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化适应理论的黔北仡佬族傩戏新媒体传播研究

2024-06-06葛世鑫苏翔任长幸

歌海 2024年2期
关键词:文化适应新媒体传播

葛世鑫 苏翔 任长幸

[摘 要]随着社会变迁和科技理性的普遍化,孕育仡佬族傩戏的地理条件、文化空间甚至语言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如同大部分传统艺术一样,仡佬族傩戏也面临着文化适应问题,这关系着仡佬族傩戏适应新的社会环境,以维持自身的传承创新和赓续发展。传播作为“非遗”传承的重要途径,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和新媒体平台共同构筑了“非遗”传播的新生态,探索仡佬族傩戏的新媒体传播模式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文化适应;仡佬族傩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新媒体传播

一、文化适应理论及其在仡佬族傩戏新媒体传播中的可能性分析

(一)文化适应理论内涵

20世紀初西方移民心理健康研究的热潮引发了有关文化适应的研究。文化适应理论认为不同文化接触时,易引起不同群体及个体在价值观、行为和态度等方面的改变,这种变化被视为一种文化适应。不同学者从多个视角阐释了文化适应理论内涵。随着文化适应议题被人类学、社会学、文化学和心理学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关注,文化适应在较大程度上具有了多层次、多维度的理论体系,在应用于具体问题的解决上具有较大的科学性和适应性。随着文化交往的密切和频繁,文化适应的研究逐渐从最初旅居群体的社会学研究延伸至多学科领域。传播学、语言学、艺术学、体育学、地理学等更多领域的专家参与到文化适应的研究中,带来了多学科、多视角的探讨和借鉴。就黔北傩戏新媒体传播的文化适应而言,它涉及了一种古老文化在新技术参与下的文化适应状况,旨在更好地实现文化赓续、文化传播和文化交流。

(二)黔北傩戏文化适应分析

黔北傩戏的新媒体传播具有跨文化传播的特点,作为一种地域色彩浓郁的文化,文化的差异性以及特色地域文化传播个体和传播方式具有其独特性,这使其面临文化适应问题。具体而言,一方面要借助新型媒介手段实现文化内涵的传播和文化实体的赓续,另一方面必须关注到在不同文化中的适应性,涉及对不同文化特点的了解,自身文化在“他者”文化中的接受度等。

仡佬族傩戏是仡佬族人创造的典型的文化形式,具有自身的文化空间和地理空间,具有强烈的族群文化特征。这种特定时空创造的地域文化,在主流文化中的传播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被接受或被排斥的结果。按照Lysgaard的“U型曲线假说”文化适应的理论模型,仡佬族傩戏在具体的适应过程中,大致经历初步调整、危机和再次调整三个阶段。事实上,仡佬族傩戏的文化适应程度主要取决于传播个体对仡佬族傩戏文化和“他者”文化的深度认知,以及新媒体传播模式下的适应性动态调整。

帕克和米勒提出文化适应的单维模型,这种理论认为文化适应是连续的一维过程,认为个体和群体在遭受外来文化影响时,进而衰减自身文化,体现为接受、同化的过程。而后,部分学者对一维理论模型进行了质疑。加拿大心理学家贝瑞提出了“跨文化适应模型”1,这种理论模型认为文化适应主要围绕坚守原有文化和参与主流文化两个方面来讨论,这种双维度理论模型较为符合仡佬族傩戏的文化适应模式。该理论模型将文化适应类型分为四大类:对话整合、顺应同化、排斥分离、区隔边缘。其中,对话整合被认为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文化适应状态,趋向于对自身文化、族群身份的坚守以及对主流文化的参与和接受;顺应同化体现出对自身文化的摒弃,对主流文化的顺应同化,缺乏对自我文化价值和族群身份的认同;排斥分离是一种排斥主流文化、固守自我、一成不变的文化适应状态;区隔边缘体现为群体或个体对原有文化和主流文化的双重摒弃,无法产生归属感,是极不理想的文化适应过程。由此,对话整合符合仡佬族傩戏新媒体传播的文化适应要求,保持与主流文化的对话和融合,同时规避主流文化的同化和“侵蚀”效应。仡佬族傩戏的文化构成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方面是仡佬族傩戏复杂晦涩、极具地域风俗的文化信息,包含驱鬼敬神、娱神娱人的民俗民艺,属于宗教性极强的傩祭仪式;另一方面是与常规戏剧、舞蹈、美术相通的文化元素,对这类文化元素进行对话整合有利于提升其在新媒体传播下的文化适应性。

二、黔北仡佬族傩戏的文化适应与新媒体传播需求

(一)文化适应需求

就仡佬族傩戏的发展而言,文化适应是其无法逃避的过程。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科技的应用,文化交往频率之快超乎以往。特别是经济法则的裹挟和物质实用理念的进一步加深,仡佬族傩戏与其他少数民族文化一样面临着被“他者”文化同化、异化甚至取代的危机。从常规意义上而言,文化变迁的动力是文化与外部环境的相互调试,文化与环境的调试是一种合乎文化自为变迁的规律。事实上,无论从社会群体诉求、人文特性、语言环境还是地理条件等方面考察,仡佬族傩戏的“原生域”已经不复存在。

随着现代工业的崛起,黔北地区基础建设完善、交通相对便利、生活条件逐渐提升,人们的思想意识发生变化,主流文化的影响逐渐增大。现代科学、多元文化、政府扶持构成了仡佬族傩戏的赓续发展基本状况。仡佬族傩戏是傩文化的载体和仪式体现,是一种宗教色彩浓郁的戏剧,是仡佬族人在人类原初生存实践中的精神体现,蕴藏着仡佬族人乃至人类最为原初的生命哲学和生存意识。作为一种源自远古巫祭文化的传统戏剧,仡佬族傩戏在新的时代语境下,既要涤荡自身糟粕,又要坚守族群文化精粹,探索其文化适应的新模式。

(二)新媒体传播需求

以傩戏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经过了一代又一代传承人的坚持和发展,才得以保存和流传至今,体现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传承传统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重点关注的课题,是文化自信的基础性底座,我们每个人都肩负着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当前,各种新兴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使用便捷、流传度广等特点,逐渐成为了信息和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强化了对于信息和文化的关注度。新媒体技术是网络科技的衍生技术,主要包括基于手机、电脑等智能终端,使用微信、微博、网站、短视频、直播等应用平台,快速传播信息的技术。在新媒体视域下,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与新媒体技术相互融合促进,打开了更多形式的传播渠道,能够取得更好的传承和弘扬效果。

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科技与文化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两驾“马车”,彼此交融,相互依存。在互联网+新媒体的加成下,现代科技为传统文化传承开辟了新的道路。比如以专题记录片分享原生态生活风貌,展现多彩多姿的民族特色,以短视频为媒介分享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守护和坚持,展现传统技艺与优秀文化,以微博、微信等为信息转发和数据分析工具,实时、互动地收集对某事物的网络评价和挖掘公众的文化需求,便于决策和价值提炼等。新媒体的操作简单、方便快捷,使得人人都能成为一名文化传播者,更易于打造IP品牌,形成传播风口。在过去,地方戏曲因为演出的场地、文化认同等因素限制,加之信息传播渠道少,影响效果甚微,在新媒体技术的加持下,地方戏曲容易形成传播话题,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精湛技艺。传统文化在傳播和推广过程中,更易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提炼出新的社会价值,这对产业发展和传统文化传承都具有积极作用。

三、黔北仡佬族傩戏的文化适应困境

(一)黔北仡佬族傩戏传承人难以为继

从常规意义上而言,戏剧传播需要通过个体传播和群体传播的方式来进行,需要主体的参与和接受。仡佬族傩戏是一种集音乐、舞蹈、表演于一体的地方性艺术。音乐和舞蹈别具特色,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与流行戏剧、音乐有较大差别。这种特定的表演形式与现代主流的审美观念相互区隔,导致傩戏传承人很难得到受众群体的喜爱,同时也无法实现个人职业价值,经济报酬也相对微薄,导致传承人难以为继。随着时代的发展,傩戏这种艺术形式已经不能成为一种普遍性的被大众接受和参与的文化。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偏僻农村,尚有傩戏的存在。在发达乡镇,傩戏的踪迹已经很难找到。因此,傩戏从业者也越来越少。数据显示,黔北地区的傩班数量逐渐减少,从业者年龄普遍较大,道真县玉溪镇的傩班成员平均年龄高达60岁左右。特别是在打工潮的影响下,年轻人很少从事傩戏职业。随着老一辈傩戏传承人的不断离世,傩戏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局面。一定程度上,仡佬族傩戏传承人的断代危机,为其文化适应带来了很大的难题。

(二)黔北仡佬族文化空间发生巨大改变

“非遗”的传承和保护既要针对“非遗”本身,也要对其文化空间进行探讨和分析。首先,仡佬族语已经不被大多数人使用,汉语已经成为其主要使用的语言。事实上,语言承载了本民族大量的物质、精神信息,是该民族最为普遍性的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傩戏天然的文化环境已经发生变化。其次,作为一种宗教祭祀仪式,祛除疫病、招财纳吉、鬼神尊崇,这些文化显然不符合当下的社会需求。同时,丰富、多元的大众文艺也已经渗透到仡佬族人的生活中,改变了仡佬族人的审美趣味。最后,仡佬族傩戏天然的地理环境、村落形态已经发生改变。文化的形成离不开物质现实环境的影响。山高谷深、典型农耕形态、闭塞偏远山区、生活条件局限,这种构成仡佬族傩戏的特殊地理形态已经发生变化。

(三)政府和媒体宣传力度不足

尽管仡佬族傩戏的保护和传承在政策上得到了支持和保障,同时,学界对其研究也逐渐增多,但整体上停留于形式的存留和学术研究,较少关注仡佬族傩戏在新时期的多元价值。仡佬族傩戏已经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其影响力基本局限于闭塞偏远山区。很多人没有听说过这项民间艺术,甚至本地区的很多年轻人都没有欣赏过这项地方性艺术。依托传统媒体,泛众传播明显,精准传播不足,受众群体范围较窄,交互性、便捷性不足,更无法实现传播内容的跨群体分层传播。

(四)传播效果不理想

黔北仡佬族傩戏的保护和传承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得到了政府的重视和支持,然而突破性的进展较为缓慢。究其原因,作为一种极为特殊的地方文化艺术,与普遍性较高的文化艺术相比较,其在传播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传播意识薄弱。就目前的传播现状而言,仡佬族傩戏主要采用较为原始的传播手段,主动利用新技术传播的意识不足1,碎片化的现场采访、报道,缺乏专业性、系统性、持续性和整体性,特别对仡佬族傩戏特殊的文化元素、历史渊源涉及较少,不利于傩戏的持续性和有效性传播。二是传播内容较为单一。仡佬族傩戏是综合性极强的文化艺术,是集宗教、戏剧、舞蹈、音乐、美术等于一体的视觉文化,其内容可谓纷繁复杂、自成体系。而当下传播内容较为单一,主要通过一个片段化场景、图片式影像或者文字叙述进行呈现,这种形式在内容上存在较大的删减,大大削弱了仡佬族傩戏传播的文化信息载量和艺术感染力。三是传播渠道单一。仡佬族傩戏具有较强的历史厚重感和文化“陌生感”,自身较难在社会群体中形成情感上的共鸣,文化认同感有待提高。受限于传播渠道的单一,当下停留于展演和展示的单一传播渠道,无法对年轻群体产生吸引力,传播方式的原始和单一成为傩戏进入大众视野的障碍。当下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通过大数据“计算”大众喜好,高效快捷实现传播精准性和有效性,在大众群体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这种碎片化传播模式虽有较大缺陷,但是具有较大的辐射力、精准性、感染力,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传播效果。

四、文化适应语境下黔北仡佬族傩戏新媒体传播策略

(一)强化衍生设计,形成融合传播

在以互联网为主体的融合传播背景下,各种特色化的、新潮的设计很容易获得年轻人的青睐,得到较大范围的传播。不同的接受主体有自身接受度较高的接受模式,这种模式与自身的文化观念和思维习惯息息相关,而融合传播是在文化差异下的“整合”式传播,有利于提升接受主体对“异文化”的感知能力。例如,李宁品牌推出多款“中国风”球鞋,获得了很大的市场效应:借鉴中国古代飞甲造型推出“飞甲”篮球鞋;选择半坡文化中典型纹样成就驭帅三代——经典“半坡”配色,驭帅五代选择了“木牛流马”纹样;以中国传统神兽青龙图案纹样和白虎图案纹样推出“青萦”和“白溯”两款球鞋。仡佬族傩戏作为传统的艺术文化,具有独特的内涵和意蕴,应在保持其“非遗”内涵的基础之上,融入主流文化,与现代设计相结合,从图案、色彩、功能、造型、传播等多方面对仡佬族傩戏文化进行整合和重构,实现与现代社会市场化经济的交互融合。例如,仡佬族现存的傩面具,角色众多,造型千姿百态,图案和色彩夸张奇诡,极具视觉冲击力和艺术表现力,傩面具特殊的造型图案和承载的文化信息,可以与城市交通、城市公共艺术、城市标志性建筑、各类型产品包装等设计相融合,既传承和保护仡佬族傩戏文化,又通过地域文化构筑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影响力。继而,通过新媒体扩大仡佬族傩戏衍生设计的互联网效应,扩大受众群体,提升受众的接受度,强化仡佬族傩戏文化的社会辐射力。

(二)构建专业化新媒体传播团队

根据“双维度模型理论”,文化适应存在两种维度,一是对原有文化和身份的认同和坚守,二是与“他者”文化形成“对话”和“融合”1。傩戏源自于中国民间巫祭文化,内蕴丰富,部分承载信息晦涩艰深,需要相关领域造诣高深学者提供专业指导。构建专业化的传播团队,形成分工明确、专业精深的传播团队,有助于仡佬族傩戏在文化适应过程中坚守自我,参与主流文化。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主导性作用至关重要,调动傩戏相关专业人才和传播人才的积极性,整合区域范围内的传播资源,形成仡佬族傩戏以及衍生的传授、展示、销售等各个环节的针对性传播,通过多种媒体的协同作用,实现传播的精准化和多元化。创建各类型新媒体账号,通过持续不断的“非遗”文化的点滴传播,采取线上展示、“非遗”数字化资源库建设、“非遗”公益性讲座和教学、竞赛评选、直播带货“非遗”相关文创产品等形式,形成仡佬族傩戏传播的专业化和规范化,以促成其整合式文化适应模式。

(三)强化技术支持,搭建虚拟体验空间

仡佬族傩戏在具体的传播过程中既要保证自身文化与“他者”文化的对话整合,又要对自身“核心”文化信息进行等效传播,实现自身文化信息融入“他者”文化的翻译和符号体系。傩戏集文学、美术、音乐、舞蹈、仪式等多种表现形式于一体,极具综合性和表演性。傩戏在传承上主要依赖口手相传,表演情况不确定,失真现象时有发生。就目前傩戏的保护而言,存在着“重文化信息轻音乐表现”“重仪式技能轻艺术表征”的问题。傩戏的赓续发展亟待搭建具有真实体验感的虚拟体验空间,既有助于仡佬族傩戏谱例的真实性记录,又有助于提升受众群体的真实体验感1。例如,3D全息摄影技术、虚拟现实技术(VR)、增强现实技术(AR),通过三维立体化、动态化、全景化的场景再现,提升具身体验感,形成沉浸于其中的临场体验感。这种通过技术实现的虚拟场景虽然不能100%还原傩戏真实场景,但是能够大大提升逼真感,提升受众对傩戏的兴趣和传播的有效性。

(四)制造热点和爆点,提升吸引力

创新仡佬族傩戏的内容和形式,制造热点和爆点,形成交互式传播,切实提升其影响力。通过微博、抖音、西瓜视频、快手、微信等媒介寻找和形成热点话题,适当寻求各平台支持形成靠前热搜,制造爆点2,创新仡佬族傩戏的内容和形式。例如,通过抖音、微博等线上方式展示傩戏和傩面具,解读傩戏的悠久历史和傩面具的丰富表情,并与网友形成互动和交流。例如杨朝忠是仡佬族傩戏的代表性传承人,可以录制“杨朝忠讲述的仡佬族傩戏”系列视频,内容包括讲述其个人成长经历,仡佬族傩戏的历史、承载的文化意义、傩面具的图案纹样、傩戏表演等,通过各类型平台展示,适当制造爆点,注重视频内容的参与性和交互性,打造精品视频,形成社会影响力,提升仡佬族傩戏的传播效应。

事实上,文化适应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仡佬族傩戏如何实现自身的赓续发展,同时适应新时代的社会需求,实现自身价值的持续性生成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从文化存在、文化资源走向文化资本的市场化运作,能够实现文化自身更具活力的生长,而借助新型媒介手段有助于这一过程的有效推进。当下的短视频平台以及各种具有交互性和即时性的新媒体是仡佬族傩戏实现文化适应的重要契機,也是仡佬族傩戏实现创新性传承的关键路径,这对于仡佬族傩戏赓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猜你喜欢

文化适应新媒体传播
新媒体传播平台对职教人才培养的影响
大数据时代基于城市意象方法的武汉城市旅游形象定位与新媒体传播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概率统计教学改革探究 
走出边缘:阳江苗族代耕农的文化适应与社群重构
文化适应视角下的中介语倾向性探讨
老挝留学生文化适应度调查研究
基于微时代的公安院校网络舆情监察课程建设探索
新媒体传播背景下图片说明的创新趋势
从文化不连续性看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
低龄留学要做好“文化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