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势而起:晚清洋务先驱薛焕事略

2024-06-05唐静

新楚文化 2024年9期
关键词:太平天国运动

【摘要】薛焕(1815-1880年),道光二十四年举人,后报捐知府,正式出仕任职金山县知县,仅十几年后便官至京卿,在宦途拥堵的咸、同时期,实属罕见。究其原因,薛焕善于借助时势,为自己的仕途谋取向上发展的机会。面对清政府对洋务人才的需求,不断将自身不断塑造成为擅于处理洋务的能臣干吏,成为晚清著名洋务专家,中国近代史上全权办理外交事务的第一人。

【关键词】薛焕;晚清外交;太平天国运动;总理大臣

【中图分类号】K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4)09-0010-04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4.09.003

薛焕(1815-1880年),字觐堂,号鹤济,四川兴文人。嘉庆二十年(1815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出生在四川兴文县的学人文士家庭,家境较为殷实。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中举,报 捐知县,五年后选授江苏金山县知县,正式开启仕宦生涯,后历任知府、苏松太道、两江总督、总理各国通商事务大臣等职差,官至京卿。纵观薛焕官宦生涯可知,其善于借助时势,为自己的仕途谋取向上发展的机会。薛焕作为晚清著名洋务大臣而留名后世,其对当时“夷情”的分析,以及提出的借助外国军队镇压太平军、借助“洋枪队”以自卫等思想,对朝廷官员的“夷情”认识、中央相关决策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本文以薛焕仕宦生涯大事迹为脉络,借助相关史料记载,梳理薛焕如何借助时势在官场快速崛起的过程,对薛焕其人的政治能力、洋务见识、品德操守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以期加深对晚清名臣薛焕的认识。

一、早期仕途发展

与镇压上海小刀会起义

道光二十九年(1853年),薛焕正式出任江苏金山县知县,入仕前期,两度因任内失责被褫职,幸处理得当,有旨开复。

咸丰三年(1853年),由于江苏军事告急,而军饷缺乏,时任湖北提督,江南大营主事的向荣便请旨设立捐局,但报捐者寥寥,开设已四月有余而仅得捐银“二万有零”,其中薛焕一人“捐银八千七百十五两二钱”以捐知府,占据所得捐银的近一半。为广招徕积极报捐者,向荣特在上奏中附《请优奖倡捐军饷之知县薛焕》片,为薛焕请速以“知府”奖,获得准许。此为薛焕首次巧借时事,速得提拔至知府,指省江苏[1]209。

参与镇压上海小刀会起义,成为薛焕早期仕途向上发展的重要阶梯。咸丰三年(1853年)下半叶,上海地区小刀会活动频繁,上海宝山、南汇等厅县相继失守。向荣派遣时任江苏巡抚的许乃钊前往上海镇压,薛焕请随。镇压过程中此前几乎未接触过军事的薛焕,常冲锋在前,奋勇杀敌。两江总督怡良多次肯定薛焕的能力,如咸丰四年(1854年)三月,清军围攻上海城内的起义军,却遭遇英军火烧营帐时,兵勇大乱,幸有“薛焕等力守住北营”,使“大局不致涣散”[2]386。与此同时,薛焕在得知奉贤民众聚集持械为乱的消息后,果断亲率轻骑,捉逋肇事者头目,迅速将动乱扼杀于萌芽,再次突显出其较强的洞察和执行能力[3]4190。

在镇压获得阶段性胜利时,怡良为鼓舞士气以便乘胜追击,请旨嘉奖有功之臣。在奏折中提及薛焕,称其“最为出力”“不敢没其微劳”,并为其请“教军机处记名,遇到江苏知府缺出请旨简放”,以示嘉奖[2]392。

不久,薛焕就被授予松江知府。在镇压小刀会起义完全胜利后,怡良又上表陈述薛焕的功绩,称赞他能够“独当一面,逆匪不敢侵犯”。请赐奖戴花翎,获准[2]494。

咸丰六年(1856年),薛焕迅速而有力地镇压广勇与匪徒勾结形成的地方动乱,又进一步为提升增添有力的凭据。上海小刀会起义平定后,大量被裁剪的广勇以无业游民的身份流入社会,与匪徒相互勾结,肆意掠夺他人财物,民众苦不堪言,但碍于其势力较为强大,地方难以解决。

同年八月,薛焕派人侦察得知匪徒聚集于“闾门外扛自地方”后,迅速带兵缉拿,“擒首从一百九十余人”,使地方得以恢复安定,民众多为称赞。次年,薛焕接连升迁,官至苏松太道[3]4191。

在镇压上海小刀会起义过程中,薛焕不仅通过积极作为展现了勇谋有为的一面,得到上级乃至皇帝的肯定、嘉奖,为自己树立起“可堪大任”的形象;还结识了以后他在处理洋务上的得力助手——吴煦、杨坊等人。或许薛焕也正是清晰地意识到“饷出甚巨”的上海对清王朝十分重要,镇压起义过程中如若能有所作为,势必会快速升迁,才不顾向荣的挽留积极前往上海[4]7。

二、处理洋务

与“全权”外交

通观薛焕官宦生涯,不难发现,任职苏松太道是其仕宦途中的最重要的转折点。

自此以后,薛焕从一个处理民政、财政、防务的传统中式官员,被迫逐渐增强处理外交事务的能力,甚至成为19世纪五六十年代以“精通夷务”著称的外交专家。虽然薛焕在此之前,从未谋划过要去处理外交事务,但当时的政治环境却决定了二者势必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薛焕也顺时而为,将自身不断塑造成朝廷所需的洋务人才,并借“處理洋务有方”之势,迅速在官场崛起。薛焕处理洋务的才能,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简单呈现:

(一)协助处理“换约”,初露外交才能

薛焕就职苏松太道之时,正值广州地区中外冲突不断扩大,并且逐渐升级为晚清与英法联合势力间的一场民族战争,不久上海也陷入其中,致使薛焕开始正式接触外交事务。

咸丰八年(1858年),在东南各省与英法联军交战闹得不可开交之际,“上海夷酋,既属安静”,自然就显示出薛焕羁縻有方。时任南书房行走的郭嵩焘,在当年十月十九日的日记中称赞薛焕“有胆略,能干事”。

同年,薛焕协助钦差大臣桂良、花沙纳等人,参与同英方代表威妥玛、俄理范,围绕着税率和通商章程等具体问题进行协商的上海税则会议。因担任苏松道台居于上海,且对外国人的了解在中方与会人员中最为广泛的薛焕,被寄予众望。以至于英方代表俄理范甚至认为“所有钦差大臣都把自信心寄托在省级裁判薛(焕)的身上”[5](六)181。首次直接参与两国谈判的薛焕,虽然无法更改双方谈判的核心内容,但面对英人提出的直接威胁到地方经济发展、社会秩序的条款时,仍能够做到据理力争。薛焕深知道关税对于国家经济的重要性,认真地向钦差大臣们分析了“全免夷税”将带来的重大损失,力劝其上报咸丰帝。在关于英国船只从新口岸登州、牛庄对华输出大豆等物资问题上,薛焕反复陈述此举会对当地民众的生计造成极大的打击、破坏,甚至引起地方的骚乱,此条最终被禁止。而参与会谈的英国官员也对薛焕充满好感,认为薛焕的对外政策是与会中方官员中最为开明的[5](六)179-187。此事更为薛焕此后主要从事外交事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次年,英法代表赴京“换约”一事,则是彻底地将薛焕拉入处理洋务的轨道。因英法与清廷就“公使驻京”这一条文长期未达成一致,导致“换约”迟迟不难完成。

至咸丰九年(1859年),英法代表在联军势力的配合下,坚决要将换约地点从广东转向京津,此举令咸丰帝深感危急,故设想将处于粤京之间的上海作为折中选择,“总以上海换约为第一要义”,但遭到英法拒绝。咸丰帝即令在沪钦差大臣立即携二三熟悉洋务的官员赶往京城,处理换约一事。

不管是在咸丰帝谕旨提议,还是钦差大臣衡量后决定共赴京城处理相关事务的官员名单中,均有臬司薛焕。在桂良上咸丰帝的奏折更称赞薛焕“洞悉夷情,办事精细”,来京协助处理换约一事,不可或缺[5](四)66。甚至在江西道御史蒋超伯参劾薛焕的奏折中也认为“任上海道有年,与夷人往来极熟”。这无疑地证明了在薛焕接触洋务的两年里,已然为自己建立起“熟悉夷情且善处夷务”的能吏形象。

(二)“洋务专家”与外交全权第一人

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地理位置优越。自开埠后不久,便聚集了大量洋人,而薛焕作为通商口岸的道台,必须与外国领事及不断新来上海口岸的外交官打交道。在与他国领事照会过程中,薛焕及时收集各种“夷情”并迅速向上呈报。

咸丰十年(1860年),关注时局动向,善于收集情报信息的上海道台薛焕已经成为当时最著名的“夷务专家”之一。

咸丰十年二月,薛焕以巡抚衔,正式帮办五口通商事宜。闰三月,薛焕以头品顶戴首任通商事务大臣,“特派办理夷务”,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全权办理外交事务的洋务大臣[6](八)1823。

在薛焕收集的“夷情”中,影响最大为外国军队在中国沿海军事调动的情报,如《探问洋船欲由山海关内及大沽盐田登岸请敕加严防折》并附《英法停泊各海口船只兵丁数目清单》《奏探额尔金等不复前来及定海情形折》《奏探闻英法用兵日期及备战情形片》等,以及国外的重要事变情况,如英法之间开战的传闻以及美国的国内战争。至于薛焕所获情报的具体真实性、来源的可靠性,暂按下不表。而必须得承认是,这些信息于无论夷情获取来源还是了解程度都十分缺乏的清廷中央,都是十分需要的。在薛焕所获情报上呈后,不论是地方要员,如布政使王有龄、江苏巡抚赵德辙、两江总督何桂清,还是身处皇城的军机大臣们,在分析夷情,安排地方防守部署、调整对夷政策时,多会引薛焕所奏内容为据,并且在商讨相关洋务的处理方法时,也常参考薛焕的建议。至此上海道台薛焕,就不折不扣地成了当时最著名的“夷务专家”。

同治元年(1862年),普鲁士东亚特使来华,要求与清廷签订条约。清廷于四月授处理洋务多年,在同僚眼中“尚持大体,不过趋卑谄”的薛焕以全权大臣之权,命其在沪办理该国签约及通商事务。在与普鲁士特使照会过程中,薛焕察觉其欲赴津换约的坚决态度,一面就特使提出的有关与北京打交道的问题,采取避重就轻地羁縻之术,一面俱奏以闻,强调普鲁士为西洋大国,使其清廷对其要求赴京换约早有准备。

次年八月,普鲁士特使团为将在津达成的通商条约,转换为正式的条约文本,而再次莅临上海。同治帝下谕:“如能令列斐士俯首听命,即著迅速办结,以免生枝节别。如该公使再三恳请,未便操之过蹙。”领会天音的薛焕,为避免“操之过蹙”,对普鲁士的换约活动多番掣肘,终于在同治三年(1864年)元月,才艰难达成。

期间薛焕在奏折中多次表示在此次换约过程中,已让洋人吃尽苦头,使长期受制于洋人的清政府,得以找回些许自信。薛焕在处理普鲁士换约事宜后,荣升卿贰,进一步证明了其处理洋务之术深得清政府所需。

(三)洋务思想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咸丰十年(1860年),清廷与英、法、美、俄等国相继签订《北京条约》以后,列强对华实行合作政策,使镇压威胁皇朝统治的太平天国运动成为清廷的第一要务。五月,太平军歼破江南大营后,忠王李秀成带兵转攻饷源重地苏南地区。因绿营兵勇惯于溃逃,而民团又“不足持”,致使清军节节败退,不断丧城失地,惟镇江、上海暂时无恙。时人对薛焕多有称赞,如与其素未谋面的张集馨也称赞道:“江南诸君惟薛镜塘方伯焕,才具开展,不似庸辈”。但从军事势力的角度分析,上海以“内无备,外又无援”的弹丸之地,能抵挡太平军持续而猛烈的进攻吗?答案显然否定的。虑及此,已升任江苏巡抚署两江总督的薛焕,一面请求朝廷速派精锐前来支援,缓解上海岌岌可危的形式;一面积极从经济地位特殊的上海内部寻求化解危局的方法。根据相关史料记载,其尝试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军的设想和措施主要有二。

1.借助外国军队

早在咸丰二年(1852年),時任上海道台的吴健彰就曾提出过“向外国乞援对付叛乱者”,也曾在镇压小刀会的过程中进行初步实践,但不久其便因“养贼”“通夷”的罪名被革职拿办。至咸丰末期,面对来势汹汹的起义军”,上海的官绅商士深知清军势单力薄,难以抵挡,社会上再次形成了欲借助英法军队镇压起义军的呼声。而英、法、美等国也因和约获得了诸多利益,对清政府报以好感。太平天国运动的开展,对其在华既得利益造成了较大破坏,先后向清政府表示愿意出兵协助清廷镇压太平军。

咸丰十年(1860年)十二月,长期处理洋务的薛焕上《为筹议外国借兵助剿代运南漕》一折,仔细地剖析“借兵”的利害关系,针对反对的两大论点进行回应:一为借助洋兵花费必巨。薛以“地方早得肃清,省传不可计数”,和“收长江而饷充足”等理由,从经济层面论证了借兵利益远大于成本。一为恐夷人深入内地。薛据合约中已允洋人到内地游历通商一条进行回应。同时在此折中,薛焕也提出“不可令其(洋兵)与贼久持,久则恐其生他变”的思虑和所借洋兵规模的设想,展现出薛焕是对此计策的利害掌握十分透彻后,仍建议施行此法,更加令人信服[7]46-49。

据相关档案记载,此折上奏后,不仅激起了官员们热烈的讨论,还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舆论。支持借兵的官员人数虽大为提升,但自鸦片战争以来,清廷深受其害,在涉及洋务的各种事物上愈发谨小慎微,最终在恭亲王奕综合各方意见,认为“借夷剿贼,流弊滋多,不可贪目前小利,而贻无穷之患”[5](五)354。于是,借兵之议暂被搁置。

至同治元年(1862年)正月,李秀成率太平军精锐数十万水陆并进,再次向猛攻上海。惊慌失措的上海官绅一方面采取应急措施,一方面再次向朝廷提出了借兵的计划。而此前认为借兵镇压“实为多此一举,根本不能收夹攻之效”的曾国藩,现也认为当下实别无良策,上奏请求能够借助洋兵势力镇压太平军。早久颁布照会禁止太平军进军上海的英、法等国公使,决定采取武装干涉。

同治元年正月,经两江总督薛焕的认可,上海官绅会同洋商代表成立了“中外会防局”,这标志着在事实层面上“借兵”行动已开始。次月初,上臺不久的慈禧太后有意借助外国的支持以稳固自己的地位,连发谕旨,令薛焕“与英法两国迅速筹商”镇压事宜。至此,借兵镇压一策终于得以实现,不难发现较早认识到洋兵实力的薛焕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利用“洋枪队”

“洋枪队”于咸丰十年(1860年)六月开始筹建,头领华尔为一名受雇于上海官商杨坊、吴煦的投机军人,经其招募组成了一支由以外国人为主的雇佣军队,并配置洋枪等先进武器装备,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军。

咸丰十一年(1861年)冬,太平军围攻淞沪,华尔带领枪队奋勇击敌,以少胜多,多次取得优良战绩。得到了署两江总督薛焕的肯定,为其请功,成为被清政府授四品衔的高级武官[7]46-49。

面临清廷未同意借助外国军队镇压太平军,和“东南要害,均为贼踞,苏省已无一兵一将,全境空虚,固已无从措手”[5](四)378的艰难形式下,薛焕敏锐地抓住“洋枪队”这一有力武装部队,派遣吴煦以商雇的方式利用洋枪队镇压太平军,以保卫上海。虽然“洋枪队”因人员混杂,在克复松江等地后,发生了掠夺民财等强盗行径。但我们也应看到配备优良西洋军备的洋枪队,在早期保卫上海,抵御太平军围攻时确实起到过一定积极作用。洋枪队曾被西方学者称为“19世纪中国的一个创举”,认为它“可能导致产生一支近代中国军队”[8]257-258。

洋枪队的组建对中国晚清军队的近代化确有一定积极影响,尤其在清末军队武器装备的变革、外国军事教官、近代军事教育等方面起过诱发和推动作用,甚至对于淮军的建设也产生了诸多影响。

三、操守缺失

与宦途衰落

在薛焕官阶不断提升的同时,也因有广通贿赂、偏安自固之衔,其名也常登白简。

咸丰十一年(1861年)十一月,薛焕成为众矢之的,多次参以“株守上海……娱情古玩,不理军务”“广通贿赂,时辇金银,赠遗权贵”等罪名,咸丰帝密令曾国藩彻查,其结果中认为“日享安富、娱情古玩者,与臣之所闻相同……风闻薛焕九年由臬司进京,途次有失银之案,在京有馈遗之情,此外别无所闻”。曾国藩的奏报在无形中对薛焕进行了维护。但面对资历深厚的老臣毛鸿宾等的再三弹劾,次年三月,曾国藩再次奉命对薛焕核查。

在结果尚未明朗之际,咸丰帝又下令晋升薛为礼部左侍郎兼总理衙门大臣。不得不让人联想在办理洋务才能面前,较为常见的品行操守缺陷就显得没有以往难以忍受了。虽然次年,薛焕因参奏王拯吸食鸦片,涉嫌报复其对自己的弹劾,被批以“不能扪心自省”,而被降五级,但仍留任总理衙门。同治五年被恩准回到四川原籍终养[3]4195-4196。

但至光绪元年(1875年),马嘉理被戗一案发生以后,朝廷又迅速想到善于处理洋务的薛焕,命其出山协助其儿女亲家湖广总督李翰章赴滇办理。事峻后薛焕的仕宦生涯真正的画上句号。

四、小结

纵观薛焕仕途生涯全貌,便可发现其官职升迁与时势紧密相关。如首借镇压上海小刀会起义之势,迅速升迁至知府。再有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廷对能妥善处理洋务之人的急需程度,与薛焕的升迁速度成正比。

同时,我们也需认识到,善于借助时势这是薛焕成功的重要辅助因素,最重要的是其本身具有成为能臣干吏敢作敢为的魄力和雷厉风行的执行力,和薛焕的政见符合当时官场所需,故其能在涉外高官成为高危群体之时,成为著名洋务大臣留名后世。

参考文献:

[1]邓之诚,谢兴尧,主编.太平天国资料:册7[M].台北:文海出版社,1976.

[2]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研究室,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辑部.福建、上海小刀会档案史料汇编[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

[3]薛焕传[M]//王钟翰,点校.清史列传:卷53.北京:中华书局,1987.

[4]薛焕行状[M]//缪荃孙,编.续碑传集:卷13.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

[5]齐思和,等编.第二次鸦片战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

[6]贾桢,等编.筹办夷务始末[M].北京:中华书局,1979.

[7]静吾,仲丁,编.吴煦档案中的太平天国史料选辑[M].北京:三联书店,1958.

[8]罗尔纲.绿营兵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4.

作者简介:

唐静(1999-),女,四川资阳人,暨南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史。

猜你喜欢

太平天国运动
近代以来中国三次主要革命的比较分析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部编历史教材的“二次开发”
我为何这样讲《太平天国运动》一课
桑德斯镜头中的太平天国运动
神剧——太平天国运动
从金陵制造局看李鸿章的政治智慧
高中历史“太平天国运动”教学设计研究
空想社会主义与太平天国运动
钱穆《国史大纲》“洪杨之乱”平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