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职业教育模式研究
2024-06-14贺书伟刘湘
摘要:如何更加高效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探索出既不烦琐又可操作且广泛适用的职业教育模式,是现阶段各大高职院校亟须解决的重要课题。为进一步促进高职院校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职业教育模式改革与发展,对现有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存在的弊端进行分析,提出“厚植学生创新创业观、完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优化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实践体系、建立健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评价机制”等策略,助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出理念先进、技术扎实、素养过硬的新时代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创新创业能力;教育模式;高职院校;“双创型”教师;“学分储蓄箱”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24)03-0088-05
进入新世纪,中国经济步入改革开放新阶段,迈上全面产业升级转型、全面创新创业的新台阶。随着第四次产业革命的出现,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的特征要求高职院校对现有的教育模式进行反思,寻求发展新动力。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创新创业能力主要包含管理能力、协调沟通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决策能力、职业能力、团队精神、创新精神等,并且其也成为新时代优秀人才衡量的重要指标。高等职业教育要顺应时代发展、社会潮流与人才需求的变化,担任好“源头”角色,开展职业教育模式改革,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发挥全球经济开放的优势,将知识教育与科学研究、企业生产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形成可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职业教育新模式。
一、培养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价值辨析
(一)国家层面:切实贯彻新发展理念,打造全面发展局势
新发展理念是国家社会发展的先导因素,是引领经济发展、产业发展、文化发展的重要源泉。在新时代,国家想要加速推进经济发展,势必坚持以创新为驱动,为社会输送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党的二十大报告也强调,要切实加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加速实现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与自强。伴随着数字经济的飞速发展,现代产业不断向智能化延伸,对高素质专业型人才需求日益庞大,职业教育领域改革与创新也成为必然要求。同时,新发展理念也成为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科技创新、人民创业的引领思想,这无不体现着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优化职业教育模式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由之路[1]。
(二)教育层面: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持续发展
高职院校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摇篮,而良好的创新创业能力又能推进职业教育的深化发展,是培育技术型专业人才、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成效的持续循环过程。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强调要大力加强技能型社会的建设,培养高素质技术型专业人才。为此,职业教育领域要大力加强培育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新模式,构建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紧跟国家社会发展步伐,着力打造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育模式。
(三)社会层面:宣传工匠精神,彰显社会技能
培养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既是提升社会经济水平、促进产业技术升级、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人民爱国主义意识、培育创新精神、培养与弘扬民族精神的现实需求。大国工匠精神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为宝贵的财富,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动力。强化创新创业能力的根本目的在于激活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力与发展活力,让社会全面了解职业教育、参与职业教育、享用职业教育,营造“学先进、善思考、重技能”的浓厚社会氛围。
二、现阶段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职业教育模式存在的弊端
(一)全面融入培养机制忽视学生的个体需求
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已经成为新时代教育事业高度重视的长期性教育工程,在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中融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也成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重要趋势,但如何做到精准融入、深度嵌入是当前高职院校教育工作的难点。在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下,人类步入创新时代,要求学生要不断跟随时代发展调整自身观念与认知,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应对以创新人才培养为基调的新时代挑战。培育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最根本的是要突破学生本身的思维限制,这是因为创新创业是一项极具挑战风险的过程,尽管有部分学生有着创新创业意愿,但是受潜在风险较大的影响,尚不能全心全意投入创新创业中。另外,现阶段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在人才培养机制中的融入主要表现为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意愿既没有进行全面分析,也没有对学生知识能力与行为能力进行综合考虑[2]。
(二)长效推进培养机制并未充分发挥情感驱动能力
随着社会对创业的重视与包容度不断提高,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其中以社会保障最为突出,给予创业初期学生较大的支持,但是部分学生在具体创业实践过程中仍存在信心不足、思想保守等问题。尽管诸多高职院校纷纷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学院,设置了创新创业项目申报、创新创业竞赛等活动环节,但是仍存在部分突出问题,如创新与创业转化机制不成熟、高职院校非营利性质与创业活动的商业属性存在冲突等,容易导致学生在情感上对创新创业重视程度不高、参与积极性不足。
(三)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并未从整体上强化学生“双创”能力
在创新创业教育深度发展的背景下,高职院校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元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平台。虽然高职院校“双创”能力培养体系不断优化与完善,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支撑设施与条件也愈发成熟,但是受“双创”服务平台覆盖范围窄、教育资源形式化等问题的影响,部分高职学生对“双创”实践活动的参与积极性不足;也有部分高职院校针对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制度,但是由于学生专业知识水平、个人思想能力等因素的限制,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也并未达到预期效果。
(四)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机制有待加强
教育教学评价是提高教育实效性的基础工作,其具体评价内容应跟随实际教育需求与学生需求进行调整与优化。针对创新创业教育要求与时代特点而言,单一枯燥的评价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职业教育发展需求,甚至有部分高职院校并未构建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一方面,高职院校仍沿用传统的评价方式,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与专业学科教学评价差异性不大,评价标准也比较单一,没有凸显发展特色;另一方面,高职院校针对“双创”课程设置的考核方式不科学,具体表现为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深入、创新创业调研报告过于形式化、创新创业过程导向不明确等,容易造成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相对浅显,不利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全面培养。
三、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职业教育模式策略研究
(一)满足高职创新内在需求,厚植学生创新创业观
一方面,高职院校要以实现自身发展为抓手,切实推动创新型技术型人才的培育,不断提升学生对创新创业的情感认同。目前,创新创业教育既成为新时代职业教育升级与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成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之一。培育学生“双创”能力对高职院校课程教学、科研工作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在以创新为主要趋势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培育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已经不能单纯地以国家政策为依据,而是需要具有主观创新思维,结合校园实际情况推动学科教学、教学管理、科研工作的创新,多领域、全方位地向学生渗透创新思维与创业意识,使其主动满足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要不断提高创新水平,鼓励教师积极带领学生参与创新研究与实践活动,在具体活动中激发学生的个人责任感,强化学生的使命担当,促使学生养成积极创新、勇于创业的精神品质。同时,高职院校还应要求教师运用科学的教学观念与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双创”实践活动中,促进其思想与能力同步发展。
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氛围,激发创新活力与潜能,设计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专题月活动、创新创业学术周等活动,不断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学科教育有机结合,在潜移默化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同时,高职院校还要不断加强专业学科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科学习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科学研究,了解企业发展的规律与趋势。创新创业精神要成为一种隐性力量,促进学校形成富含浓厚创新创业精神的教育风格,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念。
(二)完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推动学生个性化发展
1.明确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目标
不同学生的个人发展目标是不同的,其创新创业目标也各不相同。发展稳定型学生较倾向于更加稳定的工作平台,平稳开展自己的事业;有激情、胆大的学生则较趋向于自己创业。高职院校要根据学生创新创业意愿与需求的差异,找准学生能力培养目标的共性与个性。同时,构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还要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以更加开放的态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学生在此过程中能够实现理论转化、在试错中成长,具有深远的创新开拓意义。
2.做好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指导
高职院校既要针对学生个人性格能力、岗位适应能力、职业生涯规划等内容做好创新创业指导工作,确立清晰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目标,也要对综合能力的培育进行细致化分析,促使高职院校“双创”能力培养体系不断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如在课程设置方面,高职院校要引进丰富多元的教学资源,极大地培养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兴趣;在项目设计方面,不仅要将创新创业项目进行明确划分,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与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还要为教师与学生、高校与企业、高校与高校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构建良好的渠道,以便及时掌握学生的动态化思想认知与发展需求,及时为其提供帮助,有效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效率。
3.加强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职业教育模式重点建设
(1)建设一支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双创型”教师团队。高职院校教师团队水平是影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在发达国家中,“双创型”教师队伍的主要构成人员为优秀企业家或者具有丰富经验的领导者。就当前中国社会产业实际发展来看,高职院校要构建专门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人力资源库,引进企业技术型优秀人才到校参与兼职任教工作,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导师培养制度;要重视教师创新创业能力与素养的提升,积极聘请创业成功校友、知名企业家、著名学者专家以及技术能手等加入高职院校“双创”教育指导队伍;与社会中等规模企业共同构建高职院校“双创型”师资力量建设基地,选派教师定期参与学习与培训;不断提升高职教师的职业能力;积极建立与“双创型”教师发展要求相符合的教师评价机制与职称评定方式[4]。
(2)打造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课程专业集群。基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职业教育模式有着实践性特点,是课程学科教学的全新方向与参考。由于高职院校所处地理位置各不相同,高职院校要结合自身的地理位置以及区域产业发展状况、校内发展情况制订适当的人才培育计划与方案,对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目标进行适时调整,根据产业链打造课程专业集群,推动“双创”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同时还要对专业集群课程建设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如开设“双创”专业教育课程、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就业指导课程等必修课或者选修课,并将其纳入学分管理环节。积极掌握社会企业的实际发展案例,结合地方发展特色或者当地特色产业打造课程专业集群,如智能护理服务、农业新发展服务、智能养老服务等,实现人才培养、科技创新。
(3)高职院校积极开展“1+X”证书制度,设置“学分储蓄箱”。2019年,国务院出台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等相关内容渗入课程教学中,并且对人才培养计划进行不断优化。高职院校必须坚持以服务社会、满足社会新需求为出发点,贯彻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理念,对学生在校期间取得的职业技能证书、“双创”竞赛成绩、创新发明、研发技术等内容进行记录与存储,并为学生设置专门的电子账号,将其纳入学生账号中,在对学生创新成果认定与转化的过程中加强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证书的有效衔接,从根源上弥补职业教育教学发展不均衡、人才培养成效不高等不足,为高职院校培育创新型人才开辟新道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提供保障。
(三)优化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实践体系,实现学生整体发展
高职院校要重视提升实践活动的创新程度,更加深入地培育学生“双创”能力。为此,高职院校要构建多种形式的“双创”实践教育平台,及时发布国家新政策与专业发展新信息,帮助学生掌握行业热点信息,明确社会创新趋势与自身创新创业发展方向[5]。
首先,高职院校要将校内原有的实践教育平台进行整合与完善,如将专业技能竞赛、创新创业知识讲座等传统活动形式进行系统化构建,举办或参与多层级别(校级、市级、省级等)创新创业能力大赛,既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又在不同比赛中促进学生交流,以赛会友,提升自身能力水平。
其次,高职院校要聚集多方力量共同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孵化平台,建立“多方参与、多领域”的运行机制。具体由教务处、就业指导中心相关负责人对相关事务进行管理;二级学院要设置创新创业办公室,并设置相关职能岗位,其主要负责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顶层设计与协调运行。创新创业教育孵化平台的打造,要坚持以取得创新创业项目成果为导向,以“双创”大赛活动为着力点,加强教育过程的管理与监督,通过层层选拔,在实践环节中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从整体上提升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水平[6]。
其中,针对刚入学的低年级学生,二级学院可以举办“双创”入门活动,激励学生团队或者学生个人积极参与“双创”活动,激活新生的创新创业积极性,调动学生对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学生“双创”能力。同时,学生在参加省级以上“双创”大赛或者创新创业项目训练活动时,采用学生个人报名与学院选拔结合的方式鼓励学生踊跃参与。高职院校二级学院要积极邀请企业行业顶尖人物到校兼职,并组成“双创”比赛评委团,以“实用性”“创新性”“可操作性”为标准对学生竞赛作品进行选拔。并且,高职院校内部也要组织相关专业教师组成团队对参赛作品进行指导与安排,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创新创业舞台,共同开创校企共谋、共育新格局。
最后,高职院校还要重点厘清院内各级管理组织的职责,构建高职院校、地方政府、企业等三方协同育人机制,切实推动高职院校不同学科、专业的有机融合。一方面,高职院校要打破当前院系独立发展、缺乏合作的局势,加大对跨学科创新教育活动的组织力度,深入细致地将创新创业实践资源与学科专业、教学管理相融合,满足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个性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强化各高职院校之间的交流合作。高职院校之间加强互通与合作,是提升彼此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与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就目前情况来看,各个高职院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情况并不理想,也尚未在创新创业能力方面达成合作与共享,这不利于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与发展。为此,高职院校应转变思想,积极与其他高职院校开展合作,构建校际交流平台,以各自院校的资源优势为接入点,实现共同发展[7]。
(四)建立健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评价机制
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旨在使学生不断满足新时代社会企业岗位的需求,培育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青年人才。为此,高职院校在针对学生开展评价工作时,要一改传统以纸质报告(毕业论文、创业就业计划书、市场调研报告等)与新产品的研发、新公司的建立为评价标准的考核方式,而是要采用过程性评价,如对学生实际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业认知、团队协作能力、抗压能力、职业能力等综合素养进行多元化评价。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对现存的“双创”能力培养评价机制进行优化,构建包含过程性评价在内的多元化评价机制,旨在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实效性[8]。在具体评价中,评价主体主要包含课程教学教师、“双创”作品评价委员会、学生“双创”团队等;评价内容主要包含学生课堂出勤、学生课堂表现、团队贡献程度、创新思维、创新成果的“实用性价值”等;评价环节主要包含专业知识学习、创新创业项目确定、选拔与孵化阶段。同时,学生创新创业成果以及在“双创”大赛中获得的奖项都可以直接转化为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学分,还要结合所获奖项的级别、“双创”成果的实际应用效果等因素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同样,创新创业成果也是高职院校评定奖学金、评选优秀学生等重要的考察内容。除此以外,高职院校还要联合多方外部力量,精准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推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工作的长远性、个性化实施与发展。例如:基于创新创业项目构建细致的评估机制,在短时间内对学生“双创”项目的价值内涵进行估量,并及时给予反馈与指导建议,以此帮助学生选择正确的创新创业方向;加大与社会第三方服务机构的合作,最大限度地缩短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向创新创业技能转化的时间;设置更加科学与完善的指导服务机构,个性化地帮助学生解决在创新创业时遇到的问题与困惑,有效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廖彩霞,周勇成.技能型社会视域下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挑战与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2(18):67-71.
[2]栾海清,薛晓阳.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机制:审视与改进[J].中国高等教育,2022(12):59-61.
[3]王洪才.创新创业能力的科学内涵及其意义[J].教育发展研究,2022(1):53-59.
[4]丁莉.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调查及提升策略[D].郑州:郑州大学,2021.
[5]杨梅,陈晓玲.基于工匠精神培育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研究[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13):83.
[6]洪志敏.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途径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9.
[7]鲁跃山.论淮南地区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探析[D].淮南:安徽理工大学,2019.
[8]杜红梅.论就业导向下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9(8):55-57.
Research on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Mode of Cultivating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bility
He Shuwei1 Liu Xiang2
[1.Office of Tai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Taizhou 318000, China;
2.The School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The School of Aeronautical Engineering), Taizhou University , Taizhou 318000,China]
Abstract:How to cultivat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bility more efficiently in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explore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mode which is not tedious, and is operable and widely applicable is an important topic to be studied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t present. In order to further promote 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of vocational colleg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isadvantages of the existing innovatio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mode, and puts forward the following strategies: “strengthening" the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view, improving" the innovativ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yste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optimizing the innovative entrepreneurship practice syste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establishing and improving the innovative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training evaluation mechanism”, so as to help vocational education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and to cultivate talents with" advanced concept, solid technology, and interdisciplinary qualities of the new era.
Key words: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bility; Education model;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Double-qualified” teacher; “Credit ba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