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阈下外国文学教学的困境与策略

2024-06-06王永霞

秦智 2024年5期
关键词:外国文学困境课程思政

[摘要]外国文学作品中蕴藏着丰富的思政教育素材,为开展课程思政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但在外国文学课程思政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却面临着许多教学困境。针对这种状况,可以通过提升教师综合育人能力,优化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健全评价体系以及树立比较思维等措施,就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对学生的价值引导。

[关键词]外国文学;课程思政;困境;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4.05.029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新时代教育的根本问题,同时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1]2020年5月《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再一次指出“专业课要……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2]外国文学作为中文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素材,教师们怎样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达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就需要深入地分析这门课程面临的教学困境,并在此基础上寻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策略。

一、外国文学课程思政面临的教学困境

(一)教师存在畏难情绪,提升课程思政实效性的动力不足

目前,几乎每一位高校教师都熟知课程思政的概念,也都明确“立德树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但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对提升外国文学课程思政实效性的动力不足。细加探究,一方面是教师在认知上存在误区和偏差,对所带课程的育人功能认识不足,对学校要求的课程思政投入不足、应付了事。另一方面,在开展外国文学课程思政的过程中,由于外国文学与思政教学的目标和重点存在差异,如何在保持文学性的同时,有效地传达思政教育的核心思想,是存在一定的矛盾冲突,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导致专业教学和思政教学“两张皮”的问题。教师因担心误读和异化,以及畏难情绪,有时避免深入讲解某些内容,导致外国文学课程中的思政教育效果减弱。

(二)学生思政认知偏向被动,主动内化意识不强

在外国文学教学实践中,不少学生虽然认同在外国文学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符合人才全面培养的需求,具有提高政治觉悟,坚定政治立场,同时拓宽视野,增长知识,培养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作用。但同时又有着这样先入为主的观念和意识,认为专业课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就会使课程变得比较枯燥,说教意味十足,因而内心对其有排斥心理,缺乏主动求索精神,只是在课堂上被动地接受老师灌输的观念,即使有所触动,也不会作进一步的思考,很少将这些东西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样导致了外国文学课程思政成效不尽理想。

(三)教学方法较为单一,课程思政依托的教学内容选用比较随意

外国文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选取有着密切的关系,方法得当,选取的教学内容适宜,自然就会取得预期的效果。不可否认的是,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由于部分老师教学方式比较陈旧和单一,创新性不够,只偏重于思政教育的單向灌输,师生之间缺失互动,使得学生难以产生情感的共鸣。此外,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不够谨慎,比较随意,只是简单粗暴地在讲授的内容中生硬地加入思政教育的内容,没有和学生所想、所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联系起来,也没有精心设计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案和教学环节,学生自然会对这些东西形成免疫,也就弱化了课程思政的效果。

(四)评价体系不健全,思想政治素质评价在考核中被漠视

对于学生掌握外国文学专业知识的情况,每个学校都设置了一定的考核要求和标准。考核指向知识、能力和素养三个方面,如成绩的总构成中包括了平时成绩和结课考试成绩两大模块,平时成绩包括了小论文的写作、读书报告和笔记、课堂表现等,这些是有一定的量化标准的,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如何,运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都能在课程小论文、读书笔记、结课考试中反映出来。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考核没有硬性标准,评价存在随意性,既没有在教学大纲中设定思想政治素质考核的细则,也没有在期末试卷中凸显思想政治素质考核的内容,这种不完善的评价体系自然无法真实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政教育的效果。

(五)文化差异带来挑战,课程思政实施难度增大

外国文学最大的特点,就是提供了一个认识异质文学和文化的窗口。文学是作为一种民族性的文化而存在的。中外文学中所体现出来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迥然不同。外国文学着重歌颂自由、追求自由,宣扬个体至上,中国文学从古到今大多宣扬的是家国天下。这种思想意识深深根植于各自的文学中,体现的是一个民族特定的利益诉求和价值观念。英国社会学家麦克·F·D·杨曾说:“所有的知识都是社会构建的,换句话说,所有的课程都反映了某些社会群体的利益。”[3]因此,怎样引导学生在认知、理解中国文学和文化的基础上,尊重中外文化差异的同时,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点与长处,这是外国文学课程思政中必须正视的问题。

二、外国文学课程思政面临困境的解决策略

(一)激活教师课程思政的积极性,提升教师综合育人能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早就说过,“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4]高校教师承担着对学生价值引领的职责,教师自身的思政意识与能力越强,外国文学课程思政的推行就越顺畅,取得的成效就越好。因此,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手段来调动教师课程思政的积极性,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首先,学校应定期组织任课教师参加课程思政教育培训。通过培训,使教师对“立德树人”有着强烈且自觉的热情,坚定自己的政治信仰,这是开展课程思政的前提。其次,鼓励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相关课题研究,用科学研究的思路去审视教学过程,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其对于优化教学及自身素养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最后,“他山之玉,可以攻石”,教研组的成员应借鉴其他学科或教师“课程思政”的成功经验,集体讨论备课,精选适合的教学内容,确定课堂思政的主要切入点,形成教学设计和方案,对外国文学课程思政的实施予以指导。

(二)重视学生主体性,注重学生的心灵内塑

在多元文化冲击的背景下,当前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期待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掌握基础知识,获得心灵的启迪。这种新变化自然也要求教师要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理念与方式。而要实现教师和学生正向价值的同频共振,凸显文学锤炼品行、培塑人格的功能,教师必须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兴趣,调动起学生内在学习的“原动力”,只有如此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雅斯贝尔斯曾说:“人,只能自己改变自己,并以自身的改变来唤醒他人。但在这一过程中如有丝毫的强迫之感,那效果就丧失殆尽”。[5]课堂情景剧无疑是外国文学课程思政实施的一种尝试。课堂情景剧是指通过表演的方式再现外国文学作品中的经典片段,学生分工合作,自主完成台词的改编、道具的准备、动作的设计和表演等,在此过程中,既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又能增强对作品的情感体验,以盐溶于水的方式在课程教学中实现对学生的思政教育,使他们将美好的品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精选思政教育内容

高尔基曾说:“文学就是在人们心灵中唤起耻辱、愤怒和英勇,并想尽办法使人类变得高尚有力,使他们能够以神圣的美的精神鼓舞自己的生活。”[6]外国文学作品中,天然地含有思政教育的元素,教师应精心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使课程思政有所依附,可以通过分析作品主题、人物形象或文化背景等入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和价值观念,从而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三观。例如《堂吉诃德》《哈姆雷特》《浮士德》《简爱》《双城记》等这些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之作,就是因为文本中表现出了人类普适性的价值观念,对自由平等的追求,对善良正义的坚守和弘扬,对美好爱情的坚定与执着等,在这些经典文学作品的阐释中融入思政教育,既提升了专业课的温度,又加深了外国文学课的深度。另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展开课堂思政,包括小组讨论、辩论赛、角色扮演等,避免教师单向的输出和生硬的灌输,实现“教”与“学”的共融,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思辨能力。

(四)健全评价体系,使课程思政有章可循

外国文学教学中一定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价值引领,健全和创新符合思政目标的评价体系。首先在教学大纲中,要明确规定“课程思政”的内容。教学大纲是课程教学开展的依据,教学计划的制定,成绩的考核等都要依赖于它。所以,对外国文学教学大纲的重新修订刻不容缓。新制定的教学大纲,需要围绕着课程思政的细则、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等多个方面展开,只有这样,才能使授课教师有章可依,有规可循。其次,在考核时,还应当把学生的思想品德、社会责任心和公民意识等方面列入考核指标,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表现、小组讨论、课程小论文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想政治素质。最后,在考核方式上,应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传统的考核模式只注重结课考核,在结课考核中思想政治素质考核被彻底忽视。为防止这种现象的出现,一定要把思政元素全面纳入学生过程性评价与结课评价中,从知识、技能和素养三个维度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进行全面评定。

(五)树立比较思维,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辨能力

在全球化到来的今天,外国文学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必然会遭遇中外文化的碰撞,为了使学生对所学对象有更深入的理解,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是极其重要的。在中外文学和文化的比较视阈中,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尊重他者的文化与文学,认识到异质文化的独特性,能以兼容并蓄的态度去接纳他们,深入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念,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夜郎自大,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另一方面,外国文学也为我们理解本民族文学、文化提供了一个参照物。徐葆耕认为:“西方的那些最优秀的作品……那是另外一种美,另外一种境界,我们从中可以找到自己”[7]。外国文学犹如一面镜子,让学生可以重新审视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和文学,形成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同时更坚定地葆有自己的文化身份,树立文化自信。

三、结语

总之,立德树人是新时期教育的根本任务,落实的重要环节之一是课程教学。针对外国文学课程思政的困境,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每位外国文学教师应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素材,通过多种举措,在价值性知识与事实性知识之间搭建有效的通道,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学生的思政教育。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J].教育文化论坛,2016,8(6):144.

[2]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R].2020.

[3]麦克·F·D·杨.知识与控制——教育社会学[M].谢维和,朱旭东,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

[4]陶行知.行知书信集[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109.

[5]讀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EB/OL].2009-01-31.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643206/.

[6]高尔基.论文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23.

[7]徐葆耕.西方文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

基金项目: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项目名称:基于“隐性思政”教育理念下的外国文学教学实践路径研究(项目编号:GS[2020]GHB4851)

作者简介:王永霞(1972.8-),女,汉族,甘肃西和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猜你喜欢

外国文学困境课程思政
阿来对外国文学的择取与接受
困境
外国文学研究“认知转向”评述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浅析外国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的模糊处理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新媒体语境下外国文学经典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