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农科大学生留赣就业对策研究

2024-06-14何剑飞马超

继续教育研究 2024年3期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离不开具有“三农”情怀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作为支撑,而农林高校培养的农科大学生肩负乡村振兴的历史使命,但是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在很多高等教育实践中发现农科专业的毕业生仅有很少部分会从事具有“乡村”属性的工作,供给与需求很难达到预期的平衡。因此在高等教育中应注重把乡村振兴精神融入人文情怀培育中,用乡村振兴理念助推教学实践提升,通过乡村振兴实践引导职业生涯规划。在实践中更应立足本省加大政策宣传、推进产教融合、树立理想信念、强化榜样引领、指导生涯规划、传承红色文化,通过人才培养助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农科大学生;留赣就业;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24)03-0073-05

一、提出研究问题

促进农科大学生留赣就业对于推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农林高校留赣就业率始终不高,投身农业相关领域的学生所占毕业生比例更是处于较低水平,既无法给江西省的乡村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也无法以就业助推农林高校涉农专业的招生工作。虽然近一时期国家在第一产业方面的投入很大,付出很多精力,但是反观农业产业相关从业人员的年纪普遍较大,产业发展的不平衡明显与国家的战略目标不协调。有鉴于此,政府、社会、高校、家庭等层面应高度重视农科大学生留赣就业问题,努力促进农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相对接,确保江西省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农科大学生能“留得下,守得住”,为省内乡村振兴战略建设贡献出青春的力量。

二、农科大学生留赣助推乡村振兴的内涵

(一)乡村振兴战略赋予农科大学生知农的时代使命

我国农耕文化具有悠久辉煌的历史,而如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既是赓续传承农耕文化,也是为了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节点上,农林高校的农科大学生学于农、事于农,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农科大学生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因此,江西省农林高校要激发农科大学生对我国农耕文化悠久历史的认同感以及对投身建设新农村的自信心,引导其自觉肩负留赣就业报效乡村振兴的时代使命,将个人的远大理想和强农抱负融入省内乡村振兴战略建设中,争做新时代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现代农业人才,与此同时,展现出基层农业技术人员的赤子情怀和青春风采。

(二)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农科大学生兴农的责任担当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大量高素质知农、爱农的专业技能型人才,而目前江西省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人才的供给与其他东南沿海省份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究其原因是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与不协调。因此,江西省内的农林高校需要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引导农科大学生践行留赣就业深耕乡村振兴的责任担当。以“乡情牌”“乡愁牌”为契机,激发农科大学生的“乡土情”、对农民的“亲近感”和对农业科技的“创新欲”,从而愿意走进农村、走近农民、发展农业,将所学到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运用到广袤无垠的赣鄱大地上,用真才实学为乡村谋福、为农民谋利、为农业争利。

(三)乡村振兴战略树立农科大学生强农的理想信念

江西省作为农业大省,而非农业强省,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省内对于“农”的理解逐渐与“小农”混为一谈,这就导致省内农林高校农科大学生对于“三农”领域缺乏行业认同感和行业归属感。“新农人”的培养也就意味着要将“爱农务农奉献于农”的价值观与“重农学农为农”的认同感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从入学之初就要树立培养农科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理想信念,引导农科大学生坚定学农的责任和信心。省内农林高校将树立留赣就业服务乡村振兴的理想信念融入农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只有使其深入了解省内农耕文明,深刻体会现代农业发展的规模化、高端化、智能化,才能提升农科大学生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情感认同,推动其自觉转变为懂农业、懂农村、懂农民的“新农人”。

三、农科大学生留赣就业助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点

(一)注重把乡村振兴精神融入人文情怀培育

江西省农林高校促进农科大学生留赣就业助推乡村振兴过程中仅仅只是注重农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是远远不够的。对农科大学生的培养要以乡村振兴精神为指导,在传授农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需要厚植乡村振兴人文情怀。

将农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与乡村振兴人文情怀的培育相结合。如此,农科大学生既掌握了扎实的乡村振兴的知识技能,又将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情怀内化于心,在全面培养农科大学生学农、爱农、懂农意识的同时,也破除了农科大学生“以农为生”的低等就业思维导向。

(二)注重用乡村振兴理念助推教学实践提升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实施乡村振兴进行了全面部署,是新时代乡村振兴实施的重要顶层设计。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江西省农林高校要致力于将农科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情怀的“新农人”,不仅是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实际行动,也是促进农科大学生留赣就业的内在要求,更是对农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深化和拓展。而仅限于课堂上“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显然已无法完全培养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科大学生。“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植入式、注入式的教学,而学生只能单向性地接受理论层面的知识,缺乏实践性,长此以往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导致农科大学生难以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无用武之地,出现“学农不懂农”“学农不爱农”的现象。

有鉴于此,省内农林高校应针对“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注重对农科大学生理论与实践授课并举的方式。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以留赣就业为动力,为农科大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省内农村调研基地,鼓励农科大学生亲身参与,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效果,使农科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乡村振兴有更清醒的认识、更深入的感受、更系统的体验,为毕业后留赣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注重将乡村振兴实践引导职业生涯规划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在对农林高校培养农科大学生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情怀提出更迫切的要求的同时,也对农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思维导向提出了挑战。 省内农林高校的农科大学生群体多以“00后”为主体,且生源大多来自农村。要让好不容易走出农村、迈入城市的“00后”农科大学生毕业后返乡投身于乡村振兴战略建设中,需要使其产生巨大的思想转变。 省内农林高校对于农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环节薄弱,导致农科大学生在毕业时深感困惑、迷茫,不知如何学以致用,如何投身于乡村振兴战略建设中,他们更愿意选择去考研升学或者选择去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找份惬意的工作,而不会在初次就业时想要留在江西、干在江西、为建设江西新农村贡献自己的力量。针对农科大学生这些现状,省内农林高校将留赣就业助推乡村振兴融入农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需要开门见山的显性途径,也需要潜移默化的隐性途径。

四、对策及建议

(一)加大政策宣传

就业是民生之本。为促进农科大学生留赣就业助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江西各级政府应当积极推广留赣就业政策,吸引农科大学生留赣就业,将投身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作为实现个人价值的最终目标,为国家社会经济建设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首先,政府应借助“融媒体”信息技术积极宣传。新时代大学生习惯于通过各种媒介获取信息。因此,各级政府应该充分利用“融媒体”信息技术向农科大学生介绍留赣就业助推乡村振兴的政策。政府应在官网公示农科大学生留赣就业助推乡村振兴建设的相关补助或享受相关优惠政策的办理流程,让农科大学生能够清晰明确地了解政策福利。

其次,想要让农科大学生更愿意留赣就业参与乡村振兴建设,江西省各级政府需要营造鼓励农科大学生投身参与乡村振兴建设的社会环境,积极宣传农科大学生留赣就业参与乡村振兴建设的现实意义,力求在赣鄱大地上形成“以留赣就业为荣,以服务乡村为荣”的社会风尚,鼓励农科大学生在乡村建设中实现自我价值,贡献个人力量。

最后,政府可以制定有关的政策法规,鼓励农科大学生留赣就业投身于乡村振兴建设中,为他们在乡村就业、创业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和法律援助。此外,各地市因地制宜发布乡村振兴专项政策,设立乡村振兴专项基金,为江西省乡村振兴建设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二)推进产教融合

产教深度融合既是培养行业人才和高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式,也是促进校企协同发展的主要形式。因此,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在共同承担科研任务、联合建立培养基地、共享资源等方面加强交流,可以逐步提高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首先,江西农林高校与省内优质农牧企业形成良好的实践教学模式,农科大学生只有深入到校外就业实习基地,切身感受到企业快节奏、重实效等特点,才能提高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团队意识等素质。在实习基地可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并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在做项目中学习,使企业在项目中获益,为农科大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搭建了广阔的实践平台。

其次,江西农林高校与省内优质农牧企业合作打造一支多元化师资队伍,充分发挥农林高校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各自优势。高校教师负责农科大学生的理论教学和学习能力培养,指导农科大学生对专业课程进行拓展学习。企业专家负责农科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道德培养,指导对农科大学生实操开展训练。通过高校教师进企业融合创新、企业专家进高校融合教学的方法,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掌握先进理论和技术、深谙行业发展的校企联合教师队伍。

最后,江西农林高校与省内优质农牧企业共同构建易于校企供需对接的新模式,依托就业实习基地建设,形成人才供给、需求匹配转向供给、需求、供给匹配的闭环反馈,促进企业需求侧和高校供给侧的对接。

(三)树立理想信念

江西政府及江西农林高校要加大对农科大学生教育力度,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教育农科大学生学农、懂农、爱农的思想意识,树立留赣就业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崇高理想,并且给农科大学生打造热爱江西、了解江西的就业环境。

首先,将立德树人和就业育人相融合。通过入学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江西农林高校将江西的历史、人文、经济和社会特色等融入农科大学生入学教育中,再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引导农科大学生树立学成于农、奉献于农的思想意识,在立德树人的过程中提升就业育人的境界,增强农科大学生对江西的融入感和认同感,从而愿意留在江西、干在江西,并肩负起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的使命与责任,从心底里走进农村、走近农民、爱上农业且心如磐石。

其次,帮助农科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认知。农科大学生应在江西政府及江西农林高校的宣传和教育引导下,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岗位、薪资水平以及市场环境有客观认知,从而把握时代脉搏。再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角度对农科大学生深刻解读乡村振兴战略缘由和意义,使农科大学生从心底里认可和接受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引导农科大学生将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紧密结合,努力实现农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相对接,以“小我”不懈努力,实现“大我”人生价值。

最后,把留赣就业政策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中。在江西农林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中加入地方经济发展的介绍,增强农科大学生对地方经济发展动向的把握,教育引导农科大学生在地方乡村振兴发展的产业方向上进行创新创业,把自己人生价值的实现同地方经济发展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增强农科大学生留赣意愿。

(四)强化榜样引领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江西政府及江西农林高校要大力宣传农科大学生参与当地乡村振兴建设的先进典型,先进典型是最具说服力、影响力和感召力的,具有发挥示范引领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农科大学生留赣就业助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首先,校友资源是“全体校友”对母校的贡献总和。校友的成长之路和对社会的贡献,有助于在校生深刻理解什么是理想信念、什么是使命担当。杰出校友的工作业绩、道德情操和社会阅历,构成了丰富的育人资源,对在校生的成长起到生动的示范引领作用[1。江西农林高校培养了大量奋斗在乡村振兴一线令人骄傲的优秀校友,产生了大量的励志故事,这些校友的先进事迹和励志故事能够启迪在校农科大学生扎根于农的思想意识,将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情怀内化于心、外践于行。

其次,江西农林高校应强化个人与社会价值统一的榜样教育。通过线下宣讲及线上宣传等多种形式推送在当地乡村振兴建设中的优秀榜样,并联动农科大学生进行榜样教育学习,并以相应的思想报告或教育感言的形式展现成果。

最后,江西农林高校要发挥好农科大学生党员的先进性和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对党组织和团组织的建设,构建院级和校级的党团组织体系,以其为核心,将乡村振兴战略建设融入校园文化中,发挥党组织和团组织观念构建作用、熔炉作用、辐射带动作用,引领农科大学生对奉献观念和就业观念产生正确的思考[2

(五)指导生涯规划

江西农林高校对农科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工作要坚持以服务和就业为导向,以与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为原则。激发农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我意识,树立正确就业观念,促使农科大学生合理规划未来职业发展,并有意识地提高自身就业能力。

首先,江西农林高校通过入学教育、专业教育等,从入学之初要将“爱农务农奉献于农”的价值观与“重农学农为农”的认同感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树立培养农科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理想信念,引导农科大学生坚定学农的责任和信心,自觉确立人生目标和大学期间的阶段性奋斗目标,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

其次,农科大学生提早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是顺利就业的重要保障。当今社会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农科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也要时刻关注社会发展的变化,紧跟时代发展需求,将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与社会需求有机结合,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合理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最后,江西农林高校的农科大学生群体多以“00后”为主体,“00后”农科大学生越来越需要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私人订制”已经成为一个趋势。因此,江西农林高校要充分发挥学业发展指导中心和招生就业处的平台作用,根据农科大学生的具体需要,通过设计职业规划内容、开展工作坊活动、组建创业团队等方式,开展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3

(六)传承红色文化

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振兴,江西的红色文化是具有最鲜明的标识和最深厚的积淀,能最大限度地汇聚起实现乡村振兴的思想共识、行动自觉和动力源泉,能转化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磅礴力量和历史底气[4。江西农林高校应借助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在校园中传播赣鄱大地的红色文化,实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激发出农科大学生留赣就业的奋斗意识、奋斗情感和奋斗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首先,江西作为革命老区,记载着无数前辈和英雄先烈的丰功伟绩,蕴藏着许多无比珍贵的思想财富,包含着许多惊心动魄的历史转折,凝聚着许多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4。江西农林高校应将在革命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与先进事迹作为榜样在校园文化中进行输出,为农科大学生注入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强大精神,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更大的动力。

其次,江西农林高校在农科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要充分运用江西的红色文化向农科大学生介绍参与乡村振兴工作的优势,帮助农科大学生建立起参与乡村振兴工作的决心和信心,为他们提供充分的信息支持、精神支持及其他资源的支持,吸引乡村出身的农科大学生投入乡村振兴建设中来,反哺乡村。

最后,红色文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凝聚了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江西农林高校要将江西红色文化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建设中充盈农科大学生,培养出能够充分实现自身价值、真正服务社会、有着高度的奉献精神和情怀担当的农科大学生[4

五、结语

乡村振兴战略的“五个振兴”(文化振兴、产业振兴、生态振兴、人才振兴、组织振兴),是一项长期性的系统工程,需要系统化解决问题。江西农林高校的社会使命和历史责任决定其培养的农科大学生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必将作为“主力军”和“排头兵”。因此,江西农林高校在意识形态建设与思想道德培养中,需将留赣就业作为重要的育人内容融入农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培养农科大学生留在江西、干在江西的意识,不仅能助力省内的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对我国农村的现代化建设与长效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及作用。

参考文献:

[1]赵颂平,徐丽君.充分利用校友资源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探索——以浙江大学为例[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2(2):3-8.

[2]杨千一,阿合吾·阿依登,戴智浩.以高质量就业为导向的大学生就业观完善路径[J].就业与保障,2022(6):112-114.

[3]王乃仟.大学生学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全程化模式的构建——以河南某高校为例[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19(9):144-145.

[4]黄志丹.高校红色文化育人体系助推乡村振兴发展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3(2):176-180.

Employment Strategies for Students in Agricultural Colle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He Jianfei Ma Chao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45, China)

Abstract: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can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support of high-quality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talents with the sentiments for agriculture, countryside and famers, and the agricultural students trained by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universities shoulder the historical miss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However, in contrast, it has been found in many higher education practices that only a small portion of graduates majoring in agricultural sciences engage in jobs related to rural areas, making it difficult to achieve the expected balance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Therefore, in higher education,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integrating the spiri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nto the cultivation of humanistic sentiments, using the concep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o promote teaching practice, and guiding career planning with the practic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practice,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policy promotion,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to establish ideals and beliefs, to strengthen role models and guidance, to guide career planning, and to inherit red culture, so as to promot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hrough talent cultivation.

Key words:Students in agricultural colleges; Employment in Jiangxi; Rural revitalization;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猜你喜欢

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
2018:中国会展业“高质量发展”之年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辽宁省绿色增长水平提升路径及对策分析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解读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一个高中生眼中的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经济
一个高中生眼中的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