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家校共育的影响因素与创新路径

2024-06-10周涛

当代家庭教育 2024年3期
关键词:家校共育创新路径影响因素

周涛

摘 要: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和学校的支持,通过实施家校共育,从思想、情感、能力等各方面引导学生良性发展,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顺利成才。本文在把握家校共育內涵价值的基础上,对家校共育的影响因素展开分析,厘清相关工作在职责划分、制度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家校职责定位、共育方法形式创新和保障机制健全三个角度提出家校共育创新路径,促进家校深度合作,为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

关键词:家校共育;影响因素;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539(2024)03-0064-03

国家于2022年1月1日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为推广和践行家校共育、创新教育理念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尽管均以培养学生成人成才为目标,但需要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并发挥不同作用,在育人方面容易出现统一又矛盾的关系,因此应加强对影响家校共育的因素的分析,通过探索家校共育新路径,构建稳定协调的育人体系。

一、家校共育内涵价值

家庭教育是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为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以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道德品质、生活技能等为目标而实施的教育行为,具有长久性、持续性,能够对学生的思想、性格、行为等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教育是由专门教育机构开展的、带有较强目的性、计划性,通过按照学生成长规律制定符合标准的育人计划,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引导学生形成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品格的一种教育形式。教育作为系统工程,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家庭和学校作为不同的教育主体,拥有各自的优势和局限,家校共育强调在家庭和学校间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交流互动共同开展对学生的培育工作,在共享教育资源的同时,共同商讨解决学生教育的共性问题,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二、家校共育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共育职责边界模糊

影响家校共育的首要因素,是育人主体无法清楚划分职责边界,导致双方难以实现深度合作。一方面,部分家长将学生教育职责推给“学校”,认为自己只需负责孩子的衣食住行,孩子一有问题则直接向老师求助。少数家长甚至抱有“消费者”的心态,拒绝花费过多时间与教师沟通,将家校共育要求视作是学校推卸责任的行为,在孩子教育问题上稍有问题则直接向校方“追责”。归根结底,这都是由于家长忽视了家庭在孩子教育中的重要性,认为学校应代替家长完成对孩子的教育和管理任务而造成的,这些不恰当认知给家校共育工作开展带来了较大阻碍。还有部分家长缺乏科学的育儿知识,缺乏对当前孩子年龄特点的认知,再加上家校双方在教育习惯上的意见不统一,使部分孩子在家庭和学校表现呈现两面性,最终导致家校合作效果不佳。

另一方面,在功利主义思潮盛行的时期,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影响,部分家长和学校更看重学生学业成绩,缺少对真正育人目标的重视。部分学校和家庭仅从学业层面开展合作,由于家长在知识传授方面发挥的作用有限,导致家庭逐步沦为学校以外的第二课堂,家长则开始扮演“助教”角色,导致家校合作效果不佳。其实在学生教育问题上,每一个参与的角色都有与之匹配的义务和职责,家校共育不是增加家长的负担,而是要明确双方职责,通过科学的指导方法替家长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

(二)共育理念扎根不深

从目前的家校合作情况来看,家校双方主要通过家长会、微信聊天、面对面谈话等方式沟通、了解学生的表现情况。部分家长更关注的是学生日常生活、知识接收等方面的情况,较少涉及心理、个性和情感等方面的内容。部分学校虽然定期组织开展家长活动日等活动,邀请家长到校参观,了解学生的在校表现,但部分家长参加活动只简单图个“热闹”,聚焦点不足,难以真正围绕学生成长问题与教师进行深入沟通。而从家校共育活动的内容来看,主要涉及疾病预防、安全、学习习惯等内容,大多由学校向家庭发放相关注意事项通知,家长较少主动围绕学生成长问题与教师进行深入交流。

教师需要面对多个学生和家长,在不了解家长素质水平、文化层次等情况的前提下,大多也不会针对学生学习以外的问题与家长进行深入沟通,通常是通过微信群、QQ等方式向家长发送相关信息,或者简单陈述孩子需要注意的方面。还有部分教师由于缺乏家庭教育指导能力,无法做到与家长高效沟通,甚至可能在日常沟通时与家长产生矛盾,也给家校共育工作的落实带来阻碍。

目前,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的家校沟通,都具有短时性、阶段性的特点,导致双方较难及时了解、发现并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上和学习上的问题。久而久之,部分家长对学校组织开展的家校共育活动丧失兴趣,而仅仅将其当作是“任务”来配合教师完成,无法发挥家校共育活动促进学生成长和成才的作用。

(三)共育机制不健全

现阶段的家校共育往往缺乏相对系统、长期的规划,导致家校合作在某种程度上流于表面,带有形式化倾向的特点,难以达成长效育人的目标,究其原因是缺少制度支撑,导致家校共育的日常活动组织、事务管理等工作面临活动资源、人力、物力不足等问题,只能反复按照固有模式开展家校沟通工作,制约了家校共育活动的多元化发展。

此外,家校合作缺少完善的监督和评估管理制度,也导致相关工作难以得到有效改进。目前,大部分学校尚未制定家校共育相关评价标准,因此每次家校共育活动结束后,都缺少对家长、教师在活动中的态度、行为表现等情况的跟踪和反馈,或者反馈总结不彻底。

家校共育还存在缺少评价主体的问题,部分教育实践中,会出现教师或家长替学生做决定的情况,家校双方仅在需要参加共育活动时相互沟通,沉浸在“完美合作”的假象中,实际只是被动参与学生教育,未能真正关注学生个体发展需求,最终导致家校共育难以取得理想成效。

三、家校共育的创新路径探讨

(一)明确家校职责定位

在开展家校共育工作时,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基础上,还应明确划分家长和学校的育人职责,给出精准的角色定位,确保双方在开展教育时充分发挥合力作用。

一方面,家校共育应以学校教育为主导,通过主动发挥专业优势指导家庭教育活动科学开展,确保家庭教育能够对学校教育形成有效补充,通过凝聚力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提升。考虑到家校共育属于复杂且系统的工作,学校在一体化教育中占据优势地位,应凭借办学经验、能力等创办家长学校,从而吸引来自社会各界的家长参与其中,发挥学校和家庭各自的优势,共同开展学生教育工作。创建家长学校,可以直接依靠学校内部组织建立相关规章制度,设立家长活动室、开设家长教育指导宣传栏、开设家庭教育指导公众号、制作家庭教育指导手册、宣传家庭教育方法的音视频等,聘请管理人员和辅导教师开班,组织家长开展培训活动,确保家长学习更多教育政策、理念和方法,能够掌握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发展规律,结合学生状况配合学校因材施教。此外,应定期聘请教育专家面向家长开展宣教活动,发挥专家引领作用,促使家长积极主动参与学校培训活动,持续提升自身教育能力。

另一方面,家庭作为学生的第一个课堂,应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确保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为此,家长应联合成立家长委员会,主动参与学校日常事务,协助学校组织开展亲子活动等。通过成立校级、年级和班级委员会,能够确保家长全面参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紧密配合学校关注学生成长成才问题,围绕孩子教育问题积极开展交流讨论活动,监督学校教育活动向着科学、高效的方向发展。如在班级制定班规时,家长可以参与其中,发表意见和建议,学校教师应做到耐心倾听,理性分析。在家长和学校保持相同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根据各自角色定位明确分工,通过共同努力、相互配合为学生共创和谐美好的教育环境。

(二)创新共育形式

为实现家校深度合作,家校共育不能局限于过去的形式,应创新引入线上载体和平台加强家校沟通,并通过组织开展丰富的线下活动,促进学生在思想、情感等各方面的发展。

一方面,应把握“互联网+”发展趋势,打造家校互动网络空间,为家校共育提供新载体。学校可通过建立学生信息数据库,广泛搜集学生学习、生活等信息,借助家校互动平台与家长共享,并通过平台上传学校教育计划、工作安排等,方便家长查阅相关信息,通过平台发表自身见解和想法,促进家校深入交流。如学校可通过微信公众号定期发布优秀家庭教育案例等内容、向家长推送优质教育资源等,拉近教师和家长的距离,可以促使双方围绕学生心理变化、学习状态变化等情况展开讨论,确保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在缓解学生压力的同时,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通过推送家庭教育好方法等指導视频,让家长们随时随地学习科学育儿方法。还可以创建“帮帮忙”互动交流平台,为家长答疑解惑。通过积极与家长沟通,教师能够了解家长所处行业,结合家长特长及行业资源,科学组织开展“家长进课堂”活动,邀请家长为学生讲述人工智能、交通知识等,丰富学校教育资源,将课堂知识延伸至社会各领域,拓宽学生视野。

另一方面,学校还可通过家教沙龙等形式开展家校共育活动,使家长在轻松的气氛中面对面交流,分享教育心得和经验,学校可以结合家长多元化的诉求,有针对性地优化教育活动。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开展亲子辩论赛、亲子创意比拼等活动,构建情境体验式亲情对话活动,增进教师、家长和学生间的互动,使家校双方在学生教育上做到同频共振。学校也可以围绕研学专题组织开展亲子旅游活动,增进亲子情感的同时,使学生在家长的指引下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了解各地风俗文化,充分体验学习的乐趣,帮助学生培养良好人文修养,使家校共育跃上新台阶。

(三)健全共育保障机制

为保证家校共育活动规范、有序开展,学校应和家长委员会共同设立家校共育领导小组,制定协同育人目标、年度实施方案,通过提出切实可行的家校共育措施落实相关工作。将家校共育事项纳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实现家长教育和学校教学工作的同部署、同检查、同评价,进一步提高家校共育工作成效。

首先,学校应完善家长委员会制度、家长学校工作制度等家校共育规章制度,可设立家校共育教研中心,将共育研究纳入课题整体规划,开展优秀教案、论文评选活动。选拔拥有实践经验、责任心强的教师确立课题和设立项目,与委员会共同选派优秀家长开展研讨活动,为促进教研工作和家庭教育深度融合提供支持。

其次,应建立健全家校共育活动推行机制,定期组织开展家校合作活动,要求每学期至少安排2次活动,且每学期至少组织1次开放日活动。为确保家访等工作有效落实,需要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将单亲家庭、留守家庭等特殊家庭纳入特定人群支持体系中,由家长代表和学校联合关注特殊家庭在校学生生活、学习等各方面状况,与代理家长合作开展学生教育工作。建立家校共育检查制度,由家校共育领导小组定期开展检查工作,保证相关工作、活动能够及时、有效地开展。

最后,通过完善评价机制,让家校共育落地有声。应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使家长和教师都参与到家校共育评价活动中,共同发挥监督指导作用,从态度、行为等方面评价共育管理成效、实践人员的表现等。根据评价结果,可以优化家校共育活动形式,通过闭环管理保证相关工作高质量开展。面向家长委员会、班主任等家校共育主体,将评价结果量化,纳入绩效考核范畴,对表现良好的人员给予表彰,评选出“好家长”“先进教育集体”等,挖掘先进典型经验,通过学校宣传栏、微信公众号等宣传推广,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家校共育的高效开展有助于构建稳定且协调的育人体系,教育工作者可通过明确家校职责定位、创新共育方式、健全共育保障机制等手段,进一步推进家校深度合作,充分发挥家校共育对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积极作用。

(责任编辑:谢蓓)

参考文献

[1]张基广.家校共育可以这样做[J].湖北教育(政务宣传),2023(11):19.

[2]王璐.家校共育存在的问题及实践策略[J].陕西教育(教学版),2023,(Z2):119-121.

[3]崔寅.共同体理论视域下家校共育的实施路径[J].当代家庭教育,2023,(12):33-35.

[4]景翻丽.家校共育视角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3(11):250-252.

[5]关青.角色定位有尺度,家校共育促成长[J].考试周刊,2023(45):26-29.

[6]韩四秀.家校共育的现实对策研究[J].文理导航(下旬),2023(12):4-6.

猜你喜欢

家校共育创新路径影响因素
影响小学家校共育的因素以及解决策略初探
《语文学科课后作业的有效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浅议如何化解家校教育的矛盾
浅述幼儿良好品质习惯的培养
极致新闻:回归受众本位的创新路径
环卫工人生存状况的调查分析
以网络为载体的政府管理模式创新路径分析
新形势下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创新路径研究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