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同创新视域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重构与选择研究

2024-06-03钱静

成才之路 2024年14期
关键词:协同创新教育模式人才培养

钱静

摘要:协同创新育人模式提倡通过整合创新资源要素提高人才培育质量。文章展开说明协同创新的内涵,深入分析协同创新视域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重构的必要性与重构机理,并指出教师应基于协同创新理论、政产学三螺旋理论等理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重构工作。协同创新视域下,高校可以通过优化人才教育理念、重构人才培养机制、完善机制保障策略、创新教育模式等方式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构,有效落实育人工作,提高人才培育质量。

关键词:协同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重构;教育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C961;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14-0001-04

“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提出了“创业教育”,指出其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同样重要。现阶段,我国经济模式由创造型经济向创新型经济转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才成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点。协同创新育人模式具有整合企业、高校、科研结构资源的应用优势,是現阶段科技创新的新范式。在协同创新视域下探索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构策略,可以突破既有教育模式的壁垒,融合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人才培养要素,为学生提供更多发展机会。因此,高校教师应认识到协同创新的重要性,做好相关理论、实践案例的研究工作,为更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奠定基础。

一、协同创新的内涵

协同创新是指基于重大科技创新目的,企业、政府、知识生产机构、中介机构等主体开展大跨度整合而形成的科技创新范式,可被理解为汇聚了创新资源和要素的,可突破创新主体壁垒的一种复杂的创新组织方式[1]。协同创新的构成要素繁多。其中,大学、企业、知识研究机构可作为该组织方式的核心要素,政府、金融机构、中介机构可作为该组织的辅助要素。协同创新范式的应用目的是促进知识创造主体、技术创新主体等主体的深入交互,使其发挥“1+1>2”的效应,进一步推进产业技术创新、科技成果产业化等。协同创新具有整体性与动态性两大特征。其中,整体性特征体现在该模式中的各要素并非简单相加状态,其目标、功能具有统一的特性。动态性特征体现在该模式的创新生态系统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当其构成要素发生改变时,另外的构成要素也会发生改变。比如,当企业实现重大科技创新时,高校的教学内容、实训内容等也会发生转变,中介机构、知识研究机构的工作内容也会发生改变。

二、协同创新视域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重构的必要性

1.满足教学发展需要

当前,世界科技革命正在兴起,各国经济模式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型,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等科技进步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实力成为判断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标志[2]。此背景下,坚持科教兴国战略与人才强国战略,对解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突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接连发布《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关于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的意见》《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文件,指出建设“双师型”队伍,落实“产学研用”,培养“双创”人才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但是,现阶段高校仍存在“象牙塔”式人才培养的局限,如专业课教学过于关注教材知识,忽略实践技能,教师采取“注入式”教学方式等,难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协同创新是以知识增值为核心,由国家意志引导,企业、政府、知识生产机构大跨度整合实现优势互补的科技创新范式。将此范式引入高等教育,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专业学习与社会经济、科技产业对接的机会,帮助学生树立学以致用的观念,形成攻坚克难的创新精神,提升创新、创业素养。推进传统育人模式与协同创新范式的深度融合,满足高校培养“双创”人才的教育需要,能够有效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教育的发展。

2.满足企业用人需要

在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下,企业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综合实力,才能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而高校则肩负着为企业输送人才的重要责任。传统的人才培育模式注重知识灌输,忽略创新能力培养,不能满足企业用人需要。协同创新视域下,高校与政府、企业、社会机构联系加深,各方在互通有无中能够了解彼此的需要,这对高校调整人才培养方针、优化人才培养细节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企业、政府、社会机构还可以为高校输送更多教育资源,为人才培养提供更多支持,使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提高。

三、协同创新视域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重构机理

1.协同创新理论

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创新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随后,又有学者提出第三代技术创新理论,引发了人们对产学研结合的思想原理的关注。此外,德国学者赫尔曼·哈肯(Hermann Haken)在《协同学导论》一书中详细解释协同的概念,并在后续研究中指出协同的概念可被引入产品开发、价值链的上下游企业和互补企业等。协同创新理论基于创新、协同学等研究,提出创新主体之间的互动协作可取得单个创新主体无法取得的协同效应。协同创新可被理解为以创新为最终目的,以协同为主要手段,基于构成、合作实现融合与转化的系统性工程。高校可以基于协同创新理论对育人模式进行重构,从内、外两个角度有序推进。从内部发展角度,高校可以组织各学院、各专业教师合作交流,分享思想与技术,实现内部育人资源的流通整合。从外部发展角度,高校可以加强与政府、企业、中介机构的协作,引进先进的科研设备,让教师到企业学习前沿科技,与科研机构、企业等进行有效协同,实现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推进人才培养模式重构。

2.政产学三螺旋理论

亨瑞·埃茨科瓦茨(Henry Etzkowitz)提出“大学—产业—政府”三螺旋理论,同时基于此理论研究高校、产业、政府之间的关系[3]。该理论以生物学的三螺旋概念为基础,借助非线性螺旋形理论模型将高校、政府、产业部门有机融合,表述不同主体相互影响的关系。该理论认为,高校与企业、高校与政府、企业与政府两两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三方在行为、功能方面存在重叠。政产学三螺旋理论为协同创新提供了思路。高校可以基于三螺旋模型创新人才培育机制,积极建立与政府、企业间的合作关系,使内部育人环境与外部发展环境有机交互,为人才的综合发展提供更多支持。

四、协同创新视域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构与选择

1.优化人才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对高校教师的工作行为模式有直接影响[4],教师应树立与协同创新内核一致的育人理念。协同创新倡导高校、企业、政府有机交互,通过资源流动开阔学生学习视野,为其综合能力的发展奠定资源基础。此视域下,教师应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立德树人等教育理念,调整自身教学行为,为人才培养模式重构做好准备。比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展开说明,指出应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开展工作。为此,在协同创新视域下,教师应当树立“教育要满足人的需要”“教育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要关注人的个性发展”等教学观,尊重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发展、兴趣爱好,根据学生需求调整教学方案,在夯实学生专业基础的同时挖掘其创新、创业潜能,为其释放个人能量、实现个性发展营造良好氛围。又如,在知识经济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培养可将知识产业化的创新型人才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点,因此推进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型尤为必要。创造性理念是现代教育理念之一,主张运用点拨、启发、引导、开发、训练等手段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其形成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与创新人格。教师应树立“激发学生潜能”“融合创新与创业教育”等教学观,综合多方资源构建教育生态链,为学生的协同发展提供支持。

2.重构人才培养机制

根据政产学三螺旋理论等教育理论,协同创新视域下的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应由高校、政府、企业等共同承担。原有的人才培养机制难以满足多主体育人要求,重构人才培养机制势在必行。高校应客观分析学校、政府、企业等方面的情况,明确各主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并基于确切影响建构校企协同、校地协同等协同育人机制,使学生能综合校内外资源挖掘自身潜能,提升综合实力。

(1)构建校际协同机制。校际协同即不同高校之间建立协同合作关系[5]。协同创新视域下,高校作为产出知识资产的机构,对创新、创业区域的辐射作用巨大。高校只有不断研发新技术,取得新的知识资产,才能不断推进当地的技术创新。校际协同机制的建立,有利于深化高校之间的联系,使各方在交流特色学科与专业设计、社会服务与文化创新方法等过程中实现人力资源和智力资源的交互。比如,高校可以加强在线教育平台建设,并与其他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共同上传专业课程教学视频、专业文字资料等,拓展学生的学习广度和深度。高校还可以构建教师互聘、学生互换、课程互选等机制,增强人才培养的灵活性与兼容性。

(2)构建校企协同机制。校企协同即高校与企业之间建立协同合作关系。构建校企协同机制,可以使企业与高校共享专利技术的研发成果,满足企业对高级人才的聘用需要,提高企业竞争力;可以使高校获得企业的资金支持,为校内科研人员研究精尖技术提供更多支持,以及享受技术转移、科研成果应用化等便利;可以使学生在校内学习专业知识与技术,在企业锻炼职业技能与素养,从而培养创新精神,提升创新素养。在协同机制构建过程中,高校应先与企业负责人对接,双方交换资金支持、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等意见,确定协同机制构建的大致方向,然后基于科学研究、实践教学的具体情况共同细化构建方案,填充机制内容,推进校企协同机制的落实。

(3)构建校地协同机制。校地协同即高校与地方政府建立协同合作关系[6]。高校主要负责人才培育与科学技术研发工作,对地方區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地方政府主要负责制定政策,引导高校、企业及其他机构开展相关工作,推进地方战略发展。构建校地协同机制,可以加速高校人才培养与地方区域战略发展的对接,为校内人才培养工作谋求更多政策支持;可以使地方政府作为中介协调高校、企业及其他机构的关系,为人才培养工作扫清障碍。构建校地协同机制时,高校与地方政府需要积极沟通。一方面,高校要基于地方政府的政策优化育人方针,如加强对科技创新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强大学科技园、创业园、孵化基地等平台的建设等。另一方面,高校要积极向地方政府反馈人才培养成果,了解地方政府对企业发展、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并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3.完善机制保障策略

人才培养机制的有效运行依赖各项保障策略。协同创新视域下,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更新,其机制保障策略也应随之完善。首先,高校要完善组织机构保障策略。应根据协同创新主体特征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如提升创新能力、提高专业水平等;应围绕目标协调人力、物力、智力等要素,并基于恰当形式、结构对相关要素进行重组,落实人才培养的配套组织、管理、服务机构。比如,高校可以基于地方政府的相关政策、合作企业的需要,建设创新创业学院、科研中心、产业孵化器与科技园等,为人才培养模式重构提供良性发展的协同创新教育生态系统。其次,高校要完善制度建设保障策略。从宏观角度出发,高校应积极学习国家、地方政府新发布的政策,明确协同创新视域下校际、校企、校地协同应遵循的规范、规则与规定,保障人才培养格局的持续优化[7]。从微观角度出发,高校应基于协同创新的具体需要优化校内人才培养过程、制度,细化具体要求,为校内育人机制的建构、运行提供确切指导。最后,高校要完善资金支持保障策略。高校应与企业建立协同机制,让企业提供科研、人才培养的资金支持,还应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交流,申请更多科研保障资金,或独立开发更多盈利模式,如制作文创产品等,提高校内收入。

4.创新人才教育模式

协同创新视域下,培养具有较高专业素养、良好创新精神与品质的复合型人才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点。《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3961号建议的答复》等提出产学研用融合发展,为创新人才教育模式提供了思路。协同创新视域下,高校应突破既定人才培育框架,创新教育模式。

(1)优化学术教育模式。协同创新视域下,面向社会开放办学,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成为高校教育的发展方向。高校应抓住新时期背景下学术教育的发展机遇,确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顺应地方政府政策指令、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专业人才、增强学生就业创业创新能力等学术教育思路。为此,高校应深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根据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的发展需要,调整专业基础课、主干课、专业技能课、应用实践课,开发设计知识教育体系、技术技能训练体系及实验实训实习体系,夯实学生的理论知识基础,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升学术教育质量。此外,高校还应加强与其他院校、企业的资源对接,将当地创新要素资源纳入学术教育体系,形成多方联动的学术育人格局。

(2)落實产教融合模式。协同创新视域下,了解企业用人需求、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并以此为导向调整教学方案,是提高人才教育质量的关键。高校应引进产教融合模式,推进学科专业群与区域产业群的集体式协同发展,构建“群对群”的合作格局,为学生提供专业性、实践性更强的发展平台,引导学生由理解性学习向应用性学习、创新性学习发展。高校可以将实验园、学院、科研项目作为载体,结合三螺旋理论面向区域产业集群落实产教融合模式。

(3)引入学赛练评模式。协同创新视域下,高校不仅要从“教”的角度出发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还要从“学”的角度出发为学生提供更多深度研学、实践创新的机会,推动其自主发展。高校可以引入学赛练评教学模式,先由教师在专业课教学中讲授理论、技能,然后由高校牵头举办校际、校企专业竞赛,如产品研发、技术应用大赛等,邀请科研机构、企业、地方政府的工作人员担任评委,从技术研发、技术产业化、区域经济发展等角度进行点评。学赛练评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在参赛过程中夯实基础、开阔眼界,形成不断超越他人、超越自我的发展观。

五、结语

重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既能满足现阶段的高校教学改革发展需要,又能满足社会企业对创新型人才的用人需要。协同创新视域下,高校教师应整合企业、政府、知识生产机构等多方育人资源,并根据专业教学的实际需求合理应用相关资源,达到培养人才综合素养的教育目的。具体工作中,教师有必要做好对协同创新理论、政产学三螺旋理论等教育理论的研究,并基于当下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调整育人理念,优化人才培养机制,创新教育模式,从不同角度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构。

参考文献:

[1]胡少山.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秘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路径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23,35(05):69-73.

[2]熊春林,黄炯,刘芬.“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涉农高校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基本内涵与构建路径[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23,33(05):47-52.

[3]朱国,袁聪,袁越阳,等.“能力、特长、特色”三维驱动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以应用型本科高校智能制造专业为例[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2(03):65-68.

[4]张帅,王莹,袁宁一.地方大学本科专业协同创新培养模式的探索———以常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 2022(43):45-48.

[5]王艳,孟芸.协同创新引领下课程思政云平台建设及共享机制研究[J].河南教育,2022(07):78-80.

[6]张鹏飞,冷玲倻.基于协同创新视角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2(23):64-66.

[7]徐亚琼.基于理论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校教学改革初探[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36(17):9-12.

Research on the Reconstruction and Selection of Talent Training Models in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Qian Jing

(Jiangsu Agri-animal Husbandry Vocational College, Taizhou 225300, China)

Abstract: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education model advocates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alent cultivation by integrating innovative resource elements. The article elaborates on the connotation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nalyzes in depth the necessity and mechanism of the reconstruction of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s in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nd points out that teachers should promote the reconstruction of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s based on theories such as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theory and the three helix theory of politics, industry, and academi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universities can promote the reconstruction of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s by optimizing talent education concepts, reconstructing talent cultivation mechanisms, improving mechanism guarantee strategies, and innovating education models, effectively implementing education work,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alent cultivation.

Key words: collaborativeinnovation;universities; talentcultivation;pattern reconstruction;education model;innovate

猜你喜欢

协同创新教育模式人才培养
基于MOOC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云服务环境下的高校协同创新研究
浅论古代斯巴达的教育模式
西部高校信息学科的成人高等教育模式研究
中职音乐欣赏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高校脑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