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改革背景下“1+X”课证融通课程建设路径探究
2024-06-15黄日成王宇平赖婧婷
黄日成 王宇平 赖婧婷
作者简介:黄日成,1982年生,广西百色人,副教授,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王宇平,1985年生,广西桂林人,副教授,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研究;赖婧婷,1987年生,广东紫金人,副教授,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研究。
摘 要:职业院校“1+X”课证融通课程建设有利于专业适应产业发展的需求,有利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对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但现阶段仍存在课证要素融通不足、课证融通平台建设滞后、课证“双师型”人才储备不足、课证融通评价机制欠缺等情况,为此职业院校需要整合课证融通要素促进校企“双元”育人、搭建课证融通平台推动数字化课程建设、储备课证“双师型”人才发挥智库协同育人、构建课证融通评价机制优化教学质量与效果,以推进“三教”改革背景下的教育教学改革。
关键词:“三教”改革;课证融通;课程建设;“双师型”人才;评价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4)09-0103-04
“1+X”证书制度是国家职业教育制度建设的一项基本制度,也是构建中国特色职教发展模式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1+X”证书制度是新时代推进“三教”改革的重要抓手,职业院校深入落实“1+X”证书制度有利于专业适应产业发展的需求,更有利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对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1+X”证书制度要求职业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深化产教融合已成为职业院校“1+X”课证融通课程建设的重要渠道。当前职业院校“1+X”课证融通课程建设还存在课证要素融通不足、课证融通平台建设滞后、课证“双师型”人才储备不足、课证融通评价机制欠缺等问题。如何加强校企合作,建设符合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1+X”课证融通课程,成为职业院校需要探究的课题。本文在整合课证融通要素、搭建课证融通平台、储备课证“双师型”人才、建立课证融通评价机制等方面深入探析“1+X”课证融通课程建设路径,为职业院校“1+X”课证融通课程建设提供参考。
一、整合课证融通要素,促进校企“双元”育人
为盘活“1+X”课证融通课程建设所需要资源,充分利用“1+X”课证融通课程的基本要素,职业院校可借鉴“一体化设计、多元化资源”的逻辑建设“1+X”课证融通课程,更好地让课程内容和行业企业的生产标准、产品标准、运行标准、考核标准、质量标准对接,并将国家职业教育教学标准、职业技能大赛标准等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标准高效融入课程体系中。
如南宁某高职院校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在建设“1+X”课证融通课程中,与“1+X”组织评价机构广州某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开发建筑识图与构造课程。校企双方从需求调研、课程内容、课程标准、教案、考核评价等多个方面合作设计,高度整合课证要素。尤其在课程标准方面,该课程引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以标准引领建设课程体系。校企双方在课程标准制订中引入国家制订的制图标准、建筑分类标准、建筑等级标准等有关建筑识图与构造的标准,这些标准是建筑行业进行设计、施工、验收等的依据。在课程设计环节中引入建筑行业内部通行的建筑设计规范、施工工艺规程、质量验收规范等有关标准,这些标准是建筑行业内部进行技术交流、技能培训、质量评估等的依据。在教学实习实训中引入企业设计规范、企业施工工艺规程、企业质量验收规范等企业标准,能使学生接触并熟悉建筑企业在进行具体业务操作时的指导原则。将这些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嵌入专业课程,结合建筑工程识图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相关考点,能帮助学生了解建筑工程行业的最新动态、政策法规、技术发展等信息,进而更好地理解建筑工程识图的课程知识。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时能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岗位工作中,参与工程图纸会审、协助绘制工程图纸、参与工程量计算、学习工程构造知识、学习工程施工工艺等,提高专业实践能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X”课证融通课程是校企“双元”育人的关键,也是产教深度融合的成果。校企合作时要紧扣课程质量核心,从课程设计到课程授课都要结合企业实际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确保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前沿性,发挥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行业资格证书、培训证书等对课程教学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推进“1+X”课证融通课程的开发,实现以证促教、以证促学、以证促建、以证促改,引领职业教育改革,提高教学水平。
如在校企共同重构课程体系方面,校企双方结合人才培养需要,按照建筑工程造价员证书、建筑工程测量员证书、建筑工程监理员证书、建筑工程绘图员证书等相关证书所要求的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开展教学,有效融通培训内容与专业教学内容、技能考核与专业课程考试,在建筑制图、建筑识图、建筑构造认知等方面充分以“一体化设计、多元化资源”的思路重建课程资源,开发了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制图与CAD、建筑装饰施工技术、建筑装饰方案设计、建筑装饰工程项目管理、建筑装饰工程计量与计价等一批符合产业发展需要的课证融通课程资源,不仅实现了课程体系与职业证书的有效对接,还实现了课程体系与岗位需求对接、学习内容和工作内容对接。
又如在该校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与国内某一线房地产经纪公司合作探索课程开发一体化融合建设机制的实践中,校企师资团队分析总结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标准以及职业资格证书的技能要求,将“1+X”证书包含的技能点融入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教学内容中,重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校企合著教材《“1+X”新居住数字化经纪》,将“1+X”新居住数字化经纪服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内容融入房地产法规、房地产经纪等课程中。每年参加“1+X”新居住数字化经纪服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的学生超过150人次,通过率达到94%,学生参加全国房地产营销策划竞赛等行业比赛曾经获得全国一等奖等佳绩。
二、搭建课证融通平台,推动数字化课程建设
2023年2月召开的世界数字教育大会提出了以数字化转型推动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的理念。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要求教学资源、教学环境、教育管理、校企合作等方面的数字化,这不但推进课程内容改革以适应数字时代的需求,加速在线教育、混合式教学等教学方法的运用,而且加速深化校企合作共同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进程,实现课程内容与企业需求的紧密对接。
因此,搭建合适的课证融通平台是实现数字化转型与“1+X”证书制度有效对接的关键,有助于“1+X”课证融通课程建设。具体而言,可以逐步搭建并完善以下平台建设。一是搭建产教协同创新平台。产教协同创新平台应是职业院校“1+X”课证融通课程建设的重要基础平台,校企通过此平台联合对“1+X”课证融通课程的内涵、特征、功能等进行系统研究,形成较为完整的课程建设共识。产教协同创新平台可以实现院校理论研究成果与行业企业实践成果相结合,完善“1+X”课证融通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课程评价等软硬件要素的配套建设。二是搭建数据协同创新平台。职业院校要充分运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课程建设数据协同创新平台,促进课程要素链的数字化“循环”。以数据协同的方式促进课证融通建设,有效衔接校企资源,为校企合作建设课程提供与时俱进的数据支持,实现课程建设实时动态更新,打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开发、专业建设等环节,实现课程的数字化监测与质量评价。
比如,南宁某高职院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先后成立互联网金融大数据协同创新中心、智慧财经协同创新中心、会计一体化教学中心,校企依托这三个中心深入挖掘合作融合点,加强产学研项目合作,借助课证融通平台实现了课程体系与职业证书的有效对接,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2020年该校会计专业50名学生参加全国首次“‘1+X智能财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通过率为100%,成为全国仅有的三所通过率为100%的院校之一,实现了搭建课证融通平台推动数字化课程建设的目标。又如该校在开发装配化装修施工课程时,充分利用行业企业专家资源,专业教学团队和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共同审核课程评价体系、课程建设标准及学生实习实训项目,确保平台内拥有最新的技术、工艺和规范等专业和技术标准。
三、培育课证“双师型”人才,发挥智库协同育人作用
“1+X”证书制度要求把职业标准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融入课程教学体系。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教师应先具备“X”证书所要求的能力,才有普及“1+X”证书制度的基础。“双师型”教师作为“1+X”课证融通课程建设的关键资源,直接影响课程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因此,建设一支能在校企间双向流动的师资队伍是职业院校“1+X”课证融通课程建设的必要举措。具体而言,在建设的过程中主要采取以下策略。
一是建设校内“双师型”师资队伍。“双师型”教师在课程建设中应凸显“行业性、实用性、职业性、创新性”,并以此为课程建设的出发点,对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实践教学、网络资源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开展课程改革研究,力求将行业企业的新标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有机融入课程改革中,进而构建“1+X”课证融通课程建设新体系。如南宁某高职院校每年选派骨干教师参加“双师型”教师培训项目,每个学期组织教师开展企业实践,依托“1+X”证书制度试点专业推进“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育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目前该校拥有国家教学名师、广西教学名师、广西工匠、广西技术能手、南宁市首席技师等市级以上各类高层次人才430余人,具有“双师”素质专业教师比例达83%。“双师型”教师在专业知识与教学融合、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个性化教学设计、教学资源整合等方面优势明显,在构建基于能力本位的新技术课程中顺利开发新技术课程60门。
二是建设高水平兼职教师人才库。高水平兼职教师人才库是提高课证融通课程建设水平和推动课证融通课程创新的重要人才资源补充,职业院校应根据不同课程,结合不同专业,不同行业探索建立课证高水平专家人才库,建设好集聚行业领军人才、劳动模范、能工巧匠等高水平、高层次人才的兼职教师人才库。比如,南宁某高职院校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方式选聘优秀行业企业专家、工匠大师等建设“专家+大师”兼职教师人才库,与华为、京东物流、中联集团、阿里巴巴、李宁体育等世界知名企业和南宁龙头企业等合计250余家优质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柔性引进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织锦工艺大师、广西非物质文化代表性传承人谭湘光,广西工艺美术大师王建阳等行业领军人才,动态建立了一支500人左右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
三是实施校企人员双向交流协作工程。南宁某高职院校校企共建教师企业实践工作站(流动站)、名师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双师型”教师发展平台,2020—2021年累计建设“双师型”教师发展平台55个,不仅为教师提供了宝贵的企业实战经验,而且搭建了一个促进校政行企多方协同的课程建设团队。在这些平台上,“双师型”专兼职教师发挥了他们在课程融合、课程设计、课程引领、课程示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提升了教学质量。最终得以储备大量课证“双师型”人才,构建智库并发挥其协同育人的作用。
四、构建课证融通评价机制,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
在“三教”改革背景下,构建有效的“1+X”课证融通评价机制是保障课程建设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完备而科学的课证融通评价机制有助于提升课程质量,提高人才培养水平。课改团队可通过设置课程目标达成度、课程内容与行业需求匹配度、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有效性等指标对课程质量进行综合评价;设置技能掌握程度、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指标对学生进行技能评价;设置人才培养质量、合作深度与广度、课程设计与更新等指标对校企合作进行效果评价。通过科学的评价体系,教学参与者可以客观评估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学生技能掌握程度,为课证融通课程改革提供依据,为校企后续合作提供参考。
如南宁某高职院校建立了课证融通课程评价机制,通过校级听课、督导巡课、学生反馈、平台监控、师生调查等举措,定期收集反馈信息并组织专家评审,借助大数据辅助分析,多维度强化课程质量监控。同时,引入第三方评估制度,通过加强研究第三方机构发布的学院年度《教师发展报告》《用人单位评价报告》《学生学习与成长评价报告》中的学生学习成果、教师教学效果、企业对毕业生能力的满意度等内容,全面评价课程的建设质量和教学效果,并将分析报告反馈给教学单位,确保课程内容实时反映当前技术标准和行业发展趋势,这对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适应快速变化的职业环境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课证融合促进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衔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相融合、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提高了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益,有利于培养具备较高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随着“三教”改革和产教融合的深入推进,职业院校在“1+X”课证融合课程建设中要进一步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根本出发点,以课证体系建设为工作突破点,以深化产教融合育人为核心落脚点,充分利用校企共建的资源和平台,积极整合课证融通要素,搭建课证融通平台,集聚课证融通人才,完善课证融通评价机制。同时,还需要考虑课程内容与职业证书标准对接的现实性和前瞻性,确保课程内容符合产业需求并得到企业的认可,这对加快推进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郭延娜,尹清.“1+X”证书背景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3,22(19):128-129.
[2]毛少华,李治.“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课证融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职教论坛,2021,37(12):47-51.
[3]刘琴,覃斌,陈诚.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深化“三教”改革助推高质量办学[N].广西日报,2022-01-17.
[4]王松柏.以产业需求为生命线提高证书含金量[N].中国教育报,2019-06-18.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1+Ⅹ”证书制度试点建设研究专项重点课题“面向混合式教学的1+X课证融通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课题编号:2022ZJY2225;课题主持人:王宇平)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编 罗异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