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实施路径浅探
2024-06-12周新燕
摘 要:跨学科主题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语文课堂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应积极探索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策略,让学生在真实、复杂的情境中,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对此,初中语文教师需要整合教学内容,以情境和跨学科学习任务群为载体进行多学科融合课堂的构建,同时,要关注学生的表现,采用多元评价法对学生进行评价,促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提升核心素养。
关键词:跨学科主题学习;教学情境;学习任务群
作者简介:周新燕(1993—),女,江苏省张家港市南沙中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课程实施层面强调设置跨学科学习任务,借此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能力和文化自信。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以主题或问题为导向,基于复杂性思维和学科互涉理念,实现课程价值重建、学习内容重组、学习方式重构、学习形态再造的学习活动。跨学科主题学习具有开放性、主题性、整合性、创生性等特征。在学生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中,教师要分析课程知识点和能力要求,整合教学内容;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学习活动中;注重进行项目式教学,设置跨学科学习任务群,以任务驱动学生,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此外,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表现,以多元评价激励学生,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分析课程知识点和能力要求,整合教学内容
新课标的实施,对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能够实施跨学科教学。对此,语文教师除了需要把握语文学科课程核心内容以及教学要求,还需要了解其他学科课程内容,从而进行跨学科教学的设计。
(一)分析文本,确定主题,确定要“跨”的学科
学科课程的综合化一般有四种整合路径:一是学科内整合,此种整合方式较为常见;二是科际整合,一般在同类学科之间进行;三是跨学科整合,如STEM课程,学科跨度比较大;四是超学科整合,又称“主题教学”,即以开放的主题整合不同的学科及相关知识与技能,因其不再以学科为本位,而以主题为中心,所以称为超学科整合。跨学科主题学习属于第三种路径与第四种路径的综合[1]。教师不能把所涉及的学科都列为相关学科,也不能局限于同类学科,而是要选择对该主题教学有促进作用的学科。这个促进作用指能够帮助学生深化对某个知识点的理解,或有助于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等。新课标提到,语文教学可以结合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进行,也可以结合心理健康教育,还可以联系社会热点问题等[2]4。此外,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内容是多门学科知识的综合,因此,教师要确定好教学主题。
以诗歌教学为例,利用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感悟诗歌蕴含的情感。古诗的美是抽象的,如果语言能力不过关,学生就难以感受和表达古诗之美。相比含蓄的语言,艺术的表达形式相对形象具体,因此,通过艺术形式表现古诗,可以使抽象的、难以表述的内容具象化,使学生能够品味古诗之美。艺术表现形式可以是书法、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这些都是语文教学中可以“跨”的学科,其中,绘画与音乐是诗歌教学中常采用的艺术表现形式。在一首意象繁多或意境独特的诗歌的教学中,绘画能有效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象与意境之美。学生在纸上勾勒诗歌意象的过程,就是在感受诗歌画面美的过程。音乐也有助于学生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感悟诗歌的情感。比如,在配乐诵读诗歌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诗歌中蕴含的情感。教师还可以采用将诗歌唱出来的形式展开教学,让学生更深入地感受到诗歌的意境之美、音韵之美、情感之美。
例如,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步”中的“别出心裁品古诗”部分提到,可以将柳宗元的《江雪》画成一幅画,可以为李清照的《渔家傲》谱曲并根据音乐和词的意境编一段舞蹈,可以把《木兰诗》改编成一个剧本,摄制成短片或制作成电脑动画等。可见,教材编者也推荐将古诗词教学与艺术学科结合起来。
(二)整合相关学科知识和能力要求,明确教学的目标
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相关学科知识之间应该是具有关联性的,能够让学生在综合运用中掌握技能、提升能力。例如,若要引导学生将《江雪》画成一幅画,教师要引导学生画出茫茫白雪覆盖大地,一位老翁在小船上垂钓的画面,使学生通过直观的画面理解“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含义,感受诗人表达的天地之浩大寂寥,老翁之渺小孤独的意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体会诗人身处逆境而不屈,却又被孤寂包围的情感。这个过程是语文与美术的跨学科整合,教师进行跨学科整合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融入诗歌意境,引导学生绘画是为了更好地进行语文教学,而非提升学生的艺术水平。在课堂上,如果教师既强调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又强调学生绘画水平的提升,就会导致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方向模糊,甚至失去意义。因此,教师要整合相关学科的知识和能力要求,明确教学的目标和方向,同时不断研修,提升自己的跨学科整合能力,以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
二、确定跨学科主题,创设真实而复杂的情境
新课标提出,语文学习情境源于生活中语言文字运用的真实需求,服务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2]45。情境应该仿照真实的生活场景,是真实的、复杂的,是学生开展核心素养实践的场所。情境的真实性体现在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所创设的虚拟情境与生活尽可能接近或对应;情境的复杂性在于教师在创设虚拟情境时要考虑到现实生活会受众多因素的影响。真实的、复杂的情境更有助于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开展,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注重情境与实际生活的紧密性
教师创设的情境应与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能理解这个情境并产生共鸣。例如,教师可以在世界环境日举办与保护环境有关的演讲比赛,将语文学习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在锻炼学生演讲能力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例如,笔者在进行托物言志类散文的写作教学时,恰逢江蘇省张家港市举行菊花展,于是,笔者将张家港市的菊花展融入课堂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写作。古今有许多借菊抒情、托菊言志的诗文,笔者为学生展示了一些名家作品,让学生在学习例文的基础上,以张家港市的菊花展为依托写作,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类似的写作活动中,教师也可以提前拍摄好相关照片,甚至将实物搬进课堂,创设良好的情境,让社会热点“跨”进课堂。
(二)情境要适应学科整合的需要
一个关联多学科的情境才能促进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例如,在唐诗专题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将语文学科与地理学科相融合的情境。以《峨眉山月歌》的教学为例,这首诗涉及多个地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地点变化的角度分析李白的行旅路线—峨眉山、平羌、清溪、三峡、渝州,创设蜀江行旅的情境,让学生感受这首诗的意境空灵之美,理解李白借这首诗表达的情感。李白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创作了大量的诗作。教师还可以时间为线,把李白不同时期的名篇串联起来,让学生探究李白的行踪变化图,结合李白诗歌的内容,分析李白的生平经历,为李白制作一期人物专栏电子小报。
总之,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生活实际和跨学科整合的需求,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投入学习活动中,实现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标。
三、创新教学方式,设置跨学科学习任务群
任务群并不是语文知识点、能力点的线性排列,而是以语文学科素养为纲,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通过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使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的课程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3]。因此,语文学习任务群与跨学科主题学习具有很高的适配性。
(一)以跨学科学习任务群促进学生发展
在设计语文学习任务时,教师可以将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整合在一起,设置跨学科学习任务群,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综合運用不同学科知识,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多学科知识应用能力的发展。此外,指向真实情境的跨学科任务一般比较复杂,需要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通过完成这样的任务,学生也可以发挥自己的专长,展现自己,获得成就感,获得良好的跨学科学习效果。
(二)跨学科学习任务群要与情境适配
与情境适配的任务群比较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诗歌学习单元,由三个探究活动构成—学习鉴赏、诗歌朗诵、尝试创作。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诗歌朗诵会情境,设置跨学科学习任务群,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诗歌、鉴赏诗歌、朗诵诗歌和创作诗歌的动力。首先,教师应以其中一课为例,教授学生诗歌鉴赏、朗诵与创作的方法与技巧;其次,让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该单元的其他篇目;最后,设置情境任务—诗歌朗诵会,要求学生融合多学科知识与技能,进行诗歌创作、朗诵表演。为了在朗诵会上有好的表现,学生会认真研讨,融入多学科的知识。如果教师不创设情境,只进行传统的单篇诗歌教学,只简单地提出跨学科学习任务,就难以让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积极性。
四、关注学生表现,开展多元评价
在初中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中,仅运用以结果为导向的总结性评价方式来评价学生,已经不能满足课堂教学和学生发展的需求,教师应运用开放性的评价方式,其中,表现性评价和多元评价是比较常用的评价方式。
(一)表现性评价
表现性评价不同于传统的书面测验,强调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它是对学生所有外显的能力与成果的评价,多用于鼓励学生。学生的课堂表现可以表演、写作等形式来体现,因此,采用表现性评价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能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提升自信心。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教师可以多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并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表扬和鼓励。
(二)多元评价
多元评价是目前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教学评价方式之一。一方面,多元评价的主体是多元的,评价主体可以是学生、教师、家长等;另一方面,评价方式主要有自我评价、同学评价、教师评价。多元评价能让学生更为客观地了解自己,并根据评价者的意见完善自己。在初中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中实施多元评价时,教师应从多角度评价学生,对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能力和文化自信进行评价,体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况。
比如,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多元评价法:采用自我评价,让学生在修改作文的过程中发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自我提高;采用同学评价,让学生学习别人的优点,互相提醒不足之处;采用教师评价,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和补充评价,帮助学生提升写作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不同评价主体可以从被评价者的书写情况、遣词造句情况、选材立意等多角度进行评价。
结语
在素养导向的教育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跟上教育改革的脚步,积极探索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其中,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在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应该积极探索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开展方式,明确其对学生成长与发展的积极作用,在研究学生学情的基础上,科学施教,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戴羽明,范英军.初中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课程理解与教学转型:以《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例[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3,24(1):58-6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陆志平.语文学习任务群的特点[J].语文学习,2018(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