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少年心理危机与心理疾病治疗期间家庭关护与陪伴策略

2024-06-17张戎骏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4年17期
关键词:心理危机心理疾病

张戎骏

摘要:随着时代发展与社会压力增大,青少年心理危机与心理疾病的出现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指出除了前期预防与预警外,心理危机爆发或心理疾病急性发作后休养与治疗期间的家庭关护与陪伴同样值得关注。家庭中的监护人和直接照料者应充分了解这一过程中可能面对的具体困难,并分阶段采用不同的关护与陪伴策略,有助于在保障青少年生命安全的同时,使其走入恢复和正常化的快车道。

关键词:心理危机;心理疾病;家庭关护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24)17-0064-04

一、青少年心理危机和常见心理疾病及可能风险

心理危机是指个体凭借自然发展和以往经验无法应对危机事件时产生的心理失衡状态。 心理危机会使个体产生一系列不适应性反应,轻者会产生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自信、恐惧、焦虑等认知、情绪及行为方面的不良表现,重者会产生自杀、自伤等严重威胁生命的行为问题。若不给予个体及时帮助,很容易出现严重后果。 青少年心理危机的主要表现是抑郁、焦虑、问题行为及自杀倾向。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等组织发布的报告显示,在中国17周岁以内儿童和青少年中,有将近3000万人深受各种情感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

在校学习的青少年学生中,学生的心理危机若未得到及时的监测与干预,常以情绪爆发与失控、极端意向由想法向现实行为转化为重要标志。由于学生的心理危机爆发之前常常伴随着长期的情绪压抑、焦虑、不合理的认知等,因此其爆发是在缺乏有效干预的条件下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青少年所爆发的诸多心理危机背后常能看到心理疾病的影子,特别是常见的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和焦虑症,往往给青少年生命安全带来巨大挑战。

抑郁症是现在最常见的一种心理疾病,以连续且长期的心情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是现代人心理疾病最重要的类型。有证据表明,青春期抑郁症对睡眠、 心理社会功能及学习成绩都有负面影响,是自杀行为的重要预测因素。全国心理健康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抑郁症状患病率从青春期早期的7.4%上升到青春期末期的 25.0%。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既有躁狂症发作,又有抑郁症发作(典型特征)的常见精神障碍,首次发病可见于任何年龄。当躁狂发作时,患者有情感高涨、言语活动增多、精力充沛等表现;而当抑郁发作时,患者又常表现出情绪低落、愉快感丧失、言语活动减少、疲劳迟钝等症状。

焦虑症是神经症这一大类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以焦虑情绪体验为主要特征。青少年焦虑症是临床常见的情绪障碍,多贯穿于青少年成长发育的全过程。其临床特征与成年焦虑症患者不同,多导致患者神经内分泌存在异常,出现莫名其妙的焦虑和不安,内心处于高度警觉的状态,精神无法放松,导致患者入睡困难,降低患者生活质量。

以上三种是青少年极为常见的心理疾病,它们对情绪的激发和影响较大,其中部分还包含着以自伤行为和自杀意向为典型特征的疾病类型。当在校青少年存在程度较为严重的心理疾病时,可能会给在校学习带来以下五种挑战。

第一,糟糕的心境状态。长时间负面不良的、弥散而持久的心理感受和情绪感受,会对青少年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产生消极影响。在不存在显性诱发事件时,也可能体验到持续的糟糕心理感受。

第二,极度不稳的情绪状况。无论是相对较轻的抑郁状态、焦虑状态,还是更严重的抑郁症、焦虑症和双相情感障碍,都会给青少年带来难以控制的情绪波动,并进一步破坏青少年的情绪掌控感,增加其负面的自我评价。

第三,恶化的人际状况。青少年期,同伴关系是对其心理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的一类人际关系。但当青少年罹患抑郁等心理疾病时,可能对正常的同伴之间的交互带来负面影响,具体体现在消极的个体认知凸显和同伴的情绪压力增大。当心理疾病所带来的消极情绪持续影响青少年认知与行为时,会进一步促使同伴交往水平螺旋式下降,并逐渐走向自我封闭。

第四,学业障碍增加。由于心理疾病带来了糟糕的情绪状态,同时还有伴随抑郁症出现的思维迟钝及与焦虑症相伴的强烈、过度和持续的担忧和恐惧,都让青少年发展学业水平的能力和效率受到削减,并可能进一步降低个体在学业方面的自信心和掌控感。

第五,难以抑制的自伤行为与自杀意向。研究表明,自伤与自杀是抑郁症和双相情感障碍的典型表现。由于在校期间管理难度较大,对于学生个体情绪的觉察与关注存在一定滞后性,在突发刺激和病理因素等多因素影响下,心理危机出现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强。

因此,在青少年突发重大心理危机或心理疾病急性发作期,遵医嘱休学进行持续治疗(在家休养或住院治疗)是保障学生生命安全的常见应对方式。

二、休学在家治疗期间家庭照护的常见困难

相较于住院治疗,对休学后采用在家休养并定期到院复诊的青少年,治疗期间的家庭照护可能存在更多困难甚至风险。总的来说,具体困难可以概括为现实性困难与情绪型困难两方面。

现实性困难及风险主要体现在家庭照护的现实性安排上,具体来说包含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急性发作期或心理危机期的安全监护困难。当青少年处于急性发作期或心理危机期时,自伤行为与自杀意向频繁出现,并可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场景以任何方式做出极端反应。因此,在此期间的首要现实性困难是家属对孩子生命安全的持续有效监护与监管。

第二,对心理危机与心理疾病认知不足导致应对失当。很多家长长期以来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关注不足,对心理健康知识、精神疾病等方面知识缺乏了解,因而可能导致延误治疗,或做出严重影响恢复期治疗效果的行为和表达。

第三,就医治疗的诸多困难。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家长及孩子可能存在的对精神类药物副作用的担忧;要获得准确诊断结果,适时调药,需多次复诊,很多家长对这一过程缺乏足够理解和耐心;在整个治疗周期内难以坚持定期复诊,或为孩子寻求心理咨询的辅助。

第四,对孩子长期在家使用手机等娱乐电子设备存在较大管理难度。这体现在,使用手机等娱乐电子设备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孩子情绪状态的同时,又可能带来依赖性。加上孩子本身情绪波动较大,甚至有极端行为产生,这进一步加大了管理的难度。

情绪型困难主要体现在子女照料人本身存在的情绪上、认知上与更大范围心理层面上的矛盾与冲突。我认为,情绪型困难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需要最大程度接纳孩子呈现的各种情绪。由于孩子在心理危机期或急性发作期可能出现持续的负面情绪反应,孩子在家休养治疗的直接照料人不可避免将受到持续且强烈的负面情绪影响。同时,鉴于孩子情绪调节能力不足,不仅照料者不能将自身情绪表达出来,为了孩子的恢复和安全,还需要不断接纳孩子爆发的各种负面情绪与认知。这一状况可能给孩子的直接照料者带来较大的情绪与心理压力,同时也存在个体情绪不断压抑又难以宣泄的状况。

第二,对孩子的心理恢复与疾病治愈及未来社会适应存在隐忧。由于心理疾病往往需要较为长期的医学治疗与心理恢复,这可能给家长带来较为强烈的未知感和担忧。

第三,长期休学治疗带来的对孩子学业延误的焦虑感。选择休学在家进行治疗,往往难以营造适宜的学习环境,加之受孩子心理状态不稳定、疾病症状爆发等因素影响,休学期间的学习状态难以保持,这会给孩子和父母带来较为强烈的学业焦虑与压力。

总的来说,由于心理危机的突然性及心理疾病治疗的长期性,孩子在家休养期间,家长常常会面对多种复杂困难,需要关注。同时,父母需要相信,科学治疗、优质陪伴、心怀希望对于孩子的心理恢复一定是极为有利的,而落实到具体的家庭照护方面,则有许多更加具体的方面值得思考与改进。

三、青少年心理危机与心理疾病治疗期间如何做好家庭关护与陪伴

从心理危机的爆发或心理疾病的急性发作,再到病情稳定返校学习这一过程,大体可以分为“突发危机阶段”、“治疗陪伴阶段”与“返校学习阶段”。下面具体论述各阶段中的家庭关护与陪伴策略的实施要点与策略。

(一)突发危机阶段

该阶段的主要表现以青少年心理危机突然爆发(如情绪失控崩溃,伴随着心理状态的负向改变、自杀未遂等)和心理疾病的急性发作(如抑郁发作、惊恐发作、情绪紊乱或其他对保持稳定学习与生活状态存在显性负面影响的病理性改变)这两类为主。由于突发危机阶段还具有突然爆发、程度剧烈、状态不稳、危及生命等特征,存在急迫性和严重性,因此这一阶段的家庭关护与陪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安全监护,片刻不离。特别是在心理危机发生后,孩子的自伤与自杀行为被阻断,可能存在强烈的情绪波动与不稳定性。尤其是在家中照护时,应进行24小时片刻不离的对孩子的监护。因为心理危机的爆发往往是某种情绪压抑带来的有计划或非计划的选择结果,在保证孩子绝对安全的前提下,对其情绪进行安抚,逐渐消减其自杀意向,使情绪进入相对平稳期,有助于后期治疗与辅助咨询的开展。

第二,接纳疾病,科学认知。面对孩子心理危机突然爆发和心理疾病的急性发作,部分家长对其可能存在认知不足的情况,可能将孩子的情绪表达和病症表现理解为“矫情”或“寻找不学习的借口”等,这容易让孩子本就脆弱、应激的情绪雪上加霜。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积累并了解一定的心理疾病知识及心理危机的干预知识,对甄别危机、危机应对和危机后关护都有重要意义。同时,通过科学专业的医学筛查和检测,帮助孩子进行疑似症状的早期检测,也有助于及早介入和降低恢复难度。

第三,信任医学,遵嘱治疗。由于很多心理危机的爆发背后都与心理疾病有着密切的联系,目前对青少年常见的心理疾病主要以医学治疗为主,心理咨询为辅的方式开展。家长应相信医生的专业诊断,并鼓励孩子遵医嘱服药与治疗,这是避免心理问题进一步恶化蔓延的重要方式。

(二)治疗陪伴阶段

该阶段,青少年已基本度过心理危机期和心理疾病急性发作期,情绪总体稳定,就会进入持续的陪伴治疗阶段。此处所讨论的是基于实际状况,最终选择持续在家治疗的情况。在该阶段的青少年治疗与恢复过程中,以下四点特别值得直接照料者关注。

第一,共情感受,换位思考。大多数人其实很难理解经历情绪伤痛和心理疾病冲击的青少年的心理感受,这也导致大多数人很难对这部分青少年的需求和感受给予准确的回应。因此家长应有意识地去感受他们面对难以改变的情绪困扰和心理疾病时的难过与无助,努力用他们的视角去重新审视关护与治疗过程中的诸多表达与行为。

第二,优化沟通,积极反馈。通过调整原有的评价性、指责性的沟通方法,并逐步改变原有权威型的父母角色,重塑一个相对畅通并具有信任度的沟通机制,有助于孩子有效表达其内在感受。同时,对孩子在这一阶段学习与生活过程中所做的任何努力和进步,及时给予正向的积极反馈,帮助孩子增强自我认同和信心。

第三,远近有度,明晰界限。受困于情绪或心理疾病的青少年需要父母或直接照料者的用心关怀,但是这种关怀应该基于孩子个体的真实需求,而非父母或直接照料者强加的。当不符合孩子需求的表达和要求频繁出现,哪怕其初衷是表达关心与关爱,也可能因为不断侵犯孩子的心理边界而产生相反的效果。

第四,家人互助,彼此支撑。长期在家陪伴孩子走出困境是一件耗费心力的事情,不仅担负着孩子的安全责任,还需要承受难以想象的情绪压力。因此家庭成员间应相互帮助与协作,并给予彼此充分的包容和支持,对于构建稳定和谐的家庭氛围,以及保持直接照料者的良好心理状态有积极意义。

(三)返校学习阶段

本阶段是指经过一定时间的休养与治疗后,心理危机基本解除,心理疾病的发病情况稳定并逐渐好转,此时结合医生判断与建议,以及孩子自身的意愿,通过学校的相关返校流程后,孩子回到学校加入正常学习。不过,该阶段可能仍需定期复诊并持续服药。在该阶段,对于家庭的关护与陪伴有如下两方面的具体建议。

一方面,重置预期,改变期待。孩子经历过重大心理危机,或仍处于心理疾病的治疗过程中,且因长期在家休养,可能导致学业水平和学业能力明显下降。此时作为家长,有必要结合孩子自身的实际情况重新定位,重置预期,并改变对孩子的高期待,特别是不将学业水平放在过高的位置上。

另一方面,表达关爱,稳定支持。回校后,孩子必然会面临学业、人际、情绪等一系列困扰,此时家长清晰、准确、适宜地表达对孩子的关心与关爱,并提供稳定的心理支持和资源支持,有助于孩子更快步入正常的生活,走上恢复的快车道。

总的来说,在陪伴孩子走出心理困境的全过程中,安全监护是前提,遵嘱服药是保障,定期复诊有必要,系统咨询起长效,关系改善是根本。

参考文献

[1]Caplang G. Principles of preventive psychiatry[M]. NY:Basic Books,1964.

[2]Myer R A,Conte C. Assessment for crisis intervention[J].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2006,62(8):959-970.

[3]王淼,李欢欢,包佳敏,等.父母控制、父母婚姻冲突与中学生心理危机的关系:歧视知觉的中介作用[J].心理科学,2020,43(1):102-109.

[4]陈光金,赵克斌,赵联飞,等.青年发展蓝皮书:中国青年发展报告(No.1社会融入与社会参与)[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5]Pozuelo J R,Desborough L,Stein A,et al.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risky behaviors among adolescents in low-and middle-income countries[J].J Am Acad Child Aclolesc Psychiatry,2021,61(2):255-276.

[6]傅小兰,张侃,陈雪峰,等.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7-2018)[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7]Vance A,Winther J. Parent-and child-reported anxiety disorders differentiating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and dysthymic disorder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J].Australas Psychiatry,2021,29(5):488-492.

[8]付磊,张慧,张漫雪,等. 儿童青少年焦虑障碍认知行为治疗效果预测因素的研究进展[J].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20,46(3):58-60.

编辑/张国宪 终校/高 珺

猜你喜欢

心理危机心理疾病
莫擅自贴上心理疾病标签
能治疗心理疾病的耳机
研究称心理疾病史与癌症死亡风险相关
大学生心理疾病污名概述
大学生心理危机表现以及应对策略浅析
大学生心理危机防范快速反应机制研究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专业化干预
警卫官兵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构建
心理疾病是“想不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