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传承中的数字技术应用与可持续价值体现

2024-06-10石慧娜刘畅

大观 2024年3期
关键词:非遗传承非遗文化数字技术

石慧娜 刘畅

摘 要:在数字化全媒体和工业4.0的时代背景下,新型数字技术的应用影响着当代人的生活方式,在改变知识信息传播途径的同时,也与人类文明的走向密切相关。非遗是重要的人类文明产物之一,在文化多样性觉醒和技术革新的趋势下,非遗文化保护、非遗工艺传承等模式正在发生改变。在将数字技术应用于非遗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应逐步建立数据资源体系,拓宽非遗文化和技能工艺的传播途径,使其焕发新的产业活力,为非遗传承的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并通过数字科技为非遗传承赋能。

关键词:非遗传承;非遗文化;数字技术;可持续价值

注:本文系2023年廊坊市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非遗传统手工艺的数字科技赋能应用发展探究——以景泰蓝、京绣为例”(2023029014)研究成果。

一、非遗概述与传承现状

(一)非遗概述

非遗指的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涵盖口头传统(包括音乐、曲调、语言、诗文等)、传统表演艺术、风俗活动、礼仪节庆、传统手工艺等。中国的非遗项目分布广且种类繁多,在非遗保护与传承的过程中面临文化多样性认识觉醒与技术革新等挑战。

(二)非遗传承现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明确提到对于非遗的保护措施是保护、宣传、弘扬。我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与《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分别提出,在基础保护措施之上,应以各类非遗价值标准为依据对其进行传承、传播;加大非遗的普及力度并鼓励各类平台做好相关保护工作。

除了国际公约与国内政策法规的支持之外,从社会发展的现实层面来看,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社会生活逐渐向网络世界迁移,而非遗的传承方式也有所变化。起初,非遗传承的目的在于保护历史遗迹或濒临失传的文化资源,往往通过文字记录、图像采集、师徒相传等方式进行传承。然而,此类传承手段的作用与意义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会导致部分非遗动态特征的保护与传播缺乏生命力。

当今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与数字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科技从人文社会、艺术等多个角度为非遗赋能,促进当代非遗专业化、品牌化、资源化,实现非遗传承的可持续发展。

二、非遗数字化的发展过程

(一)非遗数字化的历史渊源

非遗数字化是文化传承的新模式,近年来伴随传统文化、博物馆系列节目的科普和宣传,我国非遗迎来了“触网”喷井期。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数字和信息技术不断迭代更新,使非遗与数字技术的关系越发紧密。其中,初始阶段是非遗的数字化记录与长期储存,建立非遗项目的数据库,将难以保存的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整合、保存,并为大众提供非遗检索浏览等服务;第二阶段是非遗可创造价值文化资源的建立,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非遗实现了可视化,并得以进行新媒体传播;第三阶段是利用数字技术实现非遗的广泛传播,为人们提供非遗在数字化场域的多感官体验,使人们能够便捷触及相关的文化学习资源。这使非遗资源不仅可见也可及,更重要的是非遗文化不再束之高阁,而是成為一种共享文化资源,成为社会功能转化与社会创新中不可缺少的拓展要素。

(二)非遗数字技术的更新意义与发展趋势

非遗的价值源于时间积淀的“古老”,但其发展方向在于“新”,比如新的技术应用、新的内容解读、新的政策支持、新的参与者等,这些“新”都受到数字化影响。非遗作为文化资源,具有内在精神文明与外在可衍生性等基本特征,并通过再创作转化与持续发展来谋求赓续传承。数字技术直接表现或辅助实现了非遗的传播,并将非遗的活态实践性转化成可互动的艺术教育体验、虚拟创意文化产品等。数字非遗在当代的续存与发展拓展了社会公众的参与维度,而且此类数字产品能够产生一定的经济收益,从而实现对非遗的反哺保护。

非遗的知识层面与艺术领域对数字技术的认识和应用也经历了由术及道的过程。目前,数字化对非遗的影响经历了信息化在库静态保护、在线化动态传承与智能化在场式活态发展三段进阶之路。

当前的非遗数字化进入了最新发展阶段,非遗得以复原与再现,形成可共享、可再生的数字形态,并侧重利用新媒体技术切入非遗传承的过程,从而实现对非遗的生产性传习。快速更迭的信息技术对于非遗在当代与未来的续存、发展的影响,以及对于相关衍生产品与服务价值链的影响,使人们认识到数字技术在非遗传承与传播中的应用潜能是巨大的。随着技术的发展,基于互联网平台与数字技术的支持,构建非遗动态知识体系变得易于实现。

三、非遗的传承与数字技术应用

(一)数字技术发展及其种类特征

在我国,数字技术的产生及应用可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起初是应用于平面效果图的制作,后期三维动画的发展使数字技术由静态转变为动态视频影像,所呈现的内容逐渐丰富,应用范围与领域也越发广泛。随后,互动装置热潮使数字技术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人机互动打破了传统的交流方式,现实与虚拟的融合提升了用户与信息的互通性与连接性,使交流与信息传播方式发生改变。

当代数字技术发展较为成熟、应用广泛的有AR(Augmented Reality,增强现实)技术,即通过无缝集成技术投射虚拟元素,并将其叠加到真实环境,使其与真实环境处于同一画面或同时空存在;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为用户提供多维感官体验,使之能够完全沉浸在虚拟环境中的技术,拥有极强的沉浸感与临场感,需要通过计算机生成的3D内容与特定的VR头戴显示器来实现;MR(Mixed Reality,混合现实)技术,其可以被看作AR与VR合并后产生的新的可视化环境;XR(Extented Reality,扩展现实)技术,是指通过计算机将真实与虚拟相结合,打造一个可人机交互的虚拟环境,也是AR、VR、MR等多种技术的统称,是未来更加高效智能的交互方式。数字技术的数据信息准确度逐渐提高,其依托数据智能分发平台的运算操作与数据压缩技术,使文本、音频、视频等信息在互联网中的传播更加畅通无阻,打破了时空束缚并且加强了双向交互性。

(二)数字技术在非遗传承中的应用

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其逐渐为人们所熟知,其在非遗传承中的应用也被人们所接受。应用数字科技、互联网大数据、AR和VR等新兴技术、新媒体传播渠道等可对非遗进行有效的呈现与赋能。当前,数字技术在非遗传承中的应用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基础数字技术应用,即通过信息扫描获取高保真图像,进行新媒体数字影像制作与储存,建立非遗传承数据库,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提供支持;第二阶段是高新数字技术应用,即进行内容展示与多感官交互体验,实现全场域沉浸搭建与文创产品等的开发,并通过高新数字技术介入非遗文化项目来展示与传播非遗。非遗数字化落地应用的模式包括数字文物交互、虚拟解说与CAVE沉浸式系统、数字绘画与书法、多点触控、无介质空中成像等等。这些应用能够有效缩短非遗与大众之间的距离,培养大众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意识。

数字技术也能够为非遗工艺传承提供助力,吸引更多的人近距离了解非遗工艺瑰宝。可将数字技术与非遗传统工艺相结合,以现代化方式展现传统文化元素。例如,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出的“数说犀尊”综合运用高清三维扫描、超高清显示、人工智能、红外感应、AOA定位、增强现实、环境监测等技术,以数字手段直观呈现“犀尊”高清细节和相关学术成果,通过划分不同的区域模块让观众了解器形与纹饰之美。

中国景泰蓝艺术博物馆对数字技术的应用也值得一提。该博物馆借用数字技术进行了景泰蓝工艺展示与互动。在馆中,人们可以看到景泰蓝技艺传承人对于景泰蓝工艺技法的演绎,包括设计与制作、工序和多种材料技法的融合等,体现了我国工匠对于青铜、珐琅工艺、金属篆刻和传统绘画的传承与发展,充分展示了中国传统工艺的魅力。此外,基于大众对于景泰蓝设计工艺的了解与数字技术的逐渐成熟,还可以探索相关产品的远程定制和售卖。

在非遗工艺方面,数字技术的应用是促进非遗传承与发展的外源动力,借助这一技术,可以将工艺技法、工序层级、所需材料纳入资源数据库,使人们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非遗工艺的传承与应用。这对于非遗工艺的人际传承、活态实践具有促进作用。因此,认识非遗、了解非遗,将非遗文化资源进行整合与持续利用,是数字技术升级与人工智能介入非遗工艺的发展趋势。

四、非遗可持续价值体现

(一)可持续发展理念和非遗保护

可持续发展是关于人类社会、自然环境、经济科技协调发展的理念,而在非遗保护方面,相关部门从物、人、制度建设三个方面着力,使非遗工作的进程更具象化,从而推动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可持续发展。在政策引领的基础上,还需要不断夯实非遗传承的阵地基础,完善设施体系,并以此促进非遗文化的分类保护与成果转化,以达到对非遗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非遗的代际传承,确保非遗的永续发展。

(二)数字技术在非遗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与表现

在如今的数字化时代,寻求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往往离不开数字技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工智能技术、AR技术、VR技术、元宇宙与数字孪生技术、区块链技术、虚拟社区等不断发展起来,开启了非遗数字化活态永续发展的新篇章。在各大艺术展上,有很多艺术创作者利用数字技术展现了我国的非遗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到了中華优秀传统文化。这些创作者将数字技术融入非遗,实现了非遗传承的数字化转化。同时,有很多作品让人们看到了数字技术在非遗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潜力。比如,对于京剧艺术,艺术创作者将其与新媒体技术相结合,并通过数字技术创造出虚拟京剧演员,扩大京剧的受众面和传播范围;对于少林武功的可视化与功夫运动视觉,艺术创作者利用动态捕捉艺术装置,并通过六个不同的视角实现功夫美学的可视化;对于中国书法,艺术创作者通过数字化感应追踪设备获取书法家在书写时的动作力度与书写工具的移动路径,以动态视觉的方式呈现出不一样的汉字形体韵律之美,展示出中国书法中的“天人合一”精神。

数字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非遗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非遗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系统性保护,并且传承是对非遗最好的保护。数字技术不仅是非遗传承的新方式,还是传承方式创新的新契机。这些最新的关于非遗数字化的设计创作让人们意识到非遗传承是增强文化自信、展现国家形象的重要文化符号。而数字技术对于非遗的传承可以起到系统性的促进作用,实现非遗的可持续发展。

五、结语

本文对非遗进行概述,并分析其传承现状,介绍非遗数字化的发展过程,包括非遗数字化的历史渊源、非遗数字技术的更新意义与发展趋势,探讨非遗的传承与数字技术应用,包括数字技术发展及其种类特征、数字技术在非遗传承中的应用,论述非遗可持续价值体现,包括可持续发展理念和非遗保护、数字技术在非遗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与表现,以促进数字技术在非遗传承中的应用。社会和学术界对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愈发重视,数字技术的不断升级为数字非遗传承开辟了高质量发展之路,VR、实时交互、AR技术等高新技术为非遗文化与非遗工艺赋能,并为非遗可持续发展助力,同时数字技术与相关制度、多元参与者的融合给予了非遗保护、传承、可持续发展更多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权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路线图及其未来发展逻辑[J].中国文艺评论,2022(8):27-38.

[2]杨红.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的意义更新与趋势分析[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3(5):102-107.

[3]宋俊华.可持续发展理念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J].文化遗产,2023(3):1-8.

[4]吕国伟.数字化非遗的传承内涵与设计应用[J].丝网印刷,2023(3):82-86.

[5]巴莫曲布嫫.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申遗实践之谫议[J].西北民族研究,2023(6):89-104.

[6]王雁,薛依珊,张曦,等.数字化时代下非遗保护与传承路径创新[J].新闻世界,2024(3):6-8.

[7]陈泽钰.数字媒体艺术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创新措施探究[J].参花,2024(7):44-46.

作者单位:

燕京理工学院艺术学院

通信作者:

刘畅

猜你喜欢

非遗传承非遗文化数字技术
“三维协同”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基于非遗传承的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
川东竹琴在非遗传承中的创新
浅析产业化模式对中国动画发展的重要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隆回滩头年画”的特点研究
数字媒体艺术在虚拟展示空间中的应用探究
数字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的研究应用
工业自动化中数字技术创新应用
在职业学校中建设“非遗校园文化”的几点思考
媒介融合背景下黄酒非遗文化数字记忆的内容、路径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