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兰州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路径分析

2024-06-10蔡庭花

国际公关 2024年8期
关键词:市场环境社会环境营商环境

蔡庭花

摘要:近年来,兰州市以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满意度为导向,以市场化、法治化、便利化建设为目标,全面打造营商环境实践样本城市,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与市场主体需求相比,在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社会创新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仍有待于进一步改善。未来应重点围绕政府、市场和社会三个维度对兰州市营商环境进行持续优化,从而提高兰州市投资吸引力和区域竞争力。

关键词:营商环境;市场环境;政务环境;法治环境;社会环境

一、近年来兰州市优化营商环境的主要成效

近年来,兰州市以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满意度为导向,以市场化、法治化、便利化建设为目标,全面打造营商环境实践样本城市,不断优化营商环境。2022年,兰州市在 《2021城市营商环境创新报告》中被评为全国创新代表城市;纳税指标在国家营商环境评价中获优异等次,被评为进步最快城市;“兰税捷办”服务品牌入选 《中国优化营商环境报告2021》;12345热线获得全国评估A级优秀单位称号;在2021年全省优化营商环境考核中名列第一,探索建立 “五简五办五集成”政务服务新模式、“五心级”“小兰之家”,被评为智慧中国 “2021第四届高质量发展营商环境特色50强”,招标投标、纳税指标经验做法被全国优化营商环境简报刊发。

二、兰州市营商环境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近年来兰州市政府在营商环境改革中进行诸多有创新性的举措且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整体而言,营商环境改革绩效仍有提升空间。相关调查显示,在261家企业中,有144家企业对兰州市营商环境的整体满意度为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占被调查企业55.17%,表明多数市场主体比较认可近年来兰州市营商环境的改革成效。从对营商环境的四个一级测量指标 “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和城市基础设施”的满意度调查看,回答非常满意或满意的企业分别为161家、145家、173家、132家,占比分别为61.68%、55.55%、66.29%和50.57%。由此可见,被调查市场主体对各分项营商环境满意度均较好,其中法治环境和政务环境的满意度较高,这得益于近年来兰州市不断持续深化 “放管服”改革和依法治市、法治政府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但是,有38家企业在整体满意度的测量中回答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占14.56%;而各一级指标的测量中回答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的比例分别为:政务环境7.28%、市场环境9.96%、法治环境7.28%和城市基础设施13.02%。结合问卷及实地调研情况来看,兰州市营商环境仍存在以下五方面不足。

(一)政府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政务环境是营商环境的核心构成,对标先进地区做法、市场主体需求,兰州市营商环境工作中的政务环境方面依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服务效能仍需增强。一是基层政务服务发展不平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水平有待提高;二是政务服务综合窗口与全国的 “综窗服务”“一窗通办”要求有差距。

2.信息共享仍需强化。由于业务系统不够完善,省市县三级在推进数据同源、业务同网方面还存在 “信息孤岛”“数据烟囱”。行业领域之间数据共享不充分,交互度不强,业务流程衔接不畅。

3.相关制度设计的科学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一是营商环境测量指标的科学化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升;二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需要广大干部具有勇于创新、干事创业、敢于担当的精神,而营商环境改革总是有风险的,如果缺少相应的 “容错纠错”机制,很可能挫伤改革干部攻坚克难、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二)市场环境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市场环境是指市场主体运营中涉及公平竞争、有效监管因素的总和。在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下,要求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相结合。[1]从调研来看,兰州市市场环境存在以下问题。

1.与建立统一、开放、有序的竞争市场体系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国有企业和中小微企业在平等获得生产要素、参与市场公平竞争、法律保护中存在差别,存在隐形壁垒。政府支持中小企业扩大信贷的力量相比于国有企业明显不足,在被调查的261家市场主体中,有165家企业认为银行贷款门槛高,对中小企业而言难度较大,还有企业表示发展信心不足。

2.尚未形成现代化的产业链。在被调查的261家企业中,大多数企业认为城市产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集中表现在产业配套服务跟进不足、原材料和零部件供应不足、龙头企业带动乏力、同产业聚集度低等方面。[2]同时,企业利用外资的规模较小,外资项目储备不多,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能力不足,对外经济合作模式单一,“走出去”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缺乏国际竞争力等。

(三)法治保障有待进一步跟进

法治环境是指市场主体在经营活动中依托法律制度保障而享有的经济民主权益,以公平正义、守法护法为特征,具体包括制度体系建设、执法及监督体系等。[3]兰州市营商环境的法治化建设还存在不足。

1.非法治化因素对市场经济的不合理干预。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由于国情、市情的特殊性,需要发挥政府与市场共同作用推动兰州市经济的发展。但是,过多的、不合理的行政干预必然阻碍營商环境的法治化建设,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4]从调研来看,目前兰州市营商环境法治化建设中还存在不同程度的人情大于制度、吃拿卡要、物业的乱收费、欺行霸市等行为,办事流程不优化,有的部门不论大事小事,都要层层请示。

2.执法不规范、不公正现象。调研中,很多企业认为现在多头多层执法,检查过多过滥的问题依然存在。在261家企业中有146家企业认为检查评比多、干扰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有31.42%的企业认为执法自由裁量权过大、执法随意性强、简单粗暴,服务企业的主动性、责任心不强;有企业负责人反映存在一定程度的不遵法守法、拒不执行行政复议、仲裁和法院判决等问题。

(四)社会创新环境有待进一步提升

良好完善的社会环境有助于有效应对外部变化及风险挑战,实现改革举措科学系统性。兰州市营商环境中的社会创新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科创资源优势发挥不够。目前,兰州市有影响力的领军企业偏少,关键核心技术储备不足,高层次人才供给不足。特别是从科技管理角度来看,还存在思想解放还不够彻底、管理体制不够顺畅等问题,不能充分发挥现有科创企业的优势。

2.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还存在不少难题。现存的人才评价体系还不够合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问题仍然存在且比较突出。特别是青年人才关切的住房保障、子女入学、配偶安置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政策红利还没有得到充分释放;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对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吸引力不足,不利于科创型、技术型企业产业发展。

(五)城市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优化

城市基础设施在支撑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还存在差距和不足。从城市基础设施的五个测量指标 “道路交通、公共交通系统、供水供电、邮电网络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满意程度调查情况看,大多数企业的选择为比较满意或一般,而非常满意、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企业相对较少。规划建设统筹的力度还不够;建设水平跟不上城市快速发展步伐,地下设施安全韧性不足,有些地方遇到强降雨就会出现 “城市看海”等问题。

三、兰州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对策建议

(一)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

1.以法治政府建设为核心,持续提供营商环境的法治供给。以 《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 (2021—2025)》为根本遵循,以 “最多跑一次”改革为抓手,全力打造更高水平的法治政府。一是继续加强公务人员法治理念的培训,时刻牢记职权法定,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防止权力的滥用和任性,限制公权力对市場的不当干预;二是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发挥好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环境保护等职责;三是强化行政执法目的公示制度、所有执法行动登记制度,规范政府机关和执法者的行政执法行为,进一步提高行政执法的社会满意度。

2.加速推进数据公开与共享,提高政府内部协同治理效率。数据共享有助于政府协同治理效率的提升,是电子政务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优化营商环境的现实需要。[5]一是加强数据共享宣传教育,树立合作共享意识,培养政府内部各部门合作的文化氛围;二是利用大数据优势,建立数据库,赋予各部门获得数据、对接和交换数据的权限,各部门采用统一的技术标准、数据管理平台,实现数据协同共享;三是地方政府数据开放共享平台搭建困难的原因在于缺少专业的技术型人才,因此需要积极引进大数据相关技术型人才;四是要增强对本地科创企业的信心,重视其发展成果,充分发挥其科创优势,服务政府数字化发展。

3.实施 “容错纠错”机制,不断完善现有考核体制。实施 “容错纠错”能够体现地方政府鼓励和保护营商环境改革的先行者、进行营商环境改革的坚定决心。因此,坚持严管与厚爱相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建立激励机制和 “容错纠错”机制,完善改革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对有关单位和个人在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先行先试工作中出现失误或偏差,有条件免予追究责任或从轻或减轻处罚,推进营商环境改革向更深层次进展。

4.提高营商环境指标体系的科学化水平。对标国内最高标准、坚持国内可比、立足兰州市市情、体现区域特色,进一步优化评价指标,回应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关切,引导各方积极参与营商环境评价。同时,加强对评价指标客观规律的研究,细化评价指标体系,在尊重客观规律、依法依规的基础上适度超前,提升指标的科学化水平。

(二)多措并举,有效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1.注重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保护各类市场主体的利益。一是在平等获得生产要素方面,着力确保所有市场主体依法平等获得人力、财力、土地权、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在公共招标和采购领域,对不同的市场主体采取相同的做法,不适用不合理的限制或排除条件;解除垄断行业,使中小企业能公平参与到招投标工作中。二是实施 “请进来走出去战略”。深入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对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 (负面清单)以外的,按照内外资一致实施管理,严格落实 “非禁即入”。同时,利用地缘优势,加快拓展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提升企业竞争力。

2.为市场主体增权赋能,激发市场主体的参与意愿。营商环境的优劣必须以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满意度为导向,因此,在新一轮营商环境的改革中,需要市场主体的积极参与。一是梳理汇编优化营商环境改革相关文件,持续推进营商环境改革专项宣传及培训活动,让市场主体积极参与进来,助力营商环境改革;二是为企业设置业务工作指导专员,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指导,尤其要加大对涉及部门较多的工程类项目的业务指导,对企业就相关政策、办事流程等进行前期辅导,让企业少跑一次路;三是加强业务部门、窗口人员对营商环境政策、内容和精神的培训和学习,将营商环境相关要求落实到实际工作之中,及时为市场主体排忧解惑;四是强化党的领导,以小区党员阵地建设为基础,加强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小微企业的党建工作,完善各类市场主体党组织建设,发挥党组织在企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3.以全产业链发展模式为导向,提高产业链的现代化水平。全产业链的发展模式强调以市场为导向,各主体、各环节相互合作和协调,形成战略同盟关系,降低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风险和交易成本,提高产业附加值,增强产业的运作效率和整体竞争力,有利于产业的市场化发展。

(三)持续加强硬件和软件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1.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营造良好的创新人文环境。一是通过创新人才工作制度,健全人才保障体系建设,提出具体的激励和保障措施,持续加大招才引智政策优惠力度,提高对人才的各项待遇,完善人才的后勤保障制度,吸引高校数字型人才资源按需流入,合理配置以避免人才的流失;二是政府相关部门要积极与企业对接,对企业的招聘进行专项指导,要为大学毕业生提供见习岗位,从而使企业和毕业大学生之间相互认同;三是以高等教育机构、科研单位、文化艺术与体育等行业为基础,突破传统,强化协作,建立长效人才合作培养机制,实现企业急需的数字信息技术人才的精准输送。

2.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从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角度出发,进一步开展城市基础设施大调查,以高效、便利、智能、安全为导向,围绕改善民生、保障城市安全等重点领域科学规划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结合棚户区、城中村、老旧小区改造,统筹推进市政设施建设改造。同时,从市民热线、社会热点、城市交通堵点研究等方面着手,打通城市 “断头路”“瓶颈路”,为中小企业成功落地发展创造便利、舒心的投资环境。

四、结束语

优化营商环境是当前市场环境的迫切需要,在政府主导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有效发挥市场主体、行业协会等在营商环境改革中的作用,并结合法治保障、科技创新支撑、基础设施建设保障等实现优化营商环境提质增效。

参考文献:

[1] 龙海波.以 “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J].晋阳学刊, 2022(05):26-32.

[2] 臧姗.德州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调查与思考[J].德州学院学报,2021,37(05):96-102.

[3] 陈开梓.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福建创新与实践路径[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01):34-41.

[4] 李夏谷.西部地区营商环境法治评估的特殊性及其实践路径[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22.

[5] 鲍身伟.西部地区地方政府营商环境改革的提升路径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21.

猜你喜欢

市场环境社会环境营商环境
淄博市淄川区优化营商环境推动老工业区转型
准入规制与经济增长:基于跨国面板数据的分析
环境教育与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向
初中古诗词教学的几点尝试
从《无名的裘德》看哈代的悲观意识
市场环境下广告设计方法探究
新形势下电力营销管理与供电优质服务工作探讨
市场环境下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革新建议
营商环境视野下的自贸区金融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探析
建设国际贸易中心背景下优化上海营商环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