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2024-06-12邵丽琴

求知导刊 2024年9期
关键词:教育策略心理健康教育道德与法治

摘 要:《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从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五个维度彰显课程的育人价值。其中,健全人格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体现。因此,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要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使其具备正确的自我认知、积极的思想品质和健康的生活态度。基于此,主要以新课改背景下核心素养中的“健全人格”这一维度作为联结点,探讨如何将道德与法治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有效融合,促使学生养成坚韧弘毅、自立自强、积极进取的意志品质。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策略

作者简介:邵丽琴(1974—),女,江苏省昆山市陆家中心小学校。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不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指导其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也是发展学生能力、培养其良好品格的过程。任何一种知识的习得都以突出的能力为基础,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为保障,同时保证学生对这门课有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就是说,理想教学效果的取得,依靠学生的主观动机、兴趣爱好、情感意志等心理因素,所以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符合本学科的教育需求,同时能够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1]。心理健康的学生拥有坚定的自信心、强大的意志力、优越的感知力和卓越的表现力,能够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与发展。因此,教师要注重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一、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2023年初,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调查报告,我国青少年群体中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的占比为14.8%,远高于成年群体;另有调查数据显

示,我国小学生中存在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占总数的10%左右。从数据中可以看出,中小学生群体中患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不在少数,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会导致一系列严重后果,症状轻者表现为学习焦虑、性格敏感、自制力差,难以适应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的变化;症状严重者则表现为抑郁、焦躁、悲观厌世,甚至轻生,有些还会反映在学生的身体上,致使学生出现身体健康问题,诸如心慌、头痛、疲劳、失眠等,严重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因此,对小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很有必要。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为核心,学科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健全其人格,塑造其良好的品格,使其获得健康的心理,所以有必要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展开心理健康教育。

二、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在互动中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师生之间良性的互动可以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减轻教师的压迫感、改善课堂教学的沉闷感,促使学生沉浸式体验课堂活动。而师生互动过程中语言、眼神、肢体动作之间的交流,比如,一个肯定的评价、赞许的眼神、鼓励的动作都会给予学生极大的信心,使其快乐学习、幸福生活。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在互动中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向学生高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2]。例如,在教学“让我们的学校更美好”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提出问题,以问题为媒介,与学生进行互动,如“学校是我们学习与成长的一方天地。在这里,同学们可以学到很多知识、本领,认识不同的人,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现在,请同学们仔细想一想,说说你在学校里参加了哪些活动。”随后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并在学生回答时,微笑着注视学生的眼睛,配上点头的动作。待学生回答后,给予学生“太棒了!”“真不错!”

“给你一个大大的赞!”等评价,同时竖起大拇指,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赞许,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二)在游戏中增强学生的意志力

游戏化教学是教师们普遍使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游戏中,学生可以尽情释放自我,解放天性,快乐学习。这种教学方式尤为适合小学生,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小学生的心智不成熟,意志力相对薄弱,缺少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勇气,遇到挫折容易逃避和退缩,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玩游戏,增强学生的意志力,强化其心理素质,帮助其克服畏难情绪,使其在遇到挫折时能够勇往直前。

比如,在讲解“我学习,我快乐”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比赛打鸡蛋、叠衣服等,并在这一过程中观察学生,看看哪些学生做得又快又好,以及是否遇到困难,如鸡蛋无法完整打进碗里、衣服无法叠整齐等,而后引导学生反思并解决问题。最后,教师可表扬表现突出的前三名学生,同时教导其他学生不要气馁,要再接再厉,遇到困难时要静心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在故事中强化学生的感知力

故事體验是创设沉浸式体验课堂的方法之一。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举办故事会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将学生带入有趣的故事情节中,能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完成对学生的教育,让学生在故事讲述中有所感悟。故事中人物的语言、行为也能够带给学生新的情感体验,使其学会换位思考,感受故事中人物的所思所想,进而在无形之中对学生产生影响,强化学生的感知力,提升其共情能力。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或举办故事会的形式,将学生置于沉浸式体验课堂中,向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例如,在教学“父母多爱我”时,教师可以以“同学们,你们和父母之间肯定发生过很多感人的小故事吧,有没有兴趣讲给大家听听呢?”作为故事会的开场白,鼓励学生积极分享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感人小故事,让学生在回忆和讲述中感受父母浓浓的爱意,并在表达过程中换位思考,反思自己平时对父母的态度和情感,促使学生常怀感恩之心。

(四)在行动中培养学生的表现力

行动是治愈一切烦恼的良药,也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在行动过程中,不仅人的焦虑情绪会得到缓解,其表现力也会得到不同程度的增强[3]。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行动起来,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学生在行动的过程中,会不断加深对自我的认知,从而全面、正确地认识自己,并勇于展示自己的能力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例如,在教学“爸爸妈妈在我心中”时,教师可以组织“爱父母,在行动”的主题活动,告知学生既要有关爱父母的心,也要有关爱父母的行动,在生活中多多关心父母,如做家务、陪父母聊天、为刚下班的父母捶背等。家庭是学生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良好的家庭教育不仅可以增强亲子关系,避免学生因为不和谐的家庭氛围而产生心理问题,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表现力,取得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五)在讲授中增强学生的自控力

自控力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具有突出的作用,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控能力,才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合理控制自己的情绪,规范自己的行为,与他人友好交流[4]。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使其在学习、生活中规范自己,约束自己,遵守秩序与规则,教师需要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增强学生的自控力。

教师可以采取案例教学法对学生展开教育,将学生放入真实的案例情境中,深化学生的感受,使其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调整,形成良好的自控意识和能力。例如,在教学“安全记心上”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几个因不遵守交通规则而发生交通事故的案例,并结合教材中的“知识窗”,向学生讲述由于缺乏交通安全知识,因交通事故造成伤亡的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的现象,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对交通安全事故的危害和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产生更加直观的认识,并反思自己的行为,以意识驱动行动,促使其在日常生活中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遵守交通规则,加强自我管理,提升自控能力,不做违法乱纪、危害社会的事情。

(六)从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观察力是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和判断事物的关键能力。学生拥有良好的观察能力,才能够细致入微地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从而获得情感与心灵上的熏陶,进而更轻松、更快速地适应各种生活,不会因为周围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焦虑的情绪,能更好地融入集体生活,取得学业上的进步。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利用生活这本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在观察中模仿和习得,从而将心比心,捕捉他人内心的想法和情绪,给予他人赞扬和鼓励,赢得他人的好感。

例如,在教学“说说我们的学校”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学校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让学生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有所感触,感受校园生活的美好,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意识和能力,并树立主人翁意识,爱护校园中的一草一木,热爱生活,对生活充满激情,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的事物,养成积极、乐观、健康的心态。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同学和教师,了解同学的性格、爱好以及教师为人处世的方式,向同学和教师学习,并在与其交往的过程中,采用恰当的交流方式,照顾双方的感受。

(七)在公益活动中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公益活动以无私奉献为宗旨,不仅可以改善社会环境,还可以影响参与者的内心和行为,帮助其了解社会和认识自我,从而提高参与者的道德素养,促使其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公益活动,让学生接触社会的各个方面,培养其乐于助人的品质,锻炼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帮助其克服在活动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开发其创造力,培养其责任感。

例如,在教学“生命最宝贵”“安全记心上”等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做小小宣讲员”的社会公益活动,带领学生到学校所在社区,向居民们宣传安全的重要性,让居民们了解安全出行、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意义,同时向居民们科普酒驾的危害,以及发生火灾时如何自我保护、如何求救、如何逃生等,让居民们对安全知识有更多的了解,也促进学生进一步掌握安全知识。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参与“做小小交通指挥员”的公益活动,让学生在交警的带领下指挥交通,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交通安全知识的认识,使其形成良好的责任感,规范自己的行为。

(八)借助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自尊心

兴趣是驱动学生学习与成长的原动力,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能够充分调动自身的能动性,高效地展开学习。而自尊心是保证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指标,学生拥有良好的自尊心代表学生对自我价值和能力的认可,有助于形成健康的人格。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兴趣爱好来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在兴趣的指引下,发现自己的优势和长处。

例如,在教学“做学习的主人”时,教师可以先询问学生们的兴趣爱好。有的学生喜欢音乐,有的学生喜欢绘画,有的学生喜欢做手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授课,告诉学生每个人都是学习的主人,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长处。在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后,教师可鼓励学生思考自己在哪一方面做得比较好,在哪一方面存在不足,与同学相互交流,找到原因,激發学生的学习潜力。最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表演。比如,对于爱好音乐的学生,可以鼓励其唱一首歌;对于喜爱绘画的学生,可以鼓励其创作一幅画。教师要对积极展示自己的学生给予表扬和赞许,促使学生获得自我满足感和自我效能感,从而更加热爱学习,同时也促使其形成良好的自尊心,进而获得健康的心理发展。

三、总结

综上所述,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十分重要,为保证学生能有健康的身心,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充分意识到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并合理开展一系列教学活动,确保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促使其快乐学习、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蔡晓平.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策略[J].教师,2021(21):51-52.

[2]詹明溪,金亚平.例谈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渗透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22):75-76.

[3]王立娟.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宁夏教育,2021(6):61-62.

[4]张汝琳.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渗透途径[J].教育界,2021(23):79-80.

猜你喜欢

教育策略心理健康教育道德与法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谈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几点反思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及教育策略探析
对新环境下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与探索
略论整体性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简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