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个儿童讲好自己惜时的故事
——指向综合育人的“惜时”体验课程体系建设初探
2024-06-10江苏省苏州市勤惜实验小学校
江苏省苏州市勤惜实验小学校 俞 辰
苏州市勤惜实验小学校创办于1906年,2016年易地重建,兼具百年历史与新城朝气。学校设“惜时馆”“四当书屋”等,建有“闻鸡起舞”等启迪学生刻苦勤学的建筑小品,与校训“勤·惜”相映成趣。学校利用“惜时馆”场地,围绕“惜时”关键词,建设“让每个儿童讲好自己惜时的故事”文化标识,重点打造指向综合育人的“惜时”体验课程体系,通过构建跨学科实践课程,探索教育整合方式,驱动教师发展,最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一、基于文化,整体推进
(一)物型文化成形
学校现已建成主题场馆“惜时馆”,场馆面积172平方米,分上、下两层。一层包括时间概述、时间警句、计时工具展示、古人计时里程碑人物介绍等,二层为学生互动区域,包含视听互动及时间模型搭建区域。学生可在观察体验与互动实践中感受时间概念,更好地利用时间。学校同步设置有二十四节气廊,在走廊中布置有节气、时辰、干支等基础时间知识介绍、小品展示、“惜时”古诗布置等,有着浓厚的“惜时”氛围。
(二)课程文化初具
“惜时”是学校主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将“惜时馆”作为时间资源中心,前期已开发“二十四节气知识读本”“舌尖上的二十四节气”等“节气”主题实践活动,开展常规“时间银行”德育实践活动及“惜时馆”综合实践研修活动等。相关课题成功申报苏州市“十四五”规划立项课题,为继续开发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惜时”文化再进
随着新课标的实践,在进一步开发过程中,学校着力“跨学科发力”,结合前期开发突出“惜时”体验主题,一方面依托“惜时馆”场馆资源,通过指向综合育人的实践课程整体建构与项目化实施,探索建构“学生中心”和强化“学科实践”的新型教学,带动学校课程与教学方式变革;另一方面探索核心素养的形成机制,通过“惜时馆”实践课程与教学的创新改革,在学习过程中有效提升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带动课程实践综合育人落地见效;同时,创新课程设计与实践路径,通过跨学科融合设计五育并举,特别是为德育、劳动教育的课程化实施探索积累实践经验,为教师提供跨学科设计的抓手。
二、基于建构,灵活打造
(一)主题词引领,让每一位教师成为建设者
在推进建设初期,我们发现,一方面,教师缺少突破学科边界进行跨学科整合的意愿与动机,或缺少相关资源、制度、教师团队的支持与配合;另一方面,教师虽然具有自主开展主题实践课堂的意愿,但是,由于缺少跨学科学习设计路径、原则与方法等相关理论的支撑,也受限于自身的专业水平,使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以“惜时”主题组织设计能更有针对性地打破学科界限,以常见概念促进课程的综合化。因此,在学期初教研中,我们将“惜时”作为核心词下发,组织同年级组教师发掘本课程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沙龙研讨,设计出适宜开展、基于学生素养的小课题,一人主笔,进行项目框架设计,让每一位教师、每一个学科都卷入其中,成为“惜时”核心词汇的丰实人。
(二)主题单元推进,让每一份课程资源有序编排
在整合初期教研沙龙大单元设计的基础上,学校课题组进行积极梳理,将单元规划为五大板块:
(1)时间科学:基于认识钟表、时间计量、时间历法等数学、科学学习活动,设计任务单元,科学认识时间,感悟时间流逝的快慢,侧重动手实验与创造,学写观察记录与活动报告,让学生对时间有客观的理解。(2)时间简史:通过“惜时馆”陈列、课外读物、校史、城市历史等资源设计任务单元,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突破学生对时间仅限钟表的认识,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3)时间文化:通过学校二十四节气系列活动,学习积累与时间有关的文学作品、谚语、格言等设计任务单元,用书信、日记、绘画、书法、手工、泥塑等方式艺术性地进行文化展示,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表达时间。(4)时间教育:通过“惜时”教育、“惜时”主题文本学习及场馆互动,领悟珍惜时间、珍爱生命的道理,引导学生立志,注重向内发展。(5)时间里的我们:通过“时间银行”和德育五项管理,结合家校共育主题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自主管理时间。编排中,课程从认识走向学生内心,让学生在纷杂的课程中逐步形成系统的“惜时”思维方式。
(三)核心素养落点,让每一个学生有“体验”
“让每个儿童讲好自己惜时的故事”是本次建设的文化标识。以跨学科任务单元为点,形成时间课程脉络,加强学生体验,促成学生发展,是本课程建设的重中之重。而作为课程基地,“惜时馆”中的各种馆藏随课程建设的丰富不断变化,成为课程成果呈现的主战场。基于跨学科学习的思考,本课程建设以语文读写能力提升为生长点,在每个任务单元的实施中促成学生的体验感悟与表达,作为课程实践的重要一环,如在“时间科学”主题下加入学写数学小论文、观察报告、实验说明的读写训练,在“时间文化”主题下,加入学生对文化感悟的呈现等。学生的体验将直接反映其在本课程建设实施过程中思维的进步、核心素养的提升,这也成为“惜时馆”互动的重要一环进行呈现,促进综合育人目标的达成。
三、基于实践,活泼育人
(一)在时间仪式中成就学校文化的主基调
学校每年度进行“惜时”主题文创产品推出。在此前的建设过程中,学校已推出“节气手握杯”“二十四节气盘·立春”等由学校非遗社团太湖窑陶艺社团成员自主设计的时间小礼,并举行全校发布仪式,突出主题。在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学校加入“惜时”主题活动设计,让班级有一句“惜时”文化性口号,有一个专题性班级实践活动。同时,在校园环境的打造中,除了“惜时馆”外,学校要加入软文化创建,设置“惜时”特有铃音,推进“惜时”项目化假期作业设计,在“惜时”周中提供学生感悟表现的平台,让学生直观感受“惜时”,让学生时时有体验,课课有感悟,让“惜时”成为学校文化主基调。
(二)在主题学习中造就学生的“惜时”品格
主题单元的构建方式除了上述结合框架的大型主题类活动,还要通过各学科教师的自主创新给学生点滴的“惜时”体验。学校语言及艺术类课程中,均加入“惜时”诗歌、美文、音乐、美术、舞蹈等体验性积累,用作品表达自己的感悟;数学及信息类课程中,结合课程目标的内容加强了对时间的测量和统计;科学课上,着力补充时间科普知识,让学生明白时间不可逆,进而明白生命不可逆,在体育课堂配以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心理健康教育;道德与法治、综合实践、劳动课堂上,开设“惜时”日常生活规范、学习习惯、策略方法、时间分配等教育,让学生在全过程、全学科体验中,感受“惜时”的重要,让“惜时”成为学生带得走的、终身受益的良好品格,从文化到体验到真正落到实处的自身素养,真正让学生在教育里被看见、成为受益主体。在已有的建设中,学生进行了“小学六年编年史”回顾生活点滴、梳理人生大事的活动,进行了“春日手账”“夏日漫游”等季节性体验特色作业设计,成功进行了“落花生”语文与劳动学科结合的时令活动,并在每次活动中加入时间规划设计的前序活动,在浓厚的“惜时”氛围中,养成良好品格。
(三)在体系建构中孕育教师的智慧设计力
课程育人,不仅在于育生,还在于育师。新课程方案指出,原则上,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对于教师来说,如何进行设计、如何提升设计力是摆在他们面前急需解决的难题。以“时间”大概念为主题,与校园文化结合,与学生发展结合,给教师设计思考的方向,与教师共同进行课程建设头脑风暴,不断补充、丰富跨学科任务点,将有效驱动教师教学设计思考,使教师在互动交流中强化对学生素养的关注,提升教学任务设计力,在公开展示中学习与展现专业素养。学校在每学期重要节点开展的“惜时体验周”,不仅是一个学生体验的过程,还需要全学科、全体班主任的加入,通过主题活动设计评比、课堂展示评比、“惜时”主题策展等,发掘教师建设课程的能力。教师课程建设素养的提升,将有助于学校发掘和培养教师,凝聚团队力量,建设一支坚强有力的创新型教师队伍,让课程基地越走越远,让其他课程教学过程共同受益,为学生带去真实有效的师资队伍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