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船山的政德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2024-06-03张娇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10期
关键词:道德观念当代价值文化传承

张娇

摘要:政德思想即倡导施政执政、治国理政者必须重视正身律己、强化道德操守的理论学说,这一学说是我国儒家的优良传统。明清之际王船山对政德思想有了新的发展,在《读通鉴论》中,他對于贯彻政德的必要性、宏观理论和具体方法都有深刻的观察与思考,分析与论证,他关于执政伦理、执政修德的学说内容丰富,胜义迭出,其总体特点可以概括为以史为鉴、以经为纲,他极其看重中华民族数千年执政史上的起伏跌宕、盛衰兴替的内在动因,深得古代圣贤制典垂世之精神,他的政德思想不仅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更可作为新时代政德观的借鉴,至今犹可引为历史与哲学的借鉴。

关键词:政德之道;政德之思;政德之方;道德观念;文化传承;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G122;D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04(a)-0190-05

Wang Chuanshan's Political and Moral Thought and Its Contemporary Value

ZHANG Jiao

(Tianjin Medic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000, China)

Abstract: Political ethics is a theoretical theory that advocates governing and governing the country. Those who govern must attach importance to self-discipline and strengthen moral integrity. This theory is a fine tradition of Confucianism in China.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Wang Chuanshan had a new development in political ethics. In his book Du Tong Jian Lun, he had a profound observation and reflection on the necessity, macro theory, and specific methods of implementing political ethics. He analyzed and argued that his theories on governance ethics and governance ethics were rich in content, with victorious meanings falling out. His overall characteristics can be summarized as learning from history and taking the classics as the outline. He highly valued the internal causes of the ups and downs, rise and fall in the thousands of years of governanc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deeply gained the spirit of ancient sages and scholars. His political ethics not only provided rich cultural heritage for future generations, but also served as a reference for today's governance. It can still be used as a reference for history and philosophy to this day.

Key words: The way of political morality; The thought of political morality; The methods of political morality; Moral concept; Cultural heritage; Contemporary values

王船山(1619—1692年),明清之际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名夫之,字而农,因家乡有石,状似覆舟,故名。王船山是一位多产学者,其留下著作有一百多种,四百多卷。他以峥嵘史笔、深邃哲思研讨了诸多重大学术问题,给后世留存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本文仅以他的重要史论《读通鉴论》为读本,采撷其中的政德思想维度加以论列,以为新时代政德观的借鉴。

1 王船山的政德之道

修德、执政二者关系为何?修德、执政、为学三者关系为何?在王船山之前,我国先秦学者、特别是儒家一脉学者多有论列。如《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记云:“德,国之基也……有德则乐,乐则能久。”其后孔子“为政以德”之说(《论语·为政》)、晏子“德厚足以安世,行广足以容众”之论(《晏子春秋·内篇谏上》)、孟子施行王道仁政之议,成为深具影响力的主张,并成为颇有特色的中国政治伦理哲学。以后历代学人皆有发挥弘扬,王船山即为重镇之一。他的政德思想在《读通鉴论》中表现得最为集中。

如人所知,《资治通鉴》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名著,此书详考历代得失成败的经验教训,以为垂鉴,希望有益于修德,有助于治道。因此之故,《资治通鉴》无疑也是一部主张政德统一思想的宏大叙事、深刻立论之作。在这一点上,王船山完全秉承了孔孟以来直至司马光的学脉思路,并有进一步的引申发挥。在《读通鉴论·叙论四》中,王船山明确揭示:“曰《资治》者,非知治知乱而已也,所以为力行求治之资也”,“得可资,失亦可资也,同可资,异亦可资也,故治之所资,惟在一心。”而“一心”即一心修德也。而“德必有邻,修德者不恃邻;学必会友,为友者不恃友;得道多助,创业者不恃助。不恃也,乃可恃也”更是对孔子“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论及为学、执政,王船山亦有深入不凡的论述,他说:天下唯有道,是一日不可废的,而君子一日不可废的,是学习,所以学人要苦心孤诣,为学之余更要担负起延续道统的责任。论及“治统”和“道统”的关系,他认为,所谓天子的,是治理的传统,圣人之教诲,是道统。“治统之乱,小人窃之,盗贼窃之,夷狄窃之,不可以永世而全身……道统之窃,沐猴而冠,教猱而升木……而受罚于天,不旋踵而亡。”“言治者,知兵权之不可旁落,而不知文教之不可下移,未知治道之纲也。”道德和风俗一样,都靠教导。以上论述所循者,依然是自上古以来往圣先贤所主张传承的,治国理政治民者,都必须立德树人,诚意正心,重视自身的修身操持。即使士人百姓也当德业兼修。总之,其核心精神理念仍然是《大学》所垂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依旧是《中庸》所主张凡天地之间人类,皆应既“尽人性”又“尽物之性”,以期达到“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的理想境界。

如上所述,自帝王君主以至庶人皆应重视自我道德修持,王船山除总体论列以外,尚多分述。关于帝王君主之修持,他认为:君主产生固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之所以人世间有君主的存在,都是有道理的。最开始也是有德者居之,之后才去考量功德、仁德,居其位并安于其道,才是君主的正责。王船山占据历史和道德的高度指出,帝王君主掌握至高无上的权位是有条件的,应知晓“天下为公”之至理:“天下者,非一姓之私也,兴亡之修短有恒数,苟易姓而无原野流血之惨,则轻授他人而民不病”。此外还应以历史上王朝兴替、权力转移变置为鉴,为君者自重自省务必做到不逸豫、不好谀、不黩武、不卖官等,恭谨秉政,惕厉居国。阿谀奉承的人,受尽屈辱还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大难临头反而以为有福,是丧德的表现;“君子以之丧德,小人以之速亡,可不戒哉!”国有乱政、还有卖官求荣者,导致国运丧尽,同时也是民生之运丧尽的表现。要而言之,在王船山看来,自古以来有有德之君,也有无德之君,仅凭“智”“力”而不修道讲德,没有不失败的。他以曹操为例,“曹操之所以任天下之智力,术也,非道也。术者,有所可,有所不可;可者契合,而不可者弗能纳,则天下之智力,其不为所用者多矣”,何况许多君主智力才华远在曹氏之下,其不能修己持国,最终亡国灭身,也不知凡几。

关于百官吏胥及其预备队伍一般士人之道德修持,王船山也随着他以史为鉴的宏观思路,有很多卓识谠论。首先,他指出为人臣当“知纲”,这个“纲”不仅是“君纲”,更是道德之纲:“上之所求于公卿百执郡邑之长者,有其纲也。安民也,裕国也,兴贤而远恶也,固本而待变也,此大纲也。”其次,他指出为官者当知民之养己,因之不可鱼肉百姓:“民耕以养吏,而上制也。上敛民以养吏,而民不怨;吏知己之养一出于民,而不敢复渔猎于民。”再次,他认为百官胥吏当做道德上的贤者,不独做功业上的能吏,君主之取人亦当不仅取其才,更当取其贤。这一点对治民安邦是极其重要的。“图王业者,必得其地。得其地,非得其险要财赋之谓也。”欲得其人,也并不是为了得到其兵卒,而是为了得到最贤德的那个人。最后,王船山认为国家应重视以道德操守“养士”“造士”,士人当以砥砺修持、提升境界、反求内省为己任:“读书礼乐之化,所以造士而养其忠孝,为国之桢干者也”“君子之有文,以言道也,以言志也。道者,天之道;志者,己之志也。上以奉天而不违,下以尽己而不失”。要而言之,王船山遵循传统儒家内圣外王,成己成人,“修齐治平”的政德理论,并诠之以先儒经训,告之以古史成败,敦嘱世人应以此为社会治理纲纪龟鉴,并深切陈词:“纲纪者,人君之以统天下,元戎之以统群帅,群帅之以统偏裨者也。”

王船山的政德论,在国家行政、首脑谋政、官员从政这一层面力主施政者必须修德,甚至以道德修持为前提、为终身纲要,在他看来没有修持荒怠而能有良俗美政者。

2 王船山的政德之思

“仁”之一语,乃全德之名。自孔子以来,它既是对于人的价值的发现,又是对于人格修養的高标,还是施政治民的规范。在最后一重义涵上是儒家政德思想的根据和秉持。孔子主“德政”,孟子主“仁政”,已开古代政德思想之源。沿及后世,陆贾、贾谊、韩柳、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等,皆多所弘扬发挥。至王船山,更是胜义迭出。

首先,王船山提出“天地之心,以仁为复”(疑为覆,即仁覆盖一切)的命题,他说:“上天之大命集于有德,虽无其德,而抑无乐杀之心,则亦予之以安全。天地之心,以仁为复,岂不信哉?”他又由仁而及“恕”,所谓宽容、宽恕,都是讲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有所欲者,也要听从内心的决定,从心所欲不逾矩,并论及义,儒家经典著作《春秋》中对于长幼、嫡庶、尊卑、刑赏、义利观等都有明确的表述,讲究端本清源,自治方有正义。且论及仁、智、勇及诚,相当具有深度:“诚者,虚位也;知、仁、勇,实以行乎虚者也。”所谓诚,是仁、智、勇兼备。“义以生勇,勇以成义,无勇者不可与立业,犹无义者不可与语勇也。”王船山认为,秉承往圣先贤的读书士子,就应该深入体仁、怀诚,兼备智勇,施行忠恕。倘有机缘,出将入相,或为一方宰制,便可以仁德理念从事治国平天下的义举。否则,背弃仁爱法则、忠恕之道,就不如寻常百姓。“以立修己治人之体也;察其微言,以善精义入神之用。乃善读者,有得于心而正之以书者,鲜矣。”讲究读书的道理,读书就要辨大义、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读书万卷,如果没有这种自治,便和不学无术并没有区别。这种表述就如同文天祥《正气歌序》所言:“读圣贤书,所为何事?自今而后,庶几无愧!”

如同很多先儒一样,王船山也重视“礼”,并且同样认为:仁为核心,礼为辅翼,政德之修,不可无礼。“礼何为而作也?所以极人情之至而曲尽之也。”上古时代,男女之间尚且没有明确的正、别之礼,所以周公有言,言至于此而辨之精。《礼记》中更是说到,时为大,也就是从原始社会到氏族社会、封建社会,都是讲究人际间伦理关系的传承。对于礼的界定,相对而言,较有概括性的论述是:政德之修,必须有仁有义,仁礼兼容,儒家基本的伦理原则,必须遵循。“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1]张横渠关于人性之根源的解说,既回答了什么是道德理性,又找到了欲望感性的本性。对于欲望的本原,张载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2]。在这个理论的基础之上,张载进一步提出,人的道德本原和道德义务为主体的伦理思想,讲究的是天地自然的属性,将人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融为一体,这些都是对人的伦理生活的进一步的解释。同时也是对人性的深层探讨。同时,张载认为,人性和天性之间存在先验的问题,进而才能解释道德的意义。王船山在张载的基础上,对人的地位又有了进一步的解释:“尽性者,极吾心虚灵不昧之良能,举而与天地万物所从出之理合,而知其大始,则天下之物与我同源,而待我以应而成。”[3]提出了人在天地万物之间的重要意义。

在此基础上,王船山还主张居官执政者还应借鉴历代经验教训,恪守清慎勤、辟异端、不犯公义、进言纳谏、审时知己之美德。关于清慎勤,他有言曰:“论守令之贤,曰清、慎、勤。三者修,而守令之道尽矣乎?……夫君子之清、清以和,君子之慎、慎以简,君子之勤、勤以敬其事,而无位外之图。”这里虽说清慎勤系“守令”即地方官员太守、县令为官之德,在他看来,清廉、慎重、勤勉也是所有居官从政者应该努力恪尽终身的道德职守。关于“辟异端”,王船山似受韩愈《原道》思想影响较深,重在守六经之微言,尊孔孟之经典。他说:“辟异端者,学者之任,治道之本也。乃所谓异端者,诡天地之经,叛先王之宪,离析《六经》之微言,以诬心性而毁大义者也。非文辞章句度数沿革之小有合离,偏见小闻所未逮而见为异者也。”关于不犯公义,他认为:公义即本社会良知之共识,千古相传之道义。遵守公义,便可深获人心,取得赞助,否则就会离散人心,失却襄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永远为政德理念的精髓,所以王船山说:“未有犯天下之公义,而可以屈群雄动众庶者也”。关于进言纳谏,王船山认为,“耽逸豫”“喜谀悦”或为人性本能缺陷,但居官者倘不能克服之,则必乱政致昏,甚至一败涂地。因此他精辟申言:“夫人之情,不耽逸豫,天下无不可进之善;不喜谀悦,天下无不可纳之忠。”关于审时知己,这显然是对居官从政者更高的也是必备的要求,是一种很高的学养素养,因此更需要艰苦励行,砥砺培植,方能有以致之。在这方面,王船山有很多独得的卓见。他说:“治乱合离者,天也;合而治之者,人也。……一合而一离,一治而一乱。于此可以知天道焉,于此可以知人治焉。”若达乎认知的如许高深,王船山认为:居官从政必须遵从先儒大学之道,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齐治平,“存养以尽性,学思以穷理”。这些思想议论均可视为王船山继承儒家传统仁学思想所做出的仁学之思、仁者之思。

3 王船山的政德之方

王船山对于政德之道、政德之思已多阐述,然则他对政德之方又有哪些见地考量呢?

首先,他提出:习与性成,躬行践履。人的环境习染至关重要,染苍则苍,染黄则黄,不可不慎。他论述道:人有善端、善行,之所以善行没有从一而终,是因为后天的习性。“耳限于所闻,则夺其天聪;目限于所见,则夺其天明”;“非不欲见与闻也,投以所未见未闻,则惊为不可至,而忽为不足容心也。故曰:‘习与性成。”一反一正,良为规训。习性之成,还必须兼顾“细行”与“大德”的内在联系,未可忽小而求大。他说:“不矜细行,终累大德。三代以下,名臣正士、志不行而道穷者,皆在此也;君以之而不信,民以之而不服,小人以之反持以相抗,而上下交受其诎。”

其次,他提出:知足知耻,心怀敬畏。关于知足,王船山认为:在义利面前务必要有所遵循。他甚至认为“天下之大防”说到底无非是义利之辨,何为义?何为利?“生于利之乡,长于利之涂,父兄之所熏,肌肤筋骸之所便。心旌所指,志动气随,魂交神往,沈没于利之中,终不可移而之于中国君子之津涘。夷狄资商贾而利,商贾恃夷狄而骄,而人道几于永灭。”人不能被“利”牵制,更不能利令智昏,他断然认为:“是非之外无祸福焉,义利之外无昏明焉。”故须界限分明。知足之外还要知止有度,方为明哲:“善用天下者,恒畜有余以待天下,而国有余威,民有余情,府有余财,兵有余力,叛者有余畏,顺者有余安。不善用之,小警而大震之,以天下之力,争一隅之胜负,虽其胜也,以天下而仅胜一隅,非武也;疲天下而摇之,民怨其上,非情也;民狎于兵而玩兵,非所以安之也。”对此,有国有家者,不可不知。关于知耻,他告诫:“夫有耻者,非以智也,而智莫智于知耻。知耻而后知有己;知有己而后知物之轻;知物之轻,而后知人之不可与居,而事之不可以不断。……不朽有三,唯有耻者能之。”知足知耻,方为明智之举,也防止了藏污纳垢,逐渐沉沦,实在是很切实的忠告。至于居官者握权仗势,最容易忘乎所以,一味妄行,王船山说,天若是忘乎所以,则会导致冬有雷夏无雪;地若是忘乎所以,则会导致山无尽头水无流动;圣人同样如此,所以尧舜禹汤、孔子等皆不会述而不作。人也应该有不敢之心,这样才能知道羞恶辞让,君子要立诚恭敬,不可欺天下,冒天下之大不韪。而做到知足知耻,须与俗儒小人划清界限,他提醒:不可祸乱风俗、蛊惑人心,不可以做庸俗的儒者,教、学皆有规矩,不可以不屑于异端,不知君父,不敬鬼神,這种警示对于张扬正气是很有意义的。王船山进而提出官场氛围生态对于一代之治至关重要,他深刻指出:有德之人,在意的是自己修德的过程,崇尚道德的人,推崇的也是修德的过程,“政者,自正也。尚政者,不足于德;尚德者,不废其政”,这就是好官、好政、好德、好局面。

再次,他提出:常怀公心,以民为本。明清之际启蒙思想家王船山、黄黎洲、方以智等有一个共识,就是力主天下为公的传统优良思想,竭力抨击“一姓之私”的腐败观念。在这方面,王船山有一个精彩命题可以载诸史册,他说:当我们以天下作为衡量的标准,必须要有公心、公理,不能只考虑一己私利,天下有大公至正之是非焉,匹夫匹妇之与知,圣人莫能违也,并说:天下兴亡有短有长,有恒有断,不要因为朝代的更迭导致荒原漫血,不可因轻信他人而使得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王者以公天下为心,以扶进人才于君子之涂为道”[4]。对于树立人民观念、民本思想,王船山也有卓见,他对于“豪强兼并之家”“渔猎小民”深表愤怒,也提出一些社会改良的方案,兹不俱论。这些见地都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引申,不仅具有民主性精华,且可以加深其政德思想的内涵。侯外庐曾在其“早期启蒙说”中,如果把王船山和明清之际的儒学大家放在一起评价,你会发现他们的义利观、性情观都属于道德宽松的范畴[5]。王汎森与侯外庐的“早期启蒙说”大相径庭,他认为,这些所谓的秉持自然人性论的思想家其实都是非常严格、苛刻的道德卫士[6]。在他看来,王船山的理论、思想学说都是道德严苛主义。郭齐勇也有对于朱熹、王船山的性情、义利观的评价,他甚至认为,王船山对于人情、人性的“警惕防范,超过了朱子”[7]。

对此很多学者颇予褒奖高评。现代新儒家学钱穆先生说:王船山虽然居于三湘之地,与中原的大儒较少联系,且终身不出仕,但是他的学说体系却出自东林,亦终身无忘政治。如果去通读王船山晚年的著作,发现这些作品并不单单是史学巨著,同时也是一部政治学通论。“于历代政治上之大得大失,以及出仕者之大志大节所在,阐发无遗”[8],钱氏之评,不为无据。嵇文甫先生专门研究船山史论,也认为:王船山的论史颇有深度,一方面是因为他身遭国之巨变,所以创痛剧深,以物连类,把自己的感慨都寄托于其中,所以处处都流露出悲天悯人的情怀。但是他的哲学思想和深刻的哲学见解,“深入无浅语,每一议论,洞彻渊微,非浮光掠影之比”[9]。萧萐父先生在其论著中屡屡给以崇高评价:“船山之学,以史为归。”[10]而且这种历史的表达,并不是背诵或者记诵的学问,而是可以达到“以史为镜”地步,常说变则通、通则久,这些道理就是要从自我出发窥探历史的存在,感受在历史的绵延中文化的传承。文化也是通、变、久,只有不断从文化传承中去感受,才能真正体会到历史的厚重感。

4 王船山政德思想的当代价值

政德是党员领导干部政治觉悟、道德品性、工作作风的综合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员领导干部要学史崇德、加强党性修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产党人拥有人格力量,才能赢得民心。全党同志都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做到克己奉公、以俭修身,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王船山的政德论,极其看重中华民族数千年执政史上的起伏跌宕、盛衰兴替的内在动因,力主“史者,重于垂今以作则者也”,为政者应“通古阅今”“揣当世治务”“生从道、死从义”“利艰贞”[11],这些看法对当代党员干部“政德观”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是,以政治立场锤炼坚强党性,以纪律规矩筑牢大德。“明大德”的精神实质是“固本培元”,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坚强的党性、严明的政治纪律,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王船山的政德思想、道德人格可以提炼成“义勇、忠诚、救世、节操”这样的关键词,对今天共产党人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德的选择足可发挥古为今用之效。

二是,以制度建设纯化党员队伍,以价值引领塑造公德。王船山的政德思想的显要特征就是讲究“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要把“德”贯穿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各个环节,“敬德配天”“修德配命”的命题,更是将道德视为通达天地的基本前提。今天摆在党员干部面前的一个艰巨命题就是如何以德治国、净化党员队伍,王船山的自省、自律、自责、克己理论,教育、管理、监督并重的制度建设理论,为当今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提供了具体标准。“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是共产党人的公德。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公德的表现形式可能会展示出时代特征,可是公德的内涵、公德的标准却不会变,王船山提出要把德行修养与社会政治实践相结合的思想,对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扭转社会风气、培养领导干部的宗旨意识是重要借鉴。

三是,以道德情操树立精神标杆,以经验教训修养私德。这里的精神标杆指的是共产党人的品格和操守,私德体现在严格生活作风、注重理想人格的培养上。王船山的救世精神、律己精神、气节精神对于摒弃人情、物欲、权利、金钱,培养自我反思、自我批判、自我超越的理想道德人格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私德会折射出社会的风气和趋向,见贤思齐、从正反两方面吸取经验教训,见不贤而内自省,坚守道德定力,和王船山提出的自强不息、积极进取、修己齐家、仁爱坚强的理想人格不谋而合。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王船山的政德思想可谓胜义迭出,既继承了儒家传统仁学思想基础中的仁学之思、仁者之思,又有深刻的民本思想,经史结合,对当今政德观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载.张载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8.

[2] 朱贻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3] 宋志明.中国古代哲学通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6.

[4] 王船山.船山全书《读通鉴论》(卷十)[M].长沙:岳麓书社,2011.

[5] 侯外庐.论明清之际的社会关系和启蒙思潮的特点[J].新建设,1955(5).

[6] 王汎森.晚明清初思想十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7] 郭齐勇.朱熹与王夫之的性情论之比较[C]//诠释与建构:汤一介先生75周年华诞暨从教50周年纪念文集.[出版者不详],2001:8.

[8] 钱穆.现代中国学术论衡[M].长沙:岳麓书社,1986.

[9] 嵇文甫.王船山史论选评[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2.

[10]萧萐父.吹沙二集《船山人格美颂——为纪念王船山逝世三百周年作》[M].成都:巴蜀书社,2007.

[11]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卷三)[M].北京:中华书局,1978.

猜你喜欢

道德观念当代价值文化传承
“立德树人”教育思想在小学德育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论中西方神话创作的异同性及成因
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当代价值的研究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谈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新形势下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
试论当代大学生道德观念变化的主要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