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赜索隐:论“第二个结合”的生成逻辑

2024-06-06林毅涵唐金武

科学导报 2024年34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林毅涵 唐金武

关键词:“第二个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第二个结合”的提出及所凝聚的时代脉搏和民族精神并非偶然,而是在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探究“第二个结合”的生成逻辑,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现代转型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的过程[1]。因此,“第二个结合”的提出必然受到马克思主义推动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现代转型的社会现实条件的影响。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社会理论,强调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为对传统文化的审视提供了新的视角。其强调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为深入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方法论基础。在这一背景下,对于“第二个结合”的提出,实际上是基于对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矛盾运动的深刻认识,以及对于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

马克思主义所强调的社会历史发展的辩证法思维,提醒我们不能停留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而是应当与时俱进,根据社会的发展需要进行创新与转型。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传统与现代、保守与进步等方面的矛盾。只有通过对这些矛盾的深刻分析和处理,才能实现传统文化的更新与发展,推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马克思主义推动下的中华传统文化实现现代转型,不仅在于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诠释,更在于对其进行融合、创新,使其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的需要。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深植根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根脉是理解“第二个结合”的现实基础,是把握“第二个结合”的底气所在[2]。

传统文化作为历史的积淀,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伦理等方面的内涵,与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内在的契合点。特别是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所强调的“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与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社会公正等核心原则相辅相成。这与马克思主义所提倡的社会秩序和社会道德建设密切相关。这种契合点不仅体现在价值观念上的相近,还在于对于社会秩序、个体发展等方面有着共通之处。举例来说,在儒家思想中,强调的是君臣、父子、夫妻、兄弟等关系的和谐与敬重,这与马克思主义中强调的社会公正和人的平等是一致的。除此之外,传统文化所强调的“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等观念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相呼应。传统文化对自然、社会、人性等方面的探索与马克思主义对于客观世界、社会规律的分析与认识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对世界的更为全面深入的认知体系。这种辩证唯物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阴阳互动等观念相辅相成,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文化资源。中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和谐、平衡等理念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公平、正义等理念相契合。传统文化中的以和为贵、天人合一等理念,与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构想相契合,共同强调了社会的和谐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等重要方面。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为“第二个结合”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中国共产党领导为“第二个结合”的提出和实施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具有极强的领导力、组织力和执行力。因此,持续推进“第二个结合”,必须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必须坚持党的思想路线、文化方针,必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前进,这是“第二个结合”得以顺利推进的政治保障[3]。

一是领导核心的政治权威。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其在政治上具有极强的权威和领导力。这一权威不仅体现在党的章程和法规中,更深刻地根植于党的历史地位和人民群众的信任。二是科学决策和执行机制。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科学的决策制定和执行机制,这一机制保证了党的决策能够科学、民主、集中,有力地推动了国家发展战略的连贯性和稳定性。三是政治制度和法律保障。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政治制度为国家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障。在这一制度框架下,确保了“第二个结合”的合法性和稳定性。四是政策执行监督和考核机制。中国共产党建立了完善的政策执行监督和考核机制,以确保党的决策能够得到有效地执行。中国共产党通过不断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和干部隊伍建设,保证了党的领导力量的稳定和壮大。党的各级组织能够有效地传达党的政策和决策,动员和组织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第二个结合”的实施。

参考文献:

[1]徐光木,江畅.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2019(02):38-44.

[2]郑敬斌.论“第二个结合”的辩证特质[J/OL].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01):1-11.

[3]王立胜.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哲学探析[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2(03):22-31.

(作者单位:1.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林毅涵1 ;2.江苏海洋大学文法学院■  唐金武2)

猜你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艺术设计类大学生思政工作的路径研究
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多维思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双一流”大学建设的实践探索
开展以“商文化”为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教育途径探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西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选择
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