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鸿门宴》刘邦集团成员间的“心领神会”

2024-06-03唐登梅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4年5期
关键词:鸿门宴

唐登梅

摘 要 《鸿门宴》中刘邦集团能够顺利化解被项羽军击破的危机,刘邦能够从危机四伏的鸿门宴全身而退,集团成员间的“心领神会”是一个重要因素。这里既有刘邦对张良的心领神会、樊哙对张良的心领神会,也有张良对刘邦的心领神会、樊哙对刘邦的心领神会。

关键词 《鸿门宴》  集团成员  心领神会  化解危机

《鸿门宴》中刘邦集团能够顺利化解被项羽军击破的危机,刘邦能够从危机四伏的鸿门宴全身而退,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不得不说刘邦集团成员间的“心领神会”是一个重要因素。

一、刘邦对张良的“心领神会”

沛公“军霸上”之时有称王关中的野心,消息泄露后,因为实力弱于项羽,面临被消灭的严重危机。幸好项伯“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张良将消息通报给了刘邦。获知消息后的刘邦“大惊”,脱口而出“为之奈何”。张良问:“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作为谋臣,张良难道不知道刘邦进入关中后的决策吗?很显然,张良不是不知道,而是委婉指责刘邦的决策失误。刘邦听出了张良心中的不满,于是顺着张良的话题,推责于人,称是“鲰生”出的主意,当然他也是检讨自己的失策。张良是头脑清醒的人,他分得清轻重主次,刘邦的决策失误,他只是点到为止,不予深究,最重要的是帮刘邦想办法化解眼前危机,因此他转换话题,问“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这其实是一句废话,难道张良不知道刘邦实力不如项羽,抵挡不住项羽大军的攻击吗?他这么问,其实就是要引导刘邦想办法对付项羽。刘邦对此“心领神会”,知道张良会替他谋划破敌之策,而且很可能已经有了对策,只是需要他自己的配合。所以刘邦依然重复着他那句“为之奈何”。于是张良说:“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刘邦一听,立马明白了,张良获得此绝密消息,原来是项羽的季父项伯前来泄露的,而且项伯在此还未走。因此刘邦“心领神会”,抓住机会问清了张良与项伯之间的关系,获知他们之间的感情之后,请求张良:“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于是有了刘邦礼遇项伯一幕,“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并请项伯代自己向项羽解释“不敢倍德”的缘由。这就为鸿门宴创造了契机。

鸿门宴上,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因而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当即“带剑拥盾入军门”。须臾,刘邦“起如厕,因招樊哙出”,张良也找机会出来与刘邦会合,决定刘邦不辞先走,张良留下来致谢。于是张良问:“大王来何操?”张良的意思是提醒刘邦,你带了些什么礼物来,我可以代为转交。刘邦“心领神会”,张良是要借转交礼物,为他脱身打掩护。刘邦事先准备了一双白璧给项王,一双玉斗给范增。因为嘱咐了张良“度我至军中,公乃入”,且相信张良能够按约定为他圆场,为他争取脱身的时间,所以刘邦才敢放心离去,且最终安全地回到了自己的军营。

二、樊哙对张良的“心领神会”

武士樊哙作为刘邦的卫兵能够与张良紧密配合,共同确保刘邦的安全,维护刘邦集团在与项羽集团斗争中的利益与地位。按照分工,张良陪同刘邦在鸿门宴作“外交应对”,樊哙则留守军门作接应。宴会期间,“张良至军门”,樊哙预知大事不妙,因此迫不及待地发问:“今日之事何如?”得到“甚急”的回复之后,樊哙“心领神会”,这是张良要让自己进去守护刘邦了,因而当即表明决心:“臣请入,与之同命。”得到张良的默许后,樊哙当即“带剑拥盾入军门”,遇到军门交戟之卫士的阻拦时,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因此得以进入宴会现场,“从良坐”。因为樊哙的到来,令项羽“按剑而跽”,有所顾忌而不敢轻举妄动。樊哙的到来,为刘邦的安全暂时增加了一层保险。因而,刘邦抓住机会,“起如厕,因招樊哙出”。樊哙当然明白张良召他进入宴会现场的意图,就是让他保护刘邦离开鸿门,所以他力劝刘邦:“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因此保护刘邦脱身逃回了霸上军营。

三、张良对刘邦的“心领神会”

张良将项羽季父项伯深夜来报的消息告诉刘邦之后,刘邦先是“大惊”曰:“为之奈何?”后是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当然明白刘邦此时的心理,一方面因为刘邦集团的实力确实弱小,不足以对抗强大的项羽集团,所以面对突然传来的项羽大军即将发起攻击的消息,刘邦内心极其恐惧慌乱;另一方面刘邦确实没有退敌对策,需要张良出谋划策。对于刘邦此时的恐惧慌乱,张良有片刻的幸灾乐祸心理,认为早知今日面临项羽大军攻击,何必当初图霸关中,这本身就不是明智的决策。在刘邦作了解释与检讨之后,张良也就没有再作深究,转而问刘邦有无把握抵挡住项羽大军的进攻。对于刘邦的“默然”而曰,张良“心领神会”,刘邦此时显得可怜,希望张良为他谋划退敌之策,化解危机。所以,张良不再迟疑,主动担责任想对策,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在鸿门宴会上,对于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的细微神态、动作,张良应该及时观察到了,他感觉到了危险的来临;对于项庄舞剑的真正意图,张良也是洞察得很清楚,因而他不需要刘邦的吩咐,主动紧急“至军门见樊哙”,将樊哙带进宴会现场,为刘邦的安全增加一层保险。须臾之后,刘邦“起如厕,因招樊哙出”,张良对此心领神会,这是刘邦要争取主动,寻找脱身机会。所以张良后面不动声色地出来与刘邦、樊哙会合了。他们此番会合就是要商量如何让刘邦安全脱身,如何稳住项羽不起疑心,不派兵追击。因此,张良主动问起刘邦带了什么礼物来,以便以“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为借口,代为转交礼物,造成刘邦已回霸上军营的既成事实,令项羽放松戒备,勿疑勿追,从而确保刘邦从鸿门宴上全身而退。

四、樊哙对刘邦的“心领神会”

刘邦带了“百余骑”至鸿门来见项王,樊哙作为刘邦的卫兵自然会随同前来。尽管刘邦不说带“百余骑”与双份礼物去鸿门的原因,樊哙心里当然会知道的。樊哙知道,刘邦带来双份礼物,要分别送给项羽与范增,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卑微,显示对项羽、范增的尊重,打消项羽对他图霸关中的戒備心理。所以,樊哙进入宴会现场之后,借机为刘邦表白,说:“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樊哙此番说辞与刘邦前面对项庄说的话意思完全一致,中心意思是刘邦“破秦入咸阳”有功,“还军霸上”“遣将守关”是尊重项羽,从侧面有力印证了刘邦亲口对项羽说的话,因而完全打消了项羽对刘邦称王关中的怀疑。刘邦带了“百余骑”随同,樊哙就知道此行的凶险,因而看到张良到军门来找他时,他就预知到了刘邦的危险,所以义无反顾地“带剑拥盾入军门”,无所畏惧地“侧其盾以撞”守门卫士。刘邦借口“如厕”,带樊哙一起出来后说:“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知道刘邦是要借此机会离开,但又纠结于没有向项羽辞行,正在犹豫中。为此,樊哙心领神会,用“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来安慰刘邦,以当前危急形势来坚定刘邦离开的决心。足见身为武士的樊哙有勇有谋,能与张良密切配合,助力刘邦度过危机。

正因为刘邦集团成员间的“心领神会”,所以无论是刘邦与张良之间,樊哙与张良之间,还是樊哙与刘邦之间,都能遇事心知肚明、心照不宣、配合默契,所以能顺利化解一场重大危机。

[作者通联:江苏连云港市灌云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鸿门宴
鸿门宴
不懈质疑 在批判性阅读中提升思维品质——以《鸿门宴》阅读教学为例
鸿门宴(二)
鸿门宴(一)
1938年开封“鸿门宴”的历史迷局
再析“生彘肩”之“生”字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探索
《鸿门宴》中刘邦、项羽人格分析
《鸿门宴》中一个几十年来一直被译错的句子
从《鸿门宴》《项羽之死》看项羽的罪与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