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教育发展呈现“元宇宙+智网空间站”的生命形态探析
2024-06-14罗瑶
摘要:新生代网络信息技术、超级算力算法技术、数字技术与NFT/NFR带来了教育场景向数字化虚拟空间升维的现实可能。相关政策解读方案也反映出中国政府对“元宇宙”谋定于成、落棋有方和精化全局的态度。洞悉未来教育发展呈现新生命形态的显性趋势特征,前瞻未来教育数字化转型以“元宇宙”为入口,建立以国家为中心总控枢纽、以地方各级为分控枢纽的智慧网络空间工作站链接枢纽工程,创造跨界融合、人机交互、泛在学习和虚实共生的颠覆体验沉浸式超大型教育培训综合网络虚拟空间,并呈现未来教育共创共享、平等自由、绿色开放、关注生命、返璞归真的“元宇宙+智网空间站”的生命形态。
关键词:未来教育;元宇宙;智网空间;生命形态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24)05-0066-06
教育作为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其发展演进也与时代变迁、科技革新息息相关。在全球政治多边格局、经济一体化趋势形成的同时,教育内在深层最本质的公平、均衡、开放、自由、平等、关爱、生命形态的价值体系也正在全世界强势崛起和复兴,正在朝着一个全新的跨越国界并超脱于国家概念之上生命形态蜕变,并将以前所未有的震惊人类的发展速度前行。目前,已经有不少专家学者已经涉及这一超前领域开展相关研究了,也提出了关于未来教育发展形态的新设想[1][2]。不可否认,研究未来教育发展的新形态既是难以绕开的全球性课题,也是我国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教育,实现教育强国梦的必然求索。
一、未来教育发展呈现新生命形态的研究背景
当今社会正处于一个知识大爆发的全新时代,人类文明也终于开启由物质文明向精神文明升级演进的崭新历程,关乎人类未来生存形式与社会发展形态的研究课题正在越来越多的学科专业领域中蔓延开来。“变革”与“创新”已不可替代地成为当前教育发展的代名词,社会文明的积累以及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也为开展未来教育教学场景变化、教育功能与教师角色转变以及未来教育终极使命升级等全新生命类课题研究提供了可能性前提。
(一)新科技渗透
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次划时代飞跃都伴随着一场深刻的技术革命,第三次技术革命正以数字信息技术更加颠覆而不可预测的快速渗透力,一次次突破着人类对现存物质世界固有文明的意识认知。数字智慧的新生命形态正借助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AR/VR以及超算技术的广泛运用而逐渐呈现。当前,产业数字化转型加速带来了产业技术迭代升级和全面结构化调整的适应性需求,也致使失业率加剧与资源鸿沟仍在扩大等社会深层矛盾的凸显。现有教育形态只有在这场新技术革命中取得制高点,实现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升级,甚至是不可预知的能量聚变,才能承担起这时代变迁的使命。如果要研究未来教育新生命形态,就要突破传统认知,建立创新思维,立足世界观,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将更多的新理论、新科技充分渗透到教育领域,只有当教育本体融汇了足够的新智慧,才能到更多未知空间去探寻新世界。
(二)新文化崛起
新文化,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的深厚文明底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赋予其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时代内涵,可以转化出强大生命力,并唤醒新时代属性的全新创造性,从而反哺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内涵。新文化的崛起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思想进化与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也会触发人类社会对未来教育新形态的探索与思考。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当代中国以大国形象肩负使命担当,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全世界努力实现共同发展的新文化新思想获得国际广泛认可,中国文化也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和欢迎,新文化崛起在东方,为我们成为教育强国、探索未来教育新生命形态注入原动力。
(三)新人类进化
纵观古今,现代文明发展史也是一部新人类的进化史。19世纪,法国历史学家亚历克斯·托克维尔写道:“每个世代都是一群新人类。”数字时代的新人类既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也是人类自身进化的必然。他们的行为特点和意识认知与前时代的人类存在更明显的“代际差异”,新人类代表着新时代的生存模式和底层价值观,在客观本质上,新人类是更具高阶思维和先进意识的存在,他们的存在既是对前时代人类的时代适应力、跨界融合力以及变革思维力的考验,也是新时代文明对弈旧时代文明并最终取代的循环更替过程。这既是新人类进化的时代效应,也是人类文明不断进步和社会永续发展的根源。新人类进化为追求个体价值、行动爱国、尊重文化、平等开放、智活乐学、善于创造的人群,他们愿意花更多时间在线学习并创新获知渠道,这些特征也是探索未来教育新生命形态的价值意蕴所在。时代在变,新人类的概念也会被不断更新定义和范畴,也许新人类广义上已不专门指代人类这一物种,也可以是具有类人脑和学习工作能力的人工智能,这将会是对未来教育新生命形态研究意义的另一层设定。
二、未来教育发展呈现新生命形态的显性趋势特征
未来教育发展呈现新生命形态已是当今人类社会共同关注的课题,人类如何才能在更加复杂且不可预知的未来实现智慧稳定的存在与发展,如何在未来世界高效获取广泛知识并在及时指导中学会使用和创新,人类如何在频繁爆发的自然灾难中及时开启自救和互救模式,人类智慧文明成果如何实现实时共享交流,这些超前的思考和探索并非无稽之谈、异想天开,而是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以及权威媒体,在对当前教育发展显性趋势特征作出全面调研分析基础上,所引发的普遍意识趋同和共性聚焦。2009年正式开幕的世界教育创新峰会(WISE)曾发起过一项关于全球教育发展的调研,主题为“2030年的学校”,全球WISE社区超过15 000位成员中的645位教育专家的观点,表达了他们对塑造未来教育新生命形态的显性趋势特征的认知。
(一)智慧教育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2023年2月13日,在教育部与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举办的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中国智慧教育蓝皮书(2022)》与2022年中国智慧教育发展指数报告发布。该报告显示,我国智慧教育基础设施设备环境基本建成,中国接入互联网的学校比例已接近100%。学校管理信息化与网络安全制度建设完成度较高,已有近85%的学校具备网络安全管理制度。这些研究数据客观说明了教育全面数字化建设基础工程日趋完善,为全面一体化布局全国智慧教育网络枢纽系统工程提供了有利条件,既为打通数据流通壁垒、实现教育数据全生命周期价值流向动态监测体系机制形成了有力保障,也为进一步实现教育数据要素化、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教育形态变革创新铺设了必要前提。
(二)智能智慧技术渗透教育领域
智能智慧技术是包括大数据、元宇宙、人工智能技术在内的新兴智慧教育科技,这些教育科技规模化布局智慧教育赛道,加速了教育全面数字化战略实施进程,也为智慧教育的发展深度赋能。我国《“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要求深入推进智慧教育,《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提出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一系列政策和行动旨在运用教育科技促进教育创新,推动智慧教育平台促进教育公平,探索新技术赋能教育发展。这些显性趋势能让我们在探索未来教育发展的新生命形态时得到启发,未来智慧教育更加关注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更加强调教育资源的充分与共享、多技术开发与呈现。同时,未来教育新生命形态还能让学习者感受到智慧无处不在,超级算力算法系统能为学习者提供实现学习目标的成倍数量级可选优化方案,为学习者实现成功人生创造无限可能,智慧升级精英人才培养效能,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三)教育新融合正在重新定义教育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内容明确了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新融合之路,高度概括了未来教育发展将着力构建完善横向融通、纵向贯通的现代化教育体系,表明了国家以战略高度布局教育,以技术赋能教育,促进教育本体阵痛式、跨越式变革的坚定信念和决心。这三个方面融合各谙深意、环环相扣,“通”“合”“汇”已经全面展现了教育发展的三个显性趋势,让我们对未来教育发展所呈现的新生命形态有更多可以构想和研究的方向。
1.职普融通会促使教育系统更加注重各类学习者各阶段成长数据的完整性,让每一个学习者都受到同等关注,也更加包容学习者的背景经历,引导大众形成正确的社会观和职业观,提倡师者“有教无类”,促进教育公平,真正实现“人人皆可以学,人人皆可以成才”的人民满意的教育。
2.产教融合会促使教育本体自我审视自我反思,即未来教师所应当扮演的角色、教学过程应当如何演绎创新和实用、教学考核评价如何适用质量保证机制、产教如何共建共享教育资源数据、产教共同体能否创建出非传统形式的校园、现实世界自然环境如何变成学习者的移动教室,等等。
3.科教融汇最核心的趋势是大量技术工具汇集于教育,智慧教育将会颠覆教育传统的功能定义和原有的使命,跨学科领域的大量先进技术和理论融入教育改革与治理,比如生物科学、量子力学、宇宙天文学以及空间科学等与人工智能跨界融合,会创新发展出类人脑的并具备超级创造能力的异构生命系统和生态环境,未来教育的发展形态也会被提升到超体空间的更高维度,人类也许将全部进化为高知群体,他们将会用更多时间去体验情感和学习爱。
(四)生命化教育受到更广泛关注
“生命化教育”的理论是由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黄克剑于1993年首度提出的,并详尽诠释了生命化教育的价值内涵和终极目标。黄克剑提出:教育是“对人的成全”, 是“生命的在场”,生命化教育的哲学基础是人学纲要,亦即教育是人学,需从人学理论发展人,发展教育,并再发展人。黄克剑的观点也得到了研究学者张文质的认同,并成为生命化教育的积极倡导者。“回到中国的语境,回到教育的立场,回到具体的学校,回到具体的个人”,这是“生命化教育”的理论前提和依据,这一观点主张也引起了钱理群教授的共鸣,触发了其对教育改革过程中偏离教育本真现象的批判性思考[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强调,“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这些思想观点都与生命化教育的本质内涵不谋而合,也引导未来教育发展的新生命形态的探索与思考,未来教育的新生命形态会用最先进的科技还原教育本真的价值向度,使学习者体验到受教育带来的身心幸福和境界高尚而非压抑和负重,会更加关注个体成长性需求,尊重生命、包容个性、接纳差异、倡导向善,推崇教育对智慧的启发而非灌输,对心灵的感化而非教化,让生命学会接纳、宽容,与过去和解,与当下共勉,与未来共舞,成就生命的完整意义。
(五)虚拟现实和多视角学习路径
随着区块链、人工智能AI、AR/VR/MR等网络信息技术对教育现代化治理技术的融汇渗透,以及终身教育意识的普及和知识付费时代的开启,未来教育会逐渐从线下模式向平台模式和线上模式转移,更多学习者愿意选择在家或者灵活的自主性场所进行在线学习,各种网络学习平台会聚合来自不同年龄段的数量众多的人群,而这种规模化、混龄化、个性化需求的学习者同时空学习不是现实空间范畴所能充分实现解决的,只能通过混合现实、虚拟现实和多视角的途径来实现,促进教育数据资源跨时空均衡配置,推动教育公平,拓宽优质教育的受众人群。随着虚拟现实和多视角学习途径成为趋势,大量学习者可以在混合现实、虚拟现实空间中以数字生命形式继续开展现实中的一切活动,还能与其他数字生命进行人机互动、多人互动、跨界合作、价值共创,这也将促进虚拟现实空间数据资源的共创与共享。
这些趋势让我们看到,未来教育在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会有不同的使命任务与合作分工,虚拟现实空间的教育数据资源需要进行确权并形成价值流通,数字数据安全和超级算力算法应用需要国家力量的投入支持,有必要形成全国统一的智慧网络空间工程全栈式布局,现实中的产教融合型实践基地会主要承担教育数据要素的开发,以及教育数据资源向数据要素转化的技术研发工作,使其具备城市智慧实验室功能。实体学校主要具备城市智慧教育的空间工作站功能,不仅承担学校教育数据资源平台的虚实空间实时监测、运营维护和安全管理工作,还承担数据资源的同步更新和空间拓容技术研发工作。
三、未来教育发展呈现“元宇宙+智网空间站”新生命形态的构想
根据国家智慧教育的顶层战略布局,推动数字空间技术的地方行动方案落实,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教育发展一定会呈现出超乎想象的全新生命形态,“元宇宙+智网空间站”的提出不仅可以充分承载未来教育在虚拟课堂建设、新型数字产品和职业技能培训等重点方向的发展内容,也是符合当前中国新基建基础设施优先入局、大型城市数字终端产业链已具备跨界融合技术革命竞争优势的客观态势的。这一构想的提出不再是资本噱头和不可企及,而是各类前沿技术相继成熟并在进入教育领域的同时加速融合的必然结果,未来教育则更需要及时探知数字技术的发展风口,提前布局“元宇宙+智网空间站”的智慧入口,开发研究虚实交互的教育智能技术、工具和泛在交互终端,以提升未来教育入口竞争的核心实力,以虚促实,更好赋能中国新型实体经济。
(一)“元宇宙+智网空间站”的成功模式诞生在未来教育领域
众所周知,元宇宙(Metaverse)是利用科技手段进行链接与创造的,与现实世界映射与交互的虚拟世界,具备新型社会体系的数字生活空间。元宇宙可以说是利用先进复合技术实现虚拟现实增强的空间模拟,而人工智能既是运用在元宇宙中可以智能化创建虚拟场景,赋予虚拟角色和物体智能行为,处理用户需求指令,协助交互和体验的类人脑技术,也是帮助元宇宙交互层结构功能优化的核心技术,人工智能的发展从实用性推广层面决定着元宇宙未来的成败[4][5]。
1.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会带来各行业领域职业变革的大趋势,根据全球智库和央行经常引用的一篇论文《The Future of Employment》预测[6],人类现存职业中的47%的工作岗位正在被人工智能取代,而一批全新的工作会被创造出来,由于之前的疫情对这一进程的加速,目前的这代年轻人正在经历从工业革命200年以来最大的一次职业变革浪潮,并成功计算出702个职业的可替代性,其中完全不可替代的社交智慧型工作就包括教育职业。根据麦肯锡公司发表的一篇题为《Where machines could replace humans—and where they can’t(yet)》的研报数据显示,创造amp;决策、专业技能、沟通交流和例外管理(Management by Exception)将会是人类竞争力价值的主要体现领域,而信息收集、信息处理和可预期的重复工作内容将会被数据+AI+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等智能技术取代。这些研究都表明了相同的观点,未来教育职业不仅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还会根据教育类型和工作内容的不同在现实与虚拟世界中承担不同的角色分工。换言之,教育既是职业的基础和根本,也是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前景职业。
2.解决元宇宙链接层结构功能问题的“智网空间站”主要是由现实世界中城市智慧实验室和智慧教育承担枢纽连接网络工程,为元宇宙用户提供各类需求的元宇宙入口平台和终端协同设备。首先,“智网空间站”不仅需要具备体量规模、功能完善以及覆盖广泛的基础设施部署,而且还需要在全国区域内分布均衡。目前,中国的教育具有全世界最大规模体量,在“智网空间站”的布局上具有相对于其他行业的绝对优势。其次,元宇宙的发展需要大量不同学科专业前沿科学技术理论的跨界融合以及全专业学科数据资源,教育领域汇聚着各学科专业领域数量众多的教授、专家、学者和研究人员,他们构成了研究元宇宙的最强智脑联盟,这也是相对于其他行业的本位优势。最后,产教融合政策的密集出台以及相当规模数量具体行动方案的落地实施,已初步建成一批高水平的产教融合型企业、产教融合型实践基地、产教融合型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和智创空间,现有布局有利于产教融合体以较低成本快速转入“元宇宙”城市智慧实验室的赛道,而且各层级院校都不乏建设智慧教育空间工程的基础设施,相对于其他行业更容易具有规模化、低成本的先决条件优势。
3.“元宇宙”是1992年国外科幻作品《雪崩》里提及的概念,直到2003年以一款游戏《Second Life》的形式出现在大众视野,再到2021年的元宇宙元年,经历了罗布乐思(Roblox)、脸书(Facebook)、微软、谷歌以及国内阿里、腾讯等国际互联网巨头的抢先入局,虽然未能让元宇宙真正实现时代价值,基本维持在游戏玩家、资本噱头和概念炒作的范畴,但正是这些科技公司的努力尝试,既为全世界人类开创新世界积累了宝贵经验,也为未来教育元宇宙的成功范式作出了技术研发贡献。
(二)“元宇宙+智网空间站”新形态是支撑国家战略前沿科学的教育新生态
“元宇宙+智网空间站”新形态无疑是虚拟空间技术由低级水平向高级水平发展的结果,并随着人类技术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的事物,现阶段教育已经实现了低级水平的虚拟空间。虽然虚拟仿真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多课堂实践教学,但是还远远没有达到高级与超级的数字化虚拟空间,还达不到人类对高阶教学的要求,也就是人类理想中的能达到颠覆体验的虚拟空间,也是人类的未来目标,更是数字化的未来。目前,信息技术自身水平还十分低下,新基建新技术并没有实现真实性突破,因此,“元宇宙+智网空间站”新形态还停滞在概念性阶段。从人类社会发展角度可以洞见到数字化未来的目标是使虚拟更真实,使现实更加虚拟,以虚促实,最终虚实场景可以随意切换,任意交互,这也是在未来教育“元宇宙+智网空间站”新形态中所希望实现的愿景。
1.这个美好愿景的实现能带领现代教育技术体系整体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未来教育技术也会借助虚拟空间技术的发展将传统教育技术与前沿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充分融合,重构高阶前沿科学教育体系,比如,在元宇宙中虚拟真实外太空,创建研究外太空知识的各种虚拟现实增强的场景,还能创建元宇宙外太空实验室,把人类局限于现实空间未能突破的技术研究放到元宇宙中与更多高阶数字生命共同协作寻求进步。在元宇宙新形态中,未来教育会形成一个基于知识探索与普及的前沿科学教育新生态、有助于开展广泛的元宇宙科普教育以及集探索科学化游戏、教学、培训、科研、创造、成果转化于一体的教育生态圈。
2.“元宇宙+智网空间站”新形态是教育借助空间科学技术培养国家战略紧缺型前沿科学技术储备人才的新生态。在2023年中关村论坛全体会议上,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在演讲中表示,随着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我国科技人才资源储备已极大丰富,然而顶尖科技人才匮乏的局面依然没有改变。中国与美国在人工智能、互联网、航天和生物等领域的差距是显著的,尽管中国在这些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差距。“元宇宙+智网空间站”新形态可以赋能这些领域的一系列元宇宙产业链,并基于产业链汇聚教育链,形成比现实空间的产教融合布局更加匹配、科学、合理的产教融合元宇宙虚拟空间布局,借助虚拟空间技术实现科技人才结构的优化分布和素质提升,比在现实空间相对容易实现,而且更容易促进人才与技术的数字生命流动。也许以此为突破口能够促进中国平等宽松的科研环境,并创生出滋养科技人才爱国情怀和民族信仰的良性机制和全新生态。
(三)“元宇宙+智网空间站”新形态是未来教育聚合共生价值的能量场
“元宇宙+智网空间站”新形态是基于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以及各种混合现实/虚拟现实技术融合运用于广泛教育场景中,使未来教育呈现出新型的教育复杂系统和数字生活空间。其中,数字孪生技术可以使系统内的用户,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能生成自己的虚拟数字分身或者说数字人,教学主体双方通过自己的数字人可以在元宇宙的虚拟世界中充分参与各种活动,体验身临其境的真实感觉和沉浸式的思维与创造力提升,并且教师与学生的数字人会在元宇宙里与更多数字生命进行互动、学习、价值共创[7]。
1.聚合虚实生命共生价值,巴比特创始人长铗与Bytom首席研究员刘秋杉在《元宇宙,通往无限游戏之路》一书中提出,元宇宙的发展存在三个阶段,即数字孪生、数字原生和数字永生。“数字孪生”阶段实现的是物理实体实时状态的数字虚体映射,是虚实生命的共存状态,还未能产生共生价值。“数字原生”是指创造现实与人类认知之外的新知识。也就是说,元宇宙不是要复制一个现实中的宇宙,而是要创造一个目前不存在的宇宙,这是数字生命在元宇宙里聚合共生价值的阶段。“数字永生”即虚实共生,现实世界与数字世界将共同构成人类的生命空间。在这个终极阶段,虚实世界高度融合,虚拟世界中的价值等同于现实中的价值,人工智能可以让数字生命拥有人类意识,人类也可以获得数字化永生。人类和自己的数字孪生将在虚实世界中实现价值共生并因虚实交融而紧密聚合形成强大的能量场。
2.聚合教学本体共生价值,现实世界中的教育体系基于其固有的行政体制和层级关系,使得教育无论是在教学管理、教育科研还是行政办公等环节中都凸显教师本位,而学生主体的本位价值很难充分显现,也束缚着学生的创新创造思维和个性化优势发挥。未来教育在元宇宙中会体现完全颠覆传统的教育理念,体现学生本位的教育体验场景将由教学本体共同创造,学生可以在元宇宙中扮演任何角色,创造任何角色,创建自己的游戏、社交、学校甚至王国,只要网络信息技术和算力足够发达,只要现实主体拥有足够“智造力”。在第五届世界教育前沿论坛上,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机器人与未来教育中心主任、斯坦福全球联盟及全球创新设计联盟主席蒋李博士谈道,在对斯坦福大学元宇宙课程实践教学相关研究中发现,元宇宙平台用户90%是青少年,教师与学生的主导关系发生了转变,在相关教学场景的应用实操环节也呈现教师角色的弱化,学生比教授科技和IT的教师还更快适应,不是教师在教学生,学生反而是教师,他感到元宇宙用在教育上真的能点亮学生的人生。未来教育在元宇宙中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本位价值,与现实世界教育的教师主体本位价值形成共生互补,形成教育聚合共生价值的能量场。
3.“元宇宙+智网空间站”新形态聚合教育共生价值所形成的能量场在自身不断膨胀过程中,既能与其他领域聚合共生价值形成的能量场不断合并扩张,也能在能量场表面产生“霍金辐射”,不断向外进行能量传递和耗散,最后在不断修复现实世界难以形成共生价值能量场(低/负能量场)的劣症痼疾中能量耗尽,致使能量场消失。“元宇宙+智网空间站”新形态这一聚合共生价值的能量场类似伟大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提出的“黑洞”,不过理论还未得到证实,有待进一步研究。不过有一些研究学者认为,人类最后会放弃现实世界而完全活在虚拟空间中,如果不借助PC、AR/VR眼镜或头显等终端设备,就难以看到元宇宙中的数字生命,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元宇宙内部是透明的,而且元宇宙这样强大的吸引力像极了透明“黑洞”吞噬物质的过程,当然,这也是没有被证实的“脑洞概念”。
四、结语
教育“元宇宙+智网空间站”新形态基于人工智能和超级算力技术的发展,未来也许能成功拓展出一个乃至无限数量级的虚拟现实空间,再运用数字人、具身机器人、区块链和NFT/NFR等数字技术,实现人力资源、社会生产力以及社会经济无限数量级的提升。当然,这需要5G、web3.0等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算力系统足够发达。虽然对于目前存在的人口老龄化、新生人口数量下降、医疗设施服务水平跟不上、贫困地区留守老人儿童情感缺失、社会特殊人群缺乏有效社会救助、重大自然灾难现代化治理水平不足等现实世界难以解决的问题,在元宇宙的超高级阶段都有望解决,但伴随而来的也会有秩序、伦理、道德与文明的高风险。未来在“元宇宙+智网空间站”新生命形态中设置规范及协议书规则、机制约束以及道德文化教育与传播新路径,是我们驾驭元宇宙而不被反噬的底线和救赎。
参考文献:
[1]郝祥军,王龚,顾小清.从社会生态视角探索教育治理路径与发展定位[J].现代远距离教育,2023(2):30-35.
[2]徐梦影,陈兴中,向晏平.未来教育的本质、目的、任务与发展趋势[J].教育科学论坛,2020(34):5-11.
[3]李晓华,袁晓萍.生命化教育的回溯反思与新时代创新[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58-59.
[4]车紫薇,李双龙.教育元宇宙视域下职业院校教师角色转换及其实现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3(15):80-83.
[5]马婧,金妍池,杨阳,等.教育元宇宙:互联网教育新形态的系统建构与实践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23(7):99-103.
[6]FREY,C.B.,M.A.OSBORNE.The future of employment: How susceptible are jobs to computerisation[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mp; Social Change ,2017(114):254-280.
[7]华子荀,黄慕雄,吴鹏泽,等.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教育元宇宙数字技术进阶模型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23(1):31-35.
Analysis of the Life Form of “Metaverse+Smart Network Space Station” in Future Education Development
Luo Yao
(Industrial Technology Department, Tianjin Polytechnic College, Tianjin 300400, China)
Abstract:The new generation of net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upercomputing algorithm technology, digital technology, and NFT/NFR has brought about the possibility of education scenarios upgrading to digital virtual spaces. The relevant policy interpretation plan also reflects the Chinese government’s attitude towards the plann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metaverse” in a well-planned and refined manner. This article provides insights into the explicit trend characteristics of new life forms i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and looks forward to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in the future. With the “metaverse” as the entry point, a smart network space workstation connection hub project will be established with the country as the central control hub and local levels as sub-control hubs, creating a subversive experience of cross-border integration, human-machine interaction, ubiquitous learning, and virtual and real symbiosis. Immersive super larg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comprehensive network virtual space will be created, and present the life form of the “Metaverse+Smart Network Space Station”,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co-creation and sharing, equality and freedom, green openness, attention to life, and a return to simplicity in future education.
Key words:Future education; Metaverse; Smart network space; Life fo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