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习作教学向“五育融合”处漫溯

2024-06-10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秦咏中谢瑞林

小学教学研究 2024年10期
关键词:五育融合五育课题组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秦咏中 谢瑞林

伴随着教育改革的进程,有识之士在“五育并举”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五育融合”。新课标提出,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这样的要求与“五育融合”同频共振。在这样的视角下,如何改进小学习作教学,提升学生的习作素养?笔者所在课题组开展了“‘五育融合’视角下小学生习作素养提升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改以来,小学习作教学改革方兴未艾,成果颇丰。习作教学更注重读写结合、内容更贴近生活、评价主体更多元。不少学生喜爱习作,写起来亦得心应手。

与此同时,仍有一些学生一提到习作就感到困难。原因在哪里?其一,部分教师在习作教学中,还扮演着生硬的“指导者”角色,未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其二,有的教师在习作指导中,还是囿于语文学科本位,在教学方法、素材遴选等方面还未能超越学科视界,存在“为了习作教习作”的功利倾向,这自然有碍学生习作素养的提升。鉴于此,课题组从“五育融合”视域审视习作教学实践,探索改进路径,提升学生的习作素养。

二、“五育融合”视角下,习作教学的思路和实施路径

(一)基于“立德为首”任务,提升学生的习作素养

自古以来,“文以载道”“文道合一”都是文之根本。元初名儒郝经说:“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当代教育大家于漪老师也曾说,文章的光彩首先在于思想发光。这些阐述都精辟地道出了立德树人与习作教学的关系。学生习作素养的提升不应止于“语言”能力的提升,更应超越习作本身。

1.先做人,再做文

文如其人,言为心声。有怎样的心灵,就有怎样的语言;有怎样的人品,就会写出怎样的作品。习作本身以及习作的过程,其实也蕴含着为人之道。

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通过讲座、沙龙引领各学科教师肩负起引导学生学会说话、正向表达的责任,让各学科教师深刻地领悟到,正向表达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处事方法。这种正向的表达,应该贯穿在各学科教学以及师生、生生的各种活动中。

2.落笔生花处,皆是育人时

习作教学有着独特的育人作用。教师要敏锐地捕捉和辨析学生在习作中流露的价值追求。

[案例1]课题组一位教师在指导学生续写故事《龟兔赛跑》时,发现有些学生为帮助小乌龟取胜,使出了浑身解数。有的学生写的做法是“和裁判搞好‘关系’,给兔子吹黑哨”;还有的学生的办法是“提前在兔子的跑道上挖个坑,让兔子栽跟头”……想象固然丰富,但手段却是损人利己、弄虚作假的。在研讨该案例时,有的教师说,这些现象生活中有,可以这么写;有的教师认为不可以这样写。课题组认为,对这类想象必须加以引导和匡正。固然,作文教学反对说套话、说假话,但是,无节制地放任学生以为“现实中确有的现象”皆可为文,就可能将作文教学导向学生个人纯主观的反应。这种反应不具有代表意义,因此不能算是对真实生活的反映。如果学生希望小乌龟取胜,可以根据公平竞赛的原则,借小乌龟之口提出修改比赛规则;也可以想象小乌龟抱着“和高手过招,不论输赢”的心态,勇敢参赛。这样的价值取向方能立起学生的“德”。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习作中不断审视自己,校正精神航向。提升学生的习作素养当以“立德为首”。

(二)融通“全学科”实践探索,提升学生的习作素养

新课标修订的亮点之一,是各门课程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可见,课题组努力探索“五育融合”视角下习作教学的实践路径顺应了课改方向。“五育融合”的表征在于学科界限的打破,学科间的跨界、融合。

1.素材的通融

习作教学中,引领学生融通和丰富素材、遴选和用活各科资源,是提升习作素养的前提,这样才能卸下“写不出来”的包袱,奠基“下笔如有神”的基础。“五育”课程中都蕴含着丰富的习作资源,承载着学生的情感体验,记录着学生的成长历程。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通过链接教材、课堂再现、还原情景、典型分享等方式,让体育课上激烈的竞赛场景、科学课上神奇的实验、艺术课上优美的瞬间等成为习作资源。引入多门学科这一习作素材的源头活水,有助于习作教学的开枝散叶。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进行更深度的融合。

[案例2]课题组尝试携手美术教师指导学生选择语文教材中的民间故事、寓言故事等进行连环画创作的实践,并指导学生为每幅图配写简短的文字。不同学科教师密切合作,研究图画,斟酌字句,让文字更精彩,图文相得益彰。另外,在“数学小论文”“科技小论文”的撰写中,课题组和不同学科教师携手指导学生创作了一系列科普作品、数学小论文。实践证明,“五育融合”助力了学生的学科学习和语言表达。

2.思维的融通

传统的习作思维往往在遣词造句上下功夫。其实,习作不应该仅仅局限在文从字顺,也要积极呈现出“如何表达出新意味”,即不仅要关注“写什么”“怎么写”,还要关注“写得怎么样”。在“五育融合”的视域下,教师要帮助学生融通其他学科的思维,如数学学科的“假设”“质疑”“双向”思维、艺术学科的“批判”“创造”“留白”思维等,与习作中的想象思维相结合,提升学生的表达技巧。

(三)植根生活沃土,提升学生的习作素养

叶圣陶先生曾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新课标要求,注重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和学习经验,记述生活经历,表达情感体验,就语言、文学、文化、生活等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五育融合”视角下的习作教学应更关注生活,特别是学生的生活实践。在研究中,课题组主张在习作时要通过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创设生活情境等方式激活学生的“记忆储存器”,还原生活场景,帮助学生融入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促进个体“记忆仓库”的开启、习作热情的激发、创新想象的启动、生活个性的表达。

[案例3]课题组在语文和其他学科的课堂上积极开展了“我的今日头条”3 分钟的讲述活动,让学生简要讲述每天印象深刻的事情。“生活处处皆文章,身边时时有故事”。注目生活,融通生活,引入素材,学生笔下就有了自己亲历亲见的小人物、小事情、小片段、小场景。这些往往能拨动学生心里的那根敏感的“情弦”,成为习作中的“亮点”。

笔者选择课题组某位教师指导二年级学生所写的日记,附教师评语,以做交流。

[案例4]

打滚儿

2023年9月15 日 星期五 晴

今天中午,我跟妈妈很早到学校。大大的操场上一个人都没有,我很开心,冲上去打了几个滚儿。

评点:寥寥数语,写出了儿童的天真活泼。“冲上去”“打了几个滚儿”真是生动!快乐的场景、有趣的画面跃然纸上。

领红旗

2023年11月6 日 星期一 多云

今天,举行升旗仪式。我们班被评为文明班级。王老师命令我上台领红旗。我很兴奋,飞快地走上台,张校长给我颁发了流动红旗。

评点:“兴奋”“飞快”,写出了自豪。开个玩笑,如果小作者现在修改这篇日记的话,可能会在张校长后面加上“庄重”一词,让张校长显得更有威严……总体而言,用词很贴切,应该点赞!

分析案例可见,这样的习作(写话)充满生活气息,教师的点评饱含赏识和激励。苏轼曾写过一首《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其实,每个学生心中都有一架习作的“琴”,习作教学要拨动学生的心弦,让师生之间互为“琴”“指”,让学生爱上习作。这样,学生的习作素养自然会不断提升。

(四)关注习作训练本体,提升学生的习作素养

统编版语文教材习作体系特别强调关注习作教学的本体性,强调在习作中尊重语文教育和儿童语文学习的规律。教材设立了“习作”“初试身手”“词句段运用”等栏目,还有专门编排的“习作单元”,将习作训练与阅读教学有机融合。在研究中,课题组努力寻找习作教学本体规律点或拓展点,遵循从说到写、从述到作、从仿到创、从收到放、从部分到整体、从课内到课外、从积蓄到倾吐的训练原则,进行习作教学。如此,做到了“说”与“写”的融通,“述”与“作”的融通,“仿”与“创”的融通,“收”与“放”的融通,“课内”与“课外”的融通……促进了学生习作素养的提升。

(五)融合多元化评价,提升学生的习作素养

在习作评价上,课题组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

1.坚持激励性评价

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对学生习作的评价太过生硬死板。一些学困生,哪怕费尽心力也难以写出“优”作,长此以往,学生的习作兴趣极易失去。

鉴于此,课题组教师提出用好表扬和发表两种手段。评讲时,教师选择学生习作中某个精彩的片段、几句生动的话语,甚至几个精当的词语进行表扬。这样的激励往往让学生难以忘怀,这激发的是兴趣,树立的是信心。还有的教师借助“发表”,给学生以莫大的引领和激励。

[案例5]推荐学生的习作在报刊上发表,给学生带来的则是成功的“高峰体验”。这固然好,而同样的,在黑板报、班刊、校刊、学校网站发表文章一样具有激励作用。课题研究以来,笔者每月都编辑一本油印的学生习作集。版面设计、点评都由笔者和学生共同完成。将这样的小册子发到学生手上的时候,学生个个都会专注地阅读。课题组还精选学生习作推送至校微信公众号上。不少学生的习作也成了师生、家长交流的热点话题。

2.坚持发展性评价

课题组在习作评价中,注重因人而异,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关注了个体差异性。如有的学生作文要求“求精”,而部分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的习作“求通”就行。不仅如此,课题组还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爱心评语、破格评级等方式,对不同学生给予不同的评价。这调动了一些“有差异”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帮助其逐步树立了信心,提升了习作素养。

3.坚持多元性评价

一是评价主体多元化。课题组在研究中,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师生共评、家长评价与教师评价多方融合的多元主体模式,从不同角度评价学生的习作。二是评价呈现方式多元化,可以是评语,可以是等级,也可以是展示、交流等方式。

三、研究成果和反思

首先,从教师层面来讲,课题组教师能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五育融合”的视角下,努力寻找习作教学的起点,整合各学科课程内容,开发习作教学资源,让习作根植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之中。这样的教学,让“课堂作文”成了“生活作文”,“形式指导”成了“激活心灵”,习作教学朝“开放习作内容,灵活写作渠道,放宽文体要求”发展。

其次,从学生层面来讲,课题研究以来,学生成了生活中的有心人。他们善于观察,勤于动笔,能从各学科积累素材,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美好,力求创意地表达,焕发习作生命力。

课题组还体悟到,习作不仅是学生表达的形式,还是抒发情感的媒介。教师不应只是习作知识和方法的传授者,还应是学生创新能力、健康人格、信念铸造的引领者。

“五育融合”视角下,习作教学怎样融得进,而又不失语文的本体性?在融合中,还有哪些有效的路径?在今后的研究中,课题组将继续实践和探索。

猜你喜欢

五育融合五育课题组
五育并举,协同育人
阳城县“耕心微写”课题组
坚持五育并举,引领学校未来发展
五育并举 德润童心
“五育并举”下家校社资源整合的价值意义
“五育融合”与中国基础教育生态重建
五育融合理念下体育在中学的新发展
原科技大学新能源开发与应用课题组介绍
“五育融合”与新时代“教育新体系”的构建
打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多元通道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