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三空间理论视角下《哈利 · 波特》中赫敏的身份构建研究

2024-06-05苟雨晨

今古文创 2024年17期
关键词:形象塑造女性意识

【摘要】本文依托爱德华·索亚的第三空间理论探究《哈利·波特》中赫敏的身份构建。以地理空间为界域,赫敏勇敢坚定,坚持真我的内核评价体系,以及打破固化等级制度的身份意识跃然纸上。从其心理空间可洞察出赫敏不以男性为承托的独立女性意识和自由的精神意志。在开放包容的第三空间内,作者解构了传统的女性形象,重塑了赫敏“双性同体”的新型女性身份。相比起完全“架空”的瑰丽想象,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更多了一层现实土壤,现实和魔法交织的两个世界相应地体现了不同权利主体作用下的不同的价值体系和社会形势。在三个不同但相互关联的空间中分析赫敏对身份意义的探索有助于人们意识到女性觉醒的路途艰难悲壮,却像烈焰一样令人振奋且充满希望。

【關键词】第三空间理论;女性意识;身份构建;形象塑造

【中图分类号】I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17-0017-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17.005

《哈利·波特》(Harry Potter)是英国作家J·K·罗琳(J·K·Rowling)所著的魔幻文学系列小说,描写了哈利·波特、赫敏·格兰杰和罗恩·韦斯莱在霍格沃茨学习成长,不断与黑暗对抗并最终消灭了伏地魔的冒险经历。自《哈利·波特》系列丛书的第一部发表以来,其销量逾5亿册,被翻译成近80种语言,电影全球票房高达78亿美元,这一个个数据无不展现出它的成功和风靡程度。这部作品叙述中物质与精神并存,想象与现实交织,解构与重塑共筑,多维度多空间交融,以冒险经历为外壳,实质围绕着一个精神内核展开——人们平等自由,以爱驱散黑暗。然而大多数人关注的都是故事的主人公哈利,很少有人注意到赫敏·格兰杰也同样才智卓越,熠熠发光。因此,本文借助爱德·索亚的第三空间理论,探究物质地理空间、心理精神空间及多重开放空间中赫敏的身份构建。

一、爱德华·索亚的第三空间

美国当代社会地理学家爱德华·索亚深受列斐伏尔的影响并在他的基础上发展延伸,开创了自己的第三空间理论,打破了二元对立思维的禁锢,注入了“他者-第三”这个维度,指出了三个空间之间的动态关系。在第三空间理论中,他把现实世界定义为第一空间,比如人物生活的地理空间;第二空间则代表想象的、概念化的世界以及人物的心理空间;第三空间是一个具有无限可能性的、多元开放包容的空间,“发端于传统二元论的物质和精神空间,然而又在范域、实质和意义上超越了这两种空间”[1]11,是一种抽象的创造性的重新组合和延伸。在文学中,空间不仅是故事发生的场域和叙事要素,更是作家和电影艺术家借以表达价值观念与精神诉求的有效叙事方法。[5]176因此,借助索亚的第三空间理论有助于更好地分析《哈利·波特》中赫敏的身份构建。

二、第一空间——地质转变:赫敏的性格塑造

与身份意识的转变

索亚的“第一空间”指人们生活的现实空间也称地理空间。不同的地理环境刻画了不同的社会背景与特点,进一步明确了以空间为界限的身份意识和人物性格塑造。罗琳笔下的空间多姿多彩,魔幻美妙而又具有现实意义,犹如一根丝线穿起了故事情节的同时,也勾勒出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在众多空间中,有两个地理空间突出表现了赫敏独特的身份意识和立体的人物形象。一个是全体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霍格沃茨魔法学校,另一个是海格的小屋。辗转于这两个地点的赫敏构建出自己勤奋好学的品质,稳定的自我评价体系并完成了从身份意识缺失到找到身份意识的转变,既表现出血液里不甘于被阶级等级固化的身份意识,又塑造了面临危险时勇敢果断的人物形象。

(一)霍格沃茨魔法学校

赫敏出生于“麻瓜”家庭,却还能成为巫师,可见其具有罕见的绝佳天赋,然而在天赋的加成下,她还付出了成倍的努力,在霍格沃茨利用“时间转换器”同时上好几门课程,将所读每本书的内容烂熟于心,因此总能在危机时刻用各种各样的“新咒语”拯救大家。而且赫敏的逻辑推理和解谜能力也极为出众,能仅仅通过三头犬,推断出魔法石的存在,并且成功破解出学校密室里的蛇怪是利用水管进行活动,为打开密室提供了关键线索。在这里,赫敏勤奋上进,成绩出类拔萃,展现出了卓越的才能,可以说与哈利难分伯仲。

其次,哈利面对赞美时会感到不自信,因为无论是与生俱来的蛇佬腔能力还是以爱筑成的护身符,都是父母所赋予他的。而赫敏的每一分收获都是她辛勤耕耘的结果,所以她从不怀疑自己的能力和成功。即使因为在学业上太过锋芒毕露而遭到了不少的嫉妒和讨厌,但从不会被别人的看法和眼光所影响。这体现出赫敏的自我价值评价体系十分稳定,自我认同感高且自我定位清晰——不做最讨巧的人,只做最真实的自己。除此之外,赫敏的勇敢果断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哈利参加魁地奇比赛被人陷害时,她不畏对方地位高低及时出手相助,使用咒语烧掉怀疑对象斯内普教授的衣服,为哈利扫清障碍;在大家都不敢直呼伏地魔名讳时,她说:“不敢直呼对方的名字只会更加深恐惧。”总的来说,赫敏在霍格沃茨表现出的种种行为塑造了她勤奋进取,智慧超群,内核稳定且勇敢果断的人物形象。

(二)海格的小屋

海格的小屋位于城堡后方,禁林外侧。在《哈利·波特》前三部,这里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地点,也是赫敏完成从身份意识缺失到找回身份意识的重要场所。在卢修斯家族眼中,血统纯正的巫师是优越且至高无上的,位于阶级的最顶端,对于赫敏这样父母都是“麻瓜”的巫师充满了蔑视和讽刺。在第二部中,马尔福更是对赫敏出言不逊,称其是“肮脏的泥巴种”。赫敏第一次听到这种毫无涵养的称谓伤心不已而后来到了海格的小屋,可看出刚入学的赫敏身份意识较弱,难以接受他人对自己身份的评价,她的争强好胜就是对“血统”蔑视的反抗。眼含热泪的她在受到海格的安慰之后露出了笑容,可见赫敏在这时开始建立了对自我身份的认可。

在第三部中,成长了的赫敏逐渐不在乎那些对她出生的嘲讽,因为她卓越的智慧就是反击他们最有力的证据。如今的赫敏已然具有了稳固的身份意识,在去海格小屋的路上,面对马尔福再一次的挑衅,她没有和以往一般委屈的让人肆意践踏,而是举起魔杖指向那个丝毫没有尊重她的人,并用力地给了他一拳。至此,在海格的小屋这个地理空间,赫敏不仅完成了从身份意识缺失到找回身份意识的转变,稳固了自我身份,而且用自己的方式对魔法世界中固化的等级制度做出了抗争。

三、第二空间——心理映射:赫敏独立自由的女性意识

若说第一空间是指外在物质的真实空间,那么第二空间更多的是人物经历的心理空间和精神空间。索亚认为“第二空间”完全是意识形態的,是对物质世界的投射,强调设想的空间而不是感知的空间。罗琳的女性主义意识就很好地投射在了赫敏这一角色当中,她用生动而有力的笔锋书写了自己的看法:女性绝不应是为了体现男性意识而存在的“他者”,她们是“自我”的一部分。[4]97因此,在赫敏的心理空间,可以洞察出她不依附于男人,独立的女性意识以及自由的精神意志。

(一)独立的女性意识

每次遇到困难,赫敏都能独立且有见地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为哈利提供建议和解决方案,甚至有时需要依靠她的帮助才能走出困境。《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当哈利和罗恩被“魔鬼藤”紧紧缠绕动弹不得时,是赫敏告诉他们“放松”是解脱的秘诀,并且在罗恩被缠绕至近乎窒息的时刻,沉着冷静地想起了光芒咒语,拯救了罗恩。

此外,在《哈利·波特与密室》中,她没有依靠男性的陪伴,而是独自在图书馆寻找解开密室的答案,只身犯险为破解谜题提供了重要线索,这充分表明赫敏不依附于男性,依靠自身智慧帮助同伴脱险的独立意识。在有两个男生的三人魔法小队中,赫敏不会受同伴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学习节奏,也不会因和罗恩情感的微妙变化而消沉堕落,可见其强烈的独立女性意识。赫敏之所以如此好学进取,潜在意义上也是为了消除那些对于“血统不正,能力不高”的偏见,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平等的权利。她是罗琳的缩影,也和大多数新时代女性一样:不沉溺于感情,要求思想独立,追求平等自由,并且渴望依靠自身的努力获得成功。

(二)自由的精神意志

赫敏不仅和男性一样勇于与黑暗对抗,而且展现出了自由的精神意志。在《哈利·波特与火焰杯》中,赫敏看到家养小精灵闪闪无缘无故被解雇,心里五味杂陈。从此以后,她就以S.P.E.W.的名义,成立了家养小精灵权益促进会,努力改善他们的生存状况并为其争取更多的权益。尽管遇到了不少困难,但赫敏并没有退缩,她希望小精灵能以一种更文明的方式获得自由,得到解放。在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一个人对待他人的方式就是她想被对待的方式。从而可以看出,赫敏本身也追寻自由,希望每个生命都能独立存在而非他人的附属品,显露出极强的自由精神意志。作为“麻瓜”家庭出生的巫师,赫敏也属于魔法世界中遭受偏见的弱势群体,她对同样弱势的小精灵的关爱,体现了她超强的共情能力以及为他人设身处地着想的同理心。

四、第三空间——解构与重塑:赫敏“双性同体”的身份和母系社会的构建

索亚认为第三空间并不仅是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的简单叠加,而是一个多元开放的第三空间,蕴含真实和想象,主体和客体等元素。在第三空间视阈下,解构传统女性形象,利用伍尔夫提出的“双性同体”文学理想来探讨赫敏的新型身份是对历史与现实的建构性思考。解构和重塑作为“他者化—第三化”的中心要义,意味着一种打破定位空间的延展,魔法世界就是罗琳打破现实父权体系后重塑出的母系社会,因此,构建这样一个“乌托邦”式的异质空间是诠释第三空间流动性和开放性最贴切的方式。

(一)赫敏“双性同体”的新型身份

传统概念中的女性脆弱感性,秉性被动,不思进取,胸无大志,更适宜服从男性的支配,听从他人的安排。然而,罗琳笔下的赫敏却完全与此相反,她解构了传统女性的形象,重塑了一个“双性同体”的新型形象。双性同体在生物学上指同一个体身上既有成熟的雄性性器官,又有成熟的雌性性器官;在心理学上指同一个体兼具男性和女性两种人格特征。赫敏的双性特质十分明显,她理智而不冷漠,为顾全大局敢于对好友纳威施咒,在关键时刻提醒哈利不能意气用事,但在明知前路危险时也能奋不顾身相伴左右;她强悍与温柔并存,能在混战中有力地举起魔杖,也能用温暖的怀抱安慰失意的好友;她严谨却又包容,对自身要求极高,回答问题必须是标准答案,却又能包容哈利和罗恩的小错误。相比起文学中女性的感性敏感而言,赫敏可以说是魔法三人小队中最理性的人,她时刻以客观的角度分析局势,在哈利情绪化时将其拉回正轨;若剔除体力因素和与生俱来的特异功能,赫敏无疑是三人中最强大的,她近乎贪婪地吮吸知识,提前学会高级魔法的内容,总是能在紧急关头准确地施咒解除危机。赫敏还拥有不属于传统女性的果敢决绝,在与伏地魔决战前夕,她害怕自己的丧命会让父母伤心便抹去了所有的成长痕迹。能让父母遗忘自己需要多少的勇气,不畏生死坚定前行又需要多大的决心,以上种种表征都体现出赫敏“双性同体”的身份特质。作者对女性在意识上和写作上“双性”的强调与赞颂,用意在于为在传统象征秩序中被抹煞的女性打开一片天空,抒发自我,发展自我。[6]83

(二)魔法世界中的母系社会

《哈利·波特》为读者构建了两个世界:一个是映照着如今现实社会的“麻瓜世界”;另一个是罗琳构想出的“乌托邦式”的魔法世界。诚如罗伯特·塔利(Robert T·Tally Jr.)所说:“空间想象作为文学地图学的动因和基础,必然连接着‘真实的空间,比方说地理和建筑,也连接着构成了世界的想象空间,这一方法是将各种‘真实和想象地方作为真正对象来加以分析的。”[2]2因此,罗琳笔下现实与魔法并存的虚拟世界完全符合索亚设想的第三空间的分析对象。

然而,这两个相互交织的世界体现出了不同权利主体作用下的不同社会特征。学者叶舒宪认为:“如果从性别尺度来划分,那么魔法世界就等同于女巫的世界,阴性的世界,而麻瓜们的世界则为阳性的世界。”[7]33读者也可从小说中清楚地判断出,魔法世界是一个充满女性意识的母系社会,而现实世界则是为男性思想所主导的父系社会。

母系社会的一大特点就是女性和男性拥有平等的地位且发挥着同样举足轻重的作用。除了赫敏这一鲜明的角色,魔法世界中其他女性也十分光彩夺目。格兰芬多的院长麦格教授在城堡危在旦夕的时候挺身而出,誓死保卫学生的安全;莉莉对战伏地魔时用自己的生命保护了哈利,为他留下了护身符;韦斯莱夫人用高超的魔法技术击杀了伏地魔最强大的信徒贝拉,将打败黑暗势力的进程再往前推进一步。还有争霸赛中毫不逊色于其他三位男性的芙蓉以及勇敢坚定与伙伴对抗恶势力的金妮……每一个立体的女性角色,都是构建母系社会的鲜明立牌,他们独立出众,可以和男巫一样有力地施展魔法,并且同样光芒万丈。

此外,爱也是母系社会的一个重要元素,全书以莉莉保护哈利的母爱开启,以纳西莎保护德拉科的母爱收尾,爱的主题贯穿全书,最终也是爱的力量打败了伏地魔。魔法世界里没有性别歧视,也没有男权压抑,这样一个和谐完美的“乌托邦”异质空间与书中以利益和物质为上的现实世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确切地展现出母系社会的特质——自由、和平与爱。

五、结语

作为学术界在空间转向后的重要空间模式,第三空间打破了传统二元对立的封闭解构,其开放包容的空间特性以及解构和重塑的表征形式,为该视阈下的文学研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环境,引起了学者对现代社会空间生存形态的思考。本文借助爱德华·索亚的第三空间理论,从三个不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空间分析了赫敏的身份构建,同时见证了她逐渐实现自我身份认同的过程。罗琳的《哈利·波特》书写了以女性为主导的魔幻世界,描绘了爱、自由与和平这一永恒的话题,让读者不禁再次思考文学中女性的身份意識,认识到性别本质论的局限,个性差异的存在及其合理性。

参考文献:

[1]Soja,Edward W.Thirdspace:Journeys to Los Angles and Other Real-and-Imagined Places[M].Cambridge,Massachusetts:Blackwell Publishers Inc,1996.

[2]Tally jr,Robert T.Topophrenia:Place,Narrative, and the Spatial Imagination[M].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2019.

[3]陈璐.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哈利·波特与魔法石》[J].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2(01):114-115.

[4]徐婧曦. 《哈利·波特》中女性“他者”身份的解构[J]. 文学教育(下),2012,(08):97-99.

[5]杨成.“乌托邦”与“恶托邦”的二重奏——好莱坞生态科幻电影中的异质空间书写[J].当代电影,2017,(11): 176-179.

[6]杨玉珍.“双性同体”与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J].江西社会学,2002,(01):83-86.

[7]叶舒宪.《哈利·波特》与后现代文化寻根[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02):31-35.

作者简介:

苟雨晨,天津理工大学,语言文化学院英语笔译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工程笔译、科技翻译。

猜你喜欢

形象塑造女性意识
意识的觉醒形象的抗争
《头脑特工队》的人物形象塑造
我在豫剧《狱卒平冤》中的形象塑造
掩隐于革命与爱情冲突中的女性意识:重读《红豆》
《红楼梦》宝黛诗词与女性意识研究
论舞蹈表演中舞蹈演员的形象塑造
从女性主义视角比较研究《名利场》两个汉译本中女性意识的体现
歌剧《原野》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分析及表演技巧研究
从剧作角度分析《阿伽门农》中对克吕泰莫斯泰拉形象的塑造
贾樟柯电影中的底层人物形象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