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教育赋能高素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
2024-06-14王磊
摘要: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就必须培养高素质乡村振兴人才。开放教育在助推高素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较大作用。然而,乡村呈现“空心化”趋势,人员流失较大;开放教育服务体系有待完善,尚未实现全覆盖;开放教育供给失衡、供需不协调以及乡村振兴战略工程相对复杂,开放教育力不从心是开放教育面临的现实挑战。为此,要加大产教融合;完善开放教育服务体系;推进开放教育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建设乡村振兴教师队伍,为乡村振兴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开放教育;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24)04-0051-05
乡村振兴靠人才,人才振兴依教育。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强调,要不断加速乡村人才振兴培育。202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面向乡村振兴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强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国家开放大学作为新时代新型高校,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征程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国家开放大学要不断加大乡村振兴研究力量,加强“三农”领域高素质人才培养,为“三农”工作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共同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贯彻落实。
一、高素质乡村振兴人才实践价值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党和国家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关键措施,是“三农”工作开展的根本保障。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重新规划了乡村振兴战略,明确提出了“三农”工作的重难点以及重要地位,强调要进一步增强“三农”工作力度,夯实“三农”工作基础。有鉴于此,面向乡村振兴培养高素养人才是十分重要的。而对于开放教育而言,其作为人才培养的高校,要深入挖掘二者之间的关系,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人才助力[1]。
二、开放教育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中大有作为
(一)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优化乡村人力资源
新时代下出现了新的名词——“新型职业农民”,是现代化农业从业者的新称呼,以农业为基本职业,具有高水平的农业技能,是乡村振兴战略高质量实施的重要主体。开放教育要积极落实国家出台的政策文件,严格按照政策要求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例如,2019年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取得自治区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综合基地资质,结合高校教育以及智力等方面的优势,创新教育体制,开展了多项工作。
(二)加强基层党政干部教育,坚持“头雁”领航
农村基层党政干部是乡村振兴战略持续发展、高效发展的骨干力量,是乡村人才振兴的关键支柱。实践表明,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党的领导是关键,村级班子是基础。而提高“村两委”干部的综合素养,加强其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能力与水平,是深入推进乡村振兴的活力源泉。开放教育要勇挑乡村人才培养重担,高效发挥开放教育资源优势,借助信息化教育教学手段,不断提升“村两委”干部的党建能力与综合素养,争当引领乡村振兴的“领头羊”与“排头雁”。
(三)落实“扶智扶志”,激发乡村群众内生动力
扶智是指扶知识、扶技术,指导并帮助贫困群众积极寻找致富路子;扶志是指扶信念、扶思想,摆脱“等靠要”思想,帮助贫困群众提高脱贫致富的主动意识与信心勇气。物质贫穷只是表面的,“智贫”“志贫”“思想贫”才是根本的[2]。俗话说:“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解决这一问题,教育扶贫才是最好的出路,教育有着“造血”功能,是引导乡村人民脱贫的内生动力。为此,开放教育要时刻面向乡村、面向群众,帮助乡村群众更新思想、改善思路、制订计划,引导乡村人民走向幸福之路。
(四)打造学习型乡村,厚植乡土情怀
从乡村振兴长远发展来看,其想要纵向深入发展,就必须打造学习型乡村,引导乡村群众自主学习。截至2022年6月,中国农村网民规模为 2.93亿,占网民整体的27.9%。而开放教育彰显着浓烈的“信息化”,成为数字化时代落实终身学习理念的重要载体,为此就必须摒弃乡村落户的学习理念与治理模式,以燎原之态营造“人人爱学、人人能学、随时随地可学”的乡村氛围,激发乡村活力,整体提高乡村人民的文化素养与综合能力,加强乡村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意愿与信心,引导乡村人民自主发展,优化乡土建设人力资源。
三、开放教育赋能高素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实践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一)乡村呈现“空心化”趋势,人员流失较大
在城镇化规模不断扩大的进程下,越来越多的乡村劳动力外出打工。国家统计局对2022年农民工数量进行监测调查,得知全国农民工总量已经接近3亿人,比2021年增加1.1%。现阶段,诸多农民群体为了进一步追求城镇化生活,选择在城镇居住并购房,自购房农民工比例不断提升。许多人选择“走出去”之后,就不会再“回来”,导致乡村人口红利不断降低,出现“贫血”问题,“乡村空心化”程度更加严重,极其不利于城乡协调与平衡发展。
(二)开放教育体系趋于完善,覆盖面积较窄
开放教育是由电大教育衍生而来,是中央电大、省级电大、市级电大以及县级电大参与构建的开放性的远程教育系统。随着时代发展,这种纵向的开放教育体系建设日益成熟,但是在向乡镇横向发展中仍存在诸多困境。例如,地方乡镇政府对开放教育的资金、智力、人力政策等支持力度不够,市县级政府对乡镇开放教育缺乏重视与指导,乡镇开放教育试点优质教师队伍的缺乏、硬件设备与软件设备不够完善、办学条件有待改善等,受诸多限制因素的影响,乡镇教育点的发展受掣肘,导致其存在规模小、教学不够集中、教学水平弱的特点;更有部分教学点与教育机构进行合作,依赖于教育机构而生存,导致部分乡镇开放教育教学点名存实亡。虽然乡镇电大依赖乡村开展,但是开放教育体系中相对薄弱的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开放教育办学体系的成效性,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瓶颈[3]。
(三)开放教育供给失衡,供需不协调
开放教育在很多方面都是呈现纵向管理的,国家开放大学是开放教育的决策者,而下设的电大教育院校则是实施者,以此造成开放教育供给失衡。一直沿袭的“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开展模式让农村开放教育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无法根据农民的需求开展实质性教学。受国家开放大学提出的“统一性”战略建设目标的影响,地方开放教育具体学习活动趋于同质化与普遍性发展,并未充分结合乡镇的本土性与地域性而综合考虑,导致乡镇开放教育缺乏特色,从而降低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成效。
(四)乡村振兴战略工程复杂,开放教育支撑力度不够
由于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性的战略工程,因此要求乡村人才振兴工作也要随其发展。首先,从政治、文化等方面将乡村人才振兴工作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保证乡村人才的综合素养与文化水平;其次,国家东西部地区乡村发展特色各有千秋,发展水平也各不相同,为此国家在设定乡村人才振兴目标时要凸显多元化;最后,乡镇开放教育体系要体现出“两手抓”内涵,即国家开放大学对省市县镇级电大教育的纵向指导与管理以及省市县镇级政府对电大教育的横向资源配置,基于此,国家以及地方政府要加大政策文件的出台,调节二者之间的关系,为开放教育助力乡村人才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四、开放教育赋能高素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
(一)产教融合,鼓励“就近就地就业”
在关于国家开放大学建设的相关方案中了解到,开放教育要结合时代发展以及社会企业发展需求而开展,为此国家开放大学积极与社会龙头企业开展合作,合力打造企业型院校。例如,国家开放大学与中国民航、富士康集团等公司均开展了校企合作,为地方开放教育的长远发展树立了操作典范。而地方开放教育要紧紧围绕“乡村特色”“新经营”“新管理”等特点开展具有乡镇亮点的开放教育事业,并积极与当地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健全乡镇人才培养链;以市场发展为导向、以企业需求为根本制定乡企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人才培养内容以及人才培养方案等,搭建深层融合的合作平台,实现学习就业一体化,培养“能留住”“能用上”的乡村振兴人才[4]。
(二)构建完善的开放教育服务体系
一方面提高乡镇开放大学办学力度与办学水平,优化教学硬件设施与软件设备。进一步发挥国家以及省市级开放大学的引领作用,为乡镇开放教育的开展与改革提供全面支撑,如分散办学权力、设置专业改革试点、设定乡镇开放教育专项基金、加大软件设备投入等,同时乡镇开放教育也要运用自身优势吸引社会企业融资,在二者并进的过程中促进各级开放教育协同发展,为开放教育服务体系注入活力。 另一方面,促进乡镇电大教育与其他载体机构的融合。乡镇开放教育要始终坚持资源共享理念,积极与地方中职学校、高职院校、成人技工学校、社区教育机构等联动发展,形成开放教育共同体,致力于构建以教育教学为基础、以科学研究为辅助、以创新就业为宗旨的开放教育体系。
(三)推进开放教育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
对于社会生产而言,虽然信息技术本身不会带来革命性的影响,但是其与其他领域相融合则会为社会带来较大的冲击。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的日新月异发展,开放教育打破了传统“由上至下”的教育教学模式,逐渐演变为“自下而上”“平等教学”“资源共享”等传播方式,成为推进乡村特色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开放教育是彰显传统文化与信息技术相融合的直接成果,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开放教育衍生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方式,构建了“教”“学”“管”等一体化云教学平台。
1.基于“互联网+”开放教育整合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建共享。运用全新教育思维共建教育资源,强化数字资源推广,促进教与学专业融合是开放教育赋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新期待[5]。同时要重视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导学工作,全过程关注农民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在不同学习阶段中注入动力与活力。大力开展乡村教育联网活动,努力实现乡村教育全网络覆盖,让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都具有技术支撑与服务保障。加大乡村文化馆、图书馆等数字化文化场所的建设,为广大乡村人民提供涵养精神的教育场域,丰富乡村人民的精神食粮,加强乡村教育前瞻性。
2.基于“互联网+”打造乡村教育共同体。应用“互联网+”教育理念推进开放教育与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乡村社会经济发展质量同步提升;加强社会各级人士、各界力量参与程度,以多方力量促进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树立良好的教育观念,牢记终身教育理念,推进职业教育、开放教育、乡村教育的协同发展与合作;基于“互联网+”整合开放教育人才资源,实现企业人才、专业人才相结合,提高乡村振兴人才的实践性与创造性。
3.运用大数据技术实时监测乡村人民的学习动态,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需求,了解开放教育的实际开展效果,巩固开放教育新成果,降低开放教育赋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复杂性。同时,还要积极应用人工智能技术、VR技术等解决远程教育中存在的教育画面不真实、教学内容不充足的问题,加强乡村人民信息技术化技能培训,让其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调动乡村人民的学习积极性。
总而言之,深入融合乡村开放教育与信息技术,是实现教育事业持续发展、创新开放教育新形势、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建设与实施的新高度。
(四)努力建设一支适宜乡村振兴的乡镇师资队伍
国家想要兴旺,势必要以师傅为重,必须尊师重道。乡镇师资队伍建设既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人才建设的主导因素,也是乡村振兴建设战略全面推进的基本动能。一是吸引更多的优质人才参与到村镇开放教育教师团队中。“聚天下英才为我所用”,开辟多元化的乡村开放教育教师聘请渠道。例如,高薪聘请一流院校农业专业优秀毕业生回乡任教;聘请社会企业科研以及实践部门优秀技术人员到开放教育中兼职任教;邀请社会企业中涉农专业技术人员到校任职。二是强化开放教育人才培养机制的流动性发展。积极引导省市级教师到乡镇开放教育开展讲座教学,深入到“田间一线”开展实践教学,提升乡镇教师的教学能力与专业水平,丰富教师的教学经验。三是加大乡镇教师的培训力度。地方政府要根据乡镇开放教育实际需求构建全覆盖、多领域、深层次的教师培训体系,进而开展多元性、针对性的教师培训,彰显乡镇师资队伍的本土特点,提升乡镇教师整体素养[6]。
(五)持续重大项目的开展与实施
现阶段,开放教育系统已经基本覆盖全国各地,在多年实践背景下国家也不断提出重大项目。就乡村振兴战略而言,开放教育重大项目已经由最初的“一村一名大学生”升级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并且,国家开放大学与地方开放教育相关部门共同创立新工程——“长征带教育精准扶贫工程”,其中主要包含:针对乡村在职干部、后备干部参与开放教育学习提供免费学习政策;为乡村教师提供信息技术培训以及实用技术技能培训;重视信息化教育中心、计算机教师、云教室以及文化涵养试点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该工程项目的提出为基层开放教育实施提供了有力的办学条件与保障,仍需要进一步发挥开放教育办学优势,推进重大项目的贯彻落实。
五、开放教育赋能高素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保障举措
(一)为开放教育大力开展打造良好环境
国家政府与地方政府是开放教育大力实施与发展的根本主导者与推动者。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优势,为开放教育赋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创建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一是国家要加大开放教育的政策文件支撑。应明确提出开放教育的现实地位与重要意义,制定清晰的发展方向与目标,建立完善的开放教育管理与运转体系,明确责任主体,细化职能分工。至今为止,虽然开放教育已经获取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在其政策制度建设方面仍存在一定问题,为此国家在出台关于开放教育的政策文件时要更倾斜于乡镇。二是市县级政府要将开放教育纳入社会发展规划中,积极制定助于乡镇经济、文化发展的开放教育工程项目,加快开放教育的全面落实。三是要加强人力资源建设。人力资源既是开放教育贯彻落实的源泉,也是乡村人才振兴的有力保障。国家与地方政府只有积极创设良好的产业空间、打造美好的乡村生活,建立公平、平等的乡村服务体系,如医保、社保等,才能进一步打消乡村人民外出打工的念头,吸引更多的人民留在乡村、建设乡村[7]。
(二)构建多方主体参与的乡村振兴人才培育机制
乡村振兴人才培育是一项系统性的复杂的长期性工程,必须聚焦多方参与力量、吸引多元主体共同开展,打造高校人才培养机制。首先,始终坚持党和政府的领导。在开放教育赋能乡村振兴高素质人才培养过程中,党与政府有着不可替代的领导性优势,如宏观规划与战略调整、政策出台与优化、资金人力保障等。其次,调动多方主体积极参与,形成最终合力。在市场方面,不断调整乡村振兴战略建设实施过程中的供给关系,为开放教育满足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提供保障;在社会层面,社会各界人士以及第三方机构要大力组织开放教育,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相关活动;在企业方面,加强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构建人才培育共同体;在学校方面,大力宣传终身学习理念,加快开放教育与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深入融合。最后,激发开放教育的内生动力。开放教育要敢于自我发展,积极探索本土性、区域性的精品教育内容,厚植村民的乡土情怀。总而言之,要在党的领导下,发挥多方合力效应,共同推进与融合,有力促进乡村人才振兴的培育与发展。
(三)建立健全乡村振兴人才培育评价机制
开放教育是培育高素养乡村振兴人才的重要渠道,而人才评价体制既是检验乡村振兴人才培育效果的重要根据,也是掌握开放教育工作开展效率的基本因素,并且对人才培育工作起到一定的约束与激励作用。为此,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评价机制是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战略的重要保障。由于不同地区的乡镇发展水平是不同的,统一性的评价方式并不符合乡镇发展实际情况与发展规律,因此要因地制宜地制定符合地区乡镇需求的乡村振兴人才培育机制。在建立评价机制时要特别重视与突出机制的发展动态性与及时性特点,并且需要具备一定的追踪反馈功能,构建循环式发展的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模式[8]。与此同时,开放教育的评价主体通常要由省市级开放教育院校领导担任,评价客体则为负责乡村人才振兴的乡镇开放教育院校。评价主体要不断根据评价反馈对人才评价标准进行更新与调整,并且要求评价客体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同步调整,助力高素质乡村振兴人才的培育。
六、结语
开放教育在国家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开放教育要不断发挥自身优势,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大力促进产教融合,完善开放教育体系,深度融合信息技术,建设师资队伍;同时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联合多方力量、健全评价体系,多措并举全面提升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吕洪斌.开放教育服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继续教育研究,2023(3):115-119.
[2]叶伟勇.终身教育视角下乡村振兴本土人才培养的路径探析——以L市开放大学“领雁”工程项目为例[J].黑河学刊,2023(1):122-128.
[3]屠臣阳.国家开放大学助力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J].安徽农学通报,2022(9):179-181.
[4]麦叔芳.乡村振兴背景下开放教育助力社会工作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路径探析——基于Y开放大学育人模式的思考[J].教育观察,2022(10):28-31.
[5]赵彩雲.开放大学服务乡村人才振兴实践路径探究[J].农村·农业·农民(B版),2022(3):46-47.
[6]宋春梅.“互联网+”开放教育创新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商业经济,2022(4):124-126.
[7]苏迪,韩红蕾.乡村振兴战略下开放大学助推乡村人才振兴的研究[J].成人教育,2020(9):28-32.
[8]罗加民.基层开放大学社区教育对接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研究——以广东韶关市为例[J].鄂州大学学报,2020(2):22-25.
Practical Research on Open Education Empowering High-quality Talent Cultivation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Wang Lei
(School of Marxism, F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Fuzhou" 350000, 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continuously promote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t is necessary to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talents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Open educ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cultivation of high-quality rural revitalization talents. However, the rural areas are experiencing a trend of “hollowing out”, with significant population loss; the open education service system needs to be improved and it has not yet achieved full coverage; the unbalanced supply of open education, the uncoordinated supply and demand, and the relatively complex strategic projec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re the realistic challenges faced by open education.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improve the open education service system; promote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open educ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organize a teacher faculty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training practical and skilled talents who are retainable and utilizable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 words:Open education; Rural revitalization; Talent train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