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涉江采芙蓉》主题探析

2024-06-03胡双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4年5期
关键词:主题

胡双

摘 要 《涉江采芙蓉》一诗的主题历来争议较大。分析该诗的主题要解决的是抒情主人公的定位问题。这就需要参照相关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弄清采莲的人是谁,进而判断抒情主人公行为的合理性。此诗主题既可以是游子思亲,也可以是居者思夫,还可以是游子与闺妇的同心互念。

关键词 《涉江采芙蓉》  主题  游子思亲  居者思夫  同心互念

《涉江采芙蓉》是东汉末年《古诗十九首》中的一首五言古诗。《古诗十九首》在中国诗歌史上有巨大影响,被称为“五言之冠冕”,诗作句意浅显、意义深远,钟嵘《诗品》高度称赞它“几乎一字千金”。《古诗十九首》上承诗骚,语言平白如话,自然质朴,但却易读难懂,《涉江采芙蓉》就明显具有这个特点,其虽只五言八句,四十个字,但韵味悠长。《涉江采芙蓉》一诗的主题历来争议很大。朱自清在《古诗十九首释》中力主“游子思家”说,力排“居者思夫”论。朱光潜在《艺文杂谈》中肯定该诗是“闺怨的情调”,主张“居者思夫”说。我们在教学中该怎样引导学生理解《涉江采芙蓉》的主题呢?其实,诗无达诂,诗是没有一成不变的解释的,这是古典诗词最动人的地方。

《涉江采芙蓉》是一首关乎愛情题材的诗作,具有叙事诗的特点。既然诗中有爱情故事,那么故事的主角是谁,就显得尤为关键,我们称诗中故事的主角为抒情主人公。游子思家与居者思夫两个主题的区别正在于抒情主人公的不同,而这在情感上也就有了细微的区别。

一、谁在采莲,为何采莲

芙蓉即是莲花,采芙蓉就是采莲。读多了古典诗词,有人误以为只有女子才会采莲,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也说“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其实不然,采莲人既可以是女子,也可以是男子。

采莲是一种农事活动,采摘活动的参与者自然是以女子为主,比如《诗经》中的《芣苢》,就是女子采摘之歌。采莲也是一种民俗活动,采莲者有男有女,比如梁元帝《采莲赋》中所说“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妖童”指的就是衣着艳丽的少年。采莲还是一种游戏活动,参与者就未必是女性,南朝《神弦歌·采莲童曲》中描写的就是游玩的情景,“泛舟采菱叶, 过摘芙蓉花。扣楫命童侣, 齐声采莲歌”,这更像是一个男子带领着童侣游玩,一边采荷叶,一边采芙蓉,并且用船桨击打着船舷,命令童侣齐声同唱采莲歌。可见,男子采莲并不是不能发生的事情。

古人有以物传情的传统,在简单朴素的生活中,纯洁真挚的情感就寄托在这简单而朴素的物上,这物可能是一枝花、一片叶。一枝一叶总关情,物虽简单易得,但所含之情深,所寄之意重。朱光潜说:“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连在一起。”《诗经》中就出现了多处以花草相赠的情节,年轻的男女表达爱慕之情就互赠花草,用这大自然中最原始、最简单、最美好的事物来表达自己的纯真之情。《邶风·静女》中是“贻我彤管”,《郑风·溱洧》中是“赠之以勺药”,《卫风·木瓜》中是“投我以木瓜”,彤管、勺药、木瓜,何其简单,但所含之情又何其纯真而圣洁。

莲花纯洁美丽,在《楚辞》中多次出现,属于香草,如屈原在《离骚》中将其作为自己的衣裳:“制芰荷以为衣兮, 集芙蓉以为裳。”其后芙蓉、莲花直接成为抒写爱情的主要意象。与东汉末年相去不远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出现了大量以莲花写相思的诗作,不少诗作以《采莲曲》为题,可见莲花与爱情主题之间已经建立了紧密的联系。比如《子夜四时歌·夏歌》中“乘月采芙蓉, 夜夜得莲子”,比如《秋歌》中“处处种芙蓉, 婉转得莲子”。乐府具有民歌的特征,而民歌又多用双关的修辞,借助汉语的谐音形成双关,言再此而意在彼,含蓄委婉,“芙蓉”谐音“夫容”,“莲”谐音“怜”,所以诗中“莲子”就是“怜子”,“怜”是爱的意思,“子”又是第二人称代词,“莲子”就是“爱你”。很多魏晋采莲诗作中以女子为抒情主人公,是与“芙蓉”“莲子”的谐音大有关联的。

二、《涉江采芙蓉》的多元主题

1.游子思亲

游子思家的主题最易于读者的理解、接受。抒情主人公是身在异乡的游子,整首诗中只出现了这一个游子的形象,诗里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感都产生于游子一人。中国古代的社会环境决定了出门在外的一般是男子,出门在外不外乎从军、为宦、经商、游学几种情况。“兰泽多芳草”是异乡之景,游子见美景而驻足欣赏,见江中有芙蓉便渡江采摘。

男子可以采莲,芙蓉与爱情紧密相关,《涉江采芙蓉》中的游子一见芙蓉便忘情。忘情之中的人容易产生幻觉,他看到芙蓉,就好像看到了所思所念之人的脸庞,如此陷入思念中。他急切地冒着重重危险,奋不顾身地涉江采摘芙蓉。眼中只有芙蓉的人,来不及细看沿途的风景,一定是辜负了这兰泽中的芳草。他终于采到了芙蓉,然而采到之后却突然发现,自己无人可赠,欲赠之人在那遥远的道路的尽头,遥不可及。他自然也就回到了自身所处的现实之中,开始审视周围,审视自我。诗歌在这里发生了逆转,羁旅途中偶然与芙蓉相逢的美丽欣悦,突然逆转到了思念的绵长忧伤之中。这是一个戏剧性的变化,游子涉江采芙蓉的所有热情顿时烟消云散,似乎连天地也为之黯然失色。他想到了所思之人的所在——旧乡,他痴痴地站在原地回望遥远的故乡,那是漫漫长路,遥远得望不到尽头。“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是游子的无限伤感,“同心”就是有情人之间相亲相爱,有情人本该结良缘、成眷属,但对诗中游子来说却不得不“离居”。同心离居是爱情的悲剧,不管出于何种原因,这悲剧的“忧伤”且漫漫无尽期,直至“终老”。“忧伤以终老”就意味着游子无力解决“同心而离居”的困境,不是情不得已,而是现实不容许,体现了人在现实世界之中的无力和无奈。

2.居者思夫

居者思夫又可称思妇盼归人。“居者”就是居于家中的思妇。采芙蓉的人是思妇,她在故乡的兰泽中采摘芙蓉。兰泽是一片鲜花漫野的优美之地,充满了生命的的气息。芳草与采摘芙蓉的女子交相辉映,人面芳草,足以见出女子的美丽。她采到以后却发现欲赠之人远在他乡。伤心的人是女子,思念的人也是女子。“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是多情女子的想象,她手把芙蓉,遥望远天,那是丈夫所在的方向。她想象到此时的丈夫正驻足于路旁,回望故乡。正所谓,诗从对面飞来,或者说,以己之情揣度他心,正是女子自己浓烈的思念在她的心中幻化出丈夫望乡的情景。“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也只能是女子的喟叹,款款深情与剪不断的相思之愁油然而生,盈溢女子心田。

3.游子与闺妇的同心互念

《涉江采芙蓉》的主题还可以是游子与闺妇的同心互念。采莲的是女子,她在家乡的兰泽涉江采摘芙蓉,采来以后才惊醒,欲遗之人在远道,无言的寂寞与伤感袭上她的心头。此时此刻,漂泊的游子正在异乡“还顾望旧乡”,有情人心有灵犀,相同的时间中,相同的思念发生在了不同的空间里。“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是诗人的感慨,诗人如同全知全能的上天,俯瞰着人世间的悲欢,他看到了居家采莲的思妇,也看到了望乡思亲的游子,他一声长叹,充满了怜悯与同情。

诗无达诂,这是诗的魅力。正是因为诗无达诂,读者才有了苦苦寻觅的兴致。但诗可以有多解,每一种对诗合理的阐释,都是一次对诗心的细心触摸。

[作者通联:山东东营市胜利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主题
主位理论与篇章理解
生命可贵,艺术永恒
服务
主题区域环境创设浅析
让主题与环境结合,让环境与幼儿对话
新诗发生“差异说”:现代汉诗的一个身份
浅谈中国侠文化背景下的武侠电影
《风雨哈佛路》的主题评析与文化解读
浅析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的策略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