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化发展研究

2024-06-06梁博宇王福如

歌海 2024年2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化

梁博宇 王福如

[摘 要]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化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现实问题亟需解决,需要通过加强顶层设计、拓展传播途径,丰富文化传播的形式和平台打造,整合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实施文化走出去工程,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和法律法规的完善等措施,以提升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化发展的水平,增强中国在国际上的文化话语权,从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研究背景

非物质文化是人类社会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积累、传承并不断发展的各种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礼仪、节庆活动、自然界和宇宙观、传统手工艺等文化表现形式,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1加强人类文明的交流互鉴,文化交融一直以来都是全球经济文化与社会交流中的重要议题。因此,加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交流与传播,不仅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更有助于进一步促进世界文化的交流与互鉴,提高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树立自信包容、生机活力的大国形象。多年来,我国政府部门一直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视为重要的文化战略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2截至2022年11月,中国共有4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位居世界第一。虽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化发展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如国际化渠道不够多元、传播内容不够丰富、国际化发展的方式不够创新等,这些问题和挑战制约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也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和软实力。

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化

(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化发展现状

一直以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发展,更是将其视为建设文化强国等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1为更有效地保护、传承和发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2等,这些法律法规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并为其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并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论证了中国文化走向国际的重要意义。此外,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民间艺术组织等,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在关键的国策框架内,注重推动本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宣传。3诸如“一带一路”倡议、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中非合作论坛等均是例证。这类官方活动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世界搭建了很好的平台和窗口。此外,通过政府外交和民间交流,中国在海外的一些国家和地区以建立孔子学院、国家友好城市等交流方式传播中国文化,为中国非物质文化国际化发展提供了国际渠道和载体。4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化发展成果,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和积极反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度评价与表彰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中国积极参与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合作与交流,与其他国家共同实施了一系列合作项目。如2018年,中国文化和旅游部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主办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展示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与成果,促进了国家间的理解与合作。随着数字媒体的发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海外媒体平台上的影响力也逐步扩大。文旅产业指数实验室曾发布“2022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海外短视频平台上的影响力报告”中提及,作为目前全球月活跃用户已超过10亿的TikTok,截至2022年,TikTok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内容视频播放總量逾308亿次。“参与度高”“互动性强”“创作者众多”已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际上传播与影响的新特点,这些都显示出国际社会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化传播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热情。同时,也说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影响力和文化竞争力在不断提升。1

(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化发展问题分析

尽管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化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面临一系列问题。

1.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化发展的理念认识不够

在当今全球化浪潮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国际化发展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目前中国各级政府和“非遗”保护单位在“非遗”的国际化发展理念上存在着认识不足的问题。这种认识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非遗”国际化发展重要性的认识不够深刻。许多人对“非遗”的理解还停留在传统、乡土、地方的层面,没有充分认识到“非遗”作为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其国际化发展对于促进文化多样性、增进国际交流、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意义。这种认识的局限性导致我们在“非遗”保护和传承上缺乏国际化的视野和策略。第二,对“非遗”国际化发展路径的探索不够深入。当前“非遗”的国际化发展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保持其原真性、如何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传播、如何结合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创新性发展等。这些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但目前我们在这些方面的努力还不够充分,缺乏具有针对性的策略和措施。第三,对“非遗”国际化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认识不够全面。“非遗”的国际化发展既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也伴随着一系列挑战。机遇方面,“非遗”的国际化有助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等;挑战方面,“非遗”的国际化也可能导致传统文化价值的淡化等问题。然而,目前我们对这些机遇和挑战的认识还不够全面,缺乏系统性和前瞻性。

综上所述,“非遗”国际化发展理念认识的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非遗”国际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推动“非遗”的国际化发展,需要加强对“非遗”国际化重要性的认识、深入探索“非遗”国际化发展的路径、全面认识“非遗”国际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遗”,促进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进步。

2.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化的体制机制不完善

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化的体制机制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我国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管理机制不够健全。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立法工作相对滞后,且“重申报轻保护”“重利用轻管理”等管理现象依然存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制度仍亟待完善。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仍然面临理论研究落后、经费不足、人才缺失等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传承的特殊性,会随着传承人的流失而导致项目消失。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对这方面认识不够,保护不当。例如一些地方缺乏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管理制度,只见遗产名录不见活化利用,形式主义问题比较严重;一些地方注重申报不重视保护,造成资源浪费和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缺乏完善的保护机制。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化发展的管理机制缺失。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际化的推广中,往往不够重视,缺乏国际视野。1在对外文化宣传管理方面,组织机构不够健全,管理体制机制不够完善,对外文化交流不够,宣传效果不是很理想,整个对外推广和宣传以政府为主导,民间力量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化仍有待加强。没有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作为重要的工作来抓,缺乏对内对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的管理体制机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化发展的重大阻碍。

3.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与文旅融合不紧密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化传播不能仅依靠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孔子学院、国际交流活动、海外文化中心等官方渠道,这些渠道虽然具有权威性和正式性,但也有其局限性和单一性,不能满足不同国家、地区、文化、群体的多样化需求和偏好。同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化传播,还没有充分利用好社会主导的民间渠道,如民间组织、民间活动、社会团体、非政府组织等,这些渠道虽然具有灵活性和亲和力,但也有与文旅结合不够的问题,不能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质量和效果。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向国际扩展的一大挑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传播手段的限制。目前主流的方式还是通过官方的一些展览、演出、文化项目出口等,这些方式虽然具有直观性和可靠性,但也有其单调性和被动性,不能充分激发国际社会人群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情与兴趣。以法国为例,法国现有91个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区,其中历史文化遗产达4万多处,有80万居民生活在其中,这彰显了法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高度活态性。1因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化传播,需要在官方渠道和民间渠道之间,实现良性的沟通协调机制,不断加强互动。此外,还需加大数字化的浸入体验,打造多元立体、活态的传播体系,实现传播渠道的多元化。

4.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内容有待丰富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化發展过程中,主要集中在一些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特色明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上,如京剧、昆曲、皮影戏、茶道、武术、剪纸、苏绣、宣纸、中医针灸等,这些项目虽然具有代表性和吸引力,但仅仅靠这些经典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不能充分展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性和多样性。2要充分考虑国外的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爱好者的审美与情感,继续挖掘一些受众小、特点鲜明和区域性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一些地方性、民族性、群体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些项目虽然具有地域性和特殊性,但也有其独特价值与魅力,更能够在国际的交流中激发文化的共振。3因此,推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向国际发展,需尽力拓展和深化项目范畴,在各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寻求平衡与和谐,以丰富和优化传播的内容。

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化发展策略

(一)加强顶层设计

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化发展需要融入当前国家发展大局,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社会主义正确的文化方向,立足国家发展战略,依托“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东盟—中国自贸区等战略,促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去,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需要加强从上到下的顶层设计,增强中央与地方、部门与部门、政府与社会、国内与国外等层面的合力,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组织化程度。构建多体系的体制机制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利用,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产业专项引导基金,合理且规范引导国有资本和社会资本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结合,鼓励各地积极利用中外友好城市,促进民间文化非物质文化交流与协作。充分利用重大的国际赛事、活动和外交推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世界,并形成常态化工作机制。通过电影、动漫、音乐、游戏等载体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元素,扩大国家文化产品出口。建立多部委联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联席会议工作制度,确保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能够通过多部门跨部门协同合作。

(二)拓展传播渠道和平台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化发展,离不开具有覆盖力和影响力的传播渠道与平台。因此,在现有的基础上,应利用数字技术拓展新兴的传播渠道和平台,向国际社会展示和传播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提高中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支持建立和完善海外非官方的文化交流载体和平台,支持和鼓励民间组织、社会团体、非政府组织与个体等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化传播,增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展示的亲民性与互动性;增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传播的影响力和广泛性;此外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建构新的数字传播平台、数字传播渠道,例如通过搭建国际化网站、多语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互动和沉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活动、游戏、电影、动漫等。1邀请国际知名人物以及国际友人担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大使,与国外电视台、社交媒体等联合出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相关的电影、纪录片等。

(三)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内容和形式

鉴于中国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国际化发展中不应局限于宣传核心和主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而应将那些具有独特魅力的地域性、小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纳入国际化发展的体系中。因此,需要从区域性角度出发,充分挖掘中国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结合发展区域的文化特色,不断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传播的内容与形式,呈现多元化与充满活力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还需重点强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在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中进行对比分析,发掘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魅力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2最后,社交媒体和新媒体的崛起以及5G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与人交流沟通、信息内容传递的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传播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海外宣传的渠道、形成国际传播的矩阵合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化传播的重要策略。增强信息传播的速度,在传播的路径上也体现的更为迅猛,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化传播也进一步增强,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与交流,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拥有新的传播途径和更多的发展空间。

(四)统筹打造“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走出去工程

首先,依托“一带一路”建设,打造一批“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培育一批重点文化出口企业,使之成为国家海关高信用企业,发挥龙头企业优势,利用好政策组合工具,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新路径,充分发挥民间组织、友好协会等促进文化出口和国际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其次,讲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故事。1发挥侨界力量,充分调动海外华人华侨的重要力量,助推中华文化走出去,活起来,促进民心相通,增进文化认同,塑造成为丰富文化外交、活跃人文交流的“金名片”。2鼓励和支持艺术家走出国门办展,鼓励文化企业海外参展交流,鼓励地方政府积极参加海外“中国年”活动,推介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产品走向海外市场,塑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知名品牌”,提升经济社会效益水平。通过利用中国的海外使馆、国有企业、友好合作伙伴以及全球中式餐厅等资源,使国际社会在体验中领略中国文化故事,享受愉悦并感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从而不断推动“中国风”的国际热潮。

(五)跨界组合,融合创新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化发展,需要不断融合创新,跨界组合。例如,利用最新的数字化技术创新,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数据库、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据库等建设,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形成数字资源,并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些数字资源与其他的行业和领域結合,构建多维度、立体化的产业结构,促进生成新兴的文化新业态。3充分运用5G、VR、AR、AI等技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让数字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化传播和展示赋能,赋予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多元、时尚的表达方式。4充分利用跨境平台,扶持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再者,加强网络传播渠道的建设,例如依托Titok、YouTube、Instagram等社交媒体构建全方面的传播渠道。总之,融合创新、跨界组合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化发展带来了重要机遇,让我们共同传承和弘扬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六)加快完善法律保障体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化发展离不开法律的保障。一方面需要积极推进国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完善,另一方面需要了解国外的法律法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化扫清障碍。同时,国际联系日益紧密的当下,需要加快国际法律人才的培养,培养一批既熟悉国内法律也熟悉国际法律的专业化人才。结合当前的一些法律法规,尽快出台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法律法规,形成系统性、成体系的法律保障体系和机制。此外,也要与国际组织合作,为建立全球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体系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因此,加快立法,完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不仅要针对国内,也要针对国际,从而更加全面准确地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

结语

文化的多样性源于交流,而其丰富性来自于相互借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所形成的民族精神的内核。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场合一直强调“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并积极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共融共通。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也需要积极与国际接轨,向全世界展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果,以此了解追求和平的中国,拥抱友谊的中国。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化发展,提升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提升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也为建设新时代文化强国的历史使命贡献力量,也就意味着在新时代中文化需要走出去,特别是代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需要跟上新时代的国际化步伐。因此,从政府、企业、学界和社会个人都应该以传播中华文化为己任,将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保护好、弘扬好、传承好,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国际和平和国际合作、扩大民间文化交流往来贡献重要力量。此外,在数字技术快速发展的新时代,加强数字技术的创新和实践运用,充分利用数字技术赋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化发展,创新文化传播的新形势,塑造文化新业态,在国际文化交流的进程中展现中国新形象。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化
聚焦港口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刍议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保护
唐山皮影在新媒体网络中的传播
关于如何运用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培树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
推动沈阳市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策略研究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
人民币国际化回顾与新常态初期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