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个结合”视域下历史主动精神的生发逻辑

2024-06-06丁书娟

秦智 2024年5期
关键词:两个结合唯物史观

[摘要]历史主动精神本质上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马克思在哲学史上确立的唯物史观,是新时代历史主动精神作为一个政治话语被提出的理论基石,解决了这一概念的科学性问题。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唯物史观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解决了一个个现实问题、巩固了执政之基,为历史主动精神的生成奠定政治基础;在推进唯物史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的过程中深化了对历史的认识、坚定了文化自信,进一步丰富了历史主动精神的时代内涵。

[关键词]“两个结合”;历史主动精神;唯物史观

[中图分类号]B0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4.05.001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提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1]历史主动精神本质上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经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进“两个结合”逐渐演进为比较成熟的精神品格,衡量这个精神是否成熟可关注两大标志:一是核心概念的理论化程度;二是现实外壳的政治化和社会化程度[2]。唯物史观的确立为历史主动精神这一概念奠定了理论基础,解决了科学性问题,“两个结合”不断赋予了历史主动精神与时俱进的时代内涵。

一、理论基础:唯物史观的确立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论证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科学揭示了三大规律,解决了历史主动精神这一概念的科学性问题。在哲学史上,关于社会历史的本质问题存在着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和青年黑格尔派以及费尔巴哈等人的唯心史观,辩证地汲取其中的观点发展形成了唯物史观的科学真理,进而确立历史主动精神思想内核。

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史观,“人类的历史变成了抽象精神的历史,因而也就变成了同现实的人相脱离的人类彼岸精神的历史”,他认为黑格尔夸大少部分伟大人物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的影响而否定人民群众的消极和被动的社会历史影响,进而揭示了黑格爾历史观的唯心主义本质,明确并肯定了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的决定作用。他也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将个人的意识当作是唯一的社会历史前进动力,认为历史不是纯粹精神或观念演变的历史,而是现实物质实践的历史。而对于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评价成为了经典:“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对于不重视人的实践的缺陷表达了反对,并强调必须要关注历史主体的人的实践,肯定物质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在哲学史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中,对社会历史发展问题,最终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逐步确立而实现了范式转换。

马克思并没有明确提出过“历史主动精神”这一概念,但其历史观、认识论和方法论透露着历史发展的主动性精神,具体包括主动斗争精神、主动创造精神、主动引领精神[4]。在唯物史观的形成过程中,这些理论成果转化为历史主动精神的思想内核,使历史主动精神的核心内容不断充实、成熟和定型,为其不断演变提供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

二、政治基础:唯物史观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以唯物史观为思想内核的历史主动精神是为了解决现实社会问题而存在和发展的,随着思想理论逐渐外化成为现实的社会力量影响着各个阶段的社会政治活动。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实践中不断推进唯物史观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正确把握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以历史主动精神激励和指引着中国人民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现实问题和挑战。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自为自觉的历史主动精神

近代中国落后于马克思主义所诞生的时代,是中国共产党人历史主动精神萌发的逻辑起点。中国知识分子苦思文明发展、探索民族救亡之路,南陈北李、风云际会、相约建党,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己任,同社会上形形色色的各种社会思潮划清了界限,革命迈入新的历史征程。

新民主主义革命使得中国共产党人打碎了旧的国家机器,推翻了三座大山的统治,充分彰显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主动,局部的自觉性历史主动精神在党内得到激发。

近代以来,知识分子效仿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失败尝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情绪和氛围,使中国人民的历史主动精神由自在转向自为自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人民特别是先进知识分子在这样的思想前提下,自觉发挥历史主动精神不断进行探索的必然产物。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追赶时代的历史主动精神

这一阶段,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但仍处在不发达阶段,国内生产力水平落后于国际,此时的中国共产党人表现出追赶时代的历史主动精神。

建国之初,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亟需解决的新课题。中国共产党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分析国内经济成分和阶级矛盾的具体关系、性质和演变规律,借鉴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转化的理论,在开展社会主义革命的同时逐步确立我国的工业化体系,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具体实际出发使各种经济成分实现了思想与生产生活方式的共同现实性改造,形成了适应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历史阶段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但在追赶时代的探索中,也经历了不少曲折和教训,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并没有搞清楚。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与时俱进的历史主动精神

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人民充分发挥主动性,紧握时代脉搏、总结历史、正视现实、放眼未来,形成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历史主动精神。

1978年,党开启了对真理标准的讨论,以历史主动冲破“两个凡是”的束缚,制定了基本路线,明确了奋斗目标,擘画了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规划,“发展才是硬道理”[5]。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基于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历史方位的准确判断,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6]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进,深刻分析国内国际形势变化,主动开展切实有效的经济体制、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定向,打开了改革开放新局面,“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7]以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更加重视发展质量,以主动精神实现发展观念的更新,确立起科学发展观。

概言之,改革开放以来,唯物史观和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赓续深化,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中心旨意进行了理论层面的诸多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应变求变的历史主动精神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8]在习近平总书记大历史观的指引下,党清醒认识到:新时代外部环境面临着很多新风险新挑战,内部面对改革发展稳定的新问题、新矛盾。党和人民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问题仍旧存在,这一阶段的历史主动精神表现为积极的应变求变。

中国共产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主心骨。对于如何跳出历史周期律,毛泽东同志曾给出“人民监督政府”的答案,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内着手给出了“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的第二个答案。立于新的历史方位,中国共产党以应变求变的历史主动精神,胸怀国之大者、坚持问题导向、站稳人民立场、保持战略定力、推进自我革命,以“不变”应万变,踏上了由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新征程。

三、文化基础:唯物史观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在漫长的文明史中,历史主动性已经内化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特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观、人民观等理论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以史为鉴、鉴古知今;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等传统思想高度契合,唯物史观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历史主动精神在新时代得到充分弘扬。

(一)道法自然、尊重规律,是历史主动精神生发之“根”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对客观规律的尊重、顺应和把握高度契合。唯物史观在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方面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认为客观物质因素起决定作用,尊重客观规律是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根本前提。中国古人认为“人活一世,见自己更要见天地。”《道德经》中“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主张让人们放空心灵、坚守宁静,这样就可以从世间万物的运行中观察到大道的存在,提出了寻找规律的观点。“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儒家认为天道是不依赖人的主观行为的、客观的,自然有其规律且不会因人的意志而改变。《易传》以辩证法的视角,深化了对事物规律的认识,提出“世界上一切事物的产生与演变,均可归结为阴阳两极之间的交融、会合与相互作用。”尽管这些思想有着历史局限性,但尊重规律的思想内核与唯物史观高度契合,正确把握历史规律才能更好地弘扬主动精神,更加坚定、更加清醒地走好前行之路。

(二)以史为鉴、与时俱进,是历史主动精神生发之“魂”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人的主动创造精神在某个特定历史阶段甚至对社会存在起决定作用。中国古人也善于从历史事件中总结经验和教训,进而通过修正自我避免重蹈覆辙。隋唐时期,佛学强调宇宙间万物不是独立存在的,而要靠“识”来呈现出来;唐太宗更明确的提出了“以史为鉴”的观点,并将这样的认识论应用在了治国领域“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我们当下仍然要不断地强调做到“以史为鉴”,更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走好新时代的“赶考路”。

(三)民为邦本、人民主体,是历史主动精神生发之“壤”

唯物史观坚持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历史中具有能动意识的人创造了历史主动精神。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同样重视人的主体性,在政治层面上,儒家提倡“仁政”与“德治”,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墨子主张“兼爱”“非攻”,认为天下人应该不分高低贵贱、彼此相爱。从古至今,维护天下百姓利益是执政合法性来源,“失民心而立功名者,未之曾有也。”失去民心,即是“无壤之根”,即使发挥历史主动性建功立业也难以为继。在今天的历史条件下,我们依然能够认识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对创造历史伟业的重要性。

四、结语

在历史主动精神的生成演变中,我们看到党同人民一道发扬历史主动精神,不仅要在理论上认识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更要在“两个结合”中厚植历史主动精神的政治基礎和文化基础。党的二十大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要求,我们要利用好、传承好、发扬好党的历史主动精神,在结合中国具体实际的火热实践中、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实现党的主动领导与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相统一。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2]刘建军.社会思潮评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13-14.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92+505.

[4]刘建军,耶旭妍.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历史主动精神的论述和现实启示[J/OL].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91.

[6]江泽民文选(第3)[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15.

[7]胡锦涛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95.

[8]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基金项目:滁州市党校(行政学院)系统科研项目课题,项目名称:“两个结合”视域下基层社会治理的探索与路径研究(项目编号:CZDXKT202345)

作者简介:丁书娟(1994.2-),女,汉族,安徽天长人,硕士,助理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两个结合唯物史观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着眼点:“我们正在做的事情”
新时期重谈坚持思想政治工作的“两个结合”
基于“两个结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唯物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以岳麓版
关于做好两个结合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水平
整体性视域下的功能解释唯物史观批判
唯物史观历史进步动力学建构的基础
唯物史观下关于“礼”的起源的理论阐释
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辛亥革命
唯物史观与思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