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馕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现实路径探析
2024-06-07喀迪尔牙·阿布都赛米
喀迪尔牙·阿布都赛米
摘要: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实现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有效利用民族地区的文化资源和经济特点,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对民族地区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以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发展机遇。本文从馕文化出发,理清馕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契合之处,以喀什伽师县“馕文化产业园”为视角,总结了馕文化和馕产业在生产发展、创造经济价值中的独特作用,对“馕文化产业园”存在的短板与问题进行剖析,旨在探索借助馕文化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路径,并提出民族地区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相关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民族地区 馕文化 馕产业 乡村振兴
一、馕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文化基础、理论基础与逻辑关联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提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不能代替实践,但能够指导实践。新疆喀什地区的馕文化是该地区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特色文化基础,亦是物质基础,在乡村振兴重要战略目标和共同富裕目标的指导下,明晰两者逻辑关联,有助于为实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目标提供重要的现实路径。
(一)文化基础
馕是新疆人民日常饮食中的主食之一,流传着“三日可无菜,一日不可无馕”“无馕不新疆”等一系列民间俗话,对新疆有所了解的人也将其视为当地的代表性食品,视其为新疆的象征之一。按照地区文化、历史渊源、所用材料的不同,馕分为油馕、芝麻馕、艾麦克等多种类型。馕在当地的日常生活中和婚礼、节日等重要日子中都是必不可少的,馕的制作过程与食用方式也体现着民族地区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过去,馕主要用于满足个人和家庭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融合,馕从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地区性食品,变成了行销外地的商品,也成为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重要纽带,已然成为新疆的一张特色名片,不仅创造了经济价值,还产生了文化价值。
(二)理论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原则强调,要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实施意义点明了乡村振兴战略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强调要走质量兴农之路、乡村文化兴盛之路。同时,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多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多次对乡村振兴作出总体部署,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指明了方向。此外,中共中央、国务院也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提出了一系列规划、意见和方案等,在2021年6月1日还开始实施《乡村振兴促进法》。上述一系列战略部署、法律、文件等,都为馕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逻辑关联
馕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的逻辑关联。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方面。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是乡村发展内生动力的重要源泉,为大力施行乡村振兴,必须有效发挥和创造性转化文化凝聚民心、引导村民、坚定信心之作用,努力挖掘更深层次的乡村传统文化底蕴,打造地方文化、产业品牌,为乡村振兴提供支撑力量。
馕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逻辑关联。首先,民族地区文化底蕴厚实、内容丰富,最贴近人民生活。乡村振兴主体是农民,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与基础文化水平直接影响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效果。以馕文化在民族地区的地位与作用,其能够润物细无声地发挥作用,有利于文化教育的实施展开,有利于民族地区的农民接受思想文化教育,有利于提高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水平,对乡村振兴产生积极影响,为其提供智力支持。其次,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馕文化,赋予馕及其衍生产品文化价值,提高了产品附加值,通过独特的市场开发路径,形成馕文化产业。最后,馕文化可拓展发展旅游业,为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新路径,如游客参与制馕全过程,建设馕文化博物馆、体验馆等,还能够带动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
二、馕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价值功能与存在的问题
为响应政策号召、发展经济、拓展产业链条,进而促进乡村振兴,新疆各地建设有多处“馕文化产业园”。新疆喀什地区伽师县“馕文化产业园”是伽师县重点打造的,以馕文化为主题,集馕文化展示,馕生产加工、产品销售,游客体验为一体的文化产业园。园区占地面积274亩,一期于2019年9月开始改建,11月15日投产运营,投入使用面积1.8万平方米,园区分为原料库、半成品车间、生产区等功能区。2020年5月,面积达1.15万平方米的二期项目投入使用。目前,伽师县“馕文化产业园”共有馕坑282个。
(一)馕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价值功能
第一,开拓市场的价值功能。通过挖掘开发民族地区的馕文化,伽师县“馕文化产业园”生产的馕品种达到一百六十多种。产量方面,2019年日均生产量达到30万个。除用于满足本地需求外,近一半运送到疆外。2022年,伽师县“馕文化产业园”日均生产量已达到50万个,年产值达到24亿元,年利润达到9.7亿元。近几年,伽师县“馕文化产业园”,不仅吸引了国内各媒体前来参观采访,也吸引到俄罗斯、美国等国家的人士,在“A Date with China”(中国有约)为主题的国际媒体采访活动的框架下,来到馕文化产业园进行参观交流。通过上述一系列举措,馕文化的知名度在国内外两个维度上得到扩大,馕的销量也随之提高,促进了民族地区的高水平对外开放,更进一步推动了乡村振兴事业的发展。
第二,安置就业的价值功能。伽师县“馕文化产业园”从开工改建到现在,共吸纳2万多人就业,大大缓解了当地的就业问题。同时,“馕文化产业园”在伽师县各乡鎮还设有分公司,在各村设立连锁加盟店,统一馕制作配方,统一向制馕农户配送原材料,带动各乡镇、各村约3000多人增收致富。在全疆范围内,“馕文化产业园”共有63家,专业生产加工企业510余家,共吸纳11.3万人就业。
第三,传承优秀文化的价值功能。馕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路径。例如,依敏江·库尔班带1万个馕,两天三夜送到河南省扶沟县,捐赠受暴雨灾害影响的当地群众,他说道:“石榴就像馕一样圆,里面有56个籽,这些籽一个也不能少,一个也不能坏。”伽师县“馕文化产业园”在近三年时间中,一直向本地小学、初中和高中免费提供馕作为学生的早餐。这些做法有效传承发扬了中华民族团结互助的精神,提高了群众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扩大了影响力。
(二)馕文化助力乡村振兴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馕产业存在持续发展短板。馕产业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和短板包括以下四点:一是保质期较短,奶子馕、皮牙子馕、芝麻馕等主流品种的常规保质期一般为7天左右,这对仓储、运输和外销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二是产品保鲜较为困难,由于新疆到各地路途较远,受目前包装工艺、物流等技术条件的限制,馕易出现霉变、沉淀物老化等情况,馕的保质保鲜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馕的销售情况。三是品牌建设与宣传力度不足,虽然馕得到了大众的认可,但馕文化和馕产品的品牌建设与宣传力度尚待加强。四是与替代品的竞争激烈,新疆的饮食习惯以面食为主,诸多不同类型的面点相互竞争,挤压了馕文化和馕产业的发展空间,对其持续发展产生一定负面影响。
第二,存在馕产业持续发展风险。馕产业持续发展风险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首先,存在产品设计风险。在目前对馕产品种类的开发中,存在设计过时或超前的情况,不适应市场和消费者需求。其次,存在功能质量风险。“馕文化产业园”生产销售的馕产品,存在功能质量过剩或不足的问题,不能完全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最后,存在市场定位风险。全国各地的消费者口味和饮食习惯千差万别,馕产品的口味和定位面临众口难调的问题。同时,馕产品和馕文化产品的出口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但也面临着国外消费者饮食习惯和文化迥异等问题。
第三,职业技术教育机制待完善。民族地区的乡村人口多为农民,学历普遍偏低,缺乏职业技能,使用国家通用语言的能力也较弱,导致馕文化产业和馕产业无法获得足够的具备相应素质的劳动力。同时,馕文化和馕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也需要更多的中高层次技术和管理人才。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机制,目前还无法为馕产业提供足够的合格人才,也无法对劳动力进行有效的培训教育,且缺少有资质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和教师队伍,缺少相应的经费和教材教具,课程设置和研究方面也缺少对馕文化和馕产业的针对性。
三、民族地区馕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策略与路径
馕文化等民族地区乡村特色优势产业能够在乡村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需牢牢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每阶段变化和重心,大力探索研究馕文化等民族特色优势产业的转型发展策略和可行路径,以便在新发展阶段持续发挥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的现实价值。
(一)立足乡村振兴五大目标谋发展
目前,喀什地区的经济发展面临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喀什片区揭牌后出现的一系列新任务与新要求,要立足乡村振兴五大目标,借助馕文化和馕产业发展加快实现乡村振兴目标。
第一,馕产业发展是民族地区实现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之一。保障民族地区馕产业的振兴,才可以在特色领域形成绿色、高质量、平衡发展的产业体系,让农民持续增收致富,以经济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要在民族地区实现产业兴旺,发展“馕文化产业园”等民族特色产业是有效路径。馕产业的现代化、品牌化、科技化、多元化、数字化、规模化与产业兴旺的要求以及实现乡村振兴目标是契合的,其核心在于增强科技供给能力。应通过数字技术赋能产业振兴,加强顶层设计、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创立具有民族地区文化和社会特色的乡村振兴新模式。
第二,馕文化发展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要因地制宜地创新馕文化的形式和内涵,打造具有民族地区特色的文化品牌,以此带动民族地区实体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新的具体路径,赋能乡村振兴。同时,民族地区的群众既是馕文化的承接者,也是馕文化的创造者,要注重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作用,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使馕文化和馕产业的发展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和发展源泉。
第三,馕文化和馕产业促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人才培育。人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乡村振兴先要振兴乡村人才,本土人才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馕文化和馕产业不仅需要具有一定素养的劳动力,还需要具有专业素养的管理、技术人才。这就对民族地区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够倒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促使职业教育机制的完善以及投入的增加。同时,还能够产生“溢出”效应,为其他产业提供符合要求的人才和劳动力,并能以教育推动民族地区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整体提升。
第四,馕文化和馕产业发展促进民族地区生态振兴。传统的馕制作方式對生态环境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且不利于其向大规模、产业化方向发展,制约着馕产业的发展。要以科技为依托,发展既对生态环境影响小,又能保证产品品质的新型馕制作技术,促进馕产业向规模化、生态友好的方向发展。如此,不仅能保证民族地区优美的生态环境不受破坏,为旅游等文化产业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也能够进一步推广生态环保、绿色发展等理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营造良好的生活生产环境。
第五,馕文化和馕产业发展助力组织振兴进而促进乡村振兴。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保证。组织兴则乡村兴,组织强则乡村强。过去,民族地区的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人才大量流失。馕文化和馕产业的发展,为民族地区的乡村群众提供了在家门口就业的岗位,在家门口施展才华的机会。因此,要借助这一有利机会,筑巢引雁,吸引有能力、有资源、懂发展、善治理、有干劲、会干事的在外党员回乡担任基层干部,吸引在外务工人员回到家乡、建设家乡,增强民族地区乡村的组织性。
(二)统筹协调多方关系形成良好发展环境
第一,明确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的相互关系。推进馕文化助力乡村振兴要有益于解决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也要有助于民族地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探索出创新性治理和发展路径。
第二,统筹好脱贫户与经营主体之间的关系,掌握好劳动力的变化情况,把握住发展机会,将馕文化扎根于特定的文化资源环境,将低收入人群吸纳进来开展多元合作,构建利益链。
第三,统筹兼顾第一、二、三产业的协同发展关系,促进各产业之间的融合、贯通,探寻产业发展新路子。促进民族地区馕文化、馕产业企业之间的良性竞争,以带动产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助推创新性发展。
第四,统筹政府职能部门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协作,利用市场“看不见的手”与政府管理等“看得见的手”,共同促进并引导馕文化和馕产业的发展,保持政策实施过程中根据情况变化的动态调整。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也要注意低收入群体与监测对象家庭的需求,采取一些符合具體情况的措施。
(三)加大扶持力度、实现扶持手段多元化
从目前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现实来看,尽管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政策扶持力度仍显不足。因此,需要构建乡村特色产业专项支撑体系,在资金、政策等方面提供针对性扶持,确保产业的健康发展和保障群众利益。
第一,在保持现有帮扶机制的前提下,发展“帮”与“扶”的新方法、新手段、新内涵。“帮”要帮销售、帮购买,预留采购,优先采购,以帮扶对象为采购产品与服务的主要对象。“扶”是扶产业、扶思想、扶文化、扶信心,进一步持续培养馕文化等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建立扶产业、扶产品、扶品牌的帮扶格局,增强乡村人口尤其是脱贫人口对乡村振兴和发展民族地区乡村特色优势产业的信心。
第二,在消费帮扶方面提档升级,提升“馕文化产业园”等优质产业的供给能力。充分利用网络直播、网络购物平台和网红带货等新型销售模式,扩大馕文化产品和馕产品的销售规模,增加销售渠道。同时,以馕文化为抓手,发展旅游民宿业和服务业等相关产业,向游客提供新疆特色饮食,提供具有民族特色的民宿等,使生产层、供应层、需求层、服务层向连锁化、专业化、一体化方向发展。
第三,在人才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吸引大学生投身馕文化产业发展。高校毕业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各大高校应重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其投身乡村振兴奠定良好基础。为充分调动大学生投身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事业,在馕文化产业领域内创业、就业,应在民族地区大学生创业项目中提供有关馕产业的创新课题,通过各种渠道向大学生介绍、推介相关内容,鼓励大学生多了解、多研究,多找新路子。针对高校毕业生到民族地区返乡入乡创业、就业的情况,提供相关优惠政策,提供资金补贴,让高校毕业生将新思路、新想法、新理念、新技术,带入到馕文化和馕文化产业中,带入到民族地区的乡村中,带入到其他的产业中,给民族地区的馕文化、馕产业带来新气象,给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事业带来新发展。
第四,在民族地区的教育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应加强民族地区乡村群众的民族团结教育,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的进一步稳定,为馕文化、馕产业等的发展提供稳固良好的社会环境。还应加强民族地区乡村群众的科学文化教育,开设文化课堂,积极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同时,对民族地区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也应予以重视。
参考文献
[1]王淑娟,李剑波,杨鹏.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理论来源、内涵要义与实践指向[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3(04):1-8.
[2]王慧,玛依努尔·吉恩斯汗.乡村振兴背景下民俗旅游发展研究[J].当代旅游,2022,20(02):43-45.
[3]王小康.F镇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中基层政府职能问题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20.
[4]全灵.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民族地区生态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J].山西农经,2021,(22):41-42+45.
[5]王秀红,张梦辰.乡村实现共同富裕的困境与建议——基于唯物辩证法视角[J].智慧农业导刊,2023,3(01):140-143+148.
[6]韩广富,叶光宇.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乡村特色优势产业的战略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2(10):136-143.
[7]刘玉莲.共同富裕视域下乡村振兴的逻辑、现状、对策研究——以广西仫佬族地区为例[J].吉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2,(03):45-49.
(作者单位:喀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