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为剔墨纱灯传承与新生路径研究

2024-06-10章凤苏乐

大观 2024年3期
关键词:传承新生

章凤 苏乐

摘 要:剔墨纱灯是安徽省无为地区非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梳理其发展脉络,挖掘其承载的艺术特征与人文价值,随后剖析其保护与传承过程中面临的困难与不足,继而提出有针对性的策略。从多个维度探讨剔墨纱灯积极革新的途径,在题材方面做出审美调适,在造型上结合现代灯具的形态,同时构建体验空间,借助多元化平台推广,促进产品市场化。以活态传承的方式与当下社会产生连接,使方寸之物产生万千变化,推动剔墨纱灯得到新生,助力三百年的流灯光影重绽光彩。

关键词:剔墨纱灯;传承;新生

注:本文系2022年度安徽信息工程学院校级重点科研团队——非遗传承研究团队项目(23kytdzd003)研究成果。

一、无为剔墨纱灯历史沿革

无为地区自古以来便有制灯、展演、赏灯的习俗。北宋书画家米芾曾任无为知军,在任的两年多时间内,当地基本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相传每逢新春佳节,米芾会在灯笼壁面绘上山水、人物、花鸟等图画,营造吉祥如意的喜庆气氛,与民同乐。长此以往,老百姓也就把悬挂彩绘灯笼这一习俗沿袭下来,视作喜迎吉祥。

《无为州志》中记载清康熙年间,无为人蔡静将木工、雕刻、漆工和绘画艺术融为一体,首创剔墨纱灯。清乾隆年间,无为及周边各县的知名文人画师结社研习画艺,念及灯上所用的色纸和玻璃皆易破损,选用丝质绢纱并在上面作画,同时改进了“剔墨”技法。

剔墨工艺成熟于清嘉庆年代,鼎盛时无为全县多达三十多家制灯作坊,每年可生产万余对剔墨纱灯。1894年,光绪皇帝为慈禧太后操办六十寿诞时,曾下诏特派统领官员来无为县征选纱灯,此后,无为纱灯便又称“宫灯”。2006年剔墨纱灯入选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期间,无为纱灯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全国工艺品展览会,并作为安徽省名优特产悬挂在人民大会堂安徽厅。

二、无为剔墨纱灯工艺特色

(一)造型与图案

剔墨纱灯以六角形棱柱体的形态最为常见,此外还有四方、八角、花篮等形态。以六角形纱灯为例,其由六塊灯面与六棱支架组合而成,借助支架连接两块灯面的棱柱外沿,灯架外缘上雕立体龙头凤身,龙嘴衔挂金黄或大红色的须穗,中配卷草形花牙,下刻象鼻或虎角。整体造型别致,雕刻精美,将平面书画与立面体块融为一体。灯身用榫卯衔接,不用时取下六扇灯片、拆散灯架,即可叠放收藏,节省空间。灯面以绢纱绷蒙,绢纱最大的特点是轻薄、密度稀疏,具有良好的透孔性和延展性,用其制作灯面进行多层上色时能让颜料迅速干透,方便作画光线穿过轻薄透孔的绢纱,使绘制的图案颜色产生层次丰富的变化。纱灯彩绘的内容多选取人物花鸟、飞禽走兽、神话传奇或山水田园等内容(图1),技艺更甚者还能绘制水浒、三国、红楼梦、西厢记等人民群众耳熟能详的故事,使人在观赏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联想。灯架中装有烛火,点上蜡烛后,纱隐灯现,层次分明、栩栩如生,视觉效果极佳。

(二)选材与制作

纱灯主要选取紫檀木、红木、槠树、红椿等名贵木材,制作细致考究,它借鉴并吸收了民间历代流行的篾扎、纸糊、彩染等工艺,所制出的灯具兼具实用与观赏价值。

具体的制作流程包括制作灯笼组件和绘制剔墨画两大阶段。第一阶段是制作灯笼组件。以檀木、红椿木等密实的木材作为灯架结构,在外沿进行雕刻,将绘制好的画面框安装在灯架上。以六角形纱灯为例,其分上下两层结构,形似亭状,外沿棱柱的骨架上雕刻有龙凤头形,灯托及灯体骨架上雕刻有镂空的连续排布的卷草纹、云纹,灯架底端饰以象鼻或虎脚,而后用红棕色面漆髹饰,衬得灯面主体鲜明生动,尽显清代宫灯装饰华丽、做工精细、富于变化的特点。

第二阶段绘制剔墨画主要分为仗纱、描稿、剔墨、上胶、上底色、勾线、上色、染色八个步骤,对制作者绘画技艺要求较高。首先要将绢纱固定在灯架上,选定的图稿置于纱面下方,在仗好的绢纱上描绘图案,将画体外空出的部分以用墨涂黑的方式剔除,如此便能突出画面主次关系。再将预留作画的图画面均匀涂上白乳胶。白乳胶性能优良、稳定环保,已替代工艺繁复的鱼胶成为常用打底胶材。待胶汁晾干,在胶面上重新勾勒出画体的轮廓和线条,均匀上色后,再根据画面需求,晕染不同对象的明暗与质感。如此一来,纱面上的彩绘会更加形神兼备,立体生动。最后进行组装,依托榫卯结构巧妙穿插,将纱灯单片按一定方向依次安装,使剔墨纱灯结构稳固,严丝合缝,再饰以穗坠,便制出了一只完整的纱灯。

三、无为剔墨纱灯发展现状

1984年,无为县文化局开办了无为剔墨纱灯厂,期望恢复几近消失的民间工艺,朱晓钟正好成为其中一员,开始学习剔墨纱灯工艺。2014年,为了继承这门传统技艺,无为县职业教育中心开办了“剔墨纱灯传承班”,朱晓钟担任任课教师,希望能够发掘热爱这门艺术的年轻人,让剔墨纱灯的“灯火”一直延续下去。2015年,芜湖电缆工业学校教师张文泉加入传承队伍,积极为无为剔墨纱灯制作技艺传承基地的建设贡献力量,还编写相关教材和制作相关宣传片,使无为剔墨纱灯这项非遗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然而,目前无为剔墨纱灯的发展仍然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宣传力度欠缺。当前剔墨纱灯的宣传对象以相关人员及在校学生为主,目的在于对青少年进行熏陶、培养传承人,总体而言覆盖面较窄。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无为的文化生态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而要求忙碌的市民去关注这一技艺,似乎是一种苛求。许多无为本地人并不了解剔墨纱灯这一省级非遗,甚至闻所未闻,听到剔墨纱灯,心理上只有一种遥远感、陌生感。这影响了公众对剔墨纱灯价值的认知,进而导致其参与保护的动力不足。因此,针对当地人的宣传及推广工作仍然任重道远。

第二,适应性不足。非遗往往与现代生活有一定距离,剔墨纱灯也不例外。由于受形制、内容、功能限制,如今剔墨纱灯更多作为一项技艺传承,而非作为产品在普通消费者群体之间流动。其灯架造型与图案设计依旧延续宫灯制式,不足以适应当下建筑形态与社会生活需求。如何增添功能实用性,提升产品性价比,赋予其时代特色,是激发剔墨纱灯内在活力的重要课题。

第三,推广渠道单一。目前,剔墨纱灯走精品化路线,价格高昂,这是对其手工技艺与艺术价值的肯定,但同时限制了购买群体。其销售主要依靠订单完成,一是相关部门及文化单位用于参展、样本展示等,二是农村祠堂以及少量仿古建筑用于装饰。由于极少出现在居民日常购买物品的市场、集市,剔墨纱灯已经逐渐脱离人们的日常生活,曝光度不足,尚未走进无为千家万户,亟须找到连接当下社会生活的契合点。

四、无为剔墨纱灯传承与新生路径

剔墨纱灯是体现民俗和社会功效的艺术载体,其传承与新生需要融入现代社会文化体系,不断拓展新形式,凸显新价值,实现持续有效的发展。

(一)题材与时俱进

传承下来的剔墨纱灯图案题材源自传统文化,如仕女花鸟、龙凤呈祥,多传递出吉祥美好的寓意,寄托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如何在现代社会赋予其新生的力量,使纱灯与当下的文化生态相契合,是研究的着力点。首先,可融入更多具有时代特点的内容,如体现无为这片土地的红色文化,深入挖掘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并进行艺术加工、图案转译,以纱灯为视觉载体更好地呈现红色革命文化。

其次,可选择与生活关联度高的素材,如十二生肖,以上下各六面的纱灯为例,一只灯十二幅壁面,可体现连贯灵动的生肖形象。一对灯二十四幅,可绘制二十四时令,表现节气变化,受众面较广。

最后,可创新表现形式,以青年人喜闻乐见的素材,如卡通、动漫IP形象、热点元素等,探索个性化的纱灯图案,在多态共生语境下,推动剔墨纱灯题材从“民俗文化”走向“审美文化”。

(二)造型与种类创新

传统剔墨纱灯的造型受建筑形态影响,多悬挂于屋外廊檐上,或固定在墙面。当下大城市的民居以中高层为主,而建筑形态的改变意味着需要考虑现代住宅需求,遵循适应性、时代性、融合性原则,对剔墨纱灯进行创新设计。以原有灯架造型及围合方式为基础,对雕刻纹样及装饰进行精简、凝练的外观表达,在保留传统符号精神的前提下,赋予纱灯当下的审美价值。具体可以与现代灯具相结合,提炼纱灯造型结构,根据自身创意进行局部增减或夸张,完成二次创作。直立式纱灯可以做成落地灯,以LED照明取代烛火,安全环保且照明效果佳。此外,与路灯、景观灯、艺术灯等载体相结合,突破单一宫灯范式,点缀室内外空间环境。将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相融合,深入人们日常生活,使剔墨纱灯在当代得到新生。

(三)体验形式革新

非遗产品技艺要想持续发展,生产和消费必不可少。将剔墨纱灯技艺的传承与现代生活方式相结合,一方面,可以开设主题商店。例如,在无为人流量较多的商业街区,如西大街、九州广场、米芾广场等地方,打造消费者体验式空间,利用VR和AR技术,打造剔墨纱灯工坊数字化展览,动态展示纱灯发展脉络与制作流程,给观者带来沉浸式体验,使人们能全方位立体化感受剔墨纱灯的艺术魅力。

另一方面,可以引导消费者在店内进行手工体验、亲子活动。例如,提供整套制作材料,简化造型与图案,并附上二维码制作教程,增强可操作性与趣味性,将视听与动手相结合,达到深度体验的效果。此外,可以售卖文化创意产品。例如,以剔墨纱灯为主题,打造独特IP形象,结合手机壳、明信片、笔筒、环保购物袋等载体进行设计,将其作为纪念及馈赠亲友佳品,提高无为地域文化的识别度。通过多种体验方式并举,使剔墨纱灯的推广打破特定区域的限制,从固定的非遗传承基地,走到无为市中心,扩大公众参与渠道。这样不仅可以提升曝光度,还能在更多人心中埋下种子,无形中吸引潜在群体投身剔墨纱灯的传承与创新事业。

(四)拓宽宣传与推广渠道

新媒体时代,剔墨纱灯的宣传需要借助社交媒体平台的东风,使用视频、图片、文字、动画、音频等多种方式,让传播的内容更丰富,吸引年轻人关注并参与推广。例如,可以在微博、抖音、小红书等热门平台发布纪录片片段,提高公众对剔墨纱灯的关注度。这些媒体账号要提升推送频率,对工艺流程等创作素材进行細分,精心编撰推文,并及时更新活动信息。

还可以拓展线上购买渠道,推动剔墨纱灯市场化。相关部门可牵头组织,畅通剔墨纱灯的销路,实现线上与线下结合,如在中国手工艺网建立销售平台,安排专人负责咨询、售后等相关事宜。同时,可培训相关人员开展直播讲解活动,聚合相关部门、文旅、教育等多方资源,以文化情怀、精湛技艺打动观众。还可寻求技术支持,增添在线购买功能,使用户在社交平台上可以直接购买产品,拉近产品和群众之间的距离,推动剔墨纱灯电商化发展,打破其“藏在深山人未识”的局限性,达到良好的营销效果。

综上所述,在三百余年的历史岁月中几经浮沉,剔墨纱灯凭借独特的制作技艺在非遗保护中寻回自身文化本体地位。其发展与新生路径应秉持创造性保护的原则,加入时代元素,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建立联系,利用好传播载体的渗透性,激发市场潜能,凝聚浓厚地方特色,打造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通过分析剔墨纱灯的艺术价值,探索其发展路径,希望能为剔墨纱灯的传承与新生贡献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张学东,黄凯.无为剔墨纱灯手工技艺的传承与开发[J].装饰,2015(2):122-123.

[2]徐乐月,樊嘉禄.安徽无为剔墨纱灯制作技艺调查[J].黄山学院学报,2016(2):14-19.

[3]尤曌颖.中国灯彩艺术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09.

[4]孙克.传统“非遗”的创意新生及其产业融合路径[J].人文天下,2015(19):17-22.

作者单位:

安徽信息工程学院

猜你喜欢

传承新生
重获新生 庇佑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江西武宁打鼓歌保护和传承的路径探讨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新生娃萌萌哒
新生改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