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与国家认同建构:作用与赋能路径
2024-06-06李晨洁
李晨洁
[摘 要]公民国家认同关乎国家稳定,其形成过程受外部环境影响。研究发现,数字技术通过赋能仪式活动的多样性,使公共服务优化,作用于情感性驱动及理性驱动的公民国家认同的传统建构路径,能够强化公民国家认同,但也加剧了不平等现象、增加信息选择成本、文化冲击等系列风险。在数字时代,应当借由技术探索政治仪式的创新方式,借由文化多元传播方式塑造情感共同体,借由技术工具实现公共服务的精准化供给,以充分应用数字技术强化公民国家认同。
[关键词]国家认同;公民国家认同建构;数字时代;数字化
公民国家认同是作为政治共同体的成员基于对自身公民身份及国家关系的理性认知,包括对所属政治国家的政治权力和主权的合法性体认、赞同、支持,是公民个体基于对国家的浓厚情感形成的政治认知、态度及行为 ①。公民对国家的认同感是否牢固,关乎国家稳定,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因而其建构也成为现代化进程中,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
作为政治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公民国家认同的形成受到外部环境影响。如今人类社会已加速迈进数字时代,数字技术的发展为建构公民国家认同带来新的机遇,伴随而来的也有新的风险挑战,如何在数字时代加强建构公民国家认同成为重要议题。
一、建构公民国家认同的传统路径:情感及理性牵动的选择
公民作为国家认同中的主体,对国家认同通常为情感性与理性两种力量所影响,即一方面公民完全基于心理、情感的需要来选择认同国家,主要表现为获得一种归属感,而并非在乎国家为其带来其他价值;另一方面基于对现实利益的考量,公民根据国家能為自身带来何种利益的权衡,选择是否认同国家。一是情感性驱动路径。公民国家认同建构中的情感性驱动路径,主要是由公民对国家的认知、情感以及行为评价产生凝聚力,进而在情感上支持、热爱国家。国家通常会举办一系列政治仪式和活动来强化公民的国家认同。主要是因为一方面政治仪式能够鲜活生动地展示国家象征符号,通过特定的仪式、主题唤醒公民集体记忆,进而增强公民对国家的认知;另一方面政治仪式话语可以传递政权合法性,动员并引导公民认可国家,在实践中主要表现为学唱国歌、升国旗仪式等,有效强化公民的归属感和自豪感。除政治仪式外,国家还举办一系列爱国主题教育活动,让公民接受国家文化及其精神内涵,引导公民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和民族自豪感,从而让公民在情感上更加亲近国家,形成更强的集体观念及群体意识,并保持对国家的信赖与信任,以强化公民的国家认同感。总之,公民国家认同建构中的情感性驱动路径是多元的。通过综合运用各类手段,国家能够从情感上驱动公民认知并热爱国家,增强公民对国家的归属感和忠诚度,进而可以有效地强化公民的国家认同感。二是理性驱动路径。除去情感性因素,公民也会从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是否满足实际需求、公民是否能够享受到国家公正的司法保护、政府政策是否有利于公民的利益等方面来衡量国家价值。通常,国家制定法律,保障公民权利;采取一系列积极的政策,改善公共服务及基础设施,为公民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以满足其基本需求并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公民与国家之间的良性互动,提升公民对国家的信任和归属感。
二、数字技术有利于增强公民国家认同
数字时代,国家应用数字技术,以图文、视频、AR、VR等多种形式建构增强公民情感及利益驱动的国家认同路径。
一是技术赋能仪式活动的多样性。数字技术的发展为国家举办政治仪式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渠道,使政治仪式多元化、普惠化、互动化。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通过网络直播、短视频、社交媒体等数字平台,向全球传播庆祝大会的实况和精彩画面 ②。在技术支持下,政治仪式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因此,以技术赋能仪式及活动的开展,实现多样化,丰富了情感化驱动公民国家认同的实践样态,成为增强公民国家认同感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是技术赋能公共服务优化。在数字技术渗入之前,由于获取数据及提取信息的渠道较为有限,公民诉求难以上达,国家层面的诸多决策又难以顾及全局,易出现政府的宏观指导与微观社会问题脱节的决策偏差。随着信息采集技术与信息存储成本的降低,政府社会问题的“电子触手”更灵敏,触及范围更广。同时,倾听民意的调查实践因技术得以打破空间、时间的限制。以12345市民热线为例,由各地按照“应合必合、应接必接”的原则,分类整合各级各部门设立的面向社会提供业务查询、咨询、投诉、求助、公共服务、意见建议征集、民意调查等非紧急类政务热线 ③已逐渐成为群众表达意见最便捷的工具,使公民最真实的想法能被听见,公民急难愁盼的问题也能得以解决。
数字技术为政府转型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通过更好地服务于公民,实现了理性驱动公民国家认同。政府能够提前预测、并及时了解社会变化及回应公众需求,制定更合适的制度以维护公民权利,更好地服务于公民。从公共服务的角度看,政府已从提供公共服务的单一主体逐步转为提供公共服务的多元主体管理平台,在技术赋能下优化公共服务,提供更多元化、差异化及个性化的服务,让公民能够在公共服务中感知国家 ④,在享受国家提供的优质公共服务中提升幸福感,增强对政府的信任,增强国家认同。
三、数字技术在增强公民国家认同中易出现的问题
数字技术在强化公民国家认同的同时也会带来弱化公民国家认同的风险,具体表现为不平等风险的加剧、信息选择成本的增加以及互动性增加带来的文化冲击。
一是不平等风险加剧。在一定程度上,数字技术能够使人们更加方便地获取信息、表达观点、参与讨论、组织行动,扩大个人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但伴随数字技术发展而生的数字鸿沟等问题的出现,或会加剧不平等现象,成为公民国家认同建构的新挑战之一。
由于新技术的普及需要一定时间,短期内难以普及各地区,且受制于个体学习能力的差别,部分公民群体对新技术的应用能力有限,当前,数字技术仍难以均衡服务于每位公民,容易造成部分公民群体的边缘化,同时可能加剧社会分层,甚至产生群体对立、价值冲突,进而或会引发新的矛盾。这些都容易削弱公民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影响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是信息选择成本增加。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虽然提高并增加了个人表达及参与的自由度与选择多样性,但也随之带来了信息过载、碎片化、极端化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公民的理性判断和批判思维。正如庞金友等学者指出的:“网络政治的碎片化、部落化对政治共识和国家认同构成直接挑战……” ⑤公民不再被动接受信息,而是主动选择信息。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也加大了碎片化动员的力度,而这些动员可能是来自于不同的国家认同,公民能够随时随地加入各类运动 ⑥。以社交媒体发展为例,互联网社群的多量产生,加大了国家认同统合的复杂性,易产生更多的个体层面认同和国家认同之间的冲突。如今,碎片化的时间对应的是汹涌而来的信息洪流,信息选择成本大幅增加,人们难以专注去思考辨别信息真伪,做出正确的选择,社会生活的网络化使人们更易被卷入各类“吐槽”运动 ⑦,这都加剧了个体选择的不确定性,实际上也在无形中增加公民国家认同建构的压力。
三是多元文化冲击的风险。数字技术的发展将人们的生活置于更开放的互动空间,国际交流变得更加频繁和深入,各国文化相互碰撞、交融,国际竞争的加剧和文化冲突的风险也随之而来。一方面,数字技术被用于进行网络攻击、舆论操纵及信息战,影响公民国家认同感,进而会威胁到国家安全及利益。另一方面,在更为开放的网络空间影响下或将产生更为丰富、多元且边界模糊的文化生活,而这种由于互动性增强带来的文化冲击,进一步会造成认同结构的离散化 ⑧,使国家认同变得更加具有选择性、挑战性及复杂性。
四、数字时代公民国家认同建构路径
国家认同建构的动态过程会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必然会伴随新问题的出现,需要时刻把握新变化、新挑战、新机遇,对建构方式适时做出应对性调整,因此,应当结合国家具体实际,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更适合的公民国家认同建构路径。
(一)探索创新政治仪式
借由技术之手实现政治仪式多样化、活动开展方式的创新,能够赋予传统情感性驱动公民国家认同路径更生动化的实现形式,实现公民与国家间更紧密的关联。同样,也可以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空间为平台,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增强公民的文化认同,推进公民国家认同的建构。
技术能够让政治仪式更加生动有趣。传统的政治仪式往往形式单一,缺乏互动性和趣味性,难以引起公民的共鸣。通过技术的运用,可以将政治仪式与多媒体、虚拟现实等技术相结合,创造出更具创意和互动性的活动形式。例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让公民身临其境地感受国家的发展历程,从而增强公民的国家认同感。
(二)塑造情感共同體
数字技术不仅是重要的生产力,也是重要的文化传播力量。数字技术能够拓展文化传播的空间及渠道,实现传统文化的快速传播及共享。利用数字技术能够以更多元的形式传播国家文化,强化国家形象,塑造公民与国家之间的情感共同体,进而让公民产生身份认同和情感归属,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但与此同时也需要加强舆情工作,对网络平台发布的海量言论进行更精准的筛选及推送,及时识别、剔除危害国家及其他消极言论,更好地维护网络空间秩序,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公民。
(三)实现公共服务的精准化供给
数字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理工具,可以提高政府效能,以技术为工具,持续优化公共服务供给,从公众需求出发,解决难点问题,能够提高公民满意度,增强认同感。在公共服务领域,通常会产生服务质量不高、服务效率低下、服务覆盖面不广等各类问题。在数字时代的背景之下,能够构建从公民需求出发,由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推动的自下而上的公共服务创新体系,改变政府为单一主体的管理模式,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以实现公共服务的精准化供给,让公民切实感受国家之于个人的利益,切实感受到国家带来的福祉,进而自觉自愿地认同国家。
总之,在数字时代背景下,应厘清数字技术对国家认同的复杂影响,加强数字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提高数字技术的水平和质量,应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的优势,把握数字技术的机遇,防范数字技术的风险,构建和平开放的数字社会,促进公民国家认同的发展和提升,积极探索国家认同建构的有效途径与应对国家认同困境的良策。
注释:
①李平:《培养公民的国家认同意识——新时代提高爱国主义教育时效性的必要选择》,《天中学刊》2023年第6期。
②《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将隆重举行 广播电视新闻网站现场直播》,2021年6月30日,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3379573。
③《打造“12345”政务服务热线 全省各地在行动》,2020年9月30日,https://www.shanxi.gov.cn/ywdt/sxyw/202009/t20200930_6061772.shtml。
④张成福、谢侃侃:《数字化时代的政府转型与数字政府》,《行政论坛》2020年第6期。
⑤庞金友、洪丹丹:《大变局时代的身份政治与西方民主政治危机》,《行政论坛》2019年第6期。
⑥彭斌:《理解国家认同——关于国家认同的构成要素、困境与实现机制的思考》,《社会科学战线》2018年第7期。
⑦戴长征、鲍静:《数字政府治理——基于社会形态演变进程的考察》,《中国行政管理》2017年第9期。
⑧李剑:《数字化时代的国家认同演进趋势刍议》,《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4期。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 熊易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