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学习设计谈
2024-06-09谷丽萍
谷丽萍
2022年版课标指出,跨学科学习“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打通各学科之间的学习壁垒,培养学生跨学科运用知识的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本文以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一课为例,浅析跨学科学习的教学策略。
一、链接科学,背景引入
背景教学是课文教学中的关键环节,将其他课程的相关知识点与创作背景相结合,有利于学生在了解课文创作背景的同时拓展其他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联系科学课程中的相关信息,将气候、地理环境等要素融入到对创作背景的介绍中,引导学生探索文章创作的缘由。
在《七律·长征》一课的背景讲解之初,教师向学生展示中国地形图,并介绍道:“中国疆域辽阔,曾经有一支英勇的队伍,不畏艰难险阻,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他们就是——”学生回答:“中国工农红军。”接下来,教师具体展开对背景的讲解,提问:“大家都上过科学课,老师有一个小问题想请教大家。谁能告诉我水在多少摄氏度的条件下才能结成冰?”学生回答:“零摄氏度。”学生回答正确后,教师继续提问:“同学们爬过山吗,有谁能谈一谈,在爬山的过程中感受到周围的天气有什么变化?”学生回答:“我感觉越往上爬,气温就变得越低,而且越往上爬天气就越复杂多变。”“是啊,同学们,爬山的过程是很艰辛的。可我们的红军战士,曾经翻过了一座气候极其恶劣的山,那是位于四川、甘肃两省交界处的岷山。这座山是一座著名的雪山。大家都知道水在零摄氏度就会结成冰,而这座山上可谓是白雪皑皑。”教师指向多媒体呈现的地图,在岷山的位置画了一个圈。“同学们爬山都会穿上厚厚的登山服和带上充足的食物,可我们的红军战士既没有足够的衣物保暖,又没有充足的粮食果腹。尽管如此,他们还是因为看到岷山的雪而欣喜。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回答:“因为他们的心中有人民和国家,他们英勇无私。”“是啊,战士们是伟大的!”教师接着提问:“初读这首诗,大家有什么感受?”学生回答:“感受到战士们的自信、乐观。”教师总结:“‘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不仅展现了他们积极乐观的态度,更是为国献身的无畏宣言!《七律·长征》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任何一篇作品的诞生都离不开创作背景,唯有打破时空限制,将学生的情感带入当时的环境,才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思想情感。将背景教学与科学课程联系,有利于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科学现象出发,逐步探索创作背景,拉近与作者的情感距离。
二、场景绘制,文字可视
教学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鉴赏,文字可以抒发情感,也可以描绘场面。但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文字的感知能力较弱,形象生动的图画更容易唤起他们思维上的共鸣,教师可以将美术课程融入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图画的绘制将文字性的描述转换为具体的可视化场景。
在《七律·长征》一诗中,总共提到了五个长征场景,分别为翻越五岭、跨越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教师将学生划分为五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各负责一个场景的绘制。第一组学生的绘画速度最快,他们先用彩笔在画纸上画出了一道道连绵起伏的波浪,接着进行颜色的填充,画纸上很快出现了连绵不绝的五岭山脉。教师向该组学生进行提问:“可以给大家讲一讲你们的创作理念吗?”小组代表回答:“诗中对五岭的描写是‘五岭逶迤腾细浪,我们认为五岭的形状应该像浪花一样,所以画出了一道道波浪线用来表示山脉的轮廓。”教师追问:“你们观察得很仔细,连绵的山岭确实像波浪,但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一点,诗中描写的浪是‘细浪。细浪是水花很小很平缓的波纹,同学们有发现这里的矛盾之处吗?”小组代表听后面露疑惑:“是啊,五岭应当是十分高大的,为什么作者用‘细来描写它呢?”学生看着自己手中的画,重新阅读诗歌,并开始思考。一个学生回答:“我知道了,‘细在这里是一种夸张的手法,五岭在现实中确实非常高大,但红军战士们坚信自己可以克服一切困难,所以再高大的山川在他们的脚下也像小小的浪花一样了。”学生回答得十分精彩,教师提出表扬,并向学生进一步解释:“在这句诗中,作者同时使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了战士眼中的五岭山脉,将客观所见与主观情感相结合,可谓十分巧妙。”学生听后豁然开朗。随后的几组学生都在画纸上描绘了他们阅读到的场景,用画笔描绘出自然环境的恶劣与战士们的乐观豁达。活动结束后,学生将亲自绘制的图画与书中的文字相互结合,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战士们乐观勇敢的革命精神。
语文是一门教语言的课程,而美术是一门描绘形象图景的课程。在教学中,教师将语文课程与美术课程相互结合,有利于学生更加轻松地透过文字看到多彩而生动的图景。学生绘画的过程也是对文字理解程度的呈现过程,教师可以借此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并据此带领学生进入更加深层次的学习。
三、欣赏乐曲,重现情境
语文知识的获取渠道多为阅读,这是建立在视觉观察的基础上的。但单一的阅读不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多感官的参与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可以将音乐引进语文课堂,使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感悟文字中的情感,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内涵的学习过程中去。
红军战士在长征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后人也据此改编出许多经典的红色歌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相关歌曲在课堂上展示。《长征组歌》是一部有关长征的大型合唱作品,由《四渡赤水出奇兵》《飛越大渡河》《过雪山草地》《到吴起镇》《大会师》等十首歌曲组成。教师根据《七律·长征》中提到的内容,在这组歌曲中节选了一些经典片段同学生一起欣赏。歌中唱道:“水湍急呀,山峭耸啊,雄关险啊,豺狼凶啊,健儿巧渡金沙江,兄弟民族夹道迎!”在铿锵有力的歌声中,学生体会着《七律·长征》中“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的艰苦环境,也见证着军民一心、共同克服困难的动人场面。歌中又唱道:“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战士们不惧那冰天雪地与泥泞草场,心中只怀必胜的信念,因此,在《七律·长征》中,毛泽东同志写下“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为了让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教师安排以小组为单位,在歌曲声中表演微型话剧,将长征场面重现。学生积极合作,自主设计台词和动作,在乐曲的配合下努力将战士们饥寒交迫的处境与无畏向前、翻过一座座高山、渡过一条条大河的场面重现。学生在自主活动中穿越时空,体验着战士们的艰辛历程,用稚嫩的心灵去碰撞那血与汗交织的一腔赤诚。
将音乐融入语文课堂,有利于学生将听觉与视觉相结合,全面进入课文的学习中。歌曲不仅是烘托情感的手段,更是作为课文有关材料的一种扩充,学生通过对歌曲的欣赏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课文中描写的情境,增加相关的知识储备和情感体会,从而以崭新的角度去理解文章内容。
教师应当在明确教学主体的基础上关注学生个体知识的建构,充分发挥跨学科融合的教学价值,创设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语文情境,从而由单一学科知识讲解转向综合性学科知识拓展,以学生实际学习需求为导向,以跨学科融合为途径,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安徽阜阳临泉县城南街道幸福路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