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象似性视域下《西厢记》英译研究
2024-06-05王小丽赵善青
王小丽 赵善青
【摘要】《西厢记》是中国元代著名杂剧作家王实甫的代表作,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爱情传奇。该剧语言凝练、形象生动,富有音律美,情节设计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同时,《西厢记》对中国传统戏曲的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在元杂剧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自王实甫将《西厢记》作为杂剧剧本搬上舞台以来,其在世界范围内已广为流传,成为中国古典戏剧的瑰宝。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海外传播,《西厢记》的英译活动也逐渐增多。本文以许渊冲的英译本为例,分别从拟象象似性、隐喻象似性和映像象似性的视角深入分析《西厢记》在翻译过程中的策略选取与应用效果,研究象似性理论在帮助译者正确理解原文和选择合适翻译策略方面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象似性;《西厢记》;英译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18-0112-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18.034
一、引言
“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新兴的一个分支,是在认知科学理论背景下建立起来的(刘明欣,2020)。”象似性理论是由美国学者Lakoff&Johnson在其《语言、认知与符号学》中提出的,该理论最早由美国著名语言学家 Dale&Johnson于1976年提出。象似性理论是对语言象似性理论的进一步研究和探索,该理论将语言象似性作为分析研究语言现象和问题的一个新视角,旨在从本质上认识语言现象和问题,对语言象似性进行系统而全面的阐释。本文旨在从语言象似性视域对《西厢记》的英译本进行研究,分析其中的音、词、句等语言要素,探讨该理论在典籍翻译领域的指导意义。目前,关于《西厢记》的研究多聚焦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语言风格等方面,而从语言象似性的角度对该英译本进行研究的尚属少数。因此,本研究选取许渊冲先生的译本作为案例,应用象似性理论进行分析,以期拓展相关研究视野,丰富译学研究领域。
二、象似性视角下的戏剧翻译
《西厢记》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部优秀的艺术品,讲述了张生和莺莺凄美的爱情故事。整个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情节曲折,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由于其在人物形象刻画、情感描绘、情节构思、语言运用等方面表现出了非常高的艺术水准,被誉为“杂剧之冠”。此外,该剧作在探讨爱情、婚姻和人生观等哲学议题方面亦展现出深刻的思考,尤其是对女性独立自主精神和爱情观念的细腻刻画。《西厢记》不仅映射出明代社会的若干现象和民众的思想观念,如官场腐败、婚姻制度、家庭伦理等,还揭示了当时的社会弊端和矛盾冲突。其在语言表达上的技巧,如对白、詩词、歌曲等形式的运用,亦赋予了整部作品极高的语言艺术价值。
“象似性关注语言形式与意义之间的关联,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理解与再现形式背后所承载的意义提供了视角。”(唐军、秦梦螺,2022)“象似性的视角和切入点有助于原文形式及其附加义或示意效果的再现、传递,是实现‘形神皆似的理想翻译效果的一种有效途径。”(王宁、冯源,2009)对于《西厢记》等文体风格与语义联系紧密的戏剧作品,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当尽力寻找接近且自然的语言表达方式,多维度在不同的语言层面上深入解析其象似性特征。
三、《西厢记》中语言象似性及其英译研究
(一)映象象似性
“映像象似性主要是指语言符号的声音或外形与其所指之间存在着自然的的关系。”(袁渊泉,2015)主要指拟声词和象形文字等。映像象似性涉及不同语言之间存在的视觉和感官上的相似性,因此又可分为拟声象似性与拟形象似性。拟声象似性是指语言中存在的模拟声音的现象,即使用语音来模拟某种声音或声响。
原文:啪嗒啪嗒,如雨打芭蕉。(第三本,第二折)
译文:Pitter-patter,like rain on banana leaves.(许渊冲译)
原文中“啪嗒”属于象声词,生动地模拟了水珠滴落在芭蕉叶上的声音,充分体现了拟声象似性原则。许渊冲的翻译中巧妙地采用了英语中的拟声词“pitter-patter”来表达相同的意境,这个词在英语中通常用来形容轻微的、连续的声音,比如小雨滴落的声音。这种翻译手法不仅成功保留了原文的拟声效果,还使得译文更加鲜活生动,让读者更能身临其境。
拟形象似性系指借助富含形象色彩的词汇对特定事物的形态、外貌或特征进行描绘,从而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更加直观、生动地感知所述事物的真实面貌。在拟形象似性的表达中,常常巧妙地运用形容词、比喻、拟声词等修辞元素,将事物的特征刻画得入木三分。
原文:未语前先腼腆,樱桃红绽,玉粳白露。(第一本,第一折)
译文:Before she says a word,she blushes soon. Her lips are cherry-red, Her teeth as white as jade. (许渊冲译)
在《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中,张生初见崔莺莺,便用“樱桃红绽”来形容她粉嫩的嘴唇。玉粳(jīnɡ)原意指光洁似玉的粳米,此处喻指崔莺莺洁白齐整的牙齿。许将其译成:“唇红齿白,樱桃小口。”该译本中使用了“jade”来替代原文中的“白露”,并通过使用“blushes soon”动词短语来描述崔莺莺的姿态,增强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二)拟象象似性
“拟象象似性,作为象似性的核心内容,其语言表达的结构应当与所传达的概念性结构保持一致性,并且语言表达之间的关系应与意义之间的关系相一致。”(杨晴,2006)拟象象似性主要体现在语篇层面,包括数量象似性、顺序象似性、距离象似性、标记象似性、对称象似性等。
1.数量象似性
“数量象似性是语言在句法结构上的象似性现象之一,指语符数量象似于概念数量,即语符量越多,表达意义的量也越多。”(付佳,2022)数量象似性是修辞学中的一种修辞手法,也称为“比数似”。它是通过对比不同数量的大小、数量等来传递某种情感或描绘某种场景,进而实现修辞效果。数量象似性的文体特征主要表现在重复、反复、叠词、排比等。
原文: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第四本,第三折)
译文:O what unconsolable grief!O what unconsolable grief!(许渊冲译)
原文中运用的排比和反复均属于数量象似性原则。译文中许译同样遵循数量象似性原则,力求精准传递原文内涵。原文中两次出现的“O what unconsolable grief”强调了崔莺莺悲伤程度之深,反映了人物内心痛苦的挣扎与无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和形象感染力,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体会到作品传达的情感与意境。
2.顺序象似性
“顺序象似性是指句法成分的排列顺序与其所对应表达的现实或事件发生的顺序相呼应。”(谭晓丽,2004)Jakobson(1965)认为,一般语句的顺序与它们所描述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一致,王寅也认为按事物发生顺序叙事,这符合人们的直接认知体验。顺序象似性包含空间顺序、时间顺序、视角顺序和认知顺序。
原文:随喜了上方佛殿,又来到下方僧院。厨房近西,法堂北,钟楼前面。
游洞房,登宝塔,将回廊绕遍。我数毕罗汉,参过菩萨,拜罢圣贤。(第一本,第一折)
译文:Ive visited the Buddha hall and quarters of the monks withal.Ive passed the kitchen to the west and to the north the hall of Seriptures blest,In front of the tower of bells.Ive visited the monkscells, Climbed the pagoda,Gone through all the passages. Ive counted the Archats,worshiped the Buddha,And made my bow to saints and sages.(许渊冲译)
这段文字描述了张生游览寺庙的情景,通过描述人物在寺庙中的行走路线和参观顺序,展现了空间的顺序和布局。这种空间叙述顺序符合游览路线的连贯性,完全符合顺序象似性原则。“west”,“in front of”等方位词体现了空间的变化,展现了语言的象似性特征,使得读者可以逐步了解故事的发展。
3.标记象似性
在语言学中一些词汇具有相似的词性和语法特征,被称为“标记”。王寅(1998)提出标记象似性原则是有标记象似于额外意义,处理话语所需的时间和努力较大;无标记象似于可预测的意义、常规意义,只需最小推理。简单来说,这些标记通常会给句子增加一些额外的意义,使得处理这些话语需要更多的时间和努力。相反,如果一个句子中没有标记,那么这个句子的意义就更容易被预测和理解,只需要进行最小的推理即可。“标记象似性文本特征主要表现为拟人、字体大写、黑体、修辞性问句、曲言反义等。”(刘明欣,2021)
原文: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第四本,第二折)
译文:Moon in the branches of the willow tree,/ People rendezvous after dusk will be.(许渊冲译)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是《西厢记》中第四本的第二折“柳絮传情”中,张生和崔莺莺在柳树下相遇时的对话。在这一场景中,张生和崔莺莺以柳树为标记,约定了他们的见面时间和地点。月亮和柳树不仅仅是物体本身,更象征着两人之间的情感联结与约定。月亮象征着浪漫和神秘,而柳树则是代表着温柔和爱情。月亮高悬在柳树的枝头,构成了一幅美丽的景象,亦是对张生与崔莺莺约定的隐喻。在这个场景中,月亮和柳树这两个元素用来展现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情感,从而提升了作品的艺术魅力。因此,“人约黄昏”和“柳梢头”在此是标记的,具有额外意义。许渊冲的英译遵循了标记象似性原则,采取去标记的翻译方法,将“柳梢头”无标记表达成“branches of the willow tree”,“人约黄昏后”也无标记表达为“People rendezvous after dusk will be”,在传达原文意义与情感的同时,保留了原文的意境与韵律,便于目标语言读者的接受与理解。
(三)隐喻象似性
隐喻象似性用于描述翻译中隐喻表达的处理方式。“皮尔斯认为,隐喻中,除了包含表征物和对象外,还涉及另外一个事物。这另外一个事物,不是表征物的直接对象,而是由另外一个表征物代表,旨在揭示表征物和对象之间存在类似之处的事物。”(杨芳梅,2012)这一概念揭示了翻译者在处理隐喻时如何通过对原语言隐喻的阐释、理解和再现,以达到译文与原文在意义和形式上的契合。隐喻象似性不仅关注其表层含义,还深入挖掘其内涵,力求在譯文中还原原文的隐喻意象和修辞效果。
原文:若今生你不是并头莲,难道前世我烧了断头香。(第一本,第二折)
译文:If we cant in this life be joined like lilies twin,Is it because the incense I burned was not lit? (许渊冲译)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并头莲”通常被视为二人情投意合、相亲相爱,形影不离的象征。在这一场景中,张生希望能和崔莺莺如并投莲一样长相厮守,而“断头香”则暗示了过去生命中的某种悲惨结局或不幸遭遇红妆薄幸,在这里,“烧了断头香”可以理解为崔莺莺在前世做了某种导致两人无法在今生相聚的事情。这两个隐喻将二人无法相聚的遗憾描写得淋漓尽致,而译文中“lilies twin”和“incense”的处理也完全遵循该原则,准确无误地传达原文所蕴含的意义,使得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张生与崔莺莺爱而不得的困境。
四、结语
本研究主要针对《西厢记》中许渊冲英译本,从拟象象似性、隐喻象似性和拟象象似性三个维度展开分析,研究发现:象似性现象广泛存在于《西厢记》中。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深入理解原文,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并根据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进行调整,以确保准确地再现原文的象似性特征,以此唤起目标语言读者与源语言读者相似的认知体验,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进而实现与源语言读者共情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唐军,秦梦螺.《诗经》英译象似性研究——以《小雅·采薇》为例[J].哈尔滨学院学报,2022,43(01):96-100.
[2]付佳.汉语叙事语篇数量象似性文体功能研究[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22,43(06):55-59.
[3]方小青.象似性视角下英汉视觉诗语篇意义构建比较[J].现代英语,2022,(13):102-105.
[4]刘明欣.拟象象似性视域下政治性话语翻译浅析——以《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例[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21,(03):79-81.
[6]刘明欣.语言象似性视域下翻译研究——以《诗经》英译为例[J].现代英语,2020,(16):63-65.
[7]贺娉婷.论商务英语的线性语义顺序象似性[J].贺州学院学报,2017,33(04):59-62.
[8]袁渊泉.《天净沙·秋思》的认知符号学分析[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7(03):68-71.
[9]杨芳梅.《最蓝的眼睛》中的隐喻象似性解读[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2,31(02):41-45.
[10]王宁,冯源.跨语言象似性:哲学基础及翻译启示[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9,22(01):126-128.
[11]杨晴.浅谈英语诗中的语言象似性[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150-153.
[12]谭晓丽.象似性与诗歌翻译[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4,(04):127-130.
[13]卢卫中.象似性与“形神皆似”翻译[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3,(06):62-69.
[14]王寅.象似性原则的语用分析[J].现代外语,2003,
(01):2-12.
[15]王寅.标记象似性[J].外語学刊(黑龙江大学学报),1998,(03):51-56.
[16]王实甫.西厢记[M].许渊冲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6.
作者简介:
王小丽,女,汉族,山东潍坊人,山东科技大学英语笔译专业202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学翻译。
赵善青,女,通讯作者,汉族,山东沂南人,山东科技大学英语笔译专业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