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捕捉诗意,打开语言之门

2024-06-04艾秋菊

新教师 2024年4期
关键词:文本解读教学策略核心素养

艾秋菊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童诗教学具有重要价值。《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为小学童诗教学指明了方向。本文从聚焦核心素养、重视文本解读、依托语用输出三方面入手,探索新课标视域下小学语文童诗教学在提升学生的语言实践、高阶思维、审美创造等方面的新路径。

【关键词】童诗读写 核心素养 文本解读 教学策略

一、聚焦核心素养,重塑童诗教学的重要性

中国自古是诗的国度,有着悠久的诗教传统。作为文学明珠皇冠的诗歌,尤其是现代诗歌,除了“诗言志”的传统教化作用,如何引领现代人回溯真善美的源头,亦是其重要功能。

可喜的是,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了大量语言浅近、优美的现代诗,既有包含充满童趣的童谣童诗,又有典型的现代抒情诗,还有弘扬文化自信的革命题材诗歌。题材的丰富性和递进性,语言训练的多层次和多维度,体现了对儿童性灵的观照,这些凝聚着想象力和愉悦体验的文字,在儿童的心灵探索之路上就像一盏聚光灯,为生命的自由生长导航。

在基础教育阶段,教师该给学生读哪些类型的童诗?朗朗上口的童谣、儿歌属于童诗吗?在教学策略上,是依然用内容分析、主题解读的方式来教童诗吗?“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的教学套路仍然适用吗?教到什么程度为好?怎样用最自然的方式,引导学生写出空灵生动的句子……这些都成为童诗教学的难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的童诗教学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如第一学段要求: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第三学段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课程标准》从语言表达、思维提升、审美创造等方面,对童诗教学提出了层层递进、螺旋上升的培养序列,并且以学习任务群的方式来组织和呈现。其中,“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要求学生“观察、感受自然与社会,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思考,尝试创作文学作品”。由此看来,童诗教学还是大有可为,可以借此培养学生自然生发的想象力、内在逻辑的思辨力、丰富深刻的审美力。

二、重视文本解读,探寻童诗教学的新路径

在童诗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文本特点,有的放矢,精准发力,才能让语言表达更生动、鲜活。

1.品味语言,自然生发想象力。

要学好童诗,必须广泛而深刻地阅读。在广泛阅读好诗的基础上,诗歌语言的特质(如陌生化、凝练、有趣、哲思等)才有可能被看见,并作用于言语实践中。

《四季》是一年级上册的一首童诗,按春夏秋冬的顺序,以重复的写法、富有童趣的语言描述了春天的草芽、夏天的荷叶、秋天的谷穗、冬天的雪人各自不同的情态。其中,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每一节的最后一句——草芽不应该说“我是小草”吗?它偏偏说“我是春天”!这就是童诗让人惊奇之处,以小见大、以点代面,新人耳目,多么有趣的形象,多么天真的想象!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形象美—交流分享,发现形式美—创意仿说,品味语言美—写绘结合,再现诗画美”的教学流程来带领学生进行一次诗意之旅。

自由诵读是学生对语言情境的初步触摸,也是促发情感、唤醒体验的非常重要的方式。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诵读全诗,是一个反复浸润在文本话语系统的过程,能够使学生在无意识中重温童谣童诗的韵味与趣味。

首先,通过不同形式的诵读,如个别读、男女生分角色读、集体朗读等形式,感受诗意的语言,获得审美的体验,从而体验童真之趣,实现文本意义和自我意义的双向建构。

接下来,则要把这种朗读的体验外显。这时候,教师的引领就格外重要,如可以挖空提问:

______________黄黄,它对______________说:“我是______________。”

学生的思维很快被打开:

叶子黄黄,她对风儿说:“我是秋天。”

雪花白白,她对大地说:“我是冬天。”

最后,教学可以更进一步,尝试跨学科融合。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发达的阶段,大胆仿说之后,教师可鼓励学生将说出的句子以图画的形式呈现出来。语文和美术学科因为共同的审美素养而产生奇妙的碰撞,无形中让学生心中的诗意升腾。

2.涵泳思维,启迪内在逻辑思辨力。

《影子》是一年级上册的一首童诗,是台湾诗人林焕彰的作品。我们细读后就会发现,诗歌的音乐性和思想性在这首小诗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前后左右”既有顺序,读起来又如此押韵;“像小黑狗,是好朋友”,把影子的特点写活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聚焦“影子常常跟着我,就像一条小黑狗”,引领学生联结生活:什么时候,你觉得影子也像一条小黑狗呢?你还觉得影子像什么呢?虽然一年级学生还没有系统学过比喻句,但并不妨碍他们调动生活经验来回答“影子就像______________ ”这样神妙的比喻。

有个一年级学生想起了生活中孤单的体验,写下了这首《影子》:

影子害怕孤单吧?/不然怎么,/我走到哪儿,/它就跟到哪儿。

没有学过修辞手法的一年级学生,在写诗时,不仅对神妙的比喻心领神会,而且运用起拟人来也如此得心应手。这或许凭借的是某种经验和直觉,但也正是因为教学中教师大胆创设了语言运用的情境,才能引导学生捕捉住这瞬间的诗意、迷人的哲思。

3.感受联想,滋养丰富深刻审美力。

“诗歌通常被认为是一种非理性的体裁,表现力长于逻辑性,更倾向于沉思冥想,而非条理清晰或站得住脚的论点。”一方面,诗歌与思考之间存在一种不稳定的关系;另一方面,诗歌的无功利性却能奇妙地作用于人的心灵,直抵灵魂的深处。诗歌的审美性使得诗歌的教学方式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这就要求我们针對具体的文本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

《聽听秋的声音》是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首童诗,聚焦于“声音”这一角度,引导学生打开感官,展开对秋天的丰富联想。第一、二节形式工整,用反复的写法来捕捉秋天的各种声音,非常适合提炼支架进行仿写。以下为学生优秀的仿写作品:

听听,/秋的声音,/枫叶轻轻抚摸地面,/“簌簌”,/是和秋天道别的话语。

听听,/秋的声音,/鸟儿飞离枝头,/“噌噌”,/是对大树的依依不舍。

一颗颗果实收入篮筐,/迎来了果农的阵阵欢笑;/一朵朵桂花微微颤动,/散发出浓浓的秋意。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进一步鼓励学生打开感官,展开视觉联想、味觉联想、触觉联想等,如看看秋的颜色,闻闻秋的味道……学生在多感官打开的情境下,借助生活体验和认知经验,运用联想与想象,既是对语言形式的内化,又经历了一次心灵的审美之旅。

三、依托语用输出,打开童诗教学的新视域

提升语言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语用输出能力,可以从以下方面来着力。

1.解读意象,直抵文本诗意内核。

诗的核心是意象。意象可以分为主观意象和客观意象。通俗地讲,客观意象是眼睛可以看见的,而主观意象更多靠心灵的感受,要更多借助想象,才能在内心“看见”那个刹那的图景。《延安,我把你追寻》是四年级上册的一首现代诗,这是一首革命题材的诗歌。这首诗中,燕子、春光、小树、太阳,都是意象。以具体意象为依托,为下文“看见”心中的“追寻”做好铺垫。以第一小节为例:

像翩翩归来的燕子,/在追寻昔日的春光;/像茁壮成长的小树,/在追寻雨露和太阳。

教师可以这样启发提问:像燕子追寻春光,像小树追寻太阳,在第一小节中,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分别代表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些景物,就是诗中的意象。明白了意象之意,就明白了什么是“追寻”。你觉得,还像什么追寻什么呢?

通过自主阅读、自由诵读和教师的领读点拨,从以描述、复述为主的还原性对话,到以任务驱动、自主仿创为主的创造性对话,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层层递进,既入得其内,又出得其外,从而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三者的融合。

又如,《短诗三首》是四年级下册诗歌单元的第一课,选编了冰心的三首短诗。借助课后习题,教师可以重点设计两个教学环节:其一是想象体验,唤醒感受。“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让你仿佛看到什么画面?唤起了你怎样的感受?其二是“天上的风雨”和“心中的风雨”分别指什么?聚焦“风雨”这一意象,感受母爱的深沉温柔。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更进一步,提炼写作支架,让学生写出心中的三行或四行短诗。

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练的,写诗的过程却是一个不断探索语言边界的过程。经验与感知“不可言传”,怎样引领学生去触摸到诗歌的内核,从而找到刹那的感受,“看见”主观意象呢?在教学方式上,除了反复诵读、讲解内容等传统方法,教师更要注意语言的引导、唤起学生关注自身的记忆与经验。感受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它注重对刹那的体验和觉知,这种对刹那体验的敏锐捕捉,是对固有观念和写作模式的袪魅,从而更容易让学生进入“语言的狂欢世界”。

2.任务驱动,统整群诗主题阅读。

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是诗歌单元,选编了冰心的《短诗三首》、艾青的《绿》、叶赛宁的《白桦》和戴望舒的《在天晴了的时候》,语文要素是“初步了解现代诗的一些特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并设计了主题为“轻叩诗歌大门”的综合性学习。这是一次全面、系统的读诗、赏诗、写诗、赛诗的学习闭环,对此教师可以用任务驱动、群诗阅读、主题统整、情境创设等方式来引领学习。

以群诗阅读为例。教师可以用单元统整的方式来组合教学,分别以单元导读课、单元推进课、单元总结课的形式来推进。单元导读课的主要目标是初读四首诗歌,初步感知现代诗的特点(语言美、音乐美、形式美等)。单元推进课分别对四首诗进行细致品读。在单元总结课上,依据单元语文要素,在观照文本特点的基础上,可以生成如下议题:

诗歌的特点:这几首诗在写法上分别有什么特点?

诗歌的情感:这几首诗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感?

诗歌的意象:这几首诗中分别以什么意象来寄托诗人的情感?

诗歌的节奏:句子排列、分行、押韵。

……

群文阅读是提升学生表达和思辨能力的重要方式,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提取信息、整合、比照、批判性思维等能力能得到快速提升。

综上所述,童心即诗,生活即诗。引导学生快速找到理解诗意的便捷之路,应回归儿童本位,回归语言本身,在诗与思、诗与美之间游弋。如此可以为我们叩响童诗教学的大门。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实验学校)

[1]杜鹃.语境考辨与意义生成:语文学科的“情境”界说[J].语文建设,2024(01):22-26.

[2]海伦·文德勒.诗人的思考:蒲柏、惠特曼、狄金森、叶芝[M].刘晗,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20.

[3]玛丽·奥利弗.诗歌手册:诗歌阅读与创作指南[M].倪志娟,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0.

[4]托马斯·福斯特.如何阅读一本文学书[M].王爱燕,译, 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6.

猜你喜欢

文本解读教学策略核心素养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语境层面的文本解读策略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