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思政课“四线并进”教学设计与实施
2024-06-15徐坚左蔚琳陆睿崔康辉
徐坚 左蔚琳 陆睿 崔康辉
作者简介:徐坚,1982年生,广西北流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左蔚琳,1993年生,江西景德镇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政政治教育;陆睿,1994年生,广西南宁人,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崔康辉,1996生,山西曲沃人,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作为思政课之一,其教学成效对人才培养质量有较大影响。课题组基于水利专业人才培养特点,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内容为例,提出在教学内容线基础上融入大国水利故事线、习近平总书记足迹情怀线和中国式现代化探索线的“四线并进”教学设计思路,采用搭建“课前的课堂”,拓展知识宽度;建设“思政主课堂”,挖掘理论深度;用好“社会大课堂”,延展实践广度;探索“六维智评价”,提升学习效度等策略,推动“四线并进”教学实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设计;“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4)09-0066-05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对思政课教学改革提出了“八个相统一”的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明确指出,要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1],并把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等纳入国家需要加快建设的战略人才队伍行列。高职院校肩负着以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培养技能人才的使命。因此,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以下简称概论课程)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突出高职教育的职业特色,贴近水利专业学生学情特点,课题组创新提出“四线并进”教学设计思路,在教学内容线基础上融入大国水利故事线、习近平总书记足迹情怀线和中国式现代化探索线进行教学设计,讲深、讲透、讲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水利人才。
一、“四线并进”教学的设计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以下对概论课程中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6个教学专题内容展开“四线并进”教学设计论述。
(一)“水利学子”学情分析
本研究对象均为我校2022级水利专业学生。通过课前在线调研、学习风格测试、知识测试、主题讨论等方式进行学情调查,然后将所得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从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学习特点、专业特色四个方面开展学情分析,发现学生总体呈现“知之未深、信之难用、行之不笃”的学情特点。在知识基础方面“知之未深”,学生对中国式现代化有所了解,但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内涵及其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关系理解不够深入。在认知能力方面“信之难用”,学生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停留在“是什么”的知识理解层面,缺乏对“为什么”的深度思考和“怎么做”的行动自觉,对如何实现共同富裕、推动高质量发展等认识存在偏差。在实践学习方面“行之不笃”,学生思维活跃,自主学习能力较强,但对政策认识停留在表层,很少参与社会实践;对毕业后到一线工作、工作条件艰苦有所了解,但对自己应对困难的信心不足;学生不明确自身专业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意义,也未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教学目标与教学难点设定
对标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与水利水电工程智能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概论课程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内容教学,要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依据学情特点确定教学的难点。
一是教学目标。通过理论教学让学生了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内涵和特征,了解我国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的举措,以及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系;通过热点分析等培养学生理性辩证看待社会思潮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会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同时增强学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使其成长为德技兼修的新时代水利人才。
二是教学重难点。在教学中准确理解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举措,如怎么构建新发展格局、如何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等;进一步明确历史责任,发挥榜样力量引导学生增强使命意识、塑造敬业奉献的品格、树立技能报国的理想。
(三)“四线并进”构建教学内容
为了使概论课程贴近高职学生的认知特征和接受习惯,让学生对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和伟大变革有更深的理解,教师应在统编教材基础上,结合水利专业特点优化教学内容。在讲授概论课程“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内容时,为了彰显新时代国家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协调推进,巧妙地将大国水利故事线、习近平总书记足迹情怀线和中国式现代化探索线与教学内容线结合起来,“四线并进”构建教学内容(见图1)。如进行《增进民生福祉 推动共同富裕》专题教学时,引入世纪工程南水北调的故事。通过介绍我国如何通过南水北调这个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调水工程将南方的水调到北方,有效解决北方缺水的问题,使学生深刻了解党和国家是如何千方百计改善民生、促进发展,进而推动共同富裕的;通过讲述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南水北调工程,并把南水北调放在“国之大事”的重要位置,让学生理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民生的重要性以及我国统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必然要求;通过分析南水北调工程对生态及航运条件改善、沿线经济发展的贡献,让学生理解该工程对促进共同富裕的积极作用,明确党和国家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可见,将大国水利故事巧妙融入概论课程教学中,使理论教学贴近学生、贴近专业、贴近生活,既能解决传统理论教学针对性不强的问题,又有助于水利专业学生增强职业认同感、厚植职业情怀。
(四)“四线并进”教学资源建设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改革的重要指示,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化解思政课教学中的难题,创新思政课教学的思路和方法,本研究建设了“三平四库五基地”数字化教学资源,使“四线并进”教学设计落到实处。“三平”即超星学习通平台、“智评价”平台、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平台等三个平台,通过这三个平台丰富思政课的教学手段,实现数字化技术赋能思政课改革创新,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四库”是虚拟仿真资源库、大国水利案例库、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信息库和思政课微视频资源库。依托虚拟仿真资源库开展虚拟仿真教学,促使学生适应思政课宏观视野广、历史跨度长、理论抽象等教学特点,使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对党的初心使命、人民群众的团结伟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等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从而巩固学生对理论的认知;通过建设大国水利案例库、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信息库和思政课微视频资源库,可以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丰富的素材。“五基地”则包括高质量企业基地、大国水利工程基地、乡村振兴示范基地、红色文化主题教育基地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2]建设思政课教学基地,正是激活社会“大课堂”、汇聚全社会育人“大能量”,进而激发广大青少年立志民族复兴的信心和决心,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必要举措。教师通过超星学习通平台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展开课前自学、调研,让学生通过大国水利案例库了解大国工程的辉煌成就,引导学生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过的实践基地躬身实践,撰写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学习体会,升华思想,立志成才。
二、“四线并进”教学的实施
在高职院校思政课中实施“四线并进”教学,教师应遵循思政课改革“八个相统一”的要求,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努力使新时代思政课“成为广大学生听起来能‘解渴、学起来引‘共鸣、品起来增‘回味的精品课”[3]。通过搭建“课前云课堂”,培养学生“博学审问”的学习态度,拓展学生的知识宽度;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建设“思政主课堂”,加深学生对思想政治道理的领悟;用好“社会大课堂”,延展学生的实践广度;构建主体多元的“六维智评”评价体系,提升学生的学习效度,培养高素质的水利人才。在思政课“四线并进”的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做到讲准真理、讲清事理、讲透学理、讲明哲理,提升思政课价值引领力、理论说服力、情感亲和力、话语感召力,打造“明四理、增四力”的思政课堂。
(一)搭建“课前云课堂”,拓展知识宽度
教师结合专题内容发布课前学习任务,如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教学专题中,为增强学生职业认同而巧妙融入大国水利故事线,课前教师布置任务“探究三峡水利工程建设是如何体现民主决策的”,引导学生通过在超星学习通平台上观看微课视频、在网上查询资料等形式自主研学,拓展学生的知识宽度。教师在线上指导学生,查看学生研学成果,掌握学情,制订教学策略;学生完成自学任务,带疑入课。专题教学通过“课前云课堂”发布任务,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在日积月累中拓展知识宽度,学有所思,提高课前预习的效果。
(二)建设“思政主课堂”,挖掘理论深度
在“四线并进”下进行思政课教学,要求教师激活思维,全面考虑各教学线的内在联系,立足于讲深、讲透、讲活思政课,采取主题讨论、情境表演、分组汇报、分享感受、沉浸式体验、理论讲授等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以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思政课学习,让课堂“活”起来。
一是以问题为导向,融入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深度解读,有效回应学生思想困惑。如在《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教学专题中,针对学生难以理解高频词“新发展格局”的问题,教师以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考察的畅销海内外的螺蛳粉为例,采用VR参观展示介绍、小组讨论等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从“小米粉大产业”理解新发展格局,深化对以“工业化思维”打造网红螺蛳粉的认知,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与工匠精神,实现了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
二是组织学生开展主题调研和课堂汇报,以加深其对学习内容的感悟或体验。如在《增进民生福祉 推动共同富裕》教学专题中,组织学生以“实现共同富裕”为主题开展调研并进行调研成果汇报,培养学生的自主研学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师结合学生的调研情况或汇报情况,并引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的南水北调工程的案例,进行透彻的学理分析,深化学生对共同富裕的内涵、实现举措和原则的理解,坚定学生对实现共同富裕的信心。通过教师用心引导和学生积极调研,可以更好地实现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
三是通过链接学生兴趣点,激活学生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例如,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教学专题中,将广西壮族自治区备受关注的“三月三”歌圩节对歌活动与青年学生相链接,回顾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广西时对壮族同胞的关怀,将理论与广西文化旅游大使赵羽进行传统山歌创新创作的故事相结合,再引导学生体验传唱山歌,点燃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启发学生思考如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由此实现了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
四是通过连线优秀校友分享参与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故事,以校友亲自讲述大国水利工程技术创新故事为切入口,讲清我国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原则,同时突出水利学子的职业特性,既达到了该专题的“统一性”的教学目标,也采用了“多样性”的教学手段,由此实现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
(三)用好“社会大课堂”,延展实践广度
为更好贯彻落实人才强国战略,高职院校要在思政课教学中用好“社会大课堂”,将乡村振兴示范村党支部书记、优秀校友等杰出代表请到课堂,形成育人合力,众志成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水利人才。如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教学中,为实现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让理论真正入脑入心,教师融入习近平总书记足迹情怀线,将思政课堂搬到田间地头,组织学生到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到广西考察时调研过的毛竹山村开展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参观毛竹山村的村容村貌和葡萄产业园,并将毛竹山村党支部书记和村民请到课堂,介绍乡村振兴的突出成效。学生亲眼看见小山村在乡村振兴战略下,通过智慧灌溉、科学种植等技术手段推动葡萄产业实现了蓬勃发展,由此深刻理解了党和国家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在思政课实践课堂中融入习近平总书记足迹情怀线,极大地提升了思政课的情感亲和力和话语感召力,实现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增强了学生技能报国的使命感,真正做到培根铸魂、启智润心。
(四)探索“六维智评价”,提升学习效度
为及时掌握学生学习状况,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课题组充分利用了评价指挥棒,创新建设了“六维智评”教学评价体系。在课前、课中、课后围绕教学目标,从学习参与度、知识掌握度、思想认同度、职业认知度、理论践行度、综合成长度等六个维度,依托“智慧课堂”“智评价”等平台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考核。一是坚持将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注重评价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评价反馈,促进学生不断改进学习行为。二是坚持多元评价和持续性评价相结合。师生根据教学任务完成情况开展个人自评、生生互评、教师评价等,获得评价反馈后,教师调整教学方式,学生改变学习方式。三是实施综合评价,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持续提升,探索增值评价,形成全时段、全流程、多元主体的智评价体系,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水利人才。
如在教学专题四《增进民生福祉 推动共同富裕》中,教师课前通过测试的形式了解学生对民生的总体认知,同时布置各小组开展以“共同富裕”为主题的调研,要求各小组在该专题授课前上传调研成果,这样教师在课前就可以通过智慧教学平台对学生的知识认知、学习参与度、思想认同度等情况有初步了解并做出评价。在课中,教师通过组织主题讨论、提问发言、金句学习等展开过程性评价,通过小组汇报加分、小组互评、学生自评等实现多元主体评价和持续性评价。通过“六维智评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参与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提升思想认同、职业认知,最终实现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促进个人的成长。
三、“四线并进”教学的思考
在概论课程中开展“四线并进”教学,具有鲜明的教学特色,也明显促进学生学习效果提升,但还存在一些不足有待改进。
(一)教学特色
一是“四线并进”突显职业特色,学生认同感强。结合新时代水利人才培养目标优化思政课教学内容,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教学内容线与大国水利故事线、习近平总书记足迹情怀线、中国式现代化探索线紧密结合,“四线并进”开展教学设计,既突出思政课的价值性、时代性,又突显了职业教育的特色,注重培养水利学子的服务意识、奉献精神、创新精神,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二是巧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学生参与性强。在理论讲授中教师通过将水利专业优秀校友、广西文化旅游大使、乡村振兴示范村书记等请到课堂,用大国水利故事、文化创新故事等讲深讲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多维一体”开展价值引领,提高思政课教学的情感亲和力和理论说服力。与此同时,教师将主题调研、汇报交流、情境表演、案例分析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能够充分调动高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是凝聚力量建设社会大课堂,学生获得感强。在理论学习基础上,组织学生到乡村振兴建设示范村开展实践教学,让学生亲身感受乡村振兴战略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及乡村发展对水利人才的需求,激发学生运用专业技能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使命,实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二)教学效果
一是智趣课堂引导“学”,知识入脑达真“知”。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专题教学中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智学课堂环境,将大国水利故事和丰富的优秀的民族文化融入课堂,激发水利学子学习思政课的兴趣,同时纠正学生认为概论课程对个人职业发展的作用是可有可无的错误观念,明确概论课程对职业发展能起到方向引导的作用,使学生乐学而真懂。
二是问题导向启发“思”,理论入心达真“信”。坚持问题导向,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专题教学中通过设置问题链,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启发学生思考。如在《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专题教学中,设置了“如何定义新发展阶段?”“什么是新发展理念?”“怎么样构建新发展格局?”等问题,层层递进启发学生思考,同时融入案例分析、热点辨析、师生研讨等课堂教学活动将理论讲深、讲透、讲活,通过透彻的学理分析实现理论入心,使学生乐思而真信。
三是情怀感召促成“用”,躬身行动达真“行”。通过组织学生追寻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到毛竹山村开展现场教学,听村支书介绍智慧水利在乡村振兴中的实践,倾听村民代表分享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和嘱托,让学生深入地感受习近平总书记“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的为民情怀,促进学生在习近平总书记为民情怀的感召下立志学好专业知识,技能报国,“把实现个人价值同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4],充分利用周末和暑假到社区、企业和乡村开展实践和研学等活动。
(三)存在的不足
虽然近年来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一直推进“大思政课”跨领域、跨区域开展教学,但在大小课堂联动机制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思政课研学基地建设尚需进一步加强。此外,虽然在思政课教学中运用“智评价”平台等现代信息技术对学生开展全过程多元评价,但个体的思想动态的评价难以全面量化,增值评价效度仍需进一步深入探究。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1).
[2]杜尚泽.“‘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两会现场观察)[N].人民日报,2021-03-07(1).
[3]田丽,赵婀娜,黄超,等.大思政课,总书记心中的一件大事[N].人民日报,2022-05-22(1).
[4]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4-16.
注:本文系2020年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立项课题“基于虚拟仿真平台思政课体验教学创新研究与实践”(2020LSZ022)、2021年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高职院校‘同心圆建设助推思政课‘三性教学改革创新探索”(2021SZ1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编 黄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