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符号的距离象似性微探
2016-08-01李晓娇
李晓娇
摘 要:形式、意义之间的理据性的存在与否是语言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也就是说语言符号是否具有象似性的特征。然而,许多的语言实例证明了语言符号间确实存在象似性,本文主要从否定词语在句子中的位置、形容词修饰中心语时的顺序以及动词与其宾语之间的距离这三个方面对距离象似性进行论述,进而对语言象似性原则中的距离象似性有一个比较客观的理解。距离的象似性体现在了语言中的不同层面。然而,对于一个理论的研究最终的目的就是将其应用于实际的学习中,对于距离象似性的相关解读也有益于我们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对于诸多困惑的理解。
关键词:语言符号;象似性;距离象似性
[中图分类号]:H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4--02
一、引言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性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同时存在的两种语言的特点。索绪尔、布龙菲尔德、乔姆斯基认为任意性是语言的首要特征,然而,越来越多的学者对此做出质疑,并且列举大量的实例证明象似性是语言的主要特征。对此,我认为,现实环境对于人类的影响必然会通过语言体现出来,所以,语言和现实,形式和意义之间是有理据性的。象似性原则可大致分为距离象似性,数量象似性和顺序象似性。本文主要通过具体的语言实例进行分析,进而对距离象似性进行简单的说明。所谓的距离象似性,就是语言符号之间的距离越近,则我们越容易认为它们之间的关系越紧密,它们之间的相关程度相对也就越大。象似性体现在诸多的英语的句子中。根据距离象似性这一原则,我们能够更容易的分析我们身边的语言之间的关系,也更加容易分析语符间的概念距离。学生对于象似性的理解有益于他们对英语句子甚至篇章的理解。
二、距离象似性
1.否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
(1) John is not honest.
(2) I believe John is not honest.
(3) I dont believe John is honest.
句子(1)的意思是说“约翰不诚实”,而句子(2)的意思是说“我相信约翰不诚实”,而句子(3)的意思是说“我不相信约翰是诚实的”。我们从中可以看得到,not和honest之间距离的不同,导致对于整个句子意义的表达也是有影响的,不单单是表示否定那么简单,这也就恰恰说明了语言的象似性原则。句子(1)和句子(2)是对“约翰”进行否定,而句子(3)则是对“我”进行否定,显然句子(1)、(2)、(3)所要表达的意义是不一样的,也正因为如此,句子(3)给人的感觉要更加礼貌,客气。又比如:
(1)I do not like you very much.
(2)I dislike you very much.
句子(1)的意思是说“我非常地不喜欢你”,而句子(2)的意思是说“我非常的讨厌你”。两个句子的意思之所以不同,是由于否定词与被否定成分之间的距离不同所造成的。句子(2)的“讨厌”程度要比(1)中的“讨厌”程度大,主要是因为dislike是一个词,而not like 是两个词,也就是说dis-和like之间的距离比not like的距离要近。
(3) I do not agree with you.
(4) I disagree with you.
句子(3)的意思是说“我不是很认同你”,但是句子(4)的意思却是说“我反对你”。两个句子之所以语气的不同,主要原因是两个句子的否定词语与它们所要否定的词之间的距离不同,句子(3)中的not和agree是分开的,属于两个词,所以,否定的程度并不是那么强烈,但是,句子(4)中的dis-和agree是连在一起的,属于一个词,所以,否定的意义相对比较强烈。不难看出,词之间的距离对句子意义的影响是很大的。
2.形容词的顺序
英语中,一个名词的前面有时候往往有许多的形容词修饰,然而,对于诸多的形容词,其在名次前出现的顺序并不是随意的,而是有一定的规则,而这种规则也就恰恰体现了我们所说的距离象似性原则。而这种规则也是符合我们的正常思辨过程的,就是越主要的修饰语离中心词越近,客观性的修饰往往要比主观行修饰语离中心语要近。如果说有很多个客观性修饰语一起修饰一个词语时,我们可以大致将其总结为如下的规律“限定描绘大、长、高,形状、年龄、和新旧,颜色、国籍出材料,作用类别往后靠”。例如:
the kind fat old new Chinese woman
限定词 描绘 客观
Lakoff描写象似性时也举了例子“the beautiful big old red wooden house”,wooden是指house的材料,是看得见的,不是因人而异的,所以离house最近,而beautiful是对于house的主观性评价(可能我觉得这个房子很漂亮,而其他人未必觉得漂亮),所以离house最远。
然而,比起beautiful, big的判别还可以通过房子的外观一定的根据,因此比beautiful的主观性要小,因此,big放在beautiful之后;big和old相比,old的主观性更小,因为old的评判根据一定的时间段,因此old 在big 后;old和red相比,red是可以通过外观看见的特征,因此放在old后,而red和wooden相比较,red虽是可以看得到的,但是房子的颜色是可以用油漆刷成另外一种颜色的,也就是可以改变的饿。但是,房子是木质的这一特性却是不可变的(木质的就是木质的饿,不会变成铁,即使腐烂了也是木头)因此,wooden比red要更加靠近所修饰的中心语house.
3.动词和宾语之间的距离
(1) I teach him linguistics.
(2) I teach linguistics to him.
在句子(1)中teach和him两个词是紧挨着的,所以这句话的意义中就倾向于侧重强调“我教的是他而不是别人,并且他从我这里学到了语言学方面的知识。”而对于句子(2)中,teach和him离的相对较远,所以,这句话的意义中就更加侧重强调“我教的是语言学,而并没有强调我教的是谁,并且也不关心他究竟有没有学到关于语言学方面的知识。”
(3) I give her a dictionary.
(4) I give a dictionary to her.
在句子(3)中give和her相邻,所以这个句子的意义是更加侧重“给她”并且是面对面的给,但是在句子(4)中give和her并不时紧挨着的,所以这个句子的意义更加侧重强调“给字典”但是不一定是面对面的给,可能是通过别人给她。很显然,give和dictionary两个词之间的距离影响了句子的深层含义的表达。
(5) I hear Mary.
(6) I hear of Mary.
句子(5)hear和Mary两个词是紧挨着的,意思就是表示“直接听到了玛丽所讲的话”,显然hear和Mary之间的是一种比较紧密的关系,而句子(6)中的hear和Mary之间有of,意思是表示“我听别人提到过玛丽”,所以,在这个句子中,hear和Mary之间的关系就不如句子(5)中那么紧密。也就是说动词和动词宾语之间的距离影响着动作和相应宾语之间的关系的紧密程度。
4.拉长与缩短话语
在日常生活中,在谈话中,很常见的一种现象是故意的拉长或者缩短我们所要说的词或者是句子。然而,这种拉长或者缩短是有某种真正的意义的。比如说,
A-r-e y-o-u r-e-a-d-y?
这样的情况下就表达的一种对于Are you ready?这句话的时间的拖长,语调的拉长以及语速的变慢。再比如说,如果发现某人生病了,肯定会拨打“120”急救电话,并且用非常着急的语速说“有人生病了”,却不能用“有-人-生-病-了”这种缓慢的语速说。因为如果用这种缓慢的语速说出来,也就意味着,情况并不是很紧急,病情不是十分的严重。同样的,如果我们在哄小孩睡觉的时候,我们可能哼唱轻柔的摇篮曲,因为这种轻柔的音乐或者说是语调才能使小孩儿有想要睡觉的欲望。相反,如果用躁动的音乐,小孩肯定是不可能会睡觉的。
所以,不同的语调会影响到我们在不同的语境中的行为,选择合适的话语才能有效地交流。比如,吵架时,我们不会用和蔼的语气吵,那样就不是吵架了。而好朋友之间说真心话的时候也不会用生硬的语气,那样就算不上谈真心话了。这也就体现了距离的长短与我们所要表达的意义是相辅相成的,并不是毫无关系。
三.总结
我们可以看到距离象似性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同时也与我们的日常教学,学习息息相关,因此,掌握好距离象似性的原则有助于我们对语言现象更好的,有规律的理解,而不只是生记硬背。尤其是在教学中,想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词。句子甚至篇章,就要让学生掌握相应的规律性,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距离的象似性不仅有助于我们对于句子以及语篇的透彻理解,而且也有助于我们在写作中的准确用词,进而使文章的结构更加的完整。总之,合理的运用语言的象似性,是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也对教师的顺利地进行教学提供了一个基石。这样也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刘伶,《语言学概要》,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
[2]徐烈炯,《语义学》,北京:语文出版社,1990.
[3]Austin,J. L. 1962.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Oxford: OUP.
[4]Levinson,S. C. 1987. Pragmatics. Cambridge:CUP.
[5]沈家煊,“句法的象似性问题”,载《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年第一期.
[6]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7]Taylor, J. R. 2002. Cognitive Grammar [M]. OUP..
[8]Leech, G. (1983),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Longman, New York..
[9]Poolc, S. 1999. An I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s. London: Macmillan..
[10]Corder, S. P. 1973. Introducing Applied Linguistics. London: Penguin Boo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