d为“常有”,5~7 d为“几乎一直有”。≥20分为肯定有抑郁情绪或症状。

1.2.2 儿童社交焦虑评定

采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SASC),该问卷共有10道题目,采用3级评分(0=从不这样;1=有时这样;2=一直这样)。量表条目涉及社交焦虑所伴发的情感、认知及行为,包括2个主要因子,SASC包含两个大因子:其一为害怕否定评价(第1、2、5、6、8、及10条)。其二为社交回避及苦恼(第3、4、7、及9条)。得分越高,表明儿童的焦虑状况越严重,该量表的中文修订版具有良好的信效度[6]。

运用SASC和CES-D由具有心理咨询师资质的医师对门诊性早熟组和在校组进行心理测评(非考试期间),测试数据进行组间比较,同时两组的抑郁情绪及社交焦虑情绪进行比较。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抑郁及社交评分比较

在校组和性早熟组在抑郁评分、社交焦虑的害怕否定和社交回避及苦恼2个纬度的量表评分均值显著高于性早熟组,见表1。

2.2 两组抑郁状态频数分布比较

在校组有抑郁情绪的者占24.6%(82/333),性早熟组为11.3%(22/194),在校组高于性早熟组(P<0.001)。

2.3 两组抑郁项目分比较

在细条目分析中只有3个条目两组间没有差异,分别是“我曾有过不愉快”,“我象其他孩子一样好”,“注意力不能集中”,而在另外17条细目中,两组都有差异。觉得即将发生某些好事,有时候很高兴,我曾经有过愉快时光,这3个积极、快乐心情的条目,性早熟组得分都高于在校女孩,见表3。

2.4 两组社交焦虑年龄分组评分比较

小于7岁组和7岁组在社交焦虑评分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校组的社交焦虑的总分8岁组、9岁组、10岁以上组高于性早熟组(P<0.05)。10岁以上组中社交回避及苦恼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5 两组社交条目分比较

在校组平均分值最高的是2、7、5,对应内容为“我担心被人取笑、我担心别的小朋友会不喜欢我、我只同我很熟悉的小朋友说话”。

3 讨论

3.1 抑郁情绪阳性率及现状

本调查结果发现性早熟组中抑郁情绪在小于7岁组中最低,在10岁左右都会随年龄增长而比例上升,分别由0%上升为21.4%,并且存在组间差异。在校组有抑郁情绪总体阳性率为24.6%,性早熟组为11.3%,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由于引起儿童抑郁的相关因素极多[7],而且儿童的情绪波动较大,在方法学和不同量表测试的差异,地域文化差异等的不同,文献报道的患病率相差很大。王凯等[8]在长沙对8~10岁在校学生调查中发现,抑郁症状阳性率有40.67%,第2次调查检出率为17.2%,不仅有高阳性率,而且抑郁情绪波动性明显。谷俊霞等[9]抑郁症状调查阳性率为39.33%,但真正构成抑郁症临床诊断的极少。李小彩等[10]对洛阳市某小学、某中学800余名8~16岁中、小学生,儿童抑郁检出率为34.57%。本研究儿童抑情绪状发生率高与国内类似报道相符合。

3.2 社交焦虑情绪的年龄特点

运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SASC)给儿童进行自我评测,小年龄女童的社交焦虑比年长儿童的评分值低。我国儿童低年龄儿童往往倾向于高估自我,这种看法多出于主观的自我评估,而非由于互动对方实际所提供的反馈[11]。随着年龄增加,孩子能更客观的评价自己,同样,性早熟儿童在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提前激活,促进了儿童对自己已经对于社会的更多关注,更适应于学校和社会环境,反而减少了社交方面的焦虑。本研究中10岁为性早熟组社交焦虑(2.30±3.005)发生变化的转折点,与文献王晓丹等[12]、余瑾[13]的研究结论有相似之处,这可能与小学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变化有关。由于本研究年龄存在一定的限制,在长远影响方面需做进一步研究。

3.3 在校组抑郁及社交评分高于性早熟的原因

在分年龄组比较中性早熟儿童害怕否定评价、社交回避及苦恼2个维度和社交焦虑总分、抑郁症状阳性率均低于在校组儿童,其中在校组社交总分~9岁组、~10岁组、10岁以上组三个年龄段高于性早熟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本结论与既往认为的性早熟对女童心理起到负面影响的观点相悖。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考虑: 更多的沟通;生活环境因素是影响情绪的重要因素,其中家庭环境、社会环境、都会对女童产生影响[14],而沟通是情绪疏导的良好方式。性早熟在疾病初期可能是为一个不稳定因素,但是经诊断的性早熟女童,可以得到与医生的交流,在治疗过程中得到与家庭成员的互动,给孩子形成一定的社交模式。间接增加与孩子的沟通,更关注孩子的本身,这个与萨提亚的家庭教育模式提倡的“人本主义、平等尊重、沟通模式”等核心理念相吻合[15]。性教育;中国传统家庭教育多回避谈“性教育”,青春期女童相对比较敏感,有的患儿不能很好适应自己体内激素变化而导致的身体上的变化会引起内心的不安情绪,从而焦虑。在临床上多数家长在孩子被诊断性早熟后,会带女童到医院随访,不同程度上获得生理知识的教育,给予孩子生理知识教育,消除孩子对自生生理变化的焦虑和担心,从而减轻不良情绪。早期诊断;文献显示,近年来性早熟的发病率在1.25~2.32%[16-18],并呈逐年上升趋势,若隐匿的性早熟患者早期不被发现,女童对于自生变化,如果有些心理问题如不及时加以关注和疏导,可能会造成心理疾病的风险极大。所以家长要及时关注女童的心理和生理变化,对性早熟患者要进行早期诊断和干预,关注心理健康,如儿童的情绪发生和变化等,予以及时的疗治和心理疏导,以利于儿童青少年心理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Poli F, Pizza F, Mignot E, et al. High prevalence of precocious puberty and obesity in childhood narcolepsy with cataplexy[J]. Sleep, 2013, 36(2): 175-181.

[2] 杨章萍, 郑晓萍, 张旭慧, 等. 女童性早熟的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 2014, 35(1): 133-135.

[3] 李丽群, 江陵, 陈咏莲, 等. 强化心理护理对性早熟患儿的影响[J].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15, 38(2): 166-168.

[4]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组. 中枢性性早熟诊治指南[J]. 中华儿科杂志, 2007, 45(6): 426-427.

[5] 章婕, 吴振云, 方格, 等. 流调中心抑郁量表全国城市常模的建立[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0, 24(2): 139-143.

[6] Zhao J, Xing X, Wang M.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spence childrens anxiety scale(SCAS) in mainland Chinese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J]. J Anxiety Disord, 2012, 26(7): 728-736.

[7] 魏慧平, 陈健芷, 刘爱书. 中国近10年来儿童抑郁研究述评[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7, 15(9): 860-862.

[8] 王凯, 苏林雁. 8~10岁儿童抑郁症状的随访研究[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05, 13(5): 369-371.

[9] 谷俊霞, 郭丽霞, 王建英. 522名8~10岁儿童抑郁症状现况调查[J]. 中国妇幼保健, 2007, 22(21): 2949-2950.

[10] 李小彩, 赵丽娜, 杨森焙, 等. 儿童抑郁症状与家庭因素的关系[J]. 中国妇幼保健, 2010, 25(12): 1665-1667.

[11] 王卫平, 胡纪明. 城乡儿童社交焦虑量表测查结果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1998, 6(4): 413-414.

[12] 王晓丹, 陈旭.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社交焦虑及认知偏差的比较研究[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0, 37(2): 57-61.

[13] 余瑾. 学龄期超重及肥胖儿童社交焦虑现象的研究[J]. 实用临床医学, 2012, 13(9): 122-124.

[14] 袁芹琛. 儿童性早熟相关因素的研究[J]. 中国医药指南, 2015, 13(3): 111-112.

[15] 王超莲.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理念在个体心理咨询中的作用[J]. 时代教育, 2015, 8(16): 67, 70.

[16] 胡华燕, 汪龙辉, 黎娟娟, 等. 九江市城区3~12岁儿童性早熟流行病学调查[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2, 20(11): 985-987.

[17] 卫海燕, 陈永兴, 李春枝, 等. 郑州地区3~12岁儿童性早熟流行病学调查[J].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0, 25(20): 1568-1570.

[18] 杨玉, 黄慧, 杨利, 等. 性早熟儿童流行特征以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 2011, 26(30): 4713-4716.

猜你喜欢

社交焦虑抑郁情绪女童
女童阴道异物、阴道炎需警惕
共情护理对抑郁症患者抑郁情绪及生活功能的改善作用探究
焦点解决护理对颈椎病患者抑郁情绪和睡眠质量的效果研究
日语专业学生社交焦虑心理浅析及对策
团体性体育活动对改善大学新生社交焦虑的实验研究
农村初中生人际信任与社交焦虑相关研究
小学生人际信任与社交焦虑的关系研究
浅析高校生命教育视域下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应对策略
团体音乐治疗对于改善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实证研究
8岁女童学马术坠亡 父母一审获赔百余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