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玩转科学小实验 培养幼儿探究能力

2024-06-16黄琴尚潇然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24年5期
关键词:搅拌棒师幼鸡蛋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如何发展幼儿的探究能力?笔者从幼儿生活中易接触到的科学小实验出发,探讨培养幼儿科学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的策略与路径。

巧妙选材,激发探索兴趣。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教师应鼓励其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实际操作。科学小实验能极大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并获得新知,选材要注重生活性和操作性,指向幼儿科学学习与发展的核心经验。以5-6岁幼儿可操作的科学小实验为例,物体与材料类小实验《梦幻彩虹雨》所需材料为食用色素、杯子、清水、食用油、搅拌棒;物理现象类科学小实验《漂浮的鸡蛋》所需材料为生鸡蛋、玻璃杯、清水、汤勺、盐;物质的变化类科学小实验《蹦跶的绿豆》所需材料为杯子、绿豆、搅拌棒、小苏打、白醋、水。

师幼互动,引导观察分类。3-6岁幼儿的观察是从无条理地观察向有条理、有顺序地观察过渡的。在实施科学小实验时,教师要通过语言互动引导幼儿有意识地观察或分类,师幼互动应以启发式提问、表扬式回应为主。以科学小实验《找出熟鸡蛋》为例,实验目的是引导幼儿正确找出熟鸡蛋。实验开始前,面对生、熟两种鸡蛋,教师可以这样提问:“请你观察这两个鸡蛋,它们在外观、颜色、气味上有什么不一样吗?”教师启发式的提问能够引导幼儿主动运用多种感官感知物体。当讲解实验方法后,即将两个鸡蛋分别装在盘子里,旋转数次并比较旋转的快慢和时间,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启发幼儿有目的性地观察:“请你们看看这两个鸡蛋哪一个旋转得更快更久呀?”幼儿的积极发言都应得到表扬,良好的师幼互动会成为幼儿科学观察与分类的内驱力。

巧设悬念,鼓励预测推断。对实验结果的预测和推断是幼儿科学思考的体现,教师要巧设悬念,及时追问幼儿如何由已知推及未知,由结果寻找原因。以大班科学小实验《漂浮的鸡蛋》为例,鸡蛋在清水中的沉浮现象是大班幼儿的“已知”,他们都知道鸡蛋在清水里会下沉,那鸡蛋在盐水里是沉还是浮呢?对这个“未知”实验的探索,教师可这样巧设悬念:“现在我们将水杯里加入食盐,用你们手中的‘魔法棒’(搅拌棒)一直搅拌,鸡蛋会怎样呢?”幼儿的答案可能是浮上来、破掉、沉下去……教师要允许不同的答案出现并追问原因,在悬念与追问中激发幼儿对多种可能性的探寻与验证。

动手操作,多样记录交流。虽然幼儿不能书写,甚至不能识别大量文字,但记录与交流仍然是科学探究过程的重要环节,要鼓励幼儿动手操作,采用多种方式记录与交流对科学小实验的观察。常见的方法有语言式和非语言式两种。语言式记录是指记录幼儿观察科学小实验时的语言表达,可以是观察材料、现象、结果后的感想,也可以是幼儿的新发现、预测推断、疑问,一般为音像记录。非语言式记录是指引导幼儿用图画、图标、数字、符号等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和想法。要鼓励幼儿动手操作开展实验,运用多种方式动手记录所闻、所见、所感。如小班幼儿以图画记录为主,中班幼儿可辅之以图画、图标、符号记录,大班幼儿的记录方法可以更正式,如设计图表引导幼儿分别记录科学小实验发生的时间、地点、材料、结果、原因等。同样,教师和家长在与幼儿交流他们的记录内容时,也需要简要记录幼儿表达的内容,便于构建幼儿的科学经验。

类比启发,探究事物现象。事物与现象是引发幼儿科学探究的源泉,需要提供给幼儿自主探究机会和不同类型的材料,引导幼儿从类比实验中认识周围事物与现象。以中班科学小实验《筷子提大米》为例,经过幼儿自主操作实验后,教师并不需要直接告诉幼儿一根筷子为什么可以直接提起装满大米的瓶子,而是引导幼儿再一次尝试实验材料,启发他们总结大米、筷子和瓶子三种物质材料的特性,再引出摩擦力的概念。筷子除了提起大米,还可以提起什么呢?可以将大米换成红豆、泥土等其他材料,进一步探讨摩擦力的产生。

责任编辑/杨万军

猜你喜欢

搅拌棒师幼鸡蛋
集体教学活动中提高师幼互动质量的策略研究
倾听儿童 相伴成长——“师幼互动”研修纪实
炫酷发明
共享区域活动资源 滋长师幼幸福
师幼互动视域下幼儿教学活动策略探讨
神奇的鸡蛋画
聚酰亚胺固相萃取搅拌棒的制备及其在环境水中酚类的分析应用
咖啡机搅拌棒供给系统设计
从鸡蛋开始
认识鸡和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