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灵的救赎,审视的责任

2024-06-05谢飞扬

长江小说鉴赏 2024年8期
关键词:赎罪比较文学

谢飞扬

[摘  要] 英国作家麦克尤恩的《赎罪》与中国作家铁凝的《大浴女》在主题构造与情节模式上拥有相似的赎罪设计。出于复杂的家庭关系与时代背景,主人公布里奥尼与尹小跳年少时都曾因过错造成了无法挽回的后果,成了其后成长过程中难以卸下的精神枷锁,贯穿主人公的人生经历与故事情节演进,迫使读者同之一道踏上自我救赎之旅。在背负罪感的漫长精神苦旅中,主人公各自以识罪、赎罪的方式经历了由自我放逐到构建内心净土的过程,最终达成了对自我生存困境的审视。两部作品虽然诞生于不同的文化土壤,在具体情节上存在不同的创作表现,但又拥有共通的艺术创作内核,即对道德责任的自觉承担、对自我审视良知的呼唤。

[关键词] 《赎罪》  《大浴女》  比较文学

[中图分类号] I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7-2881(2024)08-0110-04

《赎罪》与《大浴女》在情节构造上都有相似的赎罪模式,主人公在年少时都曾犯下无法挽回的过错,《赎罪》中的布里奥尼按照自己对事实的臆断坚持作证,将本该前景光明的年轻人罗比送入监狱,迫使姐姐塞西莉亚与罗比分离,摧毁了一对恋人的未来。《大浴女》中的尹小跳目睹“母亲的私生女”妹妹尹小荃坠井,见死不救。随着年岁的增长,童年时期的错误带给人内心无穷无尽的愧疚感,使主人公在之后的人生旅途中始终遭受着道德的审视与谴责,从而踏上赎罪的旅途。在相似的故事构造中,两部作品有不同的历史情境与艺术呈现,而在相异的创作内容中又体现着作家共通的道德审视意识。

一、罪之源起:童心之失

一个人在年少无知时犯下的错误,往往用一生都难以去弥补。人的天性里就存在一部分自以为是的、不顾他人感受的想法,人的头脑并非理性的机器,无法剔除掉所有狭隘与妄想的因子。在人类孩童时代,经由不恰当生长环境的滋养,极端的想法极有可能抒发显形,由此造成无法赎回的过错。在深不可测的童心之中,人所犯下的罪责难以避免[1]。

1.疏离的家庭关系

在心理学的家庭功能理论研究中,缺乏温暖支持性家庭环境的孩子很容易建立起自己不良的内部心理工作模式[2]。两部作品主人公在孩童时期都身处疏离的家庭關系氛围之中,而越是缺乏亲情的支持、缺乏温暖家庭氛围的感染,孩童对自己心理工作模式的认同也就越强烈,当家庭矛盾涌现之际,就表现为产生一种想要证明自身存在、维护风雨飘摇的家庭的强烈使命感。

《赎罪》中,布里奥尼所生活的家庭是资产阶级贵族家庭,她的父亲杰克·塔里斯身为一家之主,是庄园里的绝对核心,但在小说的叙述过程中,鲜少能见到他的身影。在布里奥尼最需要人叮嘱呵护的青春期,杰克·塔里斯一头扎进伦敦没完没了的公务当中[3]。至于母亲艾米莉·塔里斯,因患有偏头痛,常年躲在自己幽闭的卧室当中,整日忧心庄园里的大小事务,实际上却远离家庭琐碎事物,十分冷漠,甚至不通情理,她与丈夫以打电话的方式维持着婚姻关系。布里奥尼的哥哥利昂和父亲一样,沉浸于伦敦的关系场,姐姐塞西莉亚则常年在外求学,随着年岁的增长,姐妹之间缺乏沟通与理解。塔里斯一家人看起来家庭优渥幸福,实际上关系已经疏远。

布里奥尼在这样的生长环境中,养成了极度依赖自我判断的性格,她的内心世界的建构缺乏正确认识的引领,依靠从书本里读到的民间故事来认识、建构世界的秩序。民间故事里善恶对立模式由此也养成了布里奥尼非黑即白的理解世界的方式,演化为她对合理秩序的偏执追求,她的房间与姐姐塞西莉亚相比过分整洁和有序,她对写作有极大兴趣,沉浸于自己创作的幻想世界中,正是因为写作可以将她无法掌控的外部世界条理化。在小布里奥尼眼中,婚姻是对好人的报答,死亡是坏人的专属,为她日后极端武断的指证行为埋下了伏笔。姐姐塞西莉亚与罗比的相处细节无法被年幼的布里奥尼理解,所以她凭借自己的认知方式将罗比认定为伤害姐姐的恶魔,因此当强奸案发生时,她便理所当然加大了对罗比的怀疑。对秩序的极度渴望使她十分乐意成为家庭的维护者,身为家中唯一身处青春期的女孩,她也迫切期待能向大人证明自己非凡的天赋与能力,在成年后她回忆道,如果在众人寻找双胞胎的那个晚上,自己能依偎在妈妈身旁,把一切的故事都讲给妈妈听,而不是自己觉得有义务去寻找双胞胎,遇见那个强暴者的黑影的话,也许就不会铸成大错。疏离的情感环境催生了她极度敏感自负的性格与膨胀的自我意识,布里奥尼拥有对权力支配的强烈渴望与强烈的家庭责任感——她以创作的方式支配自己笔下的符号世界,同时不可遏制地以自己幼稚的目光思索成人之间的关系,力图成为家庭秩序的维护者。

《大浴女》中的孩子亦是如此。尹氏姐妹的父母远在苇河农场劳动,尹小跳在福安城独自照料着自己和妹妹,早早就担负起了照顾家庭的重任。缺乏父母陪伴的孩子本身就过早成了家庭秩序的维系者,但母亲章妩的出轨为缺乏照料的孩子更添心灵上的创伤,加剧了家人之间紧张的关系。请病假回到家中的母亲热衷与唐医生往来,对自己的女儿不甚关心,尹小跳也因此处处与出轨的母亲作对,直至私生女尹小荃出生,抢占了尹小帆本该得到的喜爱,尹氏姐妹二人在对尹小荃的态度上形成了天然的同盟。章妩作为母亲,却是家庭秩序的破坏者,在尹小跳心里,章妩与尹小荃已经站在了自己家人位置的对立面,因此她尝试过写信给父亲控诉母亲的行为,在尹小荃坠井的一瞬,她选择了冷漠地旁观一个生命的逝去。至于唐菲,她亲眼看见自己的母亲受辱而死,敏感于自己私生女的身份,一直渴望着父爱,舅舅唐医生虽然是她唯一的亲人,却无法真正地关爱她,她在家庭中只是意外与拖累,也过早地成了大人,她狭隘的认知与判断造成了无法挽回的后果,揭开污水盖的行为导致第二天尹小荃坠井而死。

因感受不到亲情,她们就想以自己的想法改造自己周围的世界,但稚嫩的童心面临复杂的家庭环境,不足以完成她们维护秩序的理想,童真的愿望只能引导她们犯下错误,最终背负沉重的道德罪恶感踏上精神救赎的苦旅。

2.道德伦理困境

主人公所生活的家庭背景亦是特殊背景下社会道德伦理困境的缩影。个人在畸形的家庭环境中养成了不合理的认知方式并因此犯下过错,沉重的愧疚感如同时代给予人的伤痕,在其后追求精神自由的旅途中长久存在、难以愈合。家庭的存续危机蕴含着个体的生存困境,个体的生存困境亦彰显了社会伦理道德的迷失,由此,个人-家庭-时代的困境形成了闭环。在对个体心灵的细致描摹中,作家同样完成了对家庭、时代伦理困境的反思。

布里奥尼生活在二战前夕的英国庄园。庄园内的庙宇与宅屋破败,象征着庄园内腐朽秩序的崩坏[4],庄园内的道德伦理秩序已然走向病态。在幼年布里奥尼的视角中,罗比是作为一个伤害姐姐的色情狂的形象被送入监狱的,孩童眼里的秩序是民间故事里最单纯的秩序。但在庄园的秩序中,大人们默许布里奥尼指控罗比的理由来源于社会偏见。作为女工的儿子,罗比是他们之中唯一不体面之人,理应位列下等,不被容许有光明的前景。在病态的社会伦理作用下,沉默的大人奉孩童为意见领袖,促使布里奥尼在指证中获得了极强的自我成就感,摧毁了一对有情人的未来。懵懂的布里奥尼无法理解成人世界中的复杂内容,但集体无意识的手已然将她推向道德深渊,使得成年后的她不得不背负难以消解的罪责。

《大浴女》中的家庭悲剧同样与道德伦理困境紧密相关。在封闭的物质精神环境中,社会所要求的道德伦理与个人的追求背道而驰,“爱”与“欲”之间产生了错位——母亲不疼爱女儿,女儿不信任母亲,丈夫与妻子无法互相满足,母女之间、夫妻之间都产生了深深的隔阂,尹小跳家庭的悲剧,亦是一出社会伦理的悲剧。年幼的尹小跳无法宽恕母亲的出轨,对尹小荃产生了抵制情绪,出轨的母亲无暇照看缺乏关爱的孩子,忽视了尹氏姐妹心理的成长,个人的原始欲望与家庭责任之间产生了激烈的冲突,在历史裂隙处,一条无辜的生命黯淡逝去。支离破碎的家庭秩序、代际的隔膜、伦理与欲望的冲突都带给人无法挽回的心灵创伤,每个人的生存困境又是特殊背景下无法出逃的道德伦理困境。道德伦理的困境给予人的痛楚深深烙印在一代人的成长轨迹当中,“爱”与“欲”的线条彼此纠缠,无法解脱。主人公童年时期所犯下的错误,由此也演化成为一种心灵伤痕的象征,其给予人沉重的愧疚感与罪责感,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始终悬在头顶。

二、罪之弥补:自我放逐的救赎之旅

在家庭与历史的复杂语境中,儿童酿成了难以改变的苦果,道德与良知的谴责始终伴随着主人公的成长旅途,在识罪与赎罪过程中蕴含着个人发展的迷途与道德责任的思考。

1.识罪——受虐式的自我放逐

面对童年之罪,布里奥尼和尹小跳都选择了直面。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她们都将生活中的苦痛与挣扎视作对自己的惩罚,道德意识监视着她们的生命,使她们以自虐的方式在道德的枷锁中喘息,企图得到救赎。

18岁后的布里奥尼意识到了自己曾经的论断迫使一对有情人分离,摧毁了两个年轻生命的美好未来。她曾经高度标榜的自我价值,因为价值的失控而分崩离析,对她而言,自我放逐是摧毁自己年幼时建立起的极度膨胀的自我意识的方式,她以苦修的方式乞求内心的安慰。她放弃了在剑桥大学学习的机会,而是选择去塞西莉亚曾经工作的圣托马斯医院做一名战地护士,抹去自己的姓名,也抹去自己不堪的过去。圣托马斯医院的护士们日复一日地做着相同的工作,所有人制服的铭牌上印的不是名字,而是数字。布里奥尼在圣托马斯医院冰冷的秩序中流放着自我,同时,也是在医院的劳累工作中,她完成了对自我罪责的救赎。二战将所有人卷进噩梦里,她目睹了痛苦与血腥,更意识到了自己曾经的过错可能导致入狱后参军的罗比也遭遇了此种险境。对布里奥尼而言,她以日复一日的护理工作麻痹思考,以身体的疲惫作为疗愈精神的方式。在繁重工作的自我放逐中,布里奥尼完成了对自我罪责的体认。

尹小跳的母亲章妩作为第三者背叛家庭,为尹小跳带来了不可挽回的心理创伤。但长大后的尹小跳却重蹈了母亲的覆辙。她把这种方式视作对自己曾经罪责的惩罚,在恋爱中以自我受虐的方式消解无法卸下的精神重担。电影导演方兢是在“文革”时丧失了性功能的“老淫棍”,专横自负,尹小跳在明知方兢不会脱离家庭同她结婚的情况下仍然选择与他交往,在被玩弄感情后觉得自己罪有应得,对她而言,这种畸形的恋爱是对她曾经所犯下错误的“报应”[5],她以自虐的方式自我惩罚,却发现自己仍然无法摆脱在她面前坠井而死的尹小荃的阴影,在后来的恋情中,她始终逃避自己的过去,直至唐菲逝世才拥有了开口告白的勇气。

对布里奥尼与尹小跳而言,童年的阴影是她们想要共同的割舍的过去,在直面罪责的过程中,她们因人所固有的软弱,不可避免地以放逐的方式完成对过去罪行的识解,但在无休止的放逐之中,罪恶感仍旧存在,愧疚如影随形。

2.赎罪——审视内心的花园

面对无法清除的罪恶感,布里奥尼和尹小跳采用了不同的贖罪方式,一种是写作,另一种方式是爱与宽恕,但在本质上都是一种审视内心、与自我和解的尝试。

在完成对自我罪过的识解之后,老年布里奥尼以写作的方式对自我开启了重新审视之路。她在小说中将自己过失的事实和认知的缺陷以细致的心理分析与多视角叙述表现出来,将事实叙述与虚构情节交织,作者在剖析人物内心的过程中亦完成了对自我内心的理解。她将曾经那个小女孩可笑的误读与幼稚的思维生动地展现在世人面前,以元叙述的方式再现了自己的“犯罪”过程。这种方式达成两种效果:一是加强了与读者的沟通交流,以真情实感感动人;二是使读者成为这一场“闹剧”的同谋[6],麦克尤恩借布里奥尼的名义,向读者表达了对道德责任的关注。当罪行无法挽回之时,布里奥尼以自我心灵的重新表达完成了对自我罪行的接纳。

尹小跳的自我赎罪之路始终伴随着对道德的审视,在自虐式的自我放逐中,她的审视是被动、徒劳的,而当唐菲将自己唯一纯净的嘴唇给予她时,她拥有了说真话的勇气,在陈在无条件的爱的包裹中,她清楚地坦白了自己目睹尹小荃落井的那一瞬间。正是在爱的审视下,尹小跳褪去了多年来沉重的道德枷锁,与曾经的自己和解。她终于理解自己的母亲和唐医生其实也是那个时代里一对相互利用的可怜男女,章妩在老年选择整容其实也是她对曾经错误的逃避,在进行自我赎罪的有益尝试中,她也越发能够理解与宽恕他人。经历了自我内心的审视与坦露之后,尹小荃曾经跌落的地方,成为尹小跳内心深处的一方净土。正是对生命价值本身的尊重,才能养成一片丰盈的精神花园。

三、赎罪之外:对良知的共同呼唤

在相似的赎罪结构中,作家所共同呼吁的是一种正视人本心的赎罪意识。正如《赎罪》中所提出的问题:“一位拥有绝对权力,能呼风唤雨、指点江山的上帝般的女小说家,怎样才能获得赎罪呢?”出于对生命本真的关怀与小说家的社会责任感,麦克尤恩与铁凝在作品中都透露出一种道德审视意识。两部小说都借由主人公的心灵赎罪之旅向读者表达了对道德责任的思考、对尊重生命价值的呼吁。消费主义的陷阱吞噬着人群,人类不应放任欲望泛滥,而应时刻保持自我良善意识,时刻有自我审视的自觉。只有保持对生命本真的尊重,重拾生命的尊严与价值,才能真正走向内心深处的花园。

共通之处是比较文学的基石。《赎罪》与《大浴女》两部小说借以赎罪主题,表达了共通的价值取向,带给人共同的价值思考:一颗认清错误的良心、一份自我审视的良知、一场救赎心灵的尝试,这不仅是作家写作的使命,更是人类所共应面对的严峻道德课题。

四、结语

在相似的“犯罪”、识罪与赎罪的情节结构中,布里奥尼与尹小跳共同肩负着童年时期沉重的枷锁,开启了成长过程中的挣扎赎罪之旅,并最终完成了对自我罪责的反思与和解。在对救赎之路的共同叙写中,不仅蕴含着两位作家对于人性心理的深刻挖掘,还有对人该如何正视过去的错误并以一颗充盈的内心实现自我成长的探讨,体现了可贵的道德审视精神与责任反思的自觉意识。

参考文献

[1] 樊星.当代中国作家对“人性恶”的探讨[J].文藝争鸣,2013(12).

[2] Ruchkin V V,Eisemann M,Koposov R A,et al.Family functioning,parental rearing and behavioural problems in delinquents[J].Clinical Psychology and Psychotherapy,2000(4).

[3] 范悦.《赎罪》中布里奥尼的生存困境和自我拯救[J].红河学院学报,2023(4).

[4] 杨婷.走出“庄园”——《赎罪》对文学传统的重访与超越[J].名作欣赏,2023(21).

[5] 刘佳.“欲”中沉浮“浴”中救赎——论铁凝《大浴女》的欲望书写与人性观照[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4).

[6] 付昌玲.论《赎罪》的忏悔意识[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21(1).

(特约编辑 刘梦瑶)

猜你喜欢

赎罪比较文学
自我救赎—论布里奥妮在《赎罪》中的成长
中国比较文学概论类教材编写与话语创新
关于影片《赎罪》的艺术批评
跨媒介的叙事艺术:《赎罪》的电影改编研究
论《赎罪》的误读叙事
《洛丽塔》与《赎罪》的救赎之路
家庭视阈下《赎罪》中的姐妹关系
法国和美国比较文学理论研究与发展探析
比较文学的发展与危机
变异学——世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研究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