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这件事,具有神奇的魔力
2024-06-16孙江平
《舌尖上的中国》里说:在中国人心里,没有什么比跟家人在一起吃饭更重要的事了。的确,在与孩子们相处的这些时光里,我发现“吃”这件事,真有一种神奇的魔力。
一碗肉丸,让我们有了“过命”的交情。六一儿童节的美食活动热闹非凡,每个班级按照分工来制作美食,且无限享用,同时,凭借平时读书打卡积攒的“小书虫”卡片又可以获得去别的班级“蹭吃”的机会。这可把孩子们乐坏了,可同时也把有些孩子愁苦了:平时没好好阅读,根本没那么多卡片来兑换美食……
“孙老师,我想吃牛肉丸,可我的入场门票已经用完了!”一个小姑娘鼓足勇气对我小声说道。是小张!由于数学成绩不好,她平时对我有些敬畏,没想到在美食的诱惑下竟然主动找我寻求帮助了。“你等我,我去给你弄点。”我很快给她端来了一碗麻辣烫,里面有肉丸、肥牛,还有小朋友都爱吃的火腿肠。“都是给你的!”“哇,太好了,谢谢孙老师,太喜欢你了!”说完她便端着碗和小伙伴们分享去了。
似乎不是错觉——自那之后,她对我的笑容变得灿烂了,会经常和我分享她新学的美术技巧、新练习的舞蹈动作等。奇迹般地,她的学习状态慢慢上升了,作业正确率越来越高。
原本以为我和她之间的距离很远,其实也就是一颗肉丸的距离。我只是和她分享了一碗肉丸,却感觉我俩之间好像有了“过命”的交情。
亲手做的饼干,一定要带回去。研学课程结束时,我注意到小刘在整理自己刚刚学做的饼干——只见她小心翼翼地把较完整地放在一边,然后抖出沉在底部的碎屑,抓起来,放入嘴巴,一脸幸福地品尝自己的手艺。
“饼干好吃吗?”
“太好吃了!”
“那你为什么不吃这些呢?”我指着她手中那些较大块的饼干问。
“舍不得,我要把这些带回家给妈妈吃!”
“老师,我也把饼干留着了,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分享。”
“老师,我虽然很想吃,但是忍住了,我也要带回去给弟弟吃。”
“我要带回去给爷爷奶奶吃……”
…………
看着这些天真烂漫的笑脸,我心里很是温暖,其中有个孩子,可能都不知道他的家长刚给我发信息抱怨他在家里是多么调皮。但这一刻,面对美食,不论是平时让父母头疼的还是省心的孩子,他们本能的反应就是和家人一起分享,不管最近的关系是否紧张。
在吃这件事情上,人与人之间还能有什么嫌隙呢?
这是我吃过最好吃的李子。六月的校园里充满了栀子花香,还有已经成熟的大片红叶李。采摘当天,孩子们都兴冲冲地守在自己班级的果树位置。不一会儿工夫,大部分小树已经“卸货”成功,只剩下枝头高挂的几颗李子还在孩子们的笑声中摇曳。“我们一定要摘到大大的那一颗!”几个孩子围着一棵高大的果树,向它们发起了挑战,其中包括小郭和小杨——他俩关系一直不好,刚刚还因为收拾桌面发生口角,争得面红耳赤,现在,一棵果树把他们拉在了一起。
在一次次尝试与改进中,小郭和小杨齐心协力,终于摘到了树顶那颗最红的李子。他们相视一笑,并一起分享。小杨感慨道:“哇,这是我吃过最好吃的一颗李子!”
看,只要和“吃”相关,复杂的事情就会变得简单,难过的事情就会变得温暖,枯燥的事情就会变得有趣。
孩子成长过程中,离不开父母的呵护、老师的引导、同学的陪伴。作为教育工作者,如何使教育教学工作更有效,更有趣,更有智慧?不妨好好利用“吃”这件事的神奇魔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