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数字化背景下红色校史资源的育人价值及实践路径
2024-06-06李佳耀
李佳耀
[摘 要]红色校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素材和生动教材。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时代背景下,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的普及应用,数字赋能让红色校史资源的保护传承与育人功能得到创新性发展。做好数字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用好用活数字化红色校史资源,建构科学理念,创新实践路径,提升育人实效。
[关键词]红色校史资源;教育数字化;思想政治教育;数字赋能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数字赋能教育改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数字化转型的重大时代课题。“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共同创造、积累的伟大革命精神及其物质载体。” ①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数字化场域中,红色校史资源通过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3D交互、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化技术的运用,增强了红色资源思政育人的感染力和有效性。深入研究数字赋能红色校史资源育人实践是新时代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推动构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育人新生态的重要举措。
一、深刻理解教育数字化的意义和红色校史资源的重要内涵
“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 ②随着数字技术的更新迭代和数据要素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教育数字化已然成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其核心是以数字赋能教育改革,以革新的技术手段更好地整合和优化教育资源。数字技术的发展改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的教育方式,互动式、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越来越被大学生所接受,大数据的应用让网络思政和精准思政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业态。
数字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红色校史资源的创新开发和利用,通过数字化手段,可以更好地呈现红色校史资源的珍贵内容,激发师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使命感。教育数字化也为红色校史资源的保护、研究和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和平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内涵。在百年波澜壮阔的奋斗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积淀了丰富的红色资源。上海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是党成立后党中央机关的长期所在地。多年来,上海深入实施“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充分发掘了一批重要革命遗址、文献档案资料、红色文化故事等丰富且具有上海特色的红色资源。身处上海这座红色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沪上高校的校史中同样蕴藏着丰富多样的红色资源,种类丰富,且具有浓厚的地域性、時代性和校本性。从价值旨归来看,红色校史资源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载体,反映的是共产主义、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其承载的政治性、革命性、人民性等特点,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价值导向高度契合,在教育人、引导人、培养人的过程中将迸发出持久而深远的影响力。
二、教育数字化背景下红色校史资源的育人价值
(一)发挥数字化红色校史资源的政治导向作用
在数字化浪潮下,传统教育生态下的思政教育话语范式遭遇挑战。
红色校史资源是应对历史虚无主义等非主流价值观最好的武器。在教育数字化背景下,用数字赋能高校红色校史资源,在互联网等数字化思政场域中建构个性化、沉浸式、生动化的红色校史资源育人素材,运用大数据算法捕捉和分析大学生群体的思想行为接受方式和需求变化,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将数字化红色校史资源精准化、个性化融入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中去,以小切角推动“宏大叙事”,对于大学生群体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把握正确政治方向,树立远大的政治理想具有正向引导作用。
(二)坚守铸魂育人的根本任务
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无论数字化如何改变思政育人的形态和范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始终紧紧围绕“社会主义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开展。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的发展,在推动社会大变革的同时,也让一部分学者开始思考数字化时代的生存问题。“数字化在某种程度、某些时段、某些人群中打破了空间、时间的限制,让人忘记现实的义务与责任,弱化甚至断开了人与现实的连接,使现实层面的规约、价值变得难以抵达现实个体。” ③技术赋能的背后,如何回应工具理性与人文关怀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是值得每一位思政工作者深入研究的时代命题。
对高校而言,“以数字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树立坚持数字技术赋能,以铸魂育人为本的理念共识” ④。红色校史资源具有天然的意识形态属性,蕴藏着丰富的精神滋养,其承载的革命精神、奋斗精神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和价值意蕴,决定了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具备思想引领的重要功能。红色校史资源折射的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红色精神永不过时,在数字化时代运用红色校史资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赓续红色精神血脉,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争做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三)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
随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推进,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方式均发生变化,对于知识和文化的习得由过去的传统刻板的“你说我听”变成了如今多元自主的“精准选择”,交互式、浸润式的内容更易受到大学生的喜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思政课堂理论授课为主,课程内容相对严谨和抽象,授课形式较为传统单一,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传统思政课堂上普遍存在的“低头族”现象也印证了当前高校思政教育输出与吸收的矛盾问题。
高校红色校史资源兼具思政教育资源和校园文化资源双重属性,是物质与精神、显性与隐性育人资源的集合体。对于高校大学生受众而言,红色校史资源具有天然的亲和力,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受教育者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刻板印象。数字赋能红色校史资源,创新传播载体和内容,拓展教育传播方式和渠道,开展全景式、立体式、延伸式的红色校史资源宣传教育活动,有利于将红色校史资源真正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和网络思政教育中去,便于大学生群体以可知可感可触的方式感受到红色校史资源的育人价值和校园红色文化的潜在熏陶,加深大学生爱国荣校的精神认同,坚定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三、数字赋能红色校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
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元宇宙、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等数字化技术的全面发展为红色校史资源转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创新路径。
(一)加强理论研究,充分挖掘红色校史资源的思政育人价值
红色校史资源作为历史文化产物具有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特性,如不加以系统化梳理、抢救性保护和深入性研究,将会造成红色校史资源的流失。数字技术的革新,开辟了红色校史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的创新路径,但技术手段终究无法取代“人”的主体性作用,要让数字化红色校史资源真正“活”起来,发挥育人价值,必然要做好红色校史資源的理论阐发和学术研究,“要加强对红色资源所承载的革命历史的理论研究,从史料中挖掘历史意义、时代价值,提升红色资源的学术影响力” ⑤,充分释放蕴藏其中育人价值、示范作用和激励导向。
研究内容上,红色校史资源的研究要立足高校校情,在尊重史料的基础上,找准红色校史资源与思政教育的契合点,围绕红色校史资源的当代价值与教育意义、大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的价值认同等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研究方向展开,提炼出有价值、有意义的教育内容。对于红色校史资源富足的高校可系统整理并公开发布“红色校史资源数字名录”,建设“红色校史资源数据库”,编写独具校本特色的红色校史资源思政教材,编撰红色教育学术文本,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素材、注入新活力。研究队伍上,要充分发挥高校自身的学科和人才优势,打造一支由专业教师、辅导员、学生骨干等为核心的研究力量,从专业层面鼓励有学科背景(如历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党史党建、信息技术等学科)的专家积极参与,思政教育层面由辅导员、党务干部等思政骨干担当,学生层面可遴选一部分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优秀团员等学生骨干成立大学生理论研究社团,引导大学生开展红色校史资源相关研究,以达到扩大覆盖面、丰富形式和内容,以满足受众多样化的需求。研究管理上,各个高校可根据需要适时成立“红色校史资源思政育人专家委员会”,汇聚校内外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对红色校史资源的保护、传承与开发合理规划,确定研究方向、开展专业培训和研究交流,深入整合挖掘高校校史馆、图书馆、博物馆等方面的资源,助推红色校史资源完成从校园场域到思政场域的价值转化。
(二)创新宣传教育模式,开展线上线下联动的红色校史资源育人实践
要融合数字化技术手段,创新宣传教育模式,将“红色资源融入校园特色文化建设,有利于打造良好的红色文化教育生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感染力” ⑥。
网络思政日益成为思政教育领域的热门议题,要积极开拓网络空间成为红色校史资源思政育人的新阵地、新载体。在红色校史资源的宣传教育中,要结合大学生自身的认知方式、接受能力与学习水平,发挥融媒体优势,主动设置议题,形成多平台多层次联动传播,用好易班、微信、抖音、B站、学习强国等载体,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基础上,推出一批宣传红色文化的图文、音视频、动漫、游戏等接地气、易传播的网络文化产品,营造红色文化思政育人良好氛围。红色校史资源融入校园文化发挥育人成效,要注重创新方式方法,开发大学生喜闻乐见又富有教育内涵的微课、微视频、音乐、美术、舞蹈、戏剧作品等。上海不少高校结合自身红色校史资源开展了丰富的创新探索,如复旦大学推出180余集《〈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微党课》,上海财经大学开展“红色经典进校园”系列活动,上海大学拍摄《红色学府》纪录片,东华大学打造红色经典展陈等,以各式各样、内涵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擦亮思政育人的鲜红底色。
(三)发挥育人合力,打造高校红色校史资源数字化育人联盟
上海作为红色之城,在红色资源的数字化开发利用上也走在前列,在全国率先建设红色文化资源信息应用平台——上海“红途”平台,创新建设“数字全景场馆”等,为高校探索数字化红色校史资源育人路径提供了借鉴和指引。今后,应进一步整合沪上高校的红色校史教育资源,让红色校史资源实现从课堂向课外、从学校向社会延续和拓展,构建校际联动、区校联动等协同育人机制。在思政教育中,要用活高校蕴藏的丰富红色资源,运用数字化手段整合上海各高校的红色校史资源,打造“红色校史资源线上资源库”,创建红色校史资源实践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在红色校史资源集中的区域如大学城区域,可打造特色高校红色校史资源保护传承示范区,进一步推动社会红色资源与高校红色资源的共建共享。在具体实施中,应在上海市教卫党委的统一指导下,成立“上海市高校红色校史资源育人联盟”,发挥整体合力优势,加强交流、扩大影响,制定规划有步骤有计划地推进区域化红色校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未来可逐步开展关于红色校史资源的学术探讨、研习培训、交流分享等,加强资源互通、校际协同、区域联动,使分散的红色校史资源在共建共享和有序协同中发挥最大效用。
注释:
①李霞:《红色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14页。
②《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人民日报》2023年5月30日,第1版。
③ 王莎:《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论》,《思想理论教育》2023年第4期。
④赵建波:《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涵要义、现实挑战及实践策略》,《思想理论教育》2023年第3期。
⑤许徐琪:《试析红色资源的时代价值与传承路径》,《浙江档案》2021年第12期。
⑥张丽、肖盈:《红色资源有效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年第16期。
作者系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东华大学研究基地研究员,东华大学纺织学院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 周 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