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引导与应对探析

2024-06-10黎玲

国际公关 2024年8期
关键词:网络舆情引导危机

黎玲

摘要:互联网时代,高校学生习惯通过网络完成各种社交活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线上生活已经成为大学生校园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高校在面对学生网络舆情时,要认识到其对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影响。本文分析了学生网络舆情的特点,指出当前学生网络舆情引导与应对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解决策略,希望能够促进高校控制好网络舆情发展,引导学生正确参与到互联网舆论中。

关键词:网络舆情;危机;引导;互联网

网络时代,大学生通过互联网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同时获得最新的媒体信息,在网络中完成各种社交活动。近年来,高校网络舆情频发,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一定负面影响,高校承担着培养我国高素质人才的责任,因此,要加强对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探究网络舆情传播特征,积极应对网络舆情,从而确保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特点

当今高校学生深度参与到互联网舆论中,高校在舆情管理中要认识到学生网络舆情的特点,采用积极的引导策略,从而正确应对学生网络舆情。

(一)舆情主体特殊

高校学生知识丰富,思维活跃,对于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富有社会责任感。相比其他社会群体,高校学生人生经历更为单纯,在参与社会舆情时,容易受到网络舆情的影响,面对各种诱惑性言论,虽然有较高的文化知识,仍然免不了被不良言行所鼓动,做出不理智行为。大学生作为高知群体,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对待事物有自己的看法,网络舆情参与意识更加强烈,他们普遍习惯于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与各种网络大V展开积极互动,从而完成意见交流。近年来,各种自媒体发展迅速,高校学生也积极利用各种自媒体平台发声,他们其中一些人深受网络影响,在看待网络舆情时没有辩证性思考,而是不假思索全盘接受,这反映了高校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心智尚处于成长期,需要高校正确看待学生这一特质,正确引导他们参与到网络舆情中。

(二)舆情传播迅速,内容多元化

网络时代,舆情传播范围与速度超出人们的想象,一些热点事件在短时间内可以迅速传播全国乃至全球,可以说网络时代,舆情传播达到了瞬时性。在传播方式上,除了传统的广播、电视台外,互联网中各种应用平台也为人们创造了更便捷的交流工具。各种论坛、贴吧、微信、微博等传播平台鼓励用户分享动态,积极参与到互联网舆情中,从而推动网络舆情深度介入到每个人的生活中。[1]大学生作为年轻群体,对于新技术、新社交更容易接受,愿意尝试新鲜事物,同时,他们也是网络舆情的生力军,在社交媒体发展迅速的今天,大学生为舆情传播速度提升带来新力量。大学生群体数量众多,且有较丰富的业余时间,他们除了关注社会热点外,还往往关注自身生活。当代高校学生普遍重视自我感受,尊重多元化价值观。互联网内容呈现多元化,不仅有娱乐八卦等学生关注的内容,也包含经济、政治、军事、民生等社会各个领域的热点事件,整个舆情内容能够反映当前社会动态。

(三)高校学生网络舆情传播结果复杂化

互联网时代,参与到网络舆情中的群体多元化,而出于各自目的,为了吸引用户关注度,在网络舆情传播中以夸大事实等方式来达到扩大舆情影响力的目的。以抖音、微博为代表的舆情传播渠道,互动性强、话题性高,很容易吸引大学生参与其中,一旦某个热点话题被关注,就会在短时间内传遍网络,在此过程中,学生往往难以分辨事情的真假,这就导致舆情传播结果走向复杂化。近年来,一些网絡舆情发展到后期,往往迎来反转,带给公众感情上的二次伤害,越来越多的舆情参与者认识到网络舆情结果复杂化,开始客观看待事情发展,根据事实做出理性的判断。同时,一些网络舆情传播中出现部分网暴当事人的行为,当事情真相被披露后,给当事人造成的损害无法弥补,这就警示我们,高校学生在参与网络舆情时,要认识到传播结果的复杂化。

(四)网络舆情表达容易失真

由于网络舆情独特的参与方式,因此,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容易轻易发表自己的言论与看法,特别是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对于事物的看法还不成熟,在网络舆情表达时容易失真。例如,大部分网络舆情发生背后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高校学生由于生活环境影响,很难理解其背后的社会运行逻辑与规则,在舆情表达上往往单凭自己的直觉去发表意见。对于一些网络舆情热点事件,学生在参与其中时,容易受到情绪化影响,不能正确客观看待问题,导致发表一些过激言论。此外,部分自媒体为了吸引眼球,故意采用标题党等方式散发不实信息,消费学生的感情,借机诱导学生发表过激言论,从而形成社会热点,助推舆情进一步发展。对于高校学生来说,其心思单纯,对于舆情表达所引发的后果缺乏深入思考,舆情表达很难代表自身真正意见。

二、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引导与应对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十分注重引导学生参与网络舆情,当发生舆情危机时,也会在第一时间积极应对,以期获得理想的舆情传播结果,但是受制于工作理念与技术手段,在学生网络舆情引导与应对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高校管理者清晰认识到学生网络舆情引导与应对的复杂性。

(一)对学生网络舆情应对重视不足

学生网络舆情的爆发虽然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是其背后有必然因素,因此要对网络舆情有客观认识,从管理者角度出发,要充分重视学生网络舆情应对工作。部分高校认为学生网络舆情只是偶发事件,缺乏危机意识,也没有正确看待学生舆情的复杂性,没有将学生舆情引导工作放在应有地位。一些高校面对学生网络舆情,往往采用简单粗暴的方法,选择删帖、禁止学生发言的方式。对于高校管理者来说,学生网络舆情应对需要从解决根本问题入手,从线下解决根源性问题。一些高校面对学生网络舆情,采取能躲就躲的方式,或者不主动介入到学生舆情中,采取忽视的态度,有时甚至舆情传播范围影响到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才开始正视问题。

(二)舆情应对素养不佳

学生网络舆情引导与应对对于高校舆情工作人员能力要求较高,相比以往传统舆情引导与应对策略,学生网络舆情在传播方式、处置策略、技术工具运用上有新的要求。面对一些热点敏感问题,高校舆情工作人员缺乏对网络舆情传播的基本认识,在运用舆情管理策略上还存在思维僵化、技术手段单一、工作方式简单粗暴等问题。一些高校舆情管理人员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在与网友展开交流时没有及时互动,对于自身角色还停留在管理者角色中,对于自身职能定位认知不清晰。在舆情引导方式上,往往采用理论说教的方式,内容空洞无物,引起学生的反感,不但不能起到作用,还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一些高校舆情工作人员在应对突发舆情时,不是直面问题、认真面对,而是漠视舆情的发展,任由舆情持续发酵,有时还会因为自身不当言论,产生新的舆情危机。[2]对于高校舆情管理人员来说,自身素养能力不足是影响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应对不力的重要因素。

(三)高校网络舆情监测技术不够先进

网络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监测能够及时跟踪学生舆情发展,为学生网络舆情引导与应对提供技术支持。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运用网络舆情监测技术来应对学生网络舆情处置工作,但是受技术条件限制,真正能够发挥作用的舆情监测技术仍然较少,大部分高校仍然依靠人工搜索关键词的方式过滤信息,从而起到舆情监控的作用。随着学生深度参与到网络社交中,舆情监控的难度与工作量不断增加,在这种情况下,部分软件企业开发出了舆情监控软件,但是这部分软件功能有限,还不能满足网络舆情监控与引导工作的基本要求,这也使很多高校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舆情研判、监测与处置体系,造成对舆情信息的掌握不够及时全面,很难在第一时间发现舆情、解决舆情。因此,正确使用网络舆情的监测技术,建立科学合理的网络舆情监控与处置体系是未来高校发展的重中之重。

三、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引导与应对策略

网络时代,高校要认识到网络舆情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要从立德树人育人高度去看待学生网络舆情,将网络舆情引导与应对工作作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一环。在网络舆情引导与应对中,要重视网络新技术的运用,适应现代网络发展节奏,对于高校网络舆情要采取科学有效的应对方法,不断提高网络舆情管理水平,牢牢占据新时代网络舆情工作制高点。

(一)加强高校舆论输出能力建设

网络时代,高校作为知识分子聚集地,要积极参与到网络舆情中,整合现有的舆情资源,打造自身的宣传平台,强化舆论输出与引导能力建设,从而适应网络时代舆情引导工作。高校要积极运营自己的官网,在官网中展示学校良好的师生面貌,打造具有品牌影响力的学校宣传媒介平台,扩大高校官网在学生中的影响力。积极利用现有的互联网社交平台,开通微博、抖音、快手等社交账号,与师生展开互动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通过网络互动,拉近学校管理者与学生的心理距离。高校网络舆情管理者要注重官方账号的运行管理,结合学生需求与关注点,主动设置相关热点话题,吸引学生参与,提升官方账号的影响力。在舆情输出能力建设上,要确保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对舆情输出内容的把關,对于敏感话题要慎重,规范内容输出机制,对于学校教师与学生的自媒体账号要加强监管。[3]

(二)不断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

从近年来爆发的网络舆情分析,积极有效的舆情引导可以帮助公众快速了解事件真相,制止各种虚假舆情的传播与发酵,满足公众知情权。在目前的网络环境下,如果不能及时公开权威信息,就会导致各种虚假谣言出现在网络中,反而会引来更严重的舆论危机。一些学生与社会人士面对网络舆情,在无法得到真相时,往往会产生焦虑不安情绪,这种情绪会随着网络关注而放大,进而导致更大范围内对真相的渴求。在舆情引导中,要坚持实事求是、追求真相的报道原则,当尚未获得真相或者第一手信息时,高校也要尽快向公众说明工作进展,化解网友的焦虑情绪,打消公众对舆情的焦虑感。要坚持有效引导,舆情引导要以结果为导向,分析具体问题,根据学生心理特点与实际需求针对性引导,对学生提出的意见要及时采纳,对于学生的怨言及不满情绪要及时化解,对于不清楚的问题要深度调查后再发表意见,及时纠正错误言论。

(三)建立多元参与、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

舆情处置和舆论引导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部门、网上网下,依靠高校单方面来管理很难产生良好效果,需要建立健全统一指挥、协同配合、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从 “单打独斗”变为 “协同作战”,形成多主体参与、多手段协同的综合治理格局。加强校内与校外之间的联动,积极与宣传、网信、公安等部门做好沟通协作,互通信息、会商研判,实现对网络舆情的协同治理。统筹运用各类媒体资源,既要完善自身媒体的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又要积极发挥其他媒体的积极作用,形成网上舆论引导合力。加强校园内部各部门的沟通协调,对舆情信息分级处理、及时上报,优化内部流程和组织机构,构建各部门之间信息共享交互系统,加强信息收集、研判、回应的联动机制。

(四)加强舆情监控,注重事前风险防范

网络舆情的爆发往往具有突然性,但是追根溯源,其往往在舆情爆发前就有征兆,因此高校管理者要加强舆情监控,注重舆情风险的防范。首先,要对容易引发学生网络舆情的热点问题进行排查,建立预警性舆情信息库,例如,在食堂卫生、宿舍居住环境、校园文化建设等一系列关乎学生切身利益的事情上要加强监管,及时听取学生意见;其次,建立完善的学生心理疏导机制,面对当前激烈的社会竞争,学生承受着学业与就业双重压力,这时高校要在源头上疏解学生心理问题,使学生不再通过网络发表不当言论的方式宣泄情绪;最后,要对容易引发网络舆情的话题及时制止,避免挑起情绪对立,有效避免舆情事件的发生与发酵。

(五)提高舆情的应对能力

随着自媒体的发展,传统舆情应对方式已经滞后,面对新的网络传播特征,高校在舆情应对工作中要采取积极主动的应对策略,不逃避,不推诿,主动作为。面对一些舆情热点话题,高校舆情管理者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完善预警监测、风险评估、信息发布、舆论引导等环节的 “闭环”工作方式,运用大数据技术对网上舆情进行实时监测,拓宽舆情搜集渠道,提高舆情预警能力,做到及早发现,实现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快速响应,将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要及时回应公众的关切点,尊重公众对舆情信息的知情权,要认真对待分析,及时疏解矛盾,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线下解决实际问题,线上处置舆情危机。

四、结束语

网络时代,高校网络舆情无论是在传播主体、传播内容还是传播方式等方面日益呈现出新的特点和变化,高校需要从被动转为主动,重视和加强高校舆情危机管控,积极把握舆情动态,有效防范舆情蔓延,确保维持高校良好的人文生态,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袁小轶.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困境探析[J].环球市场,2020(017): 234.

[2] 高燕林,何艳.自媒体时代下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特点及引导策略探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3):13-15.

[3] 王娇.高校网络舆情传播机制与引导路径探析[J].大学(社会科学),2021(3):48-49.

猜你喜欢

网络舆情引导危机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停电“危机”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研究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网络时代大学生非理性爱国现象的引导
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
互动式教学法在大学散打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精心引导,实现学生语言积累多点突破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与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