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动画在非遗保护传承中的作用

2024-06-10黄丹张渊

大观 2024年3期
关键词:动画艺术非遗新媒体时代

黄丹 张渊

摘 要:新媒体时代下的社会面临着互联网全方位渗透的现象,这导致动画的艺术创作与产业运营、非遗的保护与传播都对数字技术的依赖越来越强。动画作为综合性艺术,能够凭借其视听语言所具备的直观感染力和故事情节所表现出来的亲和力,将非遗抽象的思想精神凝聚成众多符号,最终集合成具象化的形象呈现在作品之中,将非遗的深刻文化内涵以一种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示给观众。动画庞大、逐渐成熟的产业链具备开发衍生品的条件和优势,能帮助非遗整合社会资源并提升经济效益。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动画艺术;动画产业;非遗

注:本文系2023年大连市社科联重点课题“‘健康大连建设中的艺术疗愈研究”(2023dlskzd371)研究成果。

新媒体时代下,科技的飞速发展使信息革命快速推进,网络技术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将各种通信设备连接成一个信息互动的传播网络,在大众通过数字技术和网络渠道实现互联互通的时代背景下,当下的艺术创作也展现出形象化和娱乐化的一面,即展现出以形象取代语言的视觉化图像性特征和去中心化的碎片性特征,每个人都成为信息的创作与传播中心。动画是当下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它将艺术和科技统一,并与其他艺术形式紧密结合,满足了观众在视听和心理等多方面的综合性需求,并成为当下观众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动画并不局限在艺术领域,其应用范畴早已随着其强大的产业链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而非遗是人们在长期生产实践过程中累积的宝贵精神财富,有与动画相结合的群众基础和应用领域。本文通过分析动画对非遗保护传承方面的作用来发现和解决当下非遗发展中所面临的困境,推动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一、动画与非遗结合的时代契合性

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民族精神气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离不开非遗的守正创新和创意转化。动画具有与生俱来的亲和力、感染力和吸引力,动画与非遗相结合,既是对非遗的守正创新和创意转化,又为非遗的发扬光大带来了更多可行性。

(一)非遗发展的时代困境

我国丰富的非遗源自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涉及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内容。非遗在我国分布广泛、内容丰富、种类繁多、特色鲜明,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独特魅力。

新媒体时代下,我国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也面临诸多困境。首先,从非遗的保护角度来看,非遗在其思想内涵上的实物载体不够充分,更多是以精神、观念、语言或技艺的形式存在,其本身含义晦涩难懂且技法需要传承人长时间的经验积累才能习成,难以像文物一样进行直接保护和传承。再加上非遗正面临着网络媒体和流行文化的冲击,在快节奏发展的社会环境下,人们很难静下心来充分了解与感受非遗文化所蕴含的真正价值,进而导致其缺乏大众关注度。其次,从非遗的传承角度来看,言传身教的方式难以适应信息化网络社会的发展,其内容远离日常生活,并且其技法对现代都市生活的实用性不强。同时,非遗在保护和传承上还面临传承人老龄化严重的问题,其背后既有传承人本身的原因——传承人为非遗传承设置了诸多限制,又有传承人面临生存压力的问题——非遗产品生产和制作成本高,但经济效益过低。

(二)动画发展的时代价值

新媒体时代下的动画已跳出艺术领域的局限,开始向更加广阔的领域延伸。需要注意的是,动画与动画片的含义不是等同关系,动画所包含的广度超越了动画片。动画发展至今已经逐渐形成了由美学、技术、产业等所共同组成的复杂知识体系,在视觉艺术与大众媒介领域,一场动画转向正在发生。这种转向不仅体现在先进的技术对艺术创作手段的变革,还体现在动画对社会生产实践的广泛渗透,例如娱乐产业、社交媒体、医疗和远程教育等领域对数字技术的依赖,以及动画产业链对社会资源的整合。目前,动画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表明新媒体时代下的动画已超越传统动画片的欣赏性和娱乐性,正向着与生活紧密结合的功能性迈进。

新媒体时代下技术的广泛运用使动画的优势被放大,创作者在动画中将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展现出来,并使观众凭借自身知识储备和过往经历产生联想。动画的假定性特征使动画的表现自由度很高,有利于将抽象的思想进行形象化表现和视觉化描述。例如,VR动画以其真实感的3D效果令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参与感和沉浸感,AR动画使虚拟的对象在现实世界的场景中更加逼真,在提升观众与现实世界交互性的同时,将动画本身的故事性边界打破。VR动画和AR动画利用数字技术令观众在虚拟中感受真实,其“在其中观其变”的审美体验拉近了观众和动画之间审视的距离,并增加了观众在感情上的投入。

(三)动画和非遗相结合的必要性

新媒体时代下的动画在呈现形式上进行了革新,更有利于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将非遗晦涩难懂的内涵准确传递给观众。这表明当下的动画不仅能够将非遗的思想内涵进行视觉化呈现和符号化表达,而且能够系统地囊括创作者、觀众、作品、媒体情境和非遗的社会文化背景等多种因素。与此同时,动画产业能够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形成拉动效应,即通过系列产品的营销模式实现非遗对社会资源的整合。非遗也能为动画艺术创作和动画产业发展提供重要的文化资源支撑,注入鲜明的民族个性,并能够从造型风格和情结叙事角度使动画艺术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走出同质化困境。此外,非遗丰富的人文内涵还能提升动画衍生品设计的审美附加值,进而增强动画艺术和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新媒体时代下,动画的魅力来自观众的体验,并通过非遗活态呈现的方式来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让想象“美梦成真”。因此,通过动画的方式传播非遗,不仅可以突破现实客观的物理时空限制,为人们提供独特的视听体验,以及将中国文化的世界观进行形象化阐释,而且能使非遗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二、动画艺术对非遗保护的助力作用

新媒体时代下,数字技术融合了虚拟与现实,并呈现出一个与现实平行且高度关联的网络空间,动画也呈现出观众全年龄化、领域突破性、形式多样化等特征。动画能够展现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并在一定程度上把晦涩的语言和文字以生动的视觉方式呈现出来,既是对人们内在精神世界的外化,又是将非遗独特气韵和内涵进行具象化,进而打破观众与非遗之间的隔阂。

(一)动画艺术作品是非遗的呈现载体

新媒体时代下,数字技术的介入不仅能够简化制作流程和节约成本,还能为观众带来更加高清、逼真和炫目的视听效果和多感官沉浸式体验。这为元宇宙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令人们得以充分想象未来虚拟与现实空间融合共生的社会图景。同时,元宇宙和区块链的兴起不仅能够使国内数字藏品持续升温,还能够为非遗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文博数字藏品是将博物历史、文化价值与科技赋能相互融合后对馆藏资源虚拟化和数字化的进阶呈现。在博物馆行业向数字化转型之际,数字藏品承载着将非遗符号化呈现的作用。其中的角色设计将不同观众心中模糊的形象碎片进行重新编码,使设计创造的形象凸显其差异化和文化认知基因。数字藏品承载着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类生活足迹、社会背景、经典事件,以及由此体现的人类深层文明范式和价值理念。

动画代表了艺术家对创造的想象,可利用元宇宙中的动画元素创造与现实高度相关的虚拟世界,使非遗借此机会打造展现自身独特内涵的虚拟世界。元宇宙中的动画场景设计渲染了非遗的独特意境并传承着非遗的美学思想,并通过虚拟世界场景中不同非遗文化元素的组合运用来呈现非遗背后的文化意境,例如建筑、戏曲、诗词和国画等,在消解观众心中与非遗之间的距离感的同时,更能增加观众对非遗的情感投入,进而使观众对非遗的理解突破华丽的表象并深入意识层面。

(二)动画艺术表现是非遗的内涵展示

互联网为非遗的弘扬提供了一个想象性的虚拟空间,动画因技术进步而呈现出超真实的视觉体验。这意味着当下的动画在制作和传播过程中突破影院动画的时空限制,向更加广阔的领域推进。

动画创作和传播促使非遗渗透于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创作和输出由以往的单向传递变成如今的双向反馈,突破了以往作品的欣赏性和娱乐性特征,使动画作品增加了功能性特征。动画还使观众在虚拟与现实世界之间的交互性得到提升,令虚拟对象在现实世界场景中更加逼真,令观众产生“在其中,观其变”的审美体验。在虚拟空间中,几乎每一个图形元素都能创造有形式和有意义的运动。在利用动画展示非遗内涵时,也可以参考这种思路,加强非遗元素与观众的互动。

新媒体时代下信息互联互通使社交媒介迅速崛起,微动画凭借适合快速传播和促进情绪沟通的优势逐步在社交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例如,动态网页和动态表情,其内容多为表达某种情绪,并会循环播放。简单的动画角色被放置于广阔的文化背景中,从而使动画创作的社会价值得到提升。非遗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形成了大量具有代表性的视觉和听觉符号,这些承载了抽象情感和价值取向的符号,最终集合在各种类型的动画作品之中。

(三)动画艺术受众是非遗的欣赏观众

人们当下的生活充满对动画的实际应用,例如手机App按钮的动态视觉反馈和商场LED屏幕上的滚动动画,因此动画又有了反思当下生活现状和宣泄情绪的重要职能。观众往往不喜欢空洞的说教和僵硬的感情表白,而非遗因背后的文化内涵所具有的历史性和严肃性,使其展示可能会带有刻板严肃的说教意味,与当下年轻人对亲切感的心理需求有所脱节。

动画创作的过程是将意念物化的过程,观众欣赏的过程是由感官到内心的移情变化过程,新媒体时代下的动画交互性增强,这意味着观众能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主动权,从过去的被动欣赏变成现在的主动积极参与。虚拟形式下的动画更加重视观众的体验感,作品的创作需要观众协助完成,观众甚至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剧情走向,这样一来,观众在得到积极的回馈之后也愿意以更大的热情全身心投入接下来的动画情节走向。

新媒体时代下,人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寻求信息,科技进步使普通观众的创作门槛得以降低,人人都可以在社交媒体上创作和传播属于自己的个性化作品,即对非遗原本的内容进行解构和重组。例如,动态表情包以极度夸张的形态和动态变化来展示因果演变过程,它具有节奏快和信息量大的特点,并因其体积小而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观众可以通过对非遗文化的适度改编,以最戏剧化和最具表现力的形式在具体的聊天场景中将非遗的思想内涵展现出来,进而对聊天对象产生不同程度的感官刺激,实现非遗文化的有效传播。

三、动画产业对非遗传承的促进作用

非遗不仅仅包含工艺和体验,还包含地缘、风俗和人文等内容,是一个广泛的和系统的范畴。动画产业链则是以创意为核心,以动画和漫画为表现形式,以电视、电影和网络等传播媒体为拉动效应,带动一系列产品的“开发、生产、出版、演出、播出、销售”的营销过程,也是一个系统的范畴。

(一)动画产业链增强非遗的时代延展性

有学者认为,非遗的传承與发展是一场创意传播的“新非遗行动”,是一种基于文化认同的创意传承和创新发展。针对我国非遗在发展上面临的种种现实困境,仅仅对我国非遗进行维护和抢救是不够的,还要认识非遗内在的、独有的当代意义与转化价值,如此才能更好地提升非遗当代传播的战略性、主动性与创造性。

动画不仅仅是一种视觉欣赏,更是一条具有巨大经济价值的产业链。以往国外的优秀动画作品进入我国市场并获得超高人气的同时,与之相关的玩具也同步进入消费者视线。非遗可以借助动画产业链来整合社会资源和动画资源,并将自身置入文化创意产业的大环境中进行发展。同时,要培养和壮大以文化使命感为前提的各领域人才队伍,例如技艺传承者、创意设计者、产品推广者和文化研究者等,形成推动非遗良好发展的新优势。

非遗的保护不只是“考古式”的挖掘,其传承也不局限于“展品式”陈列。要将非遗背后的传统技艺精髓和历史积淀同当代青年创意和社会审美需求相结合,使非遗的本真性和现代文明的科技性相结合。动画产业链可以促进非遗实现文化转型,并提升其大众影响力。这不仅可以使非遗由单一的静态保存转变为活态传承,还可以利用数字技术制作虚拟空间,使观众更近一步地参与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二)动画品牌效应推动非遗的传播影响力

信息时代下的动画发展和非遗传承面临商业性和艺术性相矛盾的局面,商业性体现在二者为了经济效益,具有娱乐消费的一面;艺术性体现在二者有人的主体性和审美现代性的一面。商业性在一定程度上有使非遗趋于同质化的趋势,艺术性又有使非遗趋于个性化的趋势,因此当下的非遗发展面临着如何平衡商业性和艺术性的问题。

非遗与动画产业相结合能够使二者在艺术性和商业性之间达到平衡,动画使非物质文化题材具有了转化为品牌的路径。首先,动画作品的造型是非遗符号的集中展示,造型设计的取材本土化使其中蕴含的非遗元素易于被消费者识别,而且在多元语境下坚守本土文化也有利于中国文化资源再利用。其次,非遺的情节感和动画的时代性相结合使传统文化在时代变迁中兼收并蓄,以文化认同感为基础的作品使观众产生有别于美、日动画作品的观看体验,最终赢得观众认同和消费者市场。最后,新媒体时代下动画品牌的传播模式由传统的一对多传播变成精准投放的点对点传播,动态性和互动性明显增强,同时微动画和特效兴起并被运用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以及网络实时直播当中,此时非遗能够发挥动画在媒体中的作用,扩大自身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动画产业既能够展现商业性的一面,使非遗以人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融入日常生活,又能够展现其艺术性的一面,使非遗更加日常化的同时不丧失其思想深度和独特韵味。

(三)动画衍生品促进非遗的经济效益提升

非遗可以借助动画衍生品的生产将代表性和精神性符号进行直观展示,通过对现代社会现实和个体文化心理的观照来贴近人们的生活。衍生品的设计和创造是整体性创新的过程,既体现传统文化的历史性,又包含当代文化的多元化和真实感,并能够将流行音乐和后现代拟像进行融汇贯通。

动画和非遗的结合效果不仅是对从业者设计和创作能力的挑战,更是对行业良心的考验,即创作者和投资者们是否愿意暂时放弃当前的既得利益,转身投向更具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长远方向。一方面,动画产业衍生品开发的整体组合能够帮助非遗扩展消费市场,获得的经济效益能反哺动画的制作;另一方面,非遗具有重要的时代延展性,能够为动画艺术创作提升思想内涵,并提升动画产业衍生品设计的文化附加值,最终形成与动画艺术双向协同发展的良性循环格局。

四、结语

在网络普及的信息社会,非遗的保护和传承虽然面临与时代脱节的困境,但是也遇到了动画蓬勃发展这个新的时代机遇。新媒体时代下的动画已经跳出了动画片的局限,其应用范畴也已经从艺术领域扩展到社会生产实践领域,动画的功能性特征显著增强。当下的动画能够使非遗的独特内涵发挥出时代价值,使非遗通过元宇宙、数字藏品、表情动图和动画衍生品等形式真正与社会实践相融合,以更具亲和力的姿态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未来的动画会令非遗焕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令非遗在彰显独特历史底蕴的同时重塑非遗的时代价值。

参考文献:

[1]向勇.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传播的三重立场:中国性、现代性和未来性[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6):58-61.

[2]欧阳园园.非遗文化在动画IP设计中的应用及传承[J].文化产业,2023(26):162-165.

[3]黄心渊.“大动画”与“元宇宙”:动画在影片形态之外的两个维度[J].当代动画,2021(4):4-5.

[4]秦毅.镜像理论视域下“蜘蛛宇宙”系列动画电影叙事分析:以《蜘蛛侠:平行宇宙》《蜘蛛侠:纵横宇宙》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23(18):116-118.

[5]王栋.新媒体时代中国动画艺术设计与表现研究[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20.

[6]解学芳,贺雪玲.元宇宙视域下文博数字藏品的发展风险与善治机制[J].中国编辑,2023(10):45-53.

[7]武强.新媒体时代动画艺术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21.

[8]胡钰.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代传播的新视角[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6):55-57.

[9]茆钉先.动画视觉体系构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21.

[10]侯云旗.非物质文化遗产动画的叙事策略与视听语言分析[J].明日风尚,2023(21):155-157.

[11]王楚然,宋岩峰.VR动画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作用[J].丝网印刷,2023(10):92-94.

[12]易铭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三维动画的融合与创新:以岭南醒狮为例[J].艺术品鉴,2023(2):146-149.

作者单位:

大连工业大学

通信作者:

张渊

猜你喜欢

动画艺术非遗新媒体时代
新语境下的动画艺术理论浅谈
民族文化元素在动画艺术中的应用
动画艺术的审美特征探讨
新媒体时代微写作特征及对策研究
探析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共青团工作的网络化转型
新媒体对当代青年工作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