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一树花开 悟人生真端
2024-06-09欧晟龙
欧晟龙
顾城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人总是用自己的心灵之眼不断体验和感受世界的美好,以此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审美是一种能力,天生的禀赋重要,而后天的审美教育更是重中之重,能够为被教育者提供系统的方法论,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春夜喜雨》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通过细致描写成都夜雨的景象,歌颂春雨滋润万物的无私。全诗意境淡雅,细腻生动,浑然天成。想要解析《春夜喜雨》中蕴含的美学元素,必须要掌握必要的方式方法,从审美意识入手,全面优化审美观念、审美能力、审美理想,从景致、情感、场景等方面入手,帮助学生更好地体验《春夜喜雨》。
一、景致——多重反扣,绵密天成
通过选择适当的景致进行“言志”是《春夜喜雨》的特点所在。在唐宋诗篇中“春雨”“夜”都是诗人常谈的话题,“春、雨、夜”的切题转换需要诗人无穷的想象力,否则就会被传统思维限制想象力。教学《春夜喜雨》一课时,教师应重点围绕“春、雨、夜”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解析,以此探寻诗人内心的情感变化。上述三者均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和典型性。其中首联的“好雨”“当春”与颔联中的“潜入夜”有效对应,通过“湿”“重”反扣雨,“红”与“花”反扣春,绵密天成,匠心独运,将诗人的思维通过景致呈现出来,传递出更加深刻的价值体验。
选景的难点在于代表性,詩中提及的景致能够让人产生足够的联想,能够承载诗人要表达的思想和感情。在审美教学中,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几乎所有的景致都有其内在的含义,既是约定俗成,也是不断创新的。比如,“春”代表着万物勃发、生机活力;“雨”代表生命之源、生机涌动;“夜”代表着神秘莫测。所以,在进行审美教学时,教师应当将景致内部隐藏的价值呈现出来,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对比、分析,发现其中的奥秘,置于思想中待其生根发芽。杜甫在《春夜喜雨》中以物言志,教师在教学中也要进行重点解析,真正找到景致选择与描写的意义。
二、场景——细心聆听,宁静致远
意境是诗歌重要的构成要素。任何诗文都有其独特的场景,承载着诗人的审美价值。在审美教学中,教师必须让学生充分了解诗文描写的场景,体验不同的场景中诗人的心情波动。首先,视听盛宴。《春夜喜雨》通过视觉和听觉去营造场景,这也是绝大多数美学家极为重视的知觉体验。如黑格尔、柏拉图、康德等,都在自己的专著中以不同的视角分析视听感知能力的重要性。杜甫的《春夜喜雨》不仅符合我国传统的美育作品特点,也符合西方社会的审美价值。其中颔联侧重于听觉描写,“潜”表现春风化雨的小心翼翼,需要静心聆听才能够感知,而“润物细无声”呈现的是静中取动的场景,此时无声胜有声,与“人闲桂花落”具有相通之处,一方面体现“万物滋润”的生动场景,另一方面又展现其于细致处见无声,确保心灵空间无限延展。
《春夜喜雨》的颈联体现的是视觉效果,即视听共通,诗中有画、画中有意、意中有音。“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呈现的就是一幅和谐的静谧景致,当听觉不足以表达诗人的感受时,往往会引入视觉,给人一种“天大地大,渔火独明”的画面感。在《春夜喜雨》教学中,教师必须要设身处地地体验,真正将诗人的内心世界展示出来,避免出现不必要的解读,影响《春夜喜雨》的审美价值。如部分教师认为“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指的是诗人观花所感,而忽视《春夜喜雨》中的想象力。事实上尾联描写的是春雨过后,锦官城春花锦簇,雨后润泽带来百花的万种风情。
三、情感——直抒胸臆,传递美好
《春夜喜雨》中的字字句句都渗透着真挚的情感,其中“好雨知时节”中的“好”与“春夜喜雨”中的“喜”相互呼应。“好”是指从自然成长视角确认春雨对于农事的“好”,代表诗人对底层民众和农事的关心。同时,“好”从另外视角也指“春雨”或“夜雨”的好,展现自然景致的静谧之美,让观者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美好的体验。在无尽的黑暗当中,体验春雨滋润万物的成长喜悦、体验渔火的光明、体验一切自然景致的和谐,无一不透露着美感。所以,自然之美中蕴含着深刻的情感。
分析《春夜喜雨》的全篇情感,“喜”“好”展现的是作者的审美价值,也是全篇的情感基调。诗文中的标题与首联是直抒胸臆的表达,而颔联、颈联、尾联的情感蕴含其中,没有明确的词汇表达情感,但其喜悦之情却藏于其中,虽通篇不写“喜”却处处充满喜悦的情感表达。《春夜喜雨》体现了杜甫的审美意识,直观地呈现其审美情感,带有一定的主观属性,既以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展现自然生长之美,又以适度的景致描写营造独特的审美意境。从《春夜喜雨》的情感表达分析,情感是支配一切的前提,但在其审美表达的基调中又展现审美情感的绵延不绝,恰恰是春雨让诗人有细腻的情感体验,通过“细无声”“潜入夜”去表达。作者在实境表达情感之外,又在尾联以虚境展现美好,将细腻无声以“黑”“明”反差去展示,而后又推到“红”“重”的体验,至此形成景、境、情的一体承接,复杂而又简洁地表现其内在的情感。
四、炼字——字字珠玑,锤炼至极
由《春夜喜雨》中的遣词造句来看,杜甫对于诗歌创作形式的标准是极高的,几乎可以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极境,每个字、句、段、文都是其反复锤炼的结果。这在杜甫的诸多作品中可见一斑,从《解闷》中的“新诗改罢自长吟”“颇学阴何苦用心”到《敬赠郑谏议十韵》的“毫发无遗恨”再到《戏为六绝句》的“别裁伪体”“转益多师”,体现的都是杜甫对炼字的追求。《春夜喜雨》同样是杜甫千锤百炼的成果。诗文开篇就赋予春雨拟人的属性,“潜”“润”等词都表明其潜在的属性,也为全篇奠定了基调。
《春夜喜雨》是有形空间和无形时间的结合。杜甫通过“雨”将诗文表达的范围限制在一定的空间之内,赋予其具体的形象,让人们的想象可以停留在一定的景致中;“夜”代表着无形的时间,夜是静谧的,也是无形的,让人无法判断其时间概念,置身于此自然也是安静与迷茫的。如何从空间入时间、从有形入无形是对诗文表达能力的极大考验,此时需要炼字去解决,这也是《春夜喜雨》审美价值的重要体现。如“随风潜入夜”的“潜”字将时间上的不确定性转化为空间中的细致入微,尾联中的“湿”代表花之润泽,“红”代表花之颜色,“重”代表花之仪态,而百花用此表达的原因在于“春雨”,尾联又是对“夜雨”的反扣,呈现出一幅动态的画面。诗人在静谧的夜晚体验到春雨的“润物细无声”,却又通过虚化展现“夜雨”为百花带来成长之力,将无形的“润”转化为百花生长的形象。
赏一树花开,悟人生真谛。对《春夜喜雨》的审美教学必须要有深刻的思考,不能简单地通过理解辞藻去体会诗文内在的情感,要通过其情、境、意、字去体会,真正将《春夜喜雨》中表达的全部生机呈现出来。任何时代自然生长的力量都是美好的,也是美的源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掌握展示的力量,也要控制引导的力量,以情境去展示其独有的审美价值。
(作者单位:湖北武汉市江岸区余华岭小学)
责任编辑 唐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