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生活化教学提升高中地理课堂质效

2024-06-17赵军华

高考·下 2024年3期
关键词: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教学策略

赵军华

摘 要:生活化教学贴合地理学科实际,也迎合了高考地理改革的需求,对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学习效果,大有帮助。但目前的地理课堂存在生活化情境创设不足、生活化资源挖掘不够、生活化指导效果不强等问题。本文在分析生活化教学对提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等多个方面重要意义的基础上,针对当前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的不足,从“构建生活情境,巧妙导入新知”“结合生活案例,激发探究热情”“开展生活实践,实现学以致用”“借助乡土地理,丰富课堂知识”“运用新兴技术,彰显教学特色”等五个方面,提出了融入策略,就充分发挥生活化教学优势、提升高中地理课堂质效进行了行之有效的探索,为相关领域研究者和高中教师优化教学模式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高中地理;教学策略

教育改革对高中地理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如何进一步增强课堂教学的生活性、趣味性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地理教学改革的方向。新课标强调“既蕴含内在学科逻辑,又贴近学生生活”[1],为高中地理开展生活化教学提供了遵循和依据。所谓生活化教学,就是利用学生生活中熟知、了解的要素,将其与课堂教学结合,将抽象知识具体化、熟悉化、生活化,将原本抽象、零散的知识点变得更为通俗易懂、组成体系,有助于激发和调动起学生学习、探索的积极性,实现地理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收到更为理想的学习效果。

一、生活化教学融入高中地理课堂的必要性

(一)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需要

对于高中地理而言,要求学生能对所学知识进行理解、转化、运用,通过独立思考或合作探究等方式,完成各种实践性要求、解决知识性问题,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动手能力,具备能够独立预判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以后遇到类似问题时能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此外,学生还要在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祖国大好河山产生由衷的热爱,甚至立志为某一方面事业而不懈奋斗,将自身所学所知转化为报效国家、社会、民族的奋进力量。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场景、要素,并融入课堂,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不断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二)教育学和心理学的需要

中西方教育学都强调“教育要与生活紧密结合”。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重要观点,不仅在当时开创了全新的教学理念、模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教学成效,而且其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对当今的实践性教学、综合性教学的产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催化作用。高中地理这门学科抽象性强、晦涩难懂、知识点较为零碎,且高中生课业负担重、学习时间紧、升学压力大,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从生活化的角度切入,既有利于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学懂弄通关键知识点,夯实学习基础,激发其学习的“内驱力”、积极性和自主性,同时对于缓解、调节压力、情绪,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也有重要作用。

(三)符合高中地理自身的特点

地理学科的实践性就非常强,学生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在课堂学习中就要把知识点彼此之间的逻辑关系、事件的前因后果、事情之间的彼此关联学清楚、学明白、学透彻,而且随着学习要求的提高,更加注重对应用型、综合性知识的学习、掌握、运用,这就给教师的授课内容和授课模式提出了更多更新的要求。教师如果再单纯依靠理论知识的讲解、传授,将导致学生难以留下深刻印象,甚至对个别难点难以把握、彼此之间的关系梳理不清晰,因此,基于生活化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熟悉的生活元素的学习,更加精准把握高中地理的学习要领,而且还能够更好地实现学以致用。

(四)适应地理命题风格的改变

地理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十分强调对知识的消化、吸收和运用,因此,近年来的高考试题在命题风格和思路上也逐渐向这一方向靠拢,从生活中选取大量素材作为依据、背景、材料来进行命题的题目数量越来越多,如果学生只是单纯学习了知识点,而对与此知识点相关联的各种生活化场景、事件不太了解,则在考试中遇到相关题目时则会比较棘手,有时甚至根本没有解题思路和方向,这就给学生高考带来比较大的麻烦。基于生活化进行教学,既可以实现日常教学与高考命题思路保持一致,确保学生能够透过生活现象洞悉相关知识的本质,同时对于学生也是一种锻炼和提升,在日常学习、练习中就熟悉了考题风格,更加适应新高考改革的需要。

二、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现状

生活化教学目前在高中课堂越来越普及,与此前常用的教学方式相比,课堂活跃度、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等方面都取得明显成效,但各地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多方面因素的限制也面临一系列不足和问题,主要体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生活化情境创设不足

尽管多数高中地理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开展生活化教学,但由于经验不足、方法欠妥、切入角度不完全吻合等方面存在欠缺,导致在创设生活化情境方面与预期存在一定差距,突出体现为选用的生活化资源、因素、场景等不足,导致学生在理解、接受地理知识方面存在障碍,甚至个别学生还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削弱了生活化教学方式应有的作用和效果。此外,一部分教师由于与学生沟通、交流较少,导致对学生的学习进度、学习感悟以及未来的学习期望的各方面把握不全面,影响了后续教学工作的持续推进和有效开展。

(二)生活化资源挖掘不够

生活中的各类要素、资源、场景五花八门,包罗万象,如何从纷繁复杂的众多生活要素中精准选用,实现生活要素与课堂教学之间最佳匹配效果[2],最大限度发挥生活化教学作用,这对教师的专业素养、综合水平等各方面都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生活化资源的挖掘、选用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有的教师选用资源与学生现实生活有较大距离,学生不了解、不熟悉,难以引发共鸣;有的教师创新性不足,生活素材的选择较为陈旧、滞后;还有的教师选用的生活素材与授课内容之间的匹配性较差等。这些原因都导致生活化教学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影响教学效果,也打消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生活化指导效果不强

生活化教学的目的是在教材知识和学生学习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利用这个桥梁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接受和掌握相关知识,更好地将知识、理论转化为实践能力,在这一过程中,生活化教学发挥着承上启下、沟通前后的重要作用。这要求教师在运用生活化教学的过程当中,要与学生及时沟通、联系,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感受、感悟和学习效果,并及时跟进进行引导和指导,实现生活化教学与所学知识之间的贯通,避免出现“两张皮”的问题。但在实际开展过程当中,很多教师在这方面的工作不到位,导致生活化资源的利用和教材内容的学习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割裂,违背了采用生活化教学的初衷和既定原则。

三、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策略

为充分发挥生活化教学优势,在与地理课堂教学融合过程中要注重采取如下策略。

(一)创设生活情境,巧妙导入新知

生活化资源、要素要通过恰当的方式引入课堂,让学生通过对身边熟悉的人、物、事的感知来认识、学习地理知识,实现现实生活和课堂教学的融合,避免理论和实践脱节。具体来说,教师要结合书本的难点、重点,采用音视频、图片等多种新媒体形式,有针对性地灵活选择生活化资源,使之更容易理解、接受,通过师生、生生互动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够有效降低学习难度,提升学生学习自主性,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例如,《山岳的形成》一课的重难点在于如何判断向斜和背斜,以此深入了解褶皱山的形态特征和形成过程。对于初学者和地理知识掌握不牢固的学生来说,刚接触这一部分内容难度较大,甚至根本提不起学习兴趣。鉴于此,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人类攀登珠峰的故事,从世界第一峰——珠穆朗玛峰导入,还可以配图或播放视频,然后引导学生回答“世界第一峰是如何形成的”[3]。然后借助3D动画,模拟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喜马拉雅山,造就世界第一高峰的过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向斜成山、背斜成谷”这一知识点。在学习了理论知识后,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我国的五岳等名山,让学生思考这些山脉的形成原因以及类型。通过这一过程,师生之间互动增加,课堂气氛得到活跃,同时整个课程的导入也更加顺畅自然,巧妙地实现了由学生熟悉的生活化场景向地理教材内容的转变和过渡。同时,通过独立思考,学生也实现了对课堂内容的消化吸收,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又如,《常见的地貌类型》一课十分重要,尤其我国地貌丰富,幅员辽阔,不同地貌地形影响巨大。了解、学习、认知多种多样的地貌,对于不同地区生长的植物、生活的动物以及多样化的生活生产方式都会形成更为直观、深刻的认知。但很多学生的生活环境相对单一,且绝大多数学生都生活在城市,对广袤乡村、荒野等多种地貌的认识仅仅停留在书本层面,为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在展示地貌特征时可以借助虚拟现实及多媒体技术等,营造栩栩如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利用动态的画面展示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的风沙地貌,让学生直观了解植被状态和形成过程,对当地人的生活习惯进行介绍。可以用《徐霞客游记》中关于“西南奇胜之境”的介绍,展示云贵高原独特的喀斯特地貌,介绍这一地貌中的孤峰、峰林、峰丛等景观,对这一地貌各种特征性形成更为深刻的认知。这些生活化场景,打破了时空、地域的限制,学生可以对地貌、地域特点有更为全面、深刻认知。

(二)结合生活案例,激发探究热情

与初中地理相比,高中地理内容庞杂、抽象,传统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既难以让学生透彻、深入地学习理论知识,也不利于调动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生活化的案例是激发学习兴趣、引发情感共鸣的重要载体,也有利于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发自内心地热爱地理这门学科,还实现了现实生活实践和抽象书本知识的衔接,对于学生消化理解课本知识、利用理论解决现实问题、实现学以致用提供了难得机会。

例如,在学习《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课时,教师可以选取生活化案例激发学习兴趣,可以提问:“如果没有了太阳,地球上将会有哪些变化?”“太阳辐射这种现象,生活中常用在哪些场合?”学生在积极思考、踊跃作答的过程中,课堂氛围得到调动,大家都带着浓厚兴趣迫切希望得到答案。此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全球太阳辐射量空间分布图,让学生通过看图回答“我国哪些地区太阳辐射量最丰富”“全球太阳辐射量呈现什么规律”,提升其情感认知和生活经验。教师随后要借助日常生活、社会热点等将太阳能的生活案例引出,大家围绕“利用太阳能的注意事项”“太阳能的开发条件”“太阳能的优缺点”等进行探讨交流,深刻认识到农业生产中太阳能的不可替代性,让课堂更加形象、生动、可感知,也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认知能力。

又如,在学习《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课时,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是太阳辐射是形成太阳光的直接原因,正是有了太阳辐射,才有了地球上的万物,但这样的宏观性知识对于学生而言过于空洞、泛化,很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足。为改变这一现状,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生活案例,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如向学生提问“为什么要晒被子?”“太阳能热水器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塑料大棚为什么在冬天还能够保持内部温度较高?”……有了这些问题的引导,学生就会主动将生活常见的现象与所学知识,思考太阳光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得出太阳会不断发光的原因在于太阳辐射,而也正是辐射对大气层、地球磁场等产生了诸多影响,在塑造了地球生物的基础上,也产生一些消极影响,可以从更加全面的维度审视太阳光的利弊,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地对知识形成更为透彻的理解。

(三)开展生活实践,实现学以致用

生活化教学既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过渡到课堂教学,还要让学生带着所学知识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进地理,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化对相关知识的认知。日常的城市变迁、道路交通、四季变化等司空见惯,但每一项都体现了地理知识,教师在设计实践活动时,可以从这些大家比较熟悉的场景、现象入手,让大家既能够借助生活经验学习地理知识,还能够从地理角度解读生活现象。此外,社会调查访问、地理小制作、小实验等都可以与教学内容结合,让书本上比较抽象的地理问题更加直观、立体,而且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运用更加娴熟,实现了“理论小课堂”与“生活大课堂”的结合。

例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一课,既是对所学内容的总结,也是对未来的展望和升华,让学生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自觉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给学生安排生活化任务,让大家围绕身边的环境、资源、人口、发展等多个方面进行调查,分析存在的问题,深挖问题出现的原因,并结合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和自身生活经验提出可行性意见和建议,并将整个调查过程形成书面报告或音视频作品上交。通过调查,大家对资源浪费、人口老龄化、环境污染以及发展结构单一等问题有了深刻认知,也得出了有理有据的调研结论,对于学生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形成大有帮助。

例如,在学习《水循环》一课时,由于内容相对较为复杂,涉及多种循环形式,包括海上内循环、陆地内循环、海陆间循环,为便于学生理解、学习,对水循环的全过程有一个直观、全面的认知,教师可以引入形象的生活化实践操作。比如,设计“水循环”实验,借助玻璃瓶、纸巾、玻璃片、试管、酒精灯等,完整地展示水受热后蒸发为水蒸气,水蒸气遇冷液化,再渗入“泥土”,流入“河道”,降落在“海洋”的过程,对于相关地理能力的认知进一步深化,同时也提升了地理探究能力,更重要的是将学习与生活、动手实践相结合,满足了学生好奇心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四)借助乡土地理,丰富课堂知识

高中地理教材的编写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典型性,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高中生年纪尚小,对于一些距自己家乡较远的地域环境缺少真实、全面的感知,不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为加深印象,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遵循教材内容基础上,将具有地域特色、学生熟悉了解的乡土地理相关内容融入其中。这样一来,既是对现有教材内容的丰富、完善,同时有利于更好地采用生活化教学,实现生活与知识的结合,取得更好的课堂效果。

例如,在学习《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课时,让学生以自己生活的城市为例,探究城市功能分区、土地利用类型等。课堂上,可以通过展示卫星照片的形式,让学生对城市整体布局形成宏观认知,并形成结论:不同类型土地利用形成不同功能区。教师总结完之后,由学生对城市三大功能区进行探究、研究,教师可以提前与当地国土部门对接,提供总体规划用地示意图,让学生在探索完成围绕工业区、住宅区、商业区的分布规律进行交流讨论,再由教师进行总结。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课后到规划馆参观,结合自己生活感受和所学知识,为家乡未来发展提出意见及建议,培养爱我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

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在学习《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时,既要让学生深刻感悟环境问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认真反思如何从自身做起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改善环境现状做出努力和改变。为帮助理解,教师要结合课堂知识的学习、理解、掌握情况,借助乡土地理,设置生活化的课下作业,进一步深化课堂效果、巩固课堂所学。例如,要求学生“在对家乡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一幅家乡环境问题的地图,标示出具体的环境问题,并附上相应的调查照片、问题总结以及保护建议等”。通过这种生活化、实践作业,学生实地走进了生活,将学习融入了生活,学习质效大幅提升,同时也增强了爱护家乡的热情和积极性。

(五)运用新兴技术,彰显教学特色

以多媒体为代表的各种新兴技术,让知识呈现方式更加多元、生动、形象、综合,为实现生活化教学提供了优质载体,对于教学方式的变革大有帮助。

例如,在课前教师可以利用微视频制作生活化微课内容,将学生熟悉、了解的场景和现象作为教学辅助对象,在授课伊始进行播放,既耳目一新,又活泼生动。在教学评价环节,教师可以采用多种软件和App,如“班级优化大师”,该软件会自动记录课程教学内容、班级、时间等,并生成课堂日志,便于教师查看各种教学信息,或对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完善、查缺补漏,同时这一软件也会如实反映学生的课堂表现,便于家校沟通、家校共育。在假期,可以采用提交电子作业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和作业完成情况及时了解、做出反馈,同时,借助该系统其他班级的任何教师、家长以及学生都可以浏览作业完成情况,并对完成状况较好的作业进行点赞、分享,既实现了评价的多元化、多角度,也是对学生的认可、鼓励和赞赏,还能够实现互通有无、互相借鉴、取长补短,促进学生更好发展。此外,微信群、QQ群的作用也得到极大发挥,大大提高了效率。

再如,学习《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时,学生大多对农业生产不太了解,教师可以借助与之相关的社会热点,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思考,锻炼综合思维能力。例如,中国国家空间站开设的“天宫课堂第三课”介绍了“太空作物”的生长情况,借助信息技术观看完成后,可以向学生提问,“太空中的农作物如何生长?”“太空未来能否开发为新‘耕地,以更好保证粮食安全?”让学生借助发散性思维进行深入思考,并列出证明材料,将学生学习与科技发展、国家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强化学生的家国情怀。

结束语

生活化教学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也是未来高中地理教学改革的方向,广大教师应积极贯彻这一先进理念,不断提高本领,深入挖掘生活资源,致力于提升每一堂课的趣味性和知识性,为提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

参考文献

[1]王转.浅析生活化教学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的有效应用[J].试题与研究,2021(13):1.

[2]杨霞.高中地理教学中的生活化教学应用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9(29):429.

[3]王莉.关于开展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策略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2(5):103-104.

猜你喜欢

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
实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相关策略
探讨如何构建高中地理双动两岸的教学模式
生活化教学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探析
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