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配合雷火灸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I期经验举隅
2024-06-10吴伊冰孙小花孙秀萍
吴伊冰 颜 蕊 孙小花 孙秀萍
1.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2.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医医院暨中医研究院,宁夏 银川 750021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oulder hand syndrome after stroke,SHSAS),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多发生于患病后2周至3个月[1]。该病主要表现出现沿神经分布和损伤区域的剧烈压痛,手部肿胀、感觉障碍,上肢烧灼感、僵硬等症状。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认为和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引起的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2]、肌肉运动减弱后肩-手泵功能障碍等相关,其发生率为12%~23%[3]。该病不仅影响患者的活动主动性及上肢功能恢复,对患者经济情况及心理健康来说,都是沉重的负担。西医治疗主要有康复训练,但其训练效果欠佳,起效缓慢[4]。近年来,中医疗法在SHSAS的诊治中体现出一定的优势[5],尤其是针灸治疗肩手综合征的疗效更为可观。中风后肩手综合征在临床上将分为三期[6],针灸治疗肩手综合征I期效果更为突出。孙秀萍主任医师,从事针灸和中医临床工作多年,擅长针灸配合治疗中风后遗症。在针灸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I期方面拥有自己独特见解,临床疗效确切。现将其经验总结如下,供大家学习借鉴。
1 中医病因病机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在中医古籍中虽尚未明确记载本病病名,但属中医学“偏枯”“痹证”范畴,如《素问·痹论》有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7]中医学认为,肩手综合征是由于肩部气血亏虚,难以抵御外邪,局部脉络阻滞,而致肩部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气虚则易致血瘀,血运不畅,水液代谢失常,则生痰湿,从而出现手及腕部肿而痛,有形之邪郁久化热,故见皮肤发红、肤温升高等改变。孙秀萍主任医师认为肩手综合征I期多为痰瘀阻滞,脉络痹阻,加之中风后机体气血不足,肩部气虚血滞,不通则痛。所以中风后肩手综合征I期的发生与痰湿、瘀血等有形之邪密切相关。同时,孙秀萍主任认为肩手综合征属于中风之问题,而中风与脑密切相关,肾主骨生髓,肾精填养脑髓,故需补益肾精以固其本。故在治疗时以通络化痰祛瘀为主,佐以补肾填精,行气活血。
2 诊疗思路
2.1 头针原理 从西医学方面讲,脑卒中患者发病时常伴有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和脑部神经细胞的受损,这可能是卒中发病的直接原因[8]。头针为中医针灸的一种类型,经研究证实,头针可促进中风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减轻神经功能损害程度[9]。从中医学讲,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气血不利,导致痰浊、瘀血阻滞,阴阳不通,精微物质输布不及时,故表现为肢体肿胀等症状。治疗上当以舒筋通络、调和阴阳为主。孙秀萍主任认为头为诸阳之汇,刺激头部穴位可以综合调理阳气运行,进而调畅气血,筋骨得以濡养,疏通经络,缓解手、肩处肿胀、疼痛,促进正常活动恢复。故头针可以治疗肩手综合征I期。相关研究[10]认为,中风后在梗死灶周围的半暗带依然存在可逆性。通过针刺对应的刺激区,可以激活受损的神经细胞和神经纤维,提高再生神经的协调性运动支配能力,以逐渐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焦氏头针根据大脑皮层功能定位划分刺激区,通过刺激病变部位在头皮部位的相应投射区,改善脑部血液循环,从而促进相应部位神经生长发育,改变肢体运动、感觉及语言等功能。孙秀萍多选用焦氏头针运动区的中五分之二,感觉区的中五分之二。
2.2 体针选穴思路
2.2.1 悬钟穴及太溪穴 脑为髓海,中风后肩手综合征则多髓海空虚,肾主骨生髓,孙秀萍认为悬钟穴为髓会,取其通脑调神,补益脑髓之效,同时悬钟穴为少阳胆经之穴,可疏通手。肩局部经络气血、达到行气活血止痛之功。《针灸大成·八脉图并治症穴》中还提及悬钟穴被运用于治疗中风半身偏瘫与中风偏枯伴疼痛[11]。孙秀萍主任认为太溪形容为肾经水液在此形成较大的溪水,作为肾经原穴,有本源之意,为肾经气血的本源,故与肾脏相关的疾病皆可找此穴。同时输主体重节痛,故手、肩部疼痛此穴亦有效。研究[12]发现,针刺太溪穴能够激活右侧颞上回、左侧额中回和额下回、顶叶,并证明了针刺太溪穴脑功能激活区具有特异性。太溪穴为足少阴肾经原穴、输穴 。故针刺太溪穴、悬钟穴可补肾精,行气血,促进疾病恢复。
2.2.2 腕骨穴及外关穴 《针灸聚英》[13]提出腕骨穴主偏枯、肘不得屈伸、五指掣等疾病。孙秀萍主任认为足太阳主筋生病,而手足太阳脉气相通,故针刺腕骨穴可以疏通肩部经络气血,活血祛瘀。外关为手少阳三焦经之穴,该穴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阳维脉,阳维脉具有维系人体阳脉之功能;孙秀萍主任认同外关穴通于阳维脉则间接通于全身之阳脉,可振奋患侧手及肩部之阳气,从而促使局部气血通畅,通络止痛。故取患侧三焦经外关穴顺经络刺入具有很好的温阳通阳、补血行气、祛痰化瘀之功,同时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病水肿与疼痛位置处于上肢外侧,位于手少阳三焦经循行位置,故温通三焦经是疾病治疗关键。针刺外关穴及腕骨穴,可以共同达到行气活血,祛瘀化痰之功效。
2.2.3 灵骨穴及大白穴 灵骨穴是董氏奇穴之一,是调气补气温阳的第一要穴,有疏通脑部气血之功[14]。本病为中风后遗症,故疏通脑部气血可加强治疗原发病,进一步促进肩手综合征的恢复。灵骨穴位于手阳明大肠经上,且阳明经多气多血,故针刺可以调理患肢气血。大白穴也位于手阳明大肠经,且相当于大肠经之腧穴,疏主体重节痛,孙秀萍认为针刺两穴可调气行血,止痛祛痰湿,可调理筋骨之病变。根据第二掌骨侧全息理论,灵骨穴和大白穴分别位于头和脚的位置。因此针刺两个穴位,可以从头到脚通调三焦,补气温阳,阳气可化瘀祛痰湿,温阳通络止痛。两穴针刺的方向是横穿掌心,刺向小指方向。操作时一定要立掌贴骨进针,因为贴骨进针可以起到补肾之功。
2.3 雷火灸治疗原理 雷火灸疗法属于我国中医学的外治疗法范畴,通过药物与单纯灸结合,通过热效应与红外作用激发经气,使局部肌腠理开放,药物直达相应穴位,具有舒筋活络,活血行瘀及改善微循环的作用。周莉等[15]研究表明,艾灸可改善患者疼痛感,镇痛效果明显。雷火灸疗法依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则,并在治痿独取阳明理论的指导下,选取大椎、天宗、肩髎等穴位进行治疗,孙秀萍主任认为大椎穴可通调阴阳,进而调节经络气血;肩髃穴可疏通阳明、跷脉两经之气;使用雷火灸对上述穴位施以温和热力刺激,使温热之力沿经脉传导,从而激发患肢经气,促进气血运行,最大程度恢复患者上肢功能[16]。孙秀萍主任同时善用董氏奇穴治疗肩手综合征,其中四花中穴、四花上穴及肾关穴多进行灸法。四花两穴位于足阳明胃经之上,阳明经多气多血,可加强行气活血祛瘀的功效。肾关穴是董穴治疗肩痛的特效穴。灸以上穴位可以起行气活血,温阳祛痰,通络止痛之效。
3 医案
患者刘某,男,60岁,退休人员,于2022年5月29日在宁夏中医医院暨中医研究院针灸科门诊就诊。主诉:左侧肢体无力伴左上肢肿痛4月。现病史:患者于6个月前出现左侧肢体无力,就诊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查MRI示基底节脑梗死,住院系统诊疗后好转出院,但仍有左下肢无力。4月前患者左肩部疼痛伴活动受限,左手、腕肿胀疼痛,握物不稳,左手指多呈伸展位,伴言语謇涩,无吞咽困难,无头晕头痛,纳食可,夜寐欠安,二便正常。查体:神清,精神欠佳,步入病房,言语不清晰,查体合作;右侧肢体肌力、肌张力正常;左上肢近端肌力Ⅳ级,远端肌力III级,左肩压痛(+),左手、手腕肿胀,握力差,肌张力偏高;左下肢肌力Ⅳ级,肌张力正常,左侧腱反射亢进,舌暗淡,苔白腻,脉弦涩。既往史:高血压病病史3年,最高压185/100 mmHg,未予系统诊治,否认烟、酒等不良嗜好,否认传染病史,否认家族遗传病史。西医诊断:脑梗死恢复期;肩手综合征I期;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中医诊断:中风(中经络),辨为痰瘀阻滞证。治法:行瘀化痰,通络止痛。取穴:悬钟穴(左)、太溪穴(左)、腕骨穴(左)、外关穴(左)灵骨穴(左)及大白穴(左),头针运动区的中五分之二,感觉区的中五分之二。操作:患者先平卧,选取头针运动区的中五分之二,感觉区的中五分之二,区域常规消毒;取0.35 mm × 30 mm华佗牌一次性毫针,斜刺30°刺入头皮,行捻转补法。再嘱患者选取坐位,分别针刺左侧悬钟穴、太溪穴、腕骨穴、外关穴,左侧灵骨穴及大白穴握拳贴骨进针,均直刺,手法均采取捻转补法,留针30 min,每日治疗1次,针刺完毕后,点燃雷火灸艾条,距离皮肤2~3 cm施以雀啄法,雀啄6次为1 壮,四花上穴、四花中穴及肾关穴雀啄7壮,灸20 min,灸部位周围肌肉、软组织微红、内部组织发热为度。7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2个疗程后,左上肢肿痛症状明显缓解,左肩活动稍受限,肌力、肌张力基本恢复正常。左下肢肌力Ⅳ+级,肌张力正常,左侧腱反射正常。门诊2个月后随访患者症状未再复发。
按语:患者老年男性,高龄而肝肾、气血亏虚,加之既往史,导致手、腕部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血运不畅,瘀血阻滞,津液运行失常故生痰湿,故出现手及腕部肿而痛;痰瘀长期阻滞肩部致经络不通则痛,故左肩出现疼痛伴活动受限。孙秀萍主任认为肩手综合征I期多为痰瘀阻滞,脉络痹阻,加之中风后机体气血不足,肩部气虚血滞,不通则痛。舌暗淡,苔白腻,脉弦涩为痰瘀互结之象。孙秀萍主任选取悬钟穴、太溪穴补益肾精,行气活血;腕骨穴、外关穴行气活血,祛瘀化痰,头针运动区的中五分之二,感觉区的中五分之二补益气血,通络止痛,灵骨穴、大白穴温阳化瘀,祛湿化痰。雷火灸四花中穴、四花上穴及肾关穴行气活血,化瘀祛痰,疏通经络之效。二者相配可内补正气,驱邪外出。
4 小结
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数量不断增长,主要表现为上肢肿胀疼痛、活动不利等,其致残率高,甚至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孙秀萍主任医师凭借多年对于肩手综合征I期的探讨研究以及临床实践经验的探索,得出中风后肩手综合征多以痰瘀阻滞,患者局部气血不通则痛为主要病机。在诊疗思路上强调化痰行瘀,通络止痛为主。在治疗手段上采用体针配合头针,再配合雷火灸提高疗效。且以上中医疗法操作创伤面积小,患者更喜于接受,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