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价值、困境与优化路径

2024-06-14魏薇

继续教育研究 2024年5期
关键词:优化路径数字化转型高等职业教育

摘要:近年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正在改变高等职业教育面貌,数字化正催生新的教学和学习革命,创造处处能教、时时可学的新型教学和学习环境,促进教育生产力的充分释放,已成为全球共识和行动。当前,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教育数字化转型和发展水平仍存在若干问题,如认知存在曲解错解、教育和受教育成本增加等。基于此,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可通过“系统规划高等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路线图、合理把控高等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投入成本、稳步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升级、加快构建高等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情境、切实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师资能力”等路径,来进一步推动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和数字化转型。

关键词: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价值;困境;优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24)05-0048-04

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而言,就是推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集体式嵌入,通过数据智能驱动重塑高等职业教育供需关系,使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凝聚起新动能、焕发出新活力。高职院校要大力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入融合,在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转型等方面主动作为,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贡献力量。

一、西方国家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经验

(一)德国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

为推动“职业教育4.0”数字化进程,德国搭建了法律政策框架,在基础设施支持、改革项目资助、技术创新保障等方面加大了资金投入,引导多元主体参与,形成了职业学校、企业和跨企业培训中心协作的运行机制,倡导职业教育的数字媒体教育理念,采取了基于开放式教育资源的教学方法、学生交互式的学习方法等手段,形成了职业教育学习新范式。可见,德国非常重视利用科技为教育赋能,期望利用前沿技术来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以培养高素质的产业生力军[1

(二)澳大利亚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

长期以来,澳大利亚政府十分注重数字经济建设,而数字化转型也成为其近年来国家发展的主要战略目标。在数字经济战略布局方面,澳大利亚发布了《澳大利亚2030:通过创新实现繁荣》《澳大利亚技术未来——实现强大、安全和包容的数字经济》《数字转型战略:2018—2025年》《数字经济战略:在2030年实现领先的数字经济与社会》,对数字化转型进行了相应的战略布局;在提升数字技能的教育与培训方面,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以能力本位为核心理念,以数字技术增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动能,进行了大学生就业一揽子计划(Job-ready Graduates Package),组织了多个测试高级学徒式课程的项目,开发了信息技术课程,还加大了校企合作方面的资金投入和职业教育资金项目资助力度,实施了数字素养技能分级培养计划,开发了专门的数字素养技能学习渠道。可见,澳大利亚对数字化转型非常重视。

二、新时代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涵

(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定义背景

2020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电信联盟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发布《教育数字化转型:学校联通学生赋能》,首次明确提出“教育数字化转型”概念。所谓教育数字化,既是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有机结合和创新发展,也是现代化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随着“大智移云”等信息技术的应用,人类从信息时代跨越到了智能化时代,全球教育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指导意见,多措并举加强教育数字化建设。随着新的学习渠道和教学方式的悄然形成、教育要素的深刻变革,教育数字化转型成为必然。

(二)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特点

首先,主动性。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主动性,既要紧跟时代潮流,主动求变,肩负起培养技术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重担,以数字化转型赋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也要摆脱偏见,基于发展目标和特定利益驱动,主动进行数字化转型,不断改革创新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以实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转型升级。其次,技术性。职业教育重视技术技能的传输,与数字化转型的内在要求一致。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应把握技术性特点,以数字基建为基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数字孪生等智能数字技术创设沉浸式、体验式课堂。再次,开放性。数字化转型促进了资源共享、推进了混合式教学改革、重塑了实习实训与技术的关系,突破了专业、课程、校际、时空等边界,不同的学生均可以获取同等教育资源的机会和渠道,学校也可借助虚拟现实、人机交互等技术打造仿真虚拟实验室,打破了传统职业教育实训的局限性,为职业教育的开展营造出了更加开放的新生态[2。最后,发展性。在新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需要经历初步发展、战略布局和高质量推进等三个发展阶段。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战略实施以来,职业教育数字化建设在基础条件升级、教育资源汇集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步,为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夯实了基础;再加上5G技术和智能移动设备的普及,职业教育在教育目标、课程建设、教学评价等方面也要及时更新,以保持数字化转型的持续性。2022年,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大力实施,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进入战略布局阶段,要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强大功能优势来推动职业教育革新。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职业教育将实现数字技术的深度应用,职业教育体系将完成升级再造,朝着高质量发展目标推进。

(三)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价值

1.为重构职业教育生态系统注入新动能

新兴技术与职业教育有机结合,有助于推动标准化教学走向数字时代个性化教学,可实现个性教学、精细管理和智能服务。这就要求职业教育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媒介,通过数字化思维重构教育生态,借助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与不同院校、不同企业进行跨时空联系,提高了信息传播效率,为职业教育生态系统重构提供了持续的新动能。

2.为深化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提供新方案

伴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智能化生产对技术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这也将推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发展根本性变革。长期以来,虽然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效果显著,但也面临诸多问题。针对以往校企合作过程中存在的窘迫,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新路径、新方案成为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关键。在数字化转型战略背景下,职业教育领域要借助数字孪生技术打造“校”-虚拟工厂-“企”的合作新模式,使“校”“企”于“虚拟工厂”中完成合作,这样既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的场景,也能够节省资源、降低成本[3

3.为创新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提供新手段

在传统职业教育模式中,“师讲生听”、工厂实习的组合是主要手段,而在新时代背景下,“网络资源+信息技术+虚拟现实”的组合将成为职业教育的主要教学模式,通过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打造虚拟仿真实践中心,有效改变职业教育实践实训过程中“看不到、进不去、成本高、危险大”的难点问题,通过新技术赋能催生出校企跨界融合、线上线下教学融合、虚拟与现实结合的教学新模式。

三、新时代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困境

第一,认知存在曲解错解。相关主体对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缺少系统的了解和科学的认知,对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方针政策不了解,认为数字化转型等同于教育信息化,认为数字化转型与普通学校、薄弱学校关联不大,甚至有部分主体认为数字化转型较为复杂,会给学校管理、成本投入、教师教学等带来负担,严重缺少推动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主动性,这些错误的认知直接影响了数字化转型进程。第二,教育和受教育成本增加。在教育数字化转型期间,学校为推进转型相关工作,会对学校基础设施、教材研发、师资培训等方面进行改造升级,这些均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对于学生而言,需要个人支付智能移动设备、有偿线上教育服务等费用,导致学校和学生资金负担过重。第三,部分学校、区域无力应对[4。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涉及资源、管理、服务等要素,是一项投资大、周期长的系统性工程,并非所有的主体都能应对。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部分职业院校经费紧张,无法承担数字化转型带来的压力,同时也缺少与之匹配的管理方案。第四,在追求教育公平中衍生新的不公平。受社会市场经济的影响,优质教育资源不可避免地向经济发达地区、少数重点学校聚集,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地域之间、学校之间资源供给失衡,导致新的教育不公平相继涌现,如优者更优、弱者更弱、数字素养鸿沟逐渐拉大,教育起点、过程和结果公平均受到挑战。

四、新时代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优化路径

(一)系统规划高等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路线图

高职院校要正确认识和精准把握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要义、价值意蕴和基本逻辑,正确把握各关键要素之间的关系,深入理解和明晰“什么是教育数字化转型”“教育数字化转型对未来职业院校带来哪些变化”“如何应对这些变化”,清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以及转型所需条件如数据基础、数据分析服务、数据素养能力,明确当前职业教育教学创新应用的重难点,比如,如何使智能分析决策服务超越教师的经验定式,通过数据智能分析帮助教师看到日常现象背后的教育教学规律;如何突破智能算法黑箱,构建具有可解释性、更切合各类教育场景和业务的教育分析决策模型;如何提供更契合教育教学各类场景和个性化需求的服务,实现教师“人机协同”的教学模式创新,使教师向设计者与决策者身份转变。国家可以借鉴德国在职业教育数字化建设中的制度规定设计,加大对数字化转型的指导和推进力度,加快研制数字化转型一般性框架,并对数字化转型的愿景目标、价值创造、发展阶段等方面进行科学架构[5。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宣传教育,围绕“融合·赋能·高效”开展高等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论坛,邀请全国高校、本科院校和职业院校领导聚焦教育数字化转型赋能高等教育,探索高校在教学管理、校园服务、数据治理等方面的数字化应用与实现,助力高校在数字时代实现新跨越。

(二)合理把控高等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投入成本

各类各级高职院校应不断优化管理方式、完善管理层级,遴选专业工作者组成工作小组,对学校的数字化转型成本进行严格把握,并制订健全的成本控制管理方案;同时还要优化成本核算方法,细化、阶段化成本归集分配过程,利用大数据技术精准识别转化中造成的资源浪费、成本虚高等问题。地方政府不仅要与高职院校加强合作联系,对市场设备和技术软件供需情况、学校所需基础设备情况进行了解,重点跟进性价比高的设备和软件,竭力做到“优中选优”,还要组建成本核算领导小组,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调整和优化教育数字化转型项目采购招标流程、方式等,进一步简化招标、投标手续流程,扎实提升工作的有效性。

(三)稳步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升级

为进一步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高职院校应立足“应用型、地方性、有特色”办学定位,全面谋划、推进信息化建设,紧密对接地区升级改造、数字赋能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等重点领域和关键问题开展前沿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和实践研究,筑牢学校数字化的理论基础,重视从物力层面向数字信息的转换,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和软件平台建设,以创设优良的生态环境。学校不仅要顺应教育数字化和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全方位、立体化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建立完善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和教学管理、学生管理、财务管理、数字图书等应用系统,打造集数据交换共享、身份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大数据平台,有效提升学校内部各个部门的工作效率,促进教育教学的智能化,助力学校决策更具科学性,还要与地区龙头企业、兄弟院校进行合作,“校”“企”共同创建在线教学平台,鼓励教师借助学校录播室、智慧教室、专业实验室等录制教学课程,并将线下课程教学资源数字化,助力学生实现跨时空学习。政府应加强智慧教育平台监管规划,建立健全的平台管理规范、资源管理规范和运维管理机制,把好教育数字资源的入口关、质量关和监测关。职业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建设不应局限于教师与学生,而是需要职业学校、行业企业的共同参与,如共建人才培养机制、共建与产业实践对接的课程体系开发机制、共建优质数字化教材建设机制、共建师资队伍建设机制、共建互动合作的教学改革机制等[6

(四)加快构建高等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情境

高职院校要深化专业与课程改革,突出培养高质量技术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目标,着眼于新科技革命、产业革命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结合点,破除专业界限、学科壁垒,通过数字赋能对传统专业进行升级改造,在公共基础、专业基础等课程中融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内容,积极开发和建设新兴交叉复合型专业,并按照社会人才需求、行业岗位要求等重构人才培养体系,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虚拟与现实、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实体实验+虚拟仿真+专业实训”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和实践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数字素养和实践能力。各个专业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字化专业知识能力、信息收集与数据处理能力等数字化素养,擅长利用在线教学平台、虚拟仿真实训中心等创设虚实结合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多元丰富的学习资源。教师则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通过利用智慧课堂、翻转课堂等混合式、校企双导师式、项目任务驱动式、团队协作式等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切实增强教育教学活动的针对性。

(五)切实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师资能力

政府和学校要加大教师数字素养和技术技能的培养力度,从多方面、多渠道加强理论与技术方面的培训,可围绕数据隐私、数字身份重要性识别方面开展线上线下结合的专题讲座,提高教师对数据的判断能力,也可与其他职业院校相互交流学习,共同建立数字资源共享库,涵盖精品数字课程、优秀教学案例等内容,促进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或者开设教育数字化能力提升研修班,邀请国内一流高校教授、教育部专家等学者围绕“互联网+教育”的本质与发展趋势、数字技术赋能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等内容展开授课,通过专家的引领授课,探索建立以数字技术助教、助学、助研、助评的“智慧教育”发展新样态,促进数字技术与教育耦合,推进职业院校建成以数字化为支撑的高质量教育新体系[7。另外,学校要不断调动教师提升自身素质能力的主动积极性和自觉能动性,创新及时研训资源建设与共享模式,逐步实现精准画像、智能推动,满足教师个性化发展需求,并建设教师发展综合管理服务系统,汇集各类教师发展动态过程数据与状态结果数据,实现精准管理,推进教师队伍数字化建设。

参考文献:

[1]邓小华,梁思鹏,江俊滔.职业院校数字化转型的价值理念、行动框架与实施路径[J].职教论坛,2023(9):30-38.

[2]沈馨怡.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视域下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发展路径研究[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23(3):78-82.

[3]王娟娟.职业教育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广告设计推动社区服务策略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3(26):125-128.

[4]崔伟.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现实困厄与优化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3(22):6-11.

[5]宗诚.我国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现实样态与优化策略——基于全国18个试点省市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调研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23(21):14-20.

[6]霍胜君,黄巨臣.技术驱动的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运行机理与推进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19):60-67+96.

[7]钱江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研究主题及发展趋势——基于核心期刊文献关键词的可视化分析[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3(1):32-39+59+109.

The Value, Dilemma, and Optimization Path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Wei Wei

(College of Literature, Tonghua Normal University,"" Tonghua 134000, China)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big data,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other technologies are changing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Digitization hastens"" a new teaching and learning revolution, creating a new teaching and learning environment where teaching and learning can happen everywhere and in any time, promoting the full release of educational productivity, and has become a global consensus and action. At present, in the field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level of education, such as the misunderstanding and misinterpretation in cognition and the increased cost of education and access to education. Based on this, in the new era,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an further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nd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rough the following paths: “systematically planning the roadmap for digital transformation, reasonably controling the cost for digital transformation, steadily promoting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speeding up the construction" digital transformation scenarios, and effectively improving the teaching staff capacity for digital transform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

Key words:The new era;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Digital transformation; Value; Dilemma and optimization path

猜你喜欢

优化路径数字化转型高等职业教育
试论融合创新思想对新时期图书策划和营销的指导作用
基于现代学徒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高职院校“三个空间”就业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信息安全下企业经济信息管理分析
纺织行业职业结构变迁对高职现代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运用激励理论开展企业管理面临的困境分析
新形势下的党群干群关系及优化路径探索
浅论我国高等专科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华盛顿邮报》转型的实践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