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专创融合”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2024-06-03韩立敏王立志化文平
韩立敏 王立志 化文平
摘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举措,是高校助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也是新时代教育强国战略的题中之义。文章构建了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11533”专创融合培养模式,进行了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师范生的“双创能力”提升培养提供了借鉴,该人才培养模式的推广可助力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基础教育输送卓越师资力量。
關键词:生物科学;师范生;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5文献标志码:A
0引言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高等院校担负着培养新时代富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与能力的创新创业人才的使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驱动国家创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0年,《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指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2015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2021年,《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进一步要求,高校要聚焦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关键环节和领域,推动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建立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升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国内多所高校相继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以提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如长安大学的“五链”协同人才培养模式、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四位一体”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北京工业大学构建的教学、研究、辅导、实训和孵化“五位一体”的创新创业生态培养模式。
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内涵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引导高等学校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专业素质培养的转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各高校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全面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应用型本科院校更是把与学生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相关的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并非独立、自成体系的,唯有以专业教育为依托,以课程建设为基点,将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真正有机融入专业教育发展中,同时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才能彰显本质与魅力[1]。进一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有机结合,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实践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2-3]。本研究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生物科学师范生的“专创融合”模式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1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地方高校生物科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需要符合中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和师范类专业认证及学校的办学定位要求,体现先进的教学理念,突出专业特色。陕西学前师范学院(以下简称“该校”)生物科学专业以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理念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根据新时代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和中学生物教育课程改革理念,立足陕西,面向西部,服务区域基础教育发展,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生物科学基本知识、生物学实验技能、中学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具备高尚师德、爱国情怀、奉献精神、创新精神,具有生物教育教学及研究能力的中学生物教师。
2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该校生物科学专业学生近年来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创新创业竞赛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有所提高,但是其创新创业思维不够活跃、创新创业能力相对不足。生物科学专业建设过程中存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度有待提高、“专创融合”特色课程的研发与建设工作缺乏、创新创业教育共同体建设与协同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如何将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入专业教育,激发、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动力、精神、思维与能力,怎样使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更具有鲜明的特色,更具有生命力和发展持久性,成为创新创业教育亟须解决的问题。
3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专创融合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探求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路径,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培养模式,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提升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与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适应新时代对未来教师的需求,同时促进创业型就业。
3.1将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教学深度有机融合——“课创融合”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开展基于创新创业能力与素养培养的课程教学改革,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理论课、实践课的教学结合,建设“专创融合”特色课程。
在专业理论课中,通过探索项目式教学、案例教学、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将学科前沿、行业焦点热点问题融入教学等驱动学生创新创业思维与能力的培养[4-7]。在实验实训教学中注重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的自主研发与大型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引入,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实验服务行业[8]。在野外实习、课程见习、教育实习、毕业设计等教学中着力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创业能力。经过3年建设,现已形成“专创融合”特色课程两门,分别是“植物组织培养”“中学生物学教学论”,基于“植物组织培养”专创融合课程孵育了多项“互联网+”大赛参赛项目、大创项目及调研报告,如“番茄小镇”、“机机菜”云菜园、“植无忧”科技等(见表1);基于“中学生物教学论”专创融合课程形成了多份富有创意的优质微课作品,如《拥抱蓝天的你——鸟》、《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遗传物质的探索之路》、《生命的基石——蛋白质》、“匠心师创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创业企划书等(见表1)。通过专创教育的深度融合,在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素养的同时使学生深刻体会所学学科的魅力,提升其利用专业特长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2将创新创业教育与科研活动深度有机融合——“科创融合”
科研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与科研活动的深度结合,实现以科研育人促双创育人[9]。
以本科生导师制为依托,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导师科研课题、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主动自由探索课题等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思维、能力与素养 [10]。搭建专家学术讲座、青年教师学术沙龙、学生科技角等科研交流平台,以“师心师梦” 微信公众平台为学生拓宽科技视野,合力助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近3年,生物科学专业学生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7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级9项、校级5项。学生申报项目的积极性提高,立项覆盖率逐年上升,成果质量不断提高,学生参与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 2篇、CSCD 13篇。
3.3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赛事深度有机融合——“赛创融合”
以国家级赛事为龙头,校级竞赛为依托,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全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挑战杯”科技大赛、全国师范生微课大赛、“田家炳杯”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陕西省高校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大赛、校级理工类专业实验技能竞赛、趣味实验创新设计大赛、师范生技能大赛等各类各级专业相关赛事相融合,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促进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形成[11-12]。
作为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学生对教学类比赛的热情高涨,参赛积极性高,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如在全国师范生微课大赛这项赛事中,学生由最初教师劝导参赛到现在的主动积极参赛,近3年参赛率不断升高,由2021年度的10.81%持续提高到2023年度的17.52%。获奖数量和质量均在提升(见表2),在第四届全国师范生微课大赛中学生更是取得特等奖1项、二等奖2项的优异成绩。这反映了在此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2023年度,本专业选派的1名学生获得了陕西省高校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首次选派的2名学生分别获“田家炳杯”三等奖和优胜奖。另外,近3年内本专业学生在全国生命科学大赛中获三等奖2项,在全国首届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陕西赛区总决赛获铜奖1项。
3.4将创新创业教育与社团活动深度有机融合——“社创融合”
高校学生社团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学生培养兴趣爱好、扩大求知领域、陶冶思想情操、展示才华智慧的舞台,是实现“三全育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力抓手[13-14],需要精心组织、持续建设,树立品牌意识,打造品牌专业社团,组织品牌活动[15-16],切实发揮学生社团的育人功能,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组织创建“匠心青创”学生社团,为想创、敢闯、会创的学生提供优质的创新创业训练平台。通过科创沙龙、神禾“创梦杯”竞赛、创意森林、神禾“Bio就创训练营”、企业参观等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为学生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提供优质的服务,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生物科学专业学生基于社团活动组建的“后浪朵朵,共卫生态”实践队、“乡村食育促振兴,产教融合谱新篇”实践队在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中表现出色,被评为省级优秀团队。2个社团的实践活动分别被《人民日报》、陕视新闻官微、中青网教育频道官微、陕西教育厅官微、《中国食品报》、《华商报》等多家媒体关注报道。通过“创梦杯”竞赛活动的开展,培育了多项“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参赛项目。
3.5将创新创业教育与成果转化有机融合——“产创融合”
构建“校-地-企”“校-地-校”人才协同培养模式,坚持协同发展,精准对接行业需求,有效推进深度合作,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与产业需求相融合[17]。贯通“产、学、研、赛、创”,以产业发展前沿为导向,以企业研发项目为载体,在项目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与企业共建研发中心或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神禾科创小镇,完善成果转化机制,做好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知识产权保护等工作。与教育科技类相关企业合作,共建共享中学生物教学资源库,将研发的习题库和教学比赛的优质教学设计、教案、微课视频、教具等教学资源进行成果转化。与中学共建实习基地,通过校内指导教师、校外实践导师共同指导培养的“双导师制”的实施致力于学生师范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陕西天承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西安丹若尔石榴酒业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密切合作,共建陕西药食同源生物资源开发产业学院。
4结语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构建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学生为中心,以课程教学、科研活动、学生赛事、社团活动、成果转化为依托,面向全体学生、全体教师、人才培养全程,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11533”专创融合培养模式,即“一个根本任务、一个中心、五个依托、三个面向、三个结合” (见图1)。 在该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过程中,有力组织、精准实施、制度管理、经费保障非常重要。专创深度融合培养模式对教师创新创业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专兼有机结合的双创师资队伍建设是有效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效果的重要措施。本科生大学4年全学业周期创新创业教育方案的宏观设计是保证培养质量的重要前提,同时,不同年级的学生专业积累、专业视野有差异,制定针对性强、切合学生实际的进阶性培养目标、策略和内容,实施更为科学合理。评价是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反馈环节,有助于了解教育目标的达成情况,及时、有效、科学、公正的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可有力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经过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表现在学生升学和就业2个出口。近3年,学生考研率逐年提高,“985”“211”高校考研录取率以每年6%以上的增幅提升(见图2)。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超过90%,70%以上从事教育及其相关行业,其综合素质得到用人单位好评,毕业生在就业岗位的适应度、创新意识和能力等方面满意率90%以上。因此,该人才培养模式的推广可助力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基础教育输送卓越未来教师,对加强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育资源,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杨,管伟康.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23(6):8-17.
[2]纪晓娜,郭瑞,田曦,等.以专创融合促地方应用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发展[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2023(4):80-85.
[3]侯秋飞,范红红,张怡,等.专业认证背景下化工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研究[J].云南化工,2023(11):169-171.
[4]吴青聪,陈柏,吴洪涛.“课程+项目+竞赛”三位一体的“专创融合”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以机器人工程学综合课程设计课程为例[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3(20):136-138.
[5]肖海,温生娟,赖运平,等.高校“专创融合”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以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作物生产技术课程为例[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3(20):37-39.
[6]崔娜,肖春玲,徐建国,等.新工科背景下专创融合课程改革与设计:以《粮油食品工艺》为例[J].包装工程,2022(增刊2):171-176.
[7]赵丹,谭琳,陈娜丽,等.高校“专创融合”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以兰州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材料创新设计》课程为例[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17):22-24.
[8]林友谅,周金城,陈滔.基于OBE理念的“专创融合”课程改革研究:以“会计实训”课程为例[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11):79-81.
[9]胡娅琪,秦蓓,张博.“科研育人”背景下药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J].广州化工,2020(22):186-188.
[10]张笑,杨欢,杨建远,等.基于导师科研课题的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探索[J].食品工业,2022(12):203-206.
[11]单瑞霞,贾森,张丽华.基于“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装备制造技术,2023(4):296-298.
[12]何振芳,肖燕,马雪梅,等.基于“团队+竞赛+导师”项目化学习模式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素养培育研究与实践[J].高教学刊,2023(31):80-84.
[13]杨润,胡志霞,张杰.高校学生社团对学生学业及就业的影响研究:以山西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为例[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3(20):86-89.
[14]张雯欣,熊贤.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五个着力点[J].新生代,2023(6):49-52.
[15]祁焱华.基于学科专业的高校学生专业社团建设与运行研究[J].知识文库,2023(20):123-126.
[16]印珺雯.探月精神融入高校科技创新类学生社团建设研究[J].中國教育技术装备,2023(21):55-58.
[17]吴劲松,南睿铭,邓海茵,等.基于产—创—教融合的康复医学综合人才培养模式[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21):131-133.
(编辑编辑何琳)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the integrated mode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education for normal students majoring in biological science in local universities
Han Limin, Wang Lizhi, Hua Wenping
(Shaanxi Xueqian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100, China)
Abstract: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an important lever for universities to promote the national innovation 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also the essence of the strategy of building a strong education country in the new era. The article constructs the “11533” specialized and innovative integrated training model for biological science major normal students, and has achieved certain results through practice. It provides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the “double innovation ability” of applied undergraduate normal students. The promotion of this talent training model can help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eacher education and provide excellent teaching staff for basic education.
Key words: biological science; normal student;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education; professional education; talent training mode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改项目;项目名称:新师范背景下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与评价研究;项目编号:23BY168。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教改项目;项目名称:新师范背景下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11533”融合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2JG008Z。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教改项目;项目名称:省级生物科学一流专业建设点培育实践探索研究;项目编号:21JG04ZB。
作者简介:韩立敏(1981—),女,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植物生物技术。