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智慧教师成长
2024-06-14李鑫
摘要:为实现教育现代化,教师成长之路永无止境。数字化时代飞速发展的背后需要强大的教师队伍支撑,教师队伍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基于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时代背景及特征,指出未来教师的必备素养应包括专业素养、人文素养、信息素养、跨学科素养。针对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提出建议:激发教师发展主动性,专注教师自身成长;技术赋能育人环境,重点关注学生人格培养;积极共创协同育人平台,共同享用教育资源;改革教师评价体系,多元评价教师发展。
关键词:教育数字化转型;智慧教师;教师专业发展;技术赋能;路径探索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24)05-0018-06
在数字化时代,自动化和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崛起,旧的职业日益消亡,新兴产业不断涌现,未来市场的人才需求发生变化。为了培养更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才,全球各国都在重构教育资源,加强教育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推动产学研融合,培养创新型的个性化人才。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在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教师专业应该如何发展?这一问题引发我们对未来教师的关注,探究教育数字化变革及智慧教师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时代背景
(一)全球掀起了发展数字经济的浪潮
20世纪90年代,世界经合组织(OECD)首次提出了“数字经济”这一概念,随着通信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数据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和资源,数字经济对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推动力引起各国政府的关注,全球都掀起了发展数字经济的浪潮。2006年,新加坡政府提出要推行“智慧国2015”[1](iN2015),由政府投资发展信息通信技术,加快智慧国家的建设,将新加坡打造成一个智慧的国家。2009年,日本政府为了建设数字化社会,制定了《2015年i-Japan战略》[2],重点提出要促进电子政务、医疗保健和教育及人力资源领域建设等三个领域优先发展。2010年,英国政府颁布了《数字经济2010年大法》[3]以保护数字经济中的利益相关方,推动数字经济有序、健康发展,促进“数字大不列颠”计划的规范实施。2011年,澳大利亚政府颁布了《澳大利亚的数字经济:未来的方向》[4],表明政府、行业和社会等三者共同协作实现国家数字经济战略的八个具体目标。可见,各国都从制定相关的政策、战略、计划、法律等入手改造基础设施,保障数字资源供给、数字平台维护、数字化标准研制等促进经济发展,带动其他产业变革以增强其国际竞争力。
(二)我国积极搭乘发展数字经济的列车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数字经济的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5](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都提出了数字化发展以及建设数字中国的远景目标。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应用基础研究,为建设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等提供有力支撑;202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培育新经济发展实施方案》明确将数据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写入政策文件[6];2021年1月,上海发布《关于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意见》[7],上海将推动“经济、生活、治理”全面数字化转型,全方位赋能,构建数据驱动的数字城市基本框架,坚持革命性重塑,引导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数字城市。数字城市就要求医疗、教育、交通、养老等各个方面都要转型,更新扩展应用场景,创新生产生活方式。2021年3月,“十四五”规划第十六章提出要“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指出要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壮大经济发展新引擎。
(三)教育现代化2035目标的要求
教育现代化是教育高水平的发展状态,是对传统教育的超越,要求教育发展理念、教育设施、方式手段、体系制度、教师素质等全方位转变与提升。我国推动教育现代化2035年的主要目标是“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普及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实现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显著提升、高等教育竞争力明显提升、残疾儿童少年享有适合的教育、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治理新格局”[8]。放眼未来,要实现教育现代化2035的目标要求,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现行的教育体系已然成为阻碍,改革转型势在必行。推动各级各类教育高质量发展,《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这一纲领性文件鼓励大胆探索,创新教育体制机制,加速教育现代化步伐,早日迈入教育强国的行列。
(四)关键技术影响生产生活以及教育改革
近年来,关键技术持续迭代、快速创新使得智能设备的应用成本不断下降,以往昂贵的智能技术应用也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智能技术不再仅仅作为某一单一性工具,而是系统性地改变着人们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搭建起了智能化、数字化的生活环境。我国现行经济结构处于转型时期,数字化技术赋能教育,也促使教育领域变革速度加快。在建设数字中国这一目标指引下,教育事业的变革深受影响。“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推动社会化高质量在线课程资源纳入公共教学体系,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在线辐射农村和边远地区薄弱学校,发展场景式、体验式学习和智能化教育管理评价”[5]。智能化、数字化的应用场景拓展到教育领域,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发展智慧教育,包括建设智慧校园、智能化教学管理平台以及数字化服务系统,为家校合作、师生学习、学校管理等提供丰富优质的数字化资源。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教育数字化资源中心和服务平台,初步形成上下贯通的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体系,在助学、助教、助管、助研等方面新模式不断涌现,形成示范带动效应”[9]。数字化改革成为未来教育实践变革的重点。
二、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涵及主要特征
(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涵
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学界关于“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涵并未明确,尚未达成共识。已有相关研究对这一定义的认识主要从技术角度考虑。例如,祝智庭和胡姣认为,教育数字化转型指的是“将数字技术整合到教育领域的各个层面,推动教育组织转变教学范式、组织架构、教学过程、评价方式等全方位的创新与变革,从供给驱动变为需求驱动,实现教育优质公平与支持终生学习,从而形成具有开放性、适应性、柔韧性、永续性的良好教育生态,是比较长期的变迁过程,要经历许多大大小小的‘创变’”[10]。袁振国认为,“教育数字化转型可以理解为在 5G 环境下,以互联网、物联网为载体,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数字技术与教育要素深度融合,推动教育变革创新的过程”[11]。欧阳玲等人将教育数字化定义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发展,促进教育思维转变,推动物理和虚拟教学环境相融合,使个性化、情景化、数据驱动的教学模式成为常态,建立人机融合的智慧教育新生态”[12]。可以看出,目前对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理解是将数字化技术应用到教育领域中,促使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推动教育要素全方位转型的过程。学界对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讨论主要涉及数字化过程中的技术因素加速教育领域环境、人机关系的变革,推动教育朝着更先进的方向发展。
(二)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主要特征
教育数字化的主要内容可以从“教育”和“数字化”两个方面审视。“教育”指向人的转型,“数字化”是指技术升级。一方面,教育是为了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而数字技术成为实现这一教育目标的手段。为了实现教育目标,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介这三大教育要素都要转型,包括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媒介更新。另一方面,数字化技术有其进步意义。数字化技术迭代升级能够提升教育管理、教育服务水平,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提供丰富的数字资源,降低人力成本、提供便捷服务等。因此,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人”与“技术”同时更新的过程,二者互为影响。目前,我国教育数字化发展还处于转型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教育生态渐趋智能化。教育新基建、教育数字基座等是基础保障,协同为教育生态营造良好的硬件环境。现阶段,数字化教育生态系统以智慧教育生态系统为主要样板,旨在依托教育基础设施智能化、大数据等技术打造泛在学习环境,实现万物互联互通。多所学校的教育场域建设渐趋智能化,构建智慧教育生态系统,“为智慧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空间和场所,由物理环境、虚拟环境和混合环境组成,包括智慧校园、智慧云课堂和智慧教室等应用场景”[13]。
2.技术赋能逐步全面化。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这些关键技术全面赋能教育的各个方面,“人工智能与教育大数据的融合正赋能教育的教、学、评、管、考等各个环节,智慧课堂、精准教学、智慧校园、智慧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接连涌现,个性化学习、因材施教、精准评价得以实现”[14]。教育资源、教育管理、教学变革等都依靠突破性技术全方位升级改造,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提升教育治理能力,助力学生的发展。
3.教育主体共同成长。教育的核心主体即教师和学生,只要教育媒介转型升级,教师和学生就必然随之变化,主要体现在师生互动、师生关系上。数字化技术引入日常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场所、互动形式、互动频率等都更加智能化。实现人机互动及融合,教学效率及服务质量也有所提升,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成长。“AI与教育领域融合,能够提高教学效率,为学生更好地学习增知增智、为教师更好地教学提供服务”[15]。数字化转型下的教育模式已然不同于以往的传统模式,更多地将教师繁杂、重复机械的工作交给“AI”教师,将教师解放出来回归育人本质。当然,教师应该践行终身学习理念,积极转变自身角色自觉适应教育变革,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教育数字化转型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智慧教育环境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可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数字资源,按照其学习兴趣及学习节奏推送个性化的学习内容,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此外,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情感联系现象更为普遍,有利于实现教学相长。
4.资源同享共促教育公平。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理念中要求教育要“面向人人”“共建共享”。数字化技术支撑全球资源共享,“通过多种途径(自建、引进、购买、交换)实现全球优质教育资源的无缝整合与无障碍流通,使得世界各地的学生和社会公众可以随意获取任何适合自己的教育资源(多媒体课件、视频课程、教学软件等)”[16]。长久以来,教育公平都难以解决,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共享资源的平台与服务,促使资源有效整合,缩小不同地域之间的教育资源差异,让有需求的人都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推动创建学习型社会,满足全民终身学习的个性化需求。
三、智慧教师应该具备的素养
彭绍东指出,智慧教育是指利用智能技术赋能,融合数据智慧、教学智慧与文化智慧,实现教育的精准、个性化、创造与优化,培养学习者智慧素养的教育形态与教学方式[17]。作为教师,必须充满智慧,培养具有智慧的未来公民。李树英认为,智慧教师是技术赋能的教师,是智慧教育形态中具有“教育智慧”的理想教师[18]。许涛等人认为,技术赋能的学习环境下智慧教师应具备的特征为:一是能够突破校园围墙、语言文化等限制,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交流、合作;二是能够设计有趣的、贴近现实的学习资源和学习体验;三是能够引导对新开发、应用的学习技术的评估和实施;四是能够从传统的知识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激励者;五是能够和学生共同学习,成为学生的学习同伴;六是能够成为教育变革的“催化剂”或变革促进者[19]。可以看到,现阶段的智慧教育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理想样态,智慧教师是数字化转型时期教师的角色定位。打造智慧教育环境是实现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基础,增进教师智慧是转型成功的保障。对教师来说,变化和成长是永远的主旋律,智慧是不变的追求。随着AI技术的迭代更新,教师职业充满危机与挑战,教师必须明确自身的价值,思考应该具备的素养。依据数字化转型的时代背景,认为教师要实现成长应具备以下素养:专业素养,维护教师尊严;人文素养,实现“启智润心”;信息素养,促进教学创新;跨学科素养,提升综合能力。
(一)专业素养
教师专业素养包括专业发展精神、专业发展知识、专业发展能力、专业发展实践等。教师专业发展强调教师个体的主动发展,是教师追求专业价值的职业理想[20]。教师要发展,首先应有主动发展的意识,注重丰富其精神世界,主动吸收科学的教育理念,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深厚的理论基础能够有效地指导教育实践,促使教师在多变的教育环境中坚定教育信念,审视教育的意义。其次,充实学科专业知识,提升教学实践能力。丰富的学科知识及教育实践活动是提升专业素养的根基。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能发现具体的教育问题,在实践的过程中思考问题出现的原因,寻找解决方案。只有经过长期的学习、观察、实践、反思、总结,才能增加实践经验,逐渐达到成熟的水平,成为专业性强的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观察体悟、总结经验,积累教育智慧应对教育难题。正如叶澜先生所言:“具有教育智慧,是未来教师专业素养达到成熟水平的标志。”[21]
(二)人文素养
在新文科的时代背景下,人文素养更能彰显其重要性。在这个物质极大丰富的世界里,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已经得到了满足,智能机器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许多枯燥的工作,被解放的人们对心灵及精神层面的需求日益迫切,教师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势在必行。首先,具备人文素养才能独立思考。教师需要开阔视野,通过阅读、体验和交流去接触不同的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世界,以不同的维度思考面临的困惑,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作出明智的选择。其次,人文素养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念。人文素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速成的,经过长期阅读的滋养及正确理念的引导,人的精神世界就会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是在不断学习中塑造的,教师积极引领学生的道德和价值观,为学生树立了学习的榜样。项贤明认为:“教育应该发挥人类所长,未来的教育可能是一种人性为主的教育,而教育的两大中心任务是培养人的道德和创造性。”[22]最后,人文素养影响学生人生体验。人文素养越丰富,对生命的体验就会越丰富。一位具有人文素养的教师会让学生看到与AI教师不一样的生命关怀,以自身鲜活的生命状态展现教育的温度,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着学生的性格、态度、道德、人际交往等,以“润物细无声”的力量焕发学生内心的生命力,实现自身的意义和价值,让学生也能真正成为具有“智慧”的人。
(三)信息素养
李兆义和杨晓宏认为,“信息技术素养是指使用工具、资源、程序和系统负责任地获取和评价任何一种媒体的信息,以及使用信息解决问题、进行清楚的交流、做出信息决策、建构知识、开发产品和系统的能力”[23]。处于数字化转型时代的教师,只有具备信息素养,才能避免被时代淘汰。如果不能够及时更新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就无法胜任教学工作,更难以推动教学的现代化进程。首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成为胜任日常教学最基础的能力。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教学,教学过程都要处理人机关系。其次,教师信息技术知识结构及信息技术更新速度极快。从粉笔书写到录音机播放音频、投影仪播放视频再到智能机器人成为助教,信息技术的迭代更新快速,极大地推动教育方式的变革,每一次变革都要求教师及时“更新自我”。最后,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须借助智能技术工具。在智能技术赋能的情景下,教师可“根据测评数据驱动、过程数据驱动和档案数据驱动来实现差异化教学、适性学习和个性化学习”[24],人工智能可助力教师精准实现“因材施教”[25]。技术工具赋能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只有教师乐于使用新兴的学习工具,具备基本的信息知识、信息技术使用能力、信息资源的整合能力和伦理道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发展。
(四)跨学科素养
首先,跨学科素养激发创新思维。随着技术广泛应用于教学,单一的学科知识已经不能够满足人们对多元文化的需求,越来越重视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具备跨学科素养的教师能够支持不同领域之间的创新。其次,跨学科素养能够促进资源合理分配。跨学科素养要求教师具有包容性、开放性、合作性,“将教师资源重新分配到学生需求更多的地方”[26],能够加强彼此间的合作,积极发挥自身的价值,有助于教师团队成长。最后,跨学科素养促进师生的综合能力。“集体备课、教学研讨会等沟通交流的方式就能够让信息流通得更快,让教师在短时间内了解更多不同学科的信息、课程知识融合的方法、跨学科课程教学的方式”[27],教师打破原有的学科专业壁垒,积极寻求不同学科之间的探究与合作,在提升自身教学能力的同时,也会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四、智慧教师成长的路径探索
智慧教师的成长呈现动态性,随着数字化转型不断深入,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教师对时代转型的认知觉醒程度决定着教师的教育态度,意味着应激发教师自身的主动性,让智能技术赋能教师育人全过程,积极搭建培训交流平台,共享资源助力教师成长。评价标准是引领教师成长发展的风向标,改革教师评价体系,多元评价激发教师活力助推教师发展。
(一)激发教师发展主动性,专注教师自身成长
教育变革的核心是教师,教师的思想观念直接决定教师的教育行为。身处数字化转型的时代,教师首先自身要有成长型思维,从观念上意识到转变自身角色的重要性。教师角色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发展动态更迭,要认清自身的价值及使命,应该“在处理内生动力和外部结构关系中体现出来的主体性、 能动性和行动能力”,让自己成为“技术结构中的能动者”[28],坚守育人核心,充分展现“人”的价值。其次,全民倡导终身学习的时代里,教师作为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继承者和传播者,成为终身学习的践行者义不容辞,只有持续学习、反思实践,才能增强自信心和教学能力。对于教师来说,教师自主发展还能提升教师的生活智慧、生活质量和生存状态。
(二)技术赋能育人环境,重点关注学生人格培养
智慧教育的重要育人场所就是智慧教室。智慧教室区别于传统的教室,更加智能化、现代化、人性化的设备支持多种教学方式的创新,技术赋能教学环境,学生成长过程的数据可视化提供给教师更多关于学生的信息,促使教学活动更加个性化。“人工智能可以替代教师重复的‘教’的劳动而让教师们更加专心在‘育’的活动上,教师可以去做更有价值的、机器无法替代的重要事情,比如关心学生内心的想法和感受等”[29]。教师将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独立的思想、富足的心灵等方面,更多关注学生的成长体验和心理变化。对于师生关系也极为有益。在智慧教室中,技术赋能给每位师生,教室座位排列以及环境布置彰显平等的氛围,不仅拉近师生的距离,还注重学生的个性成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作为课堂的重要主体,教师营造的心理氛围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体验,民主的氛围、和谐的师生关系、友爱的班风促使学生敢于展现自己的个性特长,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感受到爱的力量,实现“启智润心”。
(三)积极共创协同育人平台,共同享用教育资源
首先,构建教师跨学科学习共同体。各类教师培训、教育讲座、学术研讨会等活动都是教师学习的重要途径。在不同的学习共同体中,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能够汲取其他学科教师有效、科学的教学方法与教育智慧,频繁的专业互动交流会促使教师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寻求借鉴更好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能力。教师的眼界就会更宽广,人文素养更深厚,获得的教育经验更有实用性。其次,为统筹地区教师素质整体发展,在地区性的协同育人平台上教师可以自由上传实践案例,分享心得体会,同一平台的教师不定期互相讨论实践案例的问题,根据自身的教学需要选择性借鉴或创新,催生更多的生成性课程,丰富地方性课程研究。最后,共同分享教育资源促进家校合作。教育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都潜在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念,因此,除了学校教育以外,其他教育也不容小觑,借助智能平台将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让教师有机会与家长交流,让学生有机会与社会联结,让家长有机会与学校合作。分享教育资源能促使学校定期向家长分享教育理念、教育知识、教育方法等,指导家长科学育人,能够极大地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当家庭和学校之间的教育理念高度一致时,家校合作之间存在的问题也将大幅减少。
(四)改革教师评价体系,多元评价教师发展
教师评价是多年来困扰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必须思考,什么样的教师才能胜任未来的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能够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各类人才。在数字化时代,整个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再是某一单一的标准,评价教师的指标也趋向多元。首先,建立动态的、综合性的发展性评价机制,关注教师的动态性发展,而不是静态考核,改革目标朝着激发教师个性特征、激励教师有效育人的方向变化。其次,教师评价考核过程智能化。要利用智能技术对教师评价详细划分、记录过程性表现,建立教师个人的成长档案,将其成长过程的各项表现以知识图谱的形式呈现。最后,鼓励教师多元多样发展,更加关注教师的道德及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考察,注重“人”的独特性。
参考文献:
[1]Realising the iN2015 Vision.Singapore:an intelligent nation,a global city,powered by infocomm,iDA( the Infocomm Development Authority of Singapore)[EB/OL].www.ida.gov.sg.
[2]IT Strategic Headquarters.“i-Japan Strategy 2015”,Striving to create a citizen-driven,reassuring &vibrant digital society[EB/OL].http://202.232.146.151/Foreign/policy/it/i-Japan Strategy2015—full.pdf.
[3]UK Government.Digital economy act 2010[EB/OL]. http://www.legislation. gov.uk/ukpga/2010/24/contents.
[4]Department of Broadband,Communications and the Digital Economy,Australian Government.Australia’s digitale-conomy:futuredirection[EB/OL].www.EBcde.gov.au/digital_economy/inal_report.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EB/OL].http://www.gov.cn/xinwen/2021-03/13/content_5592681.htm.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精准施策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爬坡过坎”——《关于推进“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培育新经济发展实施方案》解读[EB/OL].https://www.ndrc.gov.cn/xxgk/jd/wsdwhfz/202005/t20200529_1229457.html?code=amp;state=123.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关于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意见公布[EB/OL].http://www.cac.gov.cn/2021-01/08/c_1611676479346954.htm .
[8]中国社区教育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新华社全文)[EB/OL].http://www.shequ.edu.cn/zxllm/zcwj/f7efd75d32424d068604953c7b56c476.htm.
[9]新华网.我国基本建成世界第一大教育教学资源库[EB/OL].http://education.news.cn/2023-02/10/c_1129352574.htm.
[10]祝智庭,胡姣.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逻辑与发展机遇[J].电化教育研究,2022(1):5-15.
[11]袁振国.教育数字化转型:转什么,怎么转[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3):1-11.
[12]欧阳玲,张禾佳,洪文兴,等.教育数字化关键技术及集成应用[J].福建电脑,2021(11):53-56.
[13]钟晓流,宋述强,胡敏,等.第四次教育革命视域中的智慧教育生态构建[J].远程教育杂志,2015(4):34-40.
[14]王小飞,闫丽雯,姜晓燕.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机遇与策略——来自中俄国家教育智库研究的启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0(7):1-4.
[15]吴永和,刘博文,马晓玲.构筑“人工智能+教育”的生态系统[J].远程教育杂志,2017(5):27-39.
[16]杨现民.信息时代智慧教育的内涵与特征[J].中国电化教育,2014(1):29-34.
[17]彭绍东.人工智能教育的含义界定与原理挖掘[J].中国电化教育,2021(6):49-59.
[18]李树英.智慧教育需要教育智慧:教师专业发展的人文选择[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9(6):32-38+51.
[19]许涛,禹昱,郭强.2016年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计划解读之教学篇——技术赋能的教师[J].现代教育技术,2016(10):18-23.
[20]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1]叶澜.新世纪教师专业素养初探[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1):41-46.
[22]项贤明.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的任务[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5):21-24.
[23]李兆义,杨晓宏.“互联网+”时代教师专业素养结构与培养路径[J].电化教育研究,2019(7):110-120.
[24]祝智庭,彭红超.创新发展技术赋能的智慧教育——访我国智慧教育开拓者祝智庭教授[J].教师教育学报,2021(4):21-29.
[25]胡伟.人工智能时代教师的角色困境及行动策略[J]. 现代大学教育,2019(5):79-84.
[26]NEWELL W H,DOTY W G,KLEIN J T.Interdisciplinary curriculum development[R].Issues in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1990.
[27]胡娇娇.跨学科课程的内涵、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向[J].教学与管理,2023(32):1-5.
[28]郑杭生,杨敏. 社会实践结构性巨变对理论创新的积极作用:一种社会学分析的新视角[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6):55-64.
[29]郑蕊.人工智能的限度及教师的超越[J]. 当代教育科学,2019(10):14-18.
Smart Teacher Growth in the Context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Li Xin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Lanzhou 730070, 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achieve educational modernization, the path of teacher growth is endles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digital era needs the support of a strong teacher team, and the quality of the teacher team directly affects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necessary qualities of future teachers should include professional qualities, humanistic qualities, information qualities and interdisciplinary qualities. This study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that is, stimulating teachers’ initiative, with the focus on their own growth; technology empowering education environment, with the focus o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personality; actively creating a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platform to share educational resources; reforming the teacher evaluation system to achieve multiple evaluation of teachers’ development.
Key words: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Smart teachers;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echnological empowerment; Path expl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