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业群视域下高职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

2024-06-04王永强

公关世界 2024年2期
关键词:建设路径课程思政高职院校

王永强

摘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如何在专业群视域下推进课程思政,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焦点。本文以宝鸡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为例进行研究,首先分析了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课程思政建设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其次构建了专业群视域下课程思政建设整体框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进路径,最后总结应用成效,得出研究结论,指出按此路径进行教学改革有效提高了专业群课程思政建设。

关键词:专业群视域;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引言

2017年教育部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提出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1],2019年教育部、财政部发布《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中提出“双高计划”支持一批优质高职学校和专业群率先发展[2],专业群包含了几个相近的专业,包含了各类型、各层次的课程,因此,以专业群为视域,进行课程思政系统性推进的研究,有助于贯彻课程思政全覆盖,对促进专业群建设和课程思政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专业群课程思政建设现状及问题

(一)专业群课程思政缺乏顶层整体设计

体制不健全,没有成立课程思政推进工作领导机构,缺乏课程思政建设实施队伍;机制不完善,专业群层面鲜有制定课程思政实施方案等机制文件;师资培训不够,在各专业专题类课程思政培训方面缺乏针对性培训。

(二)专业群课程思政缺乏体系与层次

目前,绝大多数教师都以研究和实施单门课程的课程思政为主,一门课包打天下,囊括所有角度的思政元素[3],而依专业群系统推进各门课课程思政的很少有。

(三)教学过程忽视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大部分专业课教师在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时,挖掘了大量的思政元素,但是却忽视教学设计,没有达到盐溶于水,润物细无声的思政效果。

二、专业群课程思政建设整体框架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首先需要建立整体框架进行顶层设计规划,再基于整体框架组织实施,按照清晰的路径推进,从而提高建设效率和效果。

整体框架,见图 1 ,首先依据文件,在学校和专业群层面出台建设方案,继而完善体制、设计机制、制定教师思政能力提高方案;其次制定群内课程思政目标体系,再着力教学过程,在教学各个环节加强课程思政。最后检查课程思政效果,依据结果,对课程思政建设方案进行优化改进。

三、专业群课程思政建设实施路径

基于整体框架,课程思政建设具体路径可从三个方面进行:

(一)建立课程思政领导小组,完善体制、健全机制,加强培训,纵向上有序推进课程思政

1.完善体制建设

首先,学校层面要构建课程思政建设领导小组,顶层规划。其次,专业群层面成立课程思政建设实施团队,协同推进。第三,成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等机构,研究有效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法。

2.健全机制建设

在学校和专业群层面,建立可持续推进的课程思政建设机制,从制度层面保障课程思政有序推进。形成学校统一领导、各部门联动、各二级学院推進落实的协同共建机制。首先制定学校层面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协同共建机制、质量评价体系等。其次制定专业群层面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制度、课程思政共建共享机制等。

3.加强培训和示范引领

教师发展中心等部门组织开展常态化培训,搭建交流平台、选树典型,提升教师思政能力。培训包括全校一般性培训和专业群针对性培训。一般性的培训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可结合教师在岗培训、主题教育等开展。针对性的专题培训包括机电类课程思政素材挖掘、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等,可由教研室结合专业特色开展。同时,通过课程思政教学比赛、典型经验交流等活动搭建交流平台。通过选树典型课程开展示范引领。

(二)以专业群为平台,贯通目标、规划体系,共享共建,横向上协同推进课程思政

1.贯通专业群内课程思政目标,同向同行

围绕立德树人目标,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要求的德育目标和思政目标,贯通融入专业群育人目标、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目标、课堂教学目标中,整群、全专业、全课程目标一致、同向同行。

2.规划专业群课程思政目标体系,分类、分层落实

专业群内课程包括思政理论课、公共平台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拓展课程这五大类和第二课堂。所有的课程都有育人功能,但五类课程担当的职责和使命不同:思政理论课侧重政治素养,公共平台课程侧重人文素养,专业基础课程侧重基本原理的分析能力,专业核心课程侧重职业素养、工匠精神,专业拓展课侧重技术创新,第二课堂板块侧重知行合一。同时,这五类课程和第二课堂又同向同行,指向共同的思政育人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4]。由此,可以构建一个覆盖专业群内各专业、各模块、各课程,有共同的思政育人总目标,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的专业群课程思政目标体系[5],以机电一体技术专业群为例,目标体系,见表1。

3.共享共建专业群课程思政资源库

在建立了目标体系后,各门课程可根据自身在体系中所处位置,明确课程思政目标,挖掘相应的思政元素,共建共享专业群课程思政资源库,促进优质资源在群内共享。首先,专业群搭建好平台,然后在平台中设计好资源库建设框架,再按不同思政目标给资源库做出分类目录[6],然后上传分类素材。

(三)立足于教学过程,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思政效果

1.明确教学目标,实现协同育人

将课程思政目标落实到各方面,做到八融入:入学校教学工作方案、入专业群建设方案、入各专业人培方案、入课程标准、入教学计划、入教材、入教案、入课堂。

2.深挖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内容

深挖思政元素,一方面要挖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思政元素,像机电行业的发展、职业发展过程中的杰出人物事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的家国情怀;另一方面针对高职教育职业性的特点,挖掘教学项目、任务实施过程中的思政元素,重点突出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职业素养等,引导学生崇尚劳动、遵守规范。

3.创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一方面教学中要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采用“混合教学法”“角色扮演法”“自主研讨式”等教学方法,课堂实行小组制,每组配备电气现场工程师、安全员等企业岗位,让学生分角色体验,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达到课程思政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另一方面以项目教学法等,将企业真实项目引入教学,使学生在项目完成中,在真实企业环境中形成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内化于心。

4.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提高思政效果

推进现代信息技术等教学手段应用,赋予课程思政更强的现代感和科技感。充分运用各类线上平台、云智慧课堂、可视化交互课堂、移动课堂、VR等新技术,塑造沉浸式课堂,加强与学生互动,提升学生学习体验,让学生在沉浸、互动中,学习知识技能,感悟企业生产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和素养。

5.完善课程思政评价标准,注重过程和多元主体评价

如何考核是课程思政的难点。一切内化于心的思想最终都会外化于行,因此教师在考核时要将学生学习过程中可定量测量的结果和学生的日常表现、思想状态等不可定量测量的情况留心观察记录,采取多元主体定量结果考核和定性思想形成过程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教师、学生本人、企业第三方等多个主体对学生给予评价,作为思政考核的客观评价依据。

结语

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基于专业群视域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方面进行积极的实践,将立德树人贯穿于专业群建设的全过程。 通过顶层设计,纵向上有序推进课程思政,横向上以专业群为平台,协同推进课程思政,立足于教学过程,优化教学设计,使课程思政建设与专业群建设相统一。实现了专业群建设和课程思政建设双提升,产生了1+1>2的协同效应。

本文系1.2022年度陕西省“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专业群视域下高职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项目编号:SGH22Y1662)的研究成果;2.2023年度陕西省职教学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混合教学模式下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23SZX094)的研究成果;3.2024年度宝鸡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思政示范课、精品课建设项目《现代电气控制系统设计与装调》(项目编号:204109032)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贺志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的实施基础[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8,10(03):34-37+43.

[2]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19,(03):74-78.

[3]陈安慧.协同育人:高职院校专业群课程思政体系建设路径探索[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23,25(03):112-118.

[4]郑宏亮,牛彩雯,张晶等.机电类专业群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21,(04):34-38.

[5]邱伟光.课程思政的價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07):10-14.

[6]黄文林.基于学生画像分析的高校精准思政探索[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03):104-111.

(作者单位:宝鸡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袁丽娜)

猜你喜欢

建设路径课程思政高职院校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从依法行政浅谈法治政府的建设路径
试论《弟子规》与校园文化建设路径
浅谈高校后勤管理的制度建设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之路径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