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动教育的前提澄清、现实审视与应然样态

2024-06-14张孟林张海波

继续教育研究 2024年4期
关键词:主观能动性劳动教育

摘要:劳动教育通常被列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论前提有待澄清。首先需明确劳动是人的本质存在和发展动力,而教育能够生产劳动能力进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因此生产劳动同教育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只有从这一逻辑链条出发,劳动教育的统筹地位、与全面发展教育之间的关系才能得以成立。在劳动教育实践中存在一些实效性不强的问题,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当前的学校劳动教育难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劳动教育的目的过度重视工具取向而忽视其本体论价值;劳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以体力劳动为主,忽视了体脑结合;劳动教育的实践环境以基础场所为主,脱离了大工业生产的劳动背景。因此,学校劳动教育应发挥其独特功能:一是从学理层面看,树立一种大劳动教育观;二是从政策角度看,始终注重对社会主义劳动者的培养;三是从现实需求看,综合考量体力劳动的现实占位与劳动教育的时代内涵。

关键词:劳动教育;学校劳动教育;前提澄清;现实审视;应然样态;主观能动性

中图分类号:G40-0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24)04-0060-06

当前,劳动教育在各级学校教育中进行得如火如荼,开展了各类劳动教育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效。这一蓬勃态势主要源自于对劳动教育的广泛认可和社会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迫切需求,然而,劳动教育还存在许多前提性问题有待澄清。目前,对劳动教育的各种看法都涉及劳动教育的本质特征,而对这些本质特征的探讨又不可避免地涉及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劳动教育的经典命题。从马克思恩格斯经典命题的梳理入手厘清劳动教育的本源和逻辑链条,这有利于更好地把握劳动教育的核心价值和作用,从而促进学校劳动教育实践的长远发展。

一、劳动教育的前提澄清:劳动与人的全面发展的逻辑勾连

2021年修正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关于教育方针的最新表述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最新的教育方针具有划时代意义,不仅因为教育方针中增加了“劳”字,也不仅是为纠正当前青少年不愿劳动、不会劳动甚至排斥劳动的问题,它具有更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将劳动教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实践基础,解决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实践能力不强的问题,以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这是其根本意图。在明晰这一层面的意义之前,需要从更深层的背景出发思考劳动之于人的价值意义、劳动教育之于全面发展教育的意义,这样才能正本清源,解决过去对劳动教育理论解释不透彻的一些问题。

(一)劳动是人的本质存在和发展动力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劳动进行了定义:“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当他通过这种运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他使自身的自然中蕴藏着的潜力发挥出来,并且使这种力的活动受他自己控制。”[1]207-208可见,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起初是“满足一种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的一种手段”2]56,人类首先要解决吃、喝、穿、住的问题,维持最基本的物理性生存,才能通过生产劳动改造和利用自然资源,转化为自己可以占有的东西以满足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需要,但人并非受制于外部环境被动选择劳动,人本身也有劳动的自然需求,“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2]56,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具有有意识的生命活动,能够将自己的意识投射到自身的生命活动中。在劳动实践过程中,人不仅创造了“人化世界”,而且实现了自身的“人化”,获得自身的确证与满足,感受到作为有意识的类存在物的真实存在感。劳动是人类解放和全面发展的条件和动力。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才是人真正实现全面发展的土壤,其实现需要人的劳动的充分参与。“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在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3]364-365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的劳动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中脱离出来不可避免是一种强制性劳动,“不劳动,难生存”是其基本动力,而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劳动是体脑劳动边界消弭的劳动,是没有强制的、真正符合人的习惯和本性的劳动,这得益于大工业生产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大工业生产采用机械化和自动化技术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量,这种高效能的生产方式既满足了人们更多的物质需求,也创造了更多的自由时间与空间。此外,大工业生产也提供更多的职业选择,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不同的工作岗位,从而“把不同的社会职能当作互相交替的活动方式”[1]561。总之,大工业生产不仅要求全面发展的个人与之相适应,也为全面发展的个人提供基础动力与可能。

(二)教育能够生产人的劳动能力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定的教育是由一定的生产关系决定的,但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是人们通过劳动改造自然和生产物质财富的能力,生产力的最基本因素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而劳动力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马克思认为,劳动力是“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1]195。劳动力的使用也就是体力和智力共同发挥作用的过程,体力的使用主要表现为人体肌肉的活动和能量的输出,智力的运用主要表现为大脑的活动和智慧的输出。智力的发挥需要体力的支持,体力的运用需要智慧的指导,但这种劳动能力不是天然生成的,尤其是随着科技与生产的日益紧密,更需要劳动者接受专门的培养和训练,这就需要教育的全程参与。一方面,大工业生产需要劳动者拥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身体协调能力,教育能通过各种体育活动增强其身体机能和耐力以适应生产劳动的需要;另一方面,教育对劳动者智力的培养起到关键作用,劳动经验的传递与习得依赖教育,科学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也只有通过教育才能被劳动者接纳和掌握,大工业生产所需的与时俱进的劳动需求也需要教育的及时更新[4。因此,马克思充分肯定了教育对生产力的重要作用,即“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5,并说“要改变一般的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1]200。总之,教育作为专门培养人的活动,在人的劳动能力的培养上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三)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提出:“正如我们在罗伯特·欧文那里可以详细看到的那样,从工厂制度中萌发出了未来教育的幼芽,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1]557从原文词序上看,马克思在这一命题中谈及的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即“劳教结合”,而不是“智育和体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教劳结合”。“劳教结合”与“教劳结合”是两个概念:前者指劳动和教育的结合,强调的是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具体的劳动实践获得实际的操作能力,并在实践中增进和培养知识、技能与价值观;后者常指教育和劳动的有机结合,它注重通过劳动来实现育人目的,教育的目的和内容在教劳结合中居主导地位,劳动被视作实现教育目的的一种教育手段或工具。由此可见,二者都强调劳动和教育之间的密切联系,但“劳教结合”注重实用性和实践性,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教劳结合”注重育人性和整全发展,通过参与劳动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全面素养,然而,学者们在提到这一命题时无一不将其自动转化为“教劳结合”,忽视了“劳教结合”的前置性存在。马克思论述的是社会生产领域(尤其是大工业生产)中的“劳教结合”问题,他的理论应名之为“劳教结合”理论,所以“教劳结合”其实是“劳教结合”理论的逻辑展开或应有之义,而非“教劳结合”本身包含“劳教结合”。如果我们把马克思有关这方面的思想窄化为“教劳结合”理论,就必然导致对劳动与教育的本末倒置,对劳动的社会属性和实践属性的忽视与工具化就会成为顺其自然的事情。劳动是在社会集体中进行的,它是与时俱进的,离不开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和导航,教育发源于劳动,教育事业也不可能脱离大工业生产的发展规律而独自进行。劳动教育成立的前提是它首先应作为一种社会教育被广泛关注[6。因此,学校教育要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教育是联系人与社会生产的重要中介,在培养符合社会规格的人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教育规划的制定也应该与国家的劳动计划结合起来,切实考虑劳动就业的需要。也就是说,既要从微观的学校层面考虑教劳结合问题,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也要考虑学校所无法顾及的更宏观的教育事业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等问题7。这才是劳动教育长远发展的根本所在。

二、劳动教育的现实审视:学校劳动教育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上存在不足

人的发展是先天与后天因素共同影响以及内外因相结合的过程,教育是后天因素和外部影响因素之一,其作用的发挥需要前提条件即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的调动。主观能动性是人特有的一种意识特性,是个体基于自身的意愿、动机和能力,自发地参与、调控和影响行动的一种独特能力。恩格斯提出“就单个人来说,他的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意志的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8。这说明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劳动教育中的重要性,劳动教育对学生提出的种种要求必须经学生的头脑内化为自觉的学习动机和动力才能真正生效,但学校劳动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环境的设置在不同程度上却存在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问题。

(一)劳动教育的目的过度重视工具取向而忽视其本体论价值

在劳动教育中“有劳动而无教育”[9这一现象其实就指向这一问题,过分重视劳动教育的工具导向忽视其本体论价值。劳动的工具性价值是指劳动作为一种手段或工具,用于实现特定目标或满足特定需求的功能,而劳动教育的工具性价值就是指学生接受一定的教育和训练后对生产活动和教育任务达成的直接贡献和效益。而劳动的本体论价值指劳动被认为是人类促进自我更新与全面发展的方式,是人类与外界相互作用并建立多维联系的过程。因此,劳动教育的本体论价值强调学生通过劳动激发自身的主体性与积极性、提升综合素质,并在此过程中加强与他人的互动、丰富社会关系。

反观当前的劳动教育偏重于将劳动视作一种工具或手段,组织学生去种树,结果是只种了树,布置学生回家炒菜做饭,结果是只炒菜做饭,这就脱离了劳动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内在联系。学生虽然劳动了,但没有接受劳动过程中应该接受的德智体美教育,既没有更尊重和热爱劳动(德育)、没有科学文化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智育)、没有真正意义上“辛苦”和磨炼心志(体育),也没有体悟到美是由劳动创造的(美育)。因此让劳动教育发挥其本体价值,就必须与全面发展教育建立起自觉的联系,不能仅仅是身体在场或对特定劳动技能的掌握,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对特定形式的劳动乃至劳动本身的认知与理解。一方面,学校劳动教育应促进学生理解劳动的特定要素,例如劳动对象、劳动工具、劳动组织、劳动在社会中的意义;另一方面,促进学生把握特定劳动所蕴含的卓越标准,从事一种劳动必须追求和享受劳动带来成就和愉悦,要在劳动中把自己打磨成一个“匠人”,最后基于此充分体悟劳动背后的价值意蕴,感悟劳动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劳动成果得之不易,这一过程必然要付出时间、精力和创造力,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劳动的主观能动性,这种来自内心真正的认同与理解对劳动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二)劳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以体力劳动为主,忽视了体脑结合

对劳动含义的模糊必然导致劳动教育内容的模糊。教育有广义、狭义之分,劳动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劳动既可指体力劳动,也可指脑力劳动。从中文字源看,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提到,“劳,剧也。从力”,“动,作也。从力”,对“力”的强调是“劳”“动”的共同特征。《汉语大词典》也提到,“劳动特指体力劳动”。在农业社会,劳动就偏指费力,尤其是耗费体力的活动。与之对比,外语中的劳动呈现出不一样的内涵:在英语中,劳动的单词是“labor”,意指体力和脑力消耗,尤指为获得工资报酬而付出的劳作;与labor紧密相连的是拉丁文homo faber这一词汇,在拉丁语中指“智人”“造物主”,是指人类通过使用工具控制自己的命运和环境。亨利·柏格森在《创造性进化》一书中提及这一概念,在其原始意义上定义为“创造人造物体的能力,特别是制造工具的能力,以及无限改变其构成的能力”,所以外语中的劳动更多与人的制造、创造有关。因此,劳动的本质就是人通过实际活动和努力改造自然、创造价值和满足人类需求的活动,这种活动不仅关涉体力的付出,还需智力、技能、创造力和合作等方面的投入,凡是能调动人的意志力、激发人的创造力的活动都可以称为劳动。

当下学校劳动教育一方面以单一、重复、机械性的体力消耗劳动为主;另一方面,把参与体力劳动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或把摆脱劳动作为休闲娱乐的手段[10。这种教育方式既单调缺乏深度,又先入为主地将体力劳动视为劳累其身体、损耗其意志的活动,给学生留下“劳动就是体力劳动、体力劳动使人痛苦、做错事的人需要接受劳动”的刻板印象,这无疑是弊大于利的。劳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和劳动习惯,使他们能够理解和尊重劳动的价值,并能够主动参与到各种形式的劳动活动中。上述的体力消耗劳动既忽视了学生知情意行的多元发展和自由选择劳动的需求,只从事体力劳动就将学生局限在特定的肌肉活动和操作中,忽视其在智力、创造力、社交能力等方面的多样需求,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限制其在劳动中的成长发展,学生在机械重复的体力劳动中往往按照固定模式行动,阻碍其创新思维的发展。

(三)劳动教育的实践环境以基础场所为主,脱离了大工业生产的劳动背景

在大工业生产中,劳动的实践环境通常与特定的产业和工作岗位紧密相关,如工厂车间、农田、建筑工地等。这些实践环境提供了真实的劳动场景,在这样的环境中,劳动者可以通过亲身体验真实的生产过程感受到劳动的实际条件、技能要求与挑战,以增强对劳动的理解和尊重。此外,在知识经济时代,就业市场涌现了大批新兴职业,比如知识工作者、创意劳动工作者、数据分析师、线上平台工作者等与信息技术密切联系的劳动形态。这些特殊的劳动也对教育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其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提供更加灵活多变的技能培训。由于教育环境的限制和经济、安全等方面的综合考虑,学校劳动教育往往难以提供与当下社会生产完全一致的实践环境。劳动教育的实践场所仍以学校、实验室、工作坊为主,缺少诸如模拟实验、实地考察、职业体验等更贴近实际的劳动形式,学生因此难以真实地感受到劳动的样貌与本质。教师仅仅通过教育设计引导学生理解劳动的重要性、价值就好比纸上谈兵,缺乏生动性和体验感。此外,大部分学校也难以与相关生产部门进行合作,为学生提供诸如实习、实训项目等能够丰富学生的劳动经验和培养实践操作能力的机会。总之,真实的劳动实践场所的缺失让学生对劳动的兴趣和参与劳动的主观能动性大打折扣。

三、劳动教育的应然样态:学校劳动教育的独特功能

学校教育为学生提供了系统化的教育条件和全面发展的机会。它不仅是知识传授的场所,更是培养人才、塑造人格、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那么学校劳动教育就不能仅局限在身体力行、亲身参与以及技能习得等初级方面,对于这些任务,学校教育能完成,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也可以全覆盖。学校劳动教育有其区别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特殊性,那么学校劳动教育的应然样态是什么?它所发挥的其他教育不能替代的独特功能是什么?

(一)在学理层面,树立大劳动教育观

瞿葆奎先生提到劳动教育是另一层面的教育,与其他四育并不属于并列的关系[11。笔者持相似的观点,将劳动教育置于和其他四育并列的位置是对劳动教育地位的弱化而非提高。劳动教育实则是一种大劳动教育,劳动是实现人的价值和意义的对象化活动,劳动发现人,劳动创造人,人在劳动过程中得以实现自身、成就自身。因此,并不存在一种可以与其他教育并列的劳动教育,这是逻辑上的错误。人类的劳动实践本身就蕴含着德智体美诸因素,劳动也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那么参加劳动的过程不仅是对德智体美各育成效的集中检验,也能够促进学生道德、智能、审美、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12。简而言之,劳动教育本身就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石并处于统筹全面发展教育的核心位置,具体表现为:一是“以劳树德”。劳动教育首先要解决青少年劳动意识淡薄的问题。任何一种劳动都需要学生身心全面调动,而心智上的理解与认同是其主动参与劳动的关键。唯有在亲身参与劳动实践的过程中出汗、出力,才能体悟劳动的辛劳与不易,劳动成果的珍贵,从内心深处产生对劳动以及劳动人民的感激与憧憬,从而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的劳动价值观。二是“以劳增智”。劳动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还要使其具备一定的生产知识与技能。信息技术时代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而这些能力的培养不能完全依赖书本知识,必须在具体的劳动实践中不断加以操练和运用,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体脑结合,形成与时俱进的实践智慧。三是“以劳强体”。劳动教育最外显的表现形式就是体力劳动,通过劳动可以达到强身健体、磨炼意志、节律生活习惯的目的,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四是“以劳育美”。人按照美的规律构造事物,劳动本身就是美的活动,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艺术修养,丰富其精神世界和情感体验。总之,只有树立一种大劳动教育观,才能摒弃将劳动视作简单的技能习得和操练的片面看法,真正将劳动教育融入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始终。

(二)在政策层面,始终注重对社会主义劳动者的培养

对于“培养什么人”这一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出了许多著名论断。马克思恩格斯提出要造就“全面发展的一代生产者”[3]647,列宁提出要培养“共产主义者”13,毛泽东提出要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4。我国现行教育方针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无论是“生产者”“共产主义者”“劳动者”还是“建设者和接班人”,其精神实质都是一致的,即培养劳动者始终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15。那么如何解决社会主义劳动者的培养问题?最重要的是塑造一种社会主义劳动价值立场和情怀,即培养学生形成特定的劳动价值观。

劳动价值观是对劳动的态度、意义和价值的认知和评价,它对于学生的成长和未来的职业生涯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一是学校劳动教育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劳动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是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学校劳动教育应引导学生理解劳动的价值意义,使其认识到劳动对于社会和个人的重要性,明确劳动是一种光荣的行为,而非负担或义务。培养其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的优良品质和积极的劳动态度与习惯,尤其是吃苦耐劳的宝贵精神,克服自私自利、好逸恶劳的陋习。二是学校劳动教育应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劳动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利益,更是为了共同体的利益。学校劳动教育应培养学生乐于助人、乐于为社会作出贡献的意识和行动以及尽职尽责的态度。三是学校劳动教育应强调劳动的公平性。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敦促学生关注劳动者权益和劳动条件,培养其尊重他人劳动、关心劳动者福利的意识。总之,坚持对社会主义劳动者的培养不仅是政策层面的价值导向,也是培养未来接班人和巩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三)在现实需要层面,考虑体力劳动的现实地位与劳动教育的时代内涵

如前文所述,我们并非反对体力劳动本身,而是反对以单一、重复、机械为基本特征的体力消耗劳动和以变相惩罚或消遣为手段的消极体力劳动。纯粹的体力劳动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不仅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其体魄和耐力,也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增强对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因此,学校层面加强对体力劳动的教育和宣传,是为解决青少年劳动意识淡薄这一棘手问题而采取的必要之举,可以说,“学校劳动教育以体力劳动为主”主要是一种问题思维也是一种政策语境下的理论表述。当体力劳动在现实生活中缺失其应有地位,甚至沦为“体面劳动”的反义词时,就严重影响到我国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因此,在现如今的学校劳动教育中强调体力劳动的重要性是合理的,但如何处理好体力劳动在结果上的“反劳动”和在形式上的“反智”等问题仍是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问题。

随着科技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劳动形式正在不断演变,劳动从传统的有限领域扩展到全球范围,从实体经济转向数字经济,劳动的重点也从实体劳动向虚拟劳动转变,人们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以适应快速变化的技术和市场需求。因此学校劳动教育应积极适应这些变化并为学生提供与之匹配的教育。一方面,学校劳动教育的目标应包括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现代社会对劳动者的要求不仅仅是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技能经验,更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问题解决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等,以使他们能够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经济环境和未来职业环境。另一方面,学校劳动教育的内容应与社会和经济发展保持紧密联系。学校劳动教育应及时了解和反映行业的发展趋势和需求,确保教育内容与实际工作相适应。学校可以与企业、行业组织和社区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职业规划方面的培训,使其获得最新的工作信息、知识与技能,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更重要的是,学校劳动教育应加强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意识,当创新创造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关键要素时,劳动者就需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杨兆山,姚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教育文论选讲[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7:158-159.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49.

[6]檀传宝,郭岚.劳动教育是一种社会建构——论作为社会教育的劳动教育[J].教育科学研究,2023(2):5-12.

[7]孙振东.不应把马克思主义教劳结合思想简单化[J].现代教育论丛,2021(6):7-9.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58.

[9]檀传宝.如何让“劳动”成为一种“教育”?——对劳动与劳动教育的概念之思[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6):97-104.

[10]檀传宝.加强和改进劳动教育是当务之急——当前我国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人民教育,2018(20):30-31.

[11]瞿葆奎.劳动教育应与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并列?——答黄济教授[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3):1-8.

[12]冯建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理据与策略[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0):5-14.

[13]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337.

[1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493.

[15]石佩臣,王少湘,柳海民.教育学基础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274.

Clarification of Premises, Examination of Reality and the Expected State of Labor Education

Zhang Menglin Zhang Haibo

(Faculty of Education,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4, China)

Abstract:Labor education is widely recognized as a crucial element of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education, but its theoretical premises need to be clarified. Firstly, it is essential to acknowledge that labor is the inherent existence and driving force of human beings, while education has the capacity to cultivate labor skills, thereby fostering the advancement of social production. Consequently,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ve labor and education becomes the sole method to facilitat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nly by recognizing this logical connection can the harmonious status and interrelation between labor education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education be established. However, in the practical implementation of labor education, there are certain challenges regarding its effectiveness. The fundamental issue lies in the difficulty of inspiring students’ intrinsic motivation within the current framework of school-based labor education. This is evident in the excessive focus on instrumental value of labor education, while neglecting its ontological value. Moreover, the content and methods of labor education predominantly are more related to physical labor, disregarding the integration of physical and mental labor. The practical environment of labor education are mainly basic places, detached from the labor context of large-scale industrial production. Therefore, school-based labor education should perform its distinctive functions. Firstly, from a theoretical standpoint, a more comprehensive perspective of labor education should be established. Secondly, from a policy standpoint, the cultivation of socialist laborers should consistently prioritized. And third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ctical needs, the realities of physical labor and the contemporary implications of labor education should be comprehensively considered.

Key words:Labor education; School-based labor education; Clarification of premises; Examination of reality; Expected state; Intrinsic motivation

猜你喜欢

主观能动性劳动教育
邓颖超的妇女劳动教育思想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研究性教学在口腔医学专科生生产实习中的应用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大学英语教学中分组讨论模式的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论职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提问
实现高中政治课堂高效性的分析与研究
打造高效思品课堂,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探析小原国芳“全人教育”思想的教育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