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秦汉时期国家治理思想

2024-06-15吕一格

中国故事 2024年4期
关键词:郡县制秦汉巴蜀

【导读】中国历史上首个“大一统”的国家始于秦朝。秦始皇在统一的疆域内实行“车同轨,书同文”的政策,实现了长城以南疆域与长城以北的匈奴部族的隔离,使“华”与“夷”有了更明显的区分,“华夷之辨”成为后世华夷思想的来源,在秦汉时期,“大一统”作为一种治理思想和文化秩序,是建立在“郡县制”的国家形态结构之上的。“郡县制”对地方的控制有力地维护了“大一统”局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制度对华夏民族的纽带作用,推动了这一时期行政制度和文化的建立形成。随着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不断增强,过去以“中原为华夏,四方为夷狄”的观念被逐渐摒弃,“大一统”的观念逐步确立,为中华民族统一国家的建立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首个实现“大一统”政治局面,确立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阶段。在郡县制作为国家的基本行政管理制度的时期,其特点是由中央政府直接管理全国的疆域和人民。同时,中央政府将疆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设立直接隶属于中央政府的地方政府,并任命地方官员,以分而治之的方式对人民和事务进行管理,以实现中央集权的目标。秦朝通过统一六国实现了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一体化。在此基础上,汉朝继续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方面也产生了诸多变化与融合,许多原先属于少数民族的地域被纳入统一的中国版图中,引发了民族观念的转变。过去以“中原为华夏,四方为夷狄”的观念被逐渐摒弃,汉朝不再将少数民族视为“蛮夷”,而是以和平相处、共同发展的态度来对待他们。郡县制有效地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对此后两千多年的民族融合和中华民族“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郡县制”的确立与定型

在郡县制被提出前,分封制是商周以来被沿用千年的制度。分封制将土地与人民分封给皇室宗亲或卫国功臣,让诸侯国拱卫皇室,采取“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方式巩固皇室的统治力。在分封制下,中央与诸侯之间相对独立。诸侯各司其职,在服从中央统治、遵循中央统治的前提下,拥有多项特权和职责,包括官员任免、货币铸造、征收税收以及组建军队、分封领地并管理该领地内的所有资源和收益的权力等。分封制强调宗法制、井田制和等级制,对国家政权的巩固和国祚的延续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地方政府能够受到中央的有效治理,这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中央王朝孱弱、诸侯独立性强的情况下,各诸侯国逐步脱离了中央的管控。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和战乱,就是分封制弊端的展现,在此历史背景下,“郡县制”应运而生。作为一个维系地方与中央关系的体制,郡县制最早的提出是在春秋时期。其由商鞅提出,后秦始皇听从李斯建议,正式将其推行于全国。相比较于分封制对中央控制的削弱,郡县制产生的官僚体系使中央直接管理地方成为现实,避免了地方诸侯独立强大后对国家统一的威胁,更符合统治者追求的天下一统的政治追求。而秦始皇推行的“郡县制”也被后世证明更符合历史的发展趋势。秦在初定诸侯后强行废除“分封制”改立“郡县制”,采取焚书坑儒等强制手段,期望迅速实现国家和思想的统一,但操之过急,反而事倍功半。秦汉之交,陈胜、项羽均再次分封诸侯,直至西汉初期仍存在“分封制”与“郡县制”并存的现象。经过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三代的削藩改革,“郡县制”才被定型,并一直延续至今。

二、“大一统”思想对中央集权的巩固

“大一统”代表着国家统一政治、文化传承的理想目标,它在维护国家政治稳定和中华文化延续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大一统”的思想源于对“大一统”国家形态结构的追求。秦汉时期是我国郡县制国家全面形成和建立的时期,“大一统”思想则是建立在“郡县制”的国家形态结构的基础之上的。秦推行郡县制后,中央将管辖的疆域分割成若干郡县,直接掌管郡县官员的任命和罢免。县的内部机构就在这个时期形成,县官也在此时开始受郡守的节制。郡县直属于中央,便于中央直接管辖全部疆域和全部人民。郡县制通过将疆域和人民分而治之实现中央集权的目的。县官是负责管理和处理县域内的各项事务的官员,涵盖司法、刑法、赋税和教化等多个领域,大事小情皆由县令负责,县内权力高度集中。郡守县令均由中央任命,因此也听命于中央,君主的政令也能得到及时的传达和实施,与此同时,郡县内的其他官员也由中央任命,他们与县令相辅相成,同时也相互制约,这种官员体系有利于中央命令的传达和管理。

在秦朝时期,秦始皇通过对郡县制的改革和完善,实现了对各地方的直接控制和管理。他把中国划分为三十六个郡,每个郡下设若干县,又在每个县里设立县官,这些官员都直接受中央政府的掌控。随着汉朝的建立,郡县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汉武帝时期设立了州、郡、县三级行政管理体系,每个县都设立了县令和县丞两个官职,从而实现了对地方的更为精细化的管理。通过郡县制度,中央政府可以将自己的管理机构延伸到各地,对地方进行直接管理。这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更利于中央控制地方,更加符合“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理想。

“大一统”的治理思想对秦朝中央集权的巩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加强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限制地方官员的权力扩张,统一法律、税收和徭役制度,中央政府可以更加有效地实现“大一统”的目标,强化民族的凝聚力,确保政权的稳定和持久。

三、政治制度的“大一统”对民族融合的推动

公元前214年,秦统一六国后推行“郡县制”,将全国划分成36郡,并在少数民族地区设道。其中,巴郡、蜀郡和九原郡分别位于西南地区和北方地区,而西南地区也因此成为最早划入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的地区之一。南北方地区不同民族的交融与统一,为民族的团结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秦始皇平定南方地区,设置南海郡、象郡等郡用于掌管岭南等地和“以适遣戍”,与此同时,秦始皇对西部地区的扩张也并未停止,《史记·西南夷列传》和《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记载:“秦时常頞略通五尺道,诸此国颇置吏焉。”“邛、笮、冉駹者近蜀,道亦易通,秦时尝通为郡县,至汉兴而罢。”而秦国也将巴蜀等地视为要地大力发展。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建设,巴蜀地区的经济飞速发展,繁荣的商贸也使中华文化在巴蜀地区快速传播。由于巴蜀地区的富足,秦末萧何大力主张入蜀,“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事实上,巴蜀地区也确实成为了刘邦平定中原的物质保障。

汉王朝建立后进一步加强了对巴蜀地区的建设。汉武帝在位期间,巴蜀的经济、文化、政治都得到了迅速发展,武帝先后三次开辟巴蜀之路,加强了巴蜀地区和中原的联系。汉朝沿用了在巴蜀地区设立郡县来管理地方的制度,先后设立了犍为郡、牂牁郡、汶山郡、武都郡等郡。虽然秦汉王朝对巴蜀地区的发展十分重视,但由于巴蜀地处西南边陲,各民族分散且从事工作各不相同,无法直接照搬中原地区的整套体系,导致巴蜀文化的融合转型过程相对缓慢。为了中央统一管理的方便,汉王朝在“郡县制”的体系下并行羁縻制度,即保存巴蜀地区原有的民族,又在汉族派遣官吏的正常体系内,分封各部落首领为王侯。《后汉书·百官志》记载:“四夷国王,率众王,归义侯,邑君、邑长,皆有丞,比郡、县。”通过对首领的任命,实现了对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统一管理。

汉王朝对巴蜀地区的重视在政策方面也有充分的体现。同中原地区相比,巴蜀地区的赋税明显较轻。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教育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秦一统六国后,巴蜀早期的学校得到了发展,官立学堂和家塾大量涌现。这些学校教授《诗经》《书经》《礼记》等文学经典,使中原的优秀文化大量涌入巴蜀。在此基础上,巴蜀地区衍生出了基于华夏文化但又独具特色的文化形式,这些不仅促进了巴蜀地区文化的多元发展,也为中国文化的相互融合提供了契机。秦汉时期以“郡县制”为主体的管理体系得到实施。“大一统”治理思想不断深化,统治者积极推广汉族文字、礼仪,加强移民,广修道路,加强对当地民族的管控,使巴蜀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与中原地区趋近一致。大量涌入的移民也使巴蜀地区形成了以中原文化为主体的文化体系。至此,西南民族逐步与中原民族融合,成为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巴蜀地区也完成了从“夷狄之国”到华夏“九州一隅”的蜕变。

北方民族和中华民族的统一也与“大一统”思想息息相关,其中交融的关键地区就在秦汉时期的九原郡一带。从秦汉之初到吕后二年,九原郡一直独立存在,直到后来与云中郡合并。九原曾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居地,《汉书·地理志》说:“定襄、云中、五原,本戎狄地。”从战国到秦汉时期,中原与北方游牧民族对九原郡等边疆地区的纷争连年不断,反而促进了中原农耕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大融合。这说明在民族碰撞与人口迁徙推动社会发展的背景下,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时期。

“大一统”的治理思想,将中原与边陲等地紧密联系在了一起。权力回归中央,使边塞地区及少数民族聚集区的经济蓬勃发展,“蛮夷”地区的民族认同感也不断加强,在思想上强化了“大一统”的意识,也促进了各民族的经济相互往来和文化交流。这一进程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秦汉时期“大一统”政治格局下的民族一统,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结语

“郡县制”在秦初确立定型,“大一统”思想则建立在“郡县制”的国家形态结构之上。从尧舜禹到秦汉时代,制度不断更替,国家体系和结构不断变化。从尧舜禹时代的联盟统一,到商周时代诸侯国拱卫中央的复合统一,再到秦汉郡县制实行后中央集权得到加强的“大一统”,国家的形态与当时独特性“大一统”理念相辅相成,国家制度的成功推动了国家大一统的实现。

尽管“华夷之辨”的观念自先秦以来一直存在,但在“大一统”思想的强大向心力下,秦汉时期的国家治理办法划分而不独立,分治但集权,使得秦汉时期的中央集权得到空前加强。中央集权对大事小情统而治之,各地与中央环环相扣,共同发展,促进了各地的繁荣以及各民族的文化交融、百花齐放。“大一统”的治理思想与“郡县制”的行政管理制度,对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的构建、民族融合的促进以及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等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 司马迁. 史记·秦始皇本纪[M]. 北京:中华书局,1959.

[2] 司马迁. 史记·西南夷列传[M]. 北京:中华书局,1959.

[3] 司马迁.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M]. 北京:中华书局,1959.

[4] 范晔. 后汉书·百官志[M]. 北京:中华书局,1965.

[5] 班固. 汉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62.

作者简介:吕一格,吉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猜你喜欢

郡县制秦汉巴蜀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川渝两地携手共建“巴蜀电影联盟” 联合打造巴蜀特色电影
我与秦汉东北史研究
清代巴蜀詩話待訪書目考
宋代巴蜀书法综述
从王朝兴替看大型企业经营管理
从王朝兴替看大型企业经营管理
秦汉甘泉宫的演变
浅论吐鲁番郡王统治下维吾尔族的经济情况
流变与传承
——秦汉时期“伏日”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