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普融通视域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路径

2024-06-14毛利丹

继续教育研究 2024年3期
关键词:融通应用型办学

摘要: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探究职普融通背景下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路径,有助于应用型院校更新办学思路和人才培养观念,培养更多高素质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通过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和视角,发现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转型发展中,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面临困境。通过借鉴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资源共享和融通理念,地方高校需探索一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包括“强化复合型人才创新培养理念,完善实践教学与特色课程体系”“完善校企产学研合力育人机制,探索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培养,完善教师考核与激励机制”。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培养;职普融通教育;困境;改革路径;地方高校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24)03-0078-06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规定,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1。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推动职普融通,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既要纵向贯通、自成体系,也要和普通教育横向融通、协调发展[2。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指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3]34在此基础上,我国职普融通教育将得到进一步推进,在课程共享、学生流动和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等层面,都将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资源共享和理念借鉴,探索出一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

一、职普融通视域下地方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政策背景

2014年,国家颁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并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4。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指出:“高校要围绕创新驱动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国家战略,找准转型发展的着力点与突破口。”[5在职普融通教育大背景下,部分地方高校既面临发展机遇,也肩负着历史使命和时代挑战。

面临学校转型发展,部分地方高校需要迎接更大的挑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要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动,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6。因此,地方应用型院校要更新并增强对学校转型发展紧迫性的认识,明确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具体方向,确定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等顶层设计。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3]36地方高校要根据国家政策要求和学校自身特色,抓住新产业新技术发展机遇,建立各行业企业合作发展的多样平台,创新地方区域协作办学思路和模式,推进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改革,提升学校自身以应用为驱动和目标的创造力。

地方应用型院校始终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且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体,既担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使命和职能,更以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主要任务,重在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随着学校的转型发展,地方应用型院校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为行业企业的技术进步提供多元服务和智力支撑。为适应我国新时代经济社会的发展,根据国家政策要求,部分地方高校走上转型发展的道路,重在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借助转型发展的国家政策支持,地方应用型院校需充分结合学校实际,探索办学方向和定位,打造本土化、特色化办学模式,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有助于国家持续发展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随着职普融通教育理念的深入与学校转型发展的推进,地方应用型院校应结合办学实际,在改变旧有办学思路和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努力探索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

二、职普融通视域下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

(一)办学思路和人才培养观念陈旧,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有待提高

借助学校升本契机,一些地方高校的办学层次得以提升,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然而,在办学中遇到的新问题也层出不穷,首要问题是对职普融通教育理念指引下的办学思路和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学校所面对的学生是在志趣与性情上有种种差异、具体与鲜活的个体,因此,学校要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条件[7。职普融通教育注重培养的是人文素养与技术思维相对完整融通的人,不只是把学生作为“经济工具人”培养,而是将学生成长作为学校发展的目的,彰显职普融通的教育性。地方高校办学思路和管理制度会随着学校转型发生变化,而这一转变是以人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方式的改变为前提的。地方应用型院校旧有的管理制度和模式已难以满足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需求,缺乏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意识和综合能力。受学校传统管理模式和人才培养思路的影响,地方应用型院校首先面临的是办学思路的观念更新、人才培养的理念创新等问题,这也是当下这些学校在转型发展中面临的困难所在。这一问题在接受教育部质量评估中被重点提及,即地方应用型院校本科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还存在专科模式,对高等教育办学规律的认识及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力度还不够,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还不够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学校转型发展的实践仍需加强和推进

不仅是办学思路和人才培养观念有待更新,地方应用型院校对双创教育的认识仍需进一步提高。只有加强人才培养目标的连贯性和一致性,重视人才培养各环节的科学衔接和系统优化,才能更好发挥职普融通的作用,实现系统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在转型发展期,地方应用型院校的职普融通教育理念尚未完全融入学科教学,导致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设计等与行业发展的要求极不适应。大部分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和思维习惯影响,侧重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讲授,内容缺乏可操作性,不利于提升高校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调查发现,教师“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普遍存在,尤其是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新入职教师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法不灵活、较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总占比为99.11%。在实践教学中,教师缺乏对学生的有效指导,导致学生技能训练相对滞后,又缺乏实战经验,难以跟上现代技术发展的步伐,这一问题从学生的评教调查中可以获知:“有些老师讲课内容比较乏味,讲的理论知识太多,缺少实践指导和实践机会。”地方应用型院校的办学思路与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能否及时更新,直接影响学校办学水平和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速度。

(二)产学研合作教育机制不健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制不完善

职普融通强调的是职业性与教育性的融合,这有利于实现个体的人生价值,即将技术性的“技术人”与教育性的“文化人”相结合,成为具备职业性的“完满职业人”[8。这需要地方高校健全产学研合作教育体制和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制。为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地方应用型院校转型发展的节奏较快,致使学校办学思路尚未厘清,在产学研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方面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产学研合作教育机制尚未健全,导致合作的整体规划相对滞后,相关的人事制度、科研体制、激励政策等对产学研建设的引导性不足,尚不能完全适应合作需要。产学研合作范围偏窄,合作内容不够丰富,合办专业与共建资源有待拓展和深化。部分教师缺乏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准确认知,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主动谋求合作的意愿不够强烈,其科研方向与区域经济发展脱节,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导致社会服务能力不足。教育部质量评估专家对此提出建议,即地方应用型院校应加强与地方政府、中小学、企业等的深度合作,系统开展产业学院、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和合作发展等工作,对接城市建设、推进电子信息类、生物化工类、文化艺术类学科专业群与企业深度合作,从而形成示范性合作育人成果,加速由试点探索转向全面推进

对于地方应用型院校而言,建立以提高实践能力为引领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也成为一个难题。地方应用型高校较注重学科建设,容易忽视对学生技术技能的培养与深化,通常存在重理论知识、轻实践技能的现象,不能充分彰显职普融通教育的类型特色。这使得产学研合作教育机制不够健全,进一步影响创新人才培养体制的完善。虽然国家对建立“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明确要求,但更新教育观念、适应应用型办学、实现“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仍需一个过程。因此,地方应用型院校需找准切入点和创新点,结合职普融通教育理念、根据行业企业的发展需求,进一步明确地方应用型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类型定位,探索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发展路径。

(三)“双师双能型”师资力量薄弱,考核与激励机制尚不完善

职普融通教育的理念源于终身教育。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实行全民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和技能型社会的“双翼”,二者缺一不可[9,因此要为未来社会培养学习型和技能型人才,需要加强地方高校“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然而,地方应用型院校的教师队伍建设成为转型期发展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双师双能型”教师数量不足、力量相对薄弱,具有职业资格和行业一线实践经历的专业技能课程师资比例偏少。同时,部分本科院校教师对职普融通教育理解不足,对技术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和应用型专业学生特点缺乏深入研究,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固有意识,在授课时依然使用传统的授课方法,提升自身专业技能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足,导致其实践技能难以与高校“双师型”要求接轨。教育部质量评估专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即要想培养应用型人才,就须有应用型的师资队伍,所以学校要制定政策,鼓励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到企业去锻炼,做企业的研发项目,提高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如果教师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不太强,想要培养出实践能力强、应用能力强的学生,是不可能的

地方应用型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关于“双师双能型”教师的考核与激励机制仍需完善和健全。一方面,有从教资格的企业员工到学校任教,却得不到所在企业的认可,同时由于其工作重心主要在企业,导致学校对其考核流于形式;另一方面,学校派专职教师到企业学习交流,却缺乏对其责任、权力和利益的明确规定,相应的考核与激励机制也不完善,从而不利于提高教师开展实践教学的热情和专业素养。

三、职普融通视域下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路径

(一)强化复合型人才创新培养理念,完善实践教学与特色课程体系

在国家颁布职普融通教育的相关政策指引下,并借助学校升本与通过评估的良好契机,地方应用型院校首先要转变专科模式的办学思路和人才培养观念,提高对高等教育办学规律的认识水平,加大本科教育教学的综合改革力度,树立并逐步强化复合型人才创新培养理念。具体而言,为适应转型发展和培养复合型双创人才,地方应用型院校需重点强化实践教学和完善特色课程体系,打造这两个关键的育人环节和平台。

1.更新教学实践模式,完善复合型人才创新培养体系

地方应用型院校要注重理论教学成果的转化,将科研成果、项目组建模式分别用于教学实践,以赛促学,通过比赛形式检测实践教学效果(见图1)。

把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实践。为培养大学生的双创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应把科研成果纳入课堂教学、实习实践、毕业论文、创新创业项目、虚拟实习基地建设等环节,促使科研成果发生转化,加强教学与科研互动,使科研成果向教学实践的转化成为常态。

把项目组建模式引入教学实践。为强化实践教学效果,地方应用型院校可利用平台打造项目,以教师组建、学生参与的形式创新教学实践模式。在强化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上,应将培训模式、指导模式与模拟模式进行一体化融合,通过专业教育、学科竞赛与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让双创教育理念贯穿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全部过程。

建立“以练促学,以赛促教”的实践教学模式。为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地方应用型院校需结合专业建设,在教学实践中尝试探索特色双创教育之路。例如,在重视日常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可以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同时,不断探究日常课堂教学与学科比赛的关系,突出“以练促学,以赛促教”,达到提高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效果。学生在组建团队与参加比赛过程中,同样能够增强自身创新力与团队凝聚力,最终达到课程教学与学生培养的双赢效果。

2.打造特色课程体系,强化复合型人才创新培养机制

为进一步强化复合型人才创新培养理念,落实以“五育并举”为导向的融通教育要求,打造职普一体化、构建能力递进式的课程体系,重点解决文化课、专业课相脱节的固有问题,地方应用型院校还要在专业设置、课程与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施等层面进一步优化和细化(见图2)。

要打破专业壁垒,打造特色课程体系。为适应学科融合的新挑战,以培养综合型创新人才为目标,地方应用型院校在转型发展期应敢于打破专业壁垒,尝试重新调整专业课程设置,逐步细化课程体系,打造特色课程体系,兼顾专业技能与整体素质,融合专业特点与专业技能,培养学有专长的复合型创新人才,例如,构建“公共基础”+“通识课程”+“专业群融通课”+“专业核心课”+“职业拓展课和跨专业自选课”的五平台课程体系[10

改善实践教学的单一形态,使实践课程形式多样化。根据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升级转型以及新型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教师要兼顾学生的实际知识储备水平,创新教学方式,引领学生进行知识建构、走向深度理解[11。在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结合专业自身特色,改变实践课程固有的单一形式,在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合理规划实践课程设置,加强实践课程之间的有序衔接,使专业知识在多个课程教学实施中得到不断强化和深化。通过对课程与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施的革新,提升教师实践教学的综合水平。

(二)完善校企产学研合力育人机制,探索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为进一步落实职普融通人才培养机制,从区域经济和社会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地方应用型院校需逐步完善产学研合作育人机制,做好学校发展的整体规划。一方面,地方应用型院校需完善学校内部的相关制度,使得人事制度、科研体制、激励政策等对产学研建设发挥应有的引导和支撑作用;另一方面,应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等的深度、全方位合作,以形成示范性合作育人成果为目标,结合实际拓展产学研合作范围、丰富合作内容,系统开展合作办学与育人、打造学科专业群、合作就业与持续发展等一系列工作,实现产学研合力育人资源的共建与共享。

地方应用型院校还需以校企产学研合力育人模式为改革路径,更进一步探索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同步提高学生的内在综合素养与外在实践技能为目标,培养适应我国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业化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具体来讲,既要打造特色鲜明、适于行业发展的全新人才培养模式,也要将校内、校外资源紧密衔接,提供双创平台,培育双创团队(见图3)。

打造特色鲜明、适于行业发展的全新人才培养模式。围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思想,以高校、地方、行业产学研合力育人为基本途径,强化学生的内在素养提升和外在技能培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地方高校应在“政、会、校、企”等四方协作育人理念的指引下,深入探究学校转型发展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关系。大胆革新传统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锤炼学生的“工匠精神”,重点培养“先行后知”“有行业经验”的毕业生。

校内、校外紧密衔接,提供双创平台,培育双创团队。为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地方应用型院校不仅要打造具有学校本土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更要与企业密切合作,探索校企合力育人新模式,从而为师生的共同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更优质的平台,达到双方优势互补与有效对接的效果。同时,在校企双方开展深度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合作渠道,培育创新创业团队,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充分发挥校内外合作协同育人的作用。

(三)强化“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培养,完善教师考核与激励机制

遵循职普融通教育理念,为我国建设学习型社会和技能型社会培养复合型人才,地方高校首先应从多方入手,进一步解决“双师双能型”师资力量薄弱问题,建设一支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学校变革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具体来讲,可以通过科研引领,提升教师队伍创新素养,依托项目增强教师队伍实践教学能力,采取“请进来,走出去”政策,联合培养“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见图4)。

以科研为引领,提升教师队伍创新素养。建设一支具有创新素养的师资队伍是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前提条件。对于地方应用型院校而言,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等基本素养需要进行全面、系统的培养。建立科研合作共同体,是一个实现高校教师优势互补、提升教师科研水平和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尤其是地方高校新建的本科专业和新兴交叉学科,需要加强专业和学科建设,逐渐形成一支队伍稳定、结构合理、社会服务意识和能力较强的教学团队。同时,需要在学术带头人的引领下,不断凝聚科研方向,有效利用学校科研创新平台,探究高水平的科研项目,进一步拓宽教师的学术视野,提升教师的学术水平。例如,由第三方科研机构牵头,加强职普融通理论与实践综合研究,形成教师队伍建设共同问题领域,打通“理论-政策-实践-产业”之间的壁垒[13

依托项目,增强教师队伍实践教学能力。地方应用型院校需要强化校企合作关系,加强与企业的项目合作培训与开发,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实践证明,项目训练倒逼机制是一种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高效措施。地方应用型院校应利用与合作企业共建项目联合研发的优势,开展多方位的项目研究,探索出适合专业建设和教师发展的实践教学培训模式,提高实践教师在教育教学、项目选择和业务洽谈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建立“请进来,走出去”的师资培养模式。地方应用型院校需定期选派各专业骨干教师到企业中进行轮岗、挂职、实习,通过过程性学习积累实践经验,帮助教师实现自身的知识重构和能力再造,促使其成长为具备专业素质、专业技能的“双师双能型”教师。同时,地方高校还要聘任行业专家入校讲学、教学、指导实践,为教师带来行业新信息,介绍行业新变化,从而实现师生与行业的零距离接触。

地方应用型院校不仅要强化“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培养的质量,还要完善对教师队伍的考核与激励机制。学校与企业需建立“互认”形式的考核与评价激励措施,一方面保证有从教资格企业员工到学校任教的工作业绩和成效得到认可;另一方面,明确规定并规范派往企业学习交流的专职教师的职责范围、权力和利益。既要提高双方参与人员开展实践教学的热情和专业能力,也要从机制建设方面形成长期、系统和规范化的合作、考核与激励机制,从而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提供制度保障。

四、结语

“提高质量”“凝练特色”“开拓创新”是地方应用型院校在转型发展中探索出来的办学方向和发展路径。由于当下没有既定的模式可以参照和借鉴,我国地方高校在转型发展期间,面临如何明确办学类型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综合性挑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急需高素质专业化应用型创新人才,为避免出现“同质化”现象,地方应用型院校应围绕“质量”与“特色”兴校理念,重点打造出适合自身发展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今后,为突破在转型发展中可能出现的多重困境,地方应用型院校要在压力中前进,在探索中求新求稳。既要兼顾自身的科学发展、特色发展和创新发展,也要发挥高校“社会服务”的基本职能,为地方社会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起到促进区域发展和产业振兴服务的引领作用。

注释:

①来源于我国中部地区某地方院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专家组反馈意见》。

②数据来源于课题组于2021年11月8日对我国中部地区某地方院校399名教师进行的《地方高校新教师发展现状调查问卷》统计结果。

③来源于课题组于2021年11月8日对我国中部地区某地方院校4493名学生进行的《地方高校新教师发展现状调查问卷》统计结果。

④来源于我国中部地区某地方院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专家组反馈意见》。

⑤来源于我国中部地区某地方院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专家组反馈意见》。

参考文献:

[1]中国政府门户网站.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EB/OL]. (2005-05-25) [2023-07-20].https://www.gov.cn/banshi/2005-05/25/content_928.htm.

[2]新华社.新闻分析:全国职业教育大会释放了哪些信号?[EB/OL]. (2021-04-14)[2023-07-19].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zt/moe_357/2021/2021_zt04/mtbd/202104/t20210414_526233.html.

[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4]教育部等六部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Z].教发〔2014〕6号.

[5]教育部网站.三部门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EB/OL].(2015-11-16)[2021-03-21].http://www.gov.cn/xinwen/2015-11/16/content_5013165.htm.

[6]新华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EB/OL].(2021-03-13)[2021-09-20]. http://www.gov.cn/xinwen/2021-03/13/content_5592681.htm.

[7]刘云杉.自由的限度:再认识教育的正当性[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6(2):34.

[8]尚晶,李宪印.职业教育类型逻辑的内在寻求:对“技术”“教育”“职业”的哲学澄清[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21):43.

[9]孟凡华,岳金凤,于志晶.新《职业教育法》:“类型教育”的作用和价值[J].职业技术教育,2022(15):27.

[10]张阿芬,苏天高,廖亦彩.职业教育“中高本衔接”贯通人才培养探析[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2(4):75.

[11]李凯,吴刚平.为素养而教:大概念教学理论指向与教学意蕴[J].比较教育研究,2022(4):67.

[12]孙先科.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做精做强教师教育[N].光明日报, 2018-04-27(8).

[13]钟华.职业教育“高本贯通”人才培养研究——以上海市试点为例[J].当代职业教育,2022(4):99.

The Reform Paths of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in"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ener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Integration

Mao Lidan

(School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Zhe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44, China)

Abstract:With equal importance,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general education are two different types of education. It is helpful for applied universities to update their educational ideas and talent cultivation concepts so that it could cultivate more high-quality and innovative technical and skilled talents by exploring the reform path of innovative talent cultivation in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integration of general education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With the research method and perspective of comparative analysis, it is found that newly established local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are faced with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in terms of educational philosophy,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s, and faculty construction, etc. in the process of school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By drawing on the concepts of resource sharing and integration betwee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general education, local universities need to explore a path for cultivating applied innovative talents, which includes enhancing the concept of innovative cultivation of compound talents, improving the practical teaching and characteristic curriculum system; improving the mechanism of joint education between school, enterprise, industry, academia, and research, exploring the cultivation mode of applied innovative talents; strengthening the cultivation of the “double-qualified” teacher teams, and improving the teacher assessment and incentive mechanism.

Key words:Innovative talent cultivation; Vocational and general education integration; Difficulties; Reform path; Local universities

猜你喜欢

融通应用型办学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包罗融通的艺术探索家
论教读与学写的生活化融通
融通生物借直销上市?
圆满融通品佳境,《思泉鼎竹》意浓浓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