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先秦儒家的主体性思想建构

2024-06-05李军

新楚文化 2024年9期
关键词:主体地位社会责任全面发展

【摘要】先秦儒家具有鲜明的主体性精神,通过肯定人的主体地位、探索人的发展和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来建构其主体性思想,是探索先秦儒家现代性的重要方式。关于人的主体地位,先秦儒家的相关论述有人禽之别、民本思想和天人关系。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论述,先秦儒家讨论了人的自我能动性、发展的可能以及发展的方式。关于人的社会性特征,先秦儒家肯定了人具有社会性,强调人需要承担社会责任。

【关键词】先秦儒家;主体性思想;主体地位;全面发展;社会责任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4)09-0004-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4.09.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内蒙古鸿德文理学院2023年度院级科研项目“马克思主义与先秦儒家的主体性思想研究”(项目编号:HD2023016)科研成果。

主体性指的是人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人在生产、生活中具有自我意识,能够主导自己的言行。历史是人的历史,一切物质和精神的人造物都是主体性的体现。

近代以来,随着人的主体精神的建立,可以说,主体性已经成为现代性的重要标志之一。对主体性问题的思考关系到对人的进一步启蒙。中国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过程中,需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汲取精神养料,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丰富的营养支持。用主体性原则审视中国先秦儒家思想,会发现先秦儒家具有鲜明的主体性精神。先秦儒家肯定人的意义,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因此,建构先秦儒家的主体性思想,对于儒家思想的现代性转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对人的主体地位的肯定

人能够建立主体性的最基本要求是人作为一个物类,将自己和其他物类区别开来。人具有作为人类的自我意识,能够自觉活动。先秦儒家认识到了人的自我意识,并且肯定人能够主导自己的言行。这种意识不是后天得来的,而是先天就具备的。

首先,先秦儒家对人与动物进行了区分。比如孔子家中马厩失火,孔子急忙询问“伤人乎?”(《论语·乡党》)没有问马。春秋时期,看马的底层人民可能还不如马的地位高,孔子能够超越时代的限制,在当时更重视人的生命,说明孔子的主体意识已经非常明晰。相比于孔子,孟子的相关论述更加丰富。孟子称“犬马之与我不同类”(《孟子·告子上》),表明人与禽兽属于不同的物类。孟子还指出人和动物的不同在于“性”的不同。清人焦循从性善的角度来认识人禽之别,指出“乃人之性善,禽兽之性不善者”[1]。可惜的是,人和禽兽的区别不多,很多人难以发掘自身原有之性,从而变得像禽兽一样。但每个人都具有先天的善,这种先天的本性之善“之于禽兽而言是绝对的”[2]。关键在于是否能发现性善,并发挥其作用。所谓“君子存之”(《孟子·离娄下》),发现善并将之发挥出来的就是儒家的“君子”,也是真正建立起主体性的人。有了自我意识,就能够自觉行动。所以当淳于髡以男女授受不亲为前提向孟子发起责难,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孟子·离娄上》)孟子明白人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所以没有机械地见死不救,而是斩钉截铁的回答援之以手。

其次,先秦儒家能够对作为人的整体的民进行深入探讨,确立人的群体主体性。先秦儒家很早就有天意即民意的观点,“天视自我民视”(《尚书·泰誓》),“民惟邦本”(《尚书·五子之歌》)等观点具有鲜明的民本意识。而且“民者,君之本也”(《春秋·桓公十四年》),孟子也有民贵君轻的观点。既然民意代表天意,在君与民的关系当中,民就是根本。荀子将君比喻为舟,将民比喻为水,并且指出“天之立君,以为民也”(《荀子·大略》)。之所以出现君主,是因为社会有需要,大众有需求,所以君是为民而生的。《诗经》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诗经·玄鸟》)国家疆土的开拓是人民的功劳,也是人民居住的地方。既然如此,更应该肯定民的作用。可以说,早期儒家思想当中的君民关系是一种以民为主体,以君为客体的对等关系。但民不是作为个体的存在,而是作为一个整体的主体。既然人是历史的主体,能够获得天下在本质上就是能够让人民肯定和归附自己。统治者能够得到人民的肯定,统治才能稳固。因此,为政者应该认识到民意对于历史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顺应民意便是顺应天意。孔子就认为为政者“爱人为大”(《礼记·哀公问》)。爱护百姓是为政者能够治理天下的前提条件,所以应该“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论语·尧曰》),以此来完善治国策略。所有人都希望幸福的生活,所以为政者应该推行“仁政”以施惠于民。

再次,先秦儒家认识到天与人的互通关系。“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尚书·皋陶谟》)可以说,主体性反映的是人对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的认知和实践。在天人关系当中,人是主体、天是客体。在主客关系当中建立主体性,就要确定人是主导的一方,在主客关系当中起到最终的决定性作用。孔子以天作为宇宙的最高主宰,稱“天生德于予”(《论语·述而》)。认为自己受命于天,承担了重要的文化使命,赋予天以道德意义。孔子将自己和天绑定在一起,最终肯定的还是自我的作用,这就将人的主体性建立了起来。孟子认为天赋人性,因此,人天生就具有善良之性。仁、义、礼、智这些品行并非外在于我,而是“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荀子讲“明于天人之分”(《荀子·天论》),不是在区别天与人,而是强调天与人各自的责任。在荀子看来,天有自己的运行规律,不会因为人而改变。因此人应该主动探索,认识宇宙自然的规律,在此基础上就能够“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肯定了天对于人的意义。

二、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探索

具有主体性的人自然会具备主观能动性,人有所追求,就有实现自身价值的愿望。每个具有明确的自我意识的人,只要有提升自我的意愿,都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不断完善自我,乃至实现全面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很早就具备了理性精神,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先秦儒家是这种精神的主要倡导者。“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孔子认为虽然有“道”的存在,但人不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南朝皇侃引蔡谟说:“道者,寂然不动,行之由人。”[3]强调了人的能动性,能够主动去“弘道”,人才能建立自己的主体性。相反,被动的接受者缺乏主体性,很难具有发展的可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传·象传》)强调人要积极主动,勇于攀登,人生才能不断向上,取得进步。孟子认为,人天生就具有一定能力。“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孟子·尽心上》),具有能力就能在主观上实现一些自己的意愿。关键在于“能”不是别人赋予的,而是人本身具有的。所以孟子肯定了主体的先验性,并且这种先验性就存在于人的本性之中。有了这种先验性,人就有了提升的可能。

先秦儒家认识到人具有发展的可能。人具有自我意识之后,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充分实现自身的价值。孔子所谓“君子”“仁人”“圣人”,孟子所谓“大丈夫”人格等都是个人获得提升的结果。孔子曰:“君子不器。”(《论语·为政》)就要求人要全面发展就不要只注重培养某一个方面的能力。人是自由的、开放的,人的未來充满各种可能性,所以要不断拓宽视野,永不停歇。《大学》开篇以“大学之道”来追求人的进步,每个人都能够通过“明明德”以获得提升,直至达到“至善”的境界。并且《大学》还强调,不论是天子还是平民百姓,“壹是以修身为本”(《礼记·大学》)。孟子认为圣人是个人实现全面发展达到的最高境界。“圣人,人伦之至也。”(《孟子·离娄上》)而且在本质上,所有人都和尧舜一样,具有相似的特性。既然尧舜能够成为圣人,其他人通过努力也都有成为圣人的可能。“人皆可为尧舜。”(《孟子·告子下》)也就是说,只要有提升自我的愿望,每个人都有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可能。荀子认识到人具有多方面的特性,其中包括“气”、“生”、“知”、“义”。荀子实际上在强调人既是感性的动物,又具有理性的一面,“故最为天下贵也”(《荀子·王制》)。集合天下诸多优秀的特性,也就具备了成圣的条件。

对于人如何发展,先秦儒家重视自我的行动,尤其强调实践的作用。孔子和孟子都曾周游列国,身体力行的推行自己的主张。孔子强调“克己复礼”“为仁由己”(《论语·颜渊》)。就是说,人要建立主体性,要对自身的欲望进行限制。同时,人不能完全依靠外力来获得提升,而是要主动行“仁”才能获得发展。曾子讲“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孟子也有“反求诸己”(《孟子·公孙丑上》)的方式,强调人首先要向内“求”,形成自我约束的能力。孔子还提出著名的忠恕之道,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雍也》)“欲”和“不欲”都出于“己”,是具有主体性的人的主观意愿。人能够控制自己的意愿,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方式对待他人,从而建构人与人交往的基本模式,主体才能实现自身价值。《左传》当中“立德”“立功”和“立言”三不朽的追求(《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是儒家实现人生价值的三种方式,也是主体获得发展的重要体现。只不过,主体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诗经·颂之》),经过日积月累的努力才能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孟子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孟子·告子下》)的提法告诉人们,成长的路上不会一帆风顺,需要经历无数的考验。而且要“终日乾乾”(《周易·乾卦》),耐得住寂寞。越要提升自己,付出的努力和经历的磨难也就越多。

三、对人的社会责任的思考

人处于社会当中,具有社会属性。在先秦儒家看来,人是相互依存的。因此,建立人的主体性还需要实现人的社会价值。先秦儒家把个人融入协同共生的社会关系当中,具有内圣外王的理想。在实现个人发展的基础上要求个人承担社会责任,实现全社会的共同进步。

首先,先秦儒家认为人具有社会属性。孔子曰:“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论语·微子》) “斯人之徒”就是文明之人。既然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就不可能与鸟兽同群,人需要与他人来往以寻求自我实现。所以,社会交往当中才有可能产生文明。《周易》将男女、夫妇、父子、君臣、上下几种关系按照前后顺序总结起来,“然后礼义有所错”(《周易·序卦传》),归纳了一套完善的社会人伦秩序。

荀子对人和动物进行区分时,认识到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人之所以能够组成完整的社会结构,是因为能“分”,即分工协作,“分何以能行,曰义”(《荀子·王制》)。将人结构成不同的组织,维持社会的良好运行,前提需要靠属于道德伦理范畴的“义”来进行保障。说明人与人组成的社会需要建设一套维持社会运行的体系,但体系的建设还是需要发挥人的主体性作用。换句话说,作为一种社会性的存在,每个人都要承担相应的社会义务。

由此,先秦儒家在对个人进行提升的基础上,也对个人的社会责任提出很高的要求。《大学》将个人修养的提升路径概括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个人的修养、家庭的美满和国家天下的和谐连接在一起,形成一种共生关系。强调在个人完成修身的基础上,人的主体性还能在社会层面得到进一步的体现,这是由内圣走向外王的必然之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这是主体通过创造社会价值,实现的平天下的愿望,是先秦儒家对于美好社会的愿望。要达成这样的愿望,就要“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具有主体责任的人,即为政者应该施民以恩惠,让百姓普遍享受到国家发展带来的成果。孟子自信地指出,要承担社会责任,“平治天下,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强调达到极高境界的自我,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的价值。而且为政者要具备“不忍人之心”,然后才能推行“不忍人之政”(《孟子·公孙丑上》)。在完成自我修养的基础上,人能够认识到自己具有的良善、向上之心,在此基础上将心由内而外的推广出去,就能够推行“仁政”,逐步向大同社会迈进。可以说,先秦儒家对于人的社会责任的要求是为了构建全体人类主体性的努力。当所有人都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都有成为尧舜的愿望之后,整个社会就能达到“协和万邦”(《尚书·尧典》)的理想状态。人类社会能够实现大同社会的理想,实际上是人类主体性的外在表现。

四、小结

中国本土文化当中的主体性思想古已有之。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为核心的部分,先秦儒家思想属于以人为本的哲学,因此具有鲜明的主体性精神。以孔子、孟子和荀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家在人的自我意识、自我发展和自我责任等方面都有充分的论述。以现代视角重新挖掘先秦儒家的主体性精神,建构儒学的主体性思想,既能够重新认识儒学思想,又能够发挥其对于现代社会作用。本文对于先秦儒家主体性思想的建构只是做了一些不成熟的尝试。其中很多方面的探索,如对于人的发展方式、人的社会价值的挖掘都是一些概要性的、粗略的建构。对于先秦儒家乃至秦汉之后儒家主体性思想的建构还有很多需要探索的内容。梳理这些内容,对于进行现代中国人的自我建构以及儒学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焦循.孟子正义·卷十六[M].北京:中华书局,1987:568.

[2]杨海文.在禽兽与圣人之间——略论孟子的主体定位观[J].东方论坛,2003(01):33-38.

[3]程树德.论语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22:1438.

[4]李德顺.价值论——一种主体性的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

[5]段德智.从儒学的宗教性看儒家的主体性思想及其现时代意义[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3):10-15.

[6]陈伯海.“自我”与“非我”——关于主体性的思考提綱[J].中州学刊,2009(02):146-150.

[7]余亚斐.道德根基:主体与天命之间——现代性视域下的孟子道德哲学[J].晋阳学刊.2012(06):69-73.

[8]叶飞.论孟子人格教育思想的主体性精神[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34(01):98-103+122.

[9]沈顺福.天人之辨与儒家人类主体性意识的形成[J].江淮论坛,2019(03):104-109.

[10]张少恩.主体性与关系性之间:先秦儒家“人”概念的历史谱系与范式转向[J].社会科学战线,2023(08):12-20.

[11]雷芳.主体性哲学的嬗变与反思[J].西部学刊,2023(07):

56-59.

[12]安乐哲,董耀民.重思关系构成的“成人”的主体性[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63(05):1-14.

作者简介:

李军(1984-),男,内蒙古呼和浩特人,硕士,内蒙古鸿德文理学院人文系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

主体地位社会责任全面发展
讲究纠错艺术,提升英语学习效果
尊重主体地位,彰显人文关怀
如何做好新时期的党政工作
体育教学基本原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浅析参与式教学法的运用
论社会责任和企业发展的关系
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研究
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
《新闻晨报》:如何不跟着某些“网红”玩“反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